‘你說會否是林禦史故意損毀賬簿?’
‘低聲些。這可是在皇宮!’
‘按我說,不論是誰,若要按賬簿上的名錄一並處置,怕都有所顧忌。’
這些權貴自出了文英殿,總算是長舒一口氣,不禁暗暗揣度陛下的用意。自聽了陸署令的解釋,諸人皆不約而同地頷首讚同。即便今日站在文英殿裏的是上柱國,他也不敢血濺五步。
‘無論如何,今日林禦史總算是替我等解圍。這三十杖下去,怕也去了半條命。這份情,諸公總該是要記下的。’
‘顧舍人說的在理,我等決不能做這忘恩負義之輩。’
聽話音,聲如洪鍾,怕也是個軍人出身,自比不得這些文官會刻意壓低嗓門。見眾人目光紛紛投來,忙訕然一笑。
話雖如此,可諸人心中已有盤算。
似顧舍人這等良心尚未泯滅,願承下這滴水之恩者,終歸不占多數。反而多像陸署令以為的那樣,陛下今日能輕易放過,不過是看在他們‘人多勢眾、心有忌憚’,故而眼下之局麵是理所應當。
隻不過,畢竟是在皇宮,措辭上總要體麵些、隱晦些,不至於落人把柄。而似三皇子之舉,難道他們這些人精會不懂嗎?人心雖隔肚皮,見外卻未必見裏。
三皇子見諸公迎麵走來,笑容晏晏地問道,“看來,諸公已無恙。”
諸人略露惶然之色,紛紛見禮。
“幸得殿下照拂,我等迴府後呈上自辯折,道清原委,陛下願以自新論處。”
上前迴話的是兵部侍郎穆遠。原本該是由吏部的周侍郎上前代表眾人迴話,但他這副愀然不樂的模樣,儼然道盡了重重心事,想來仍在思索該如何救他這兒子。
其實他們心中惴惴不安的是賬簿本身,以及攬月樓中當場抓獲的現行。拋開這一層,若僅是狎妓或是奢靡享樂,反倒算不上什麽重罪。
“如此甚好。”三皇子依舊笑若春風,但見周侍郎幾人麵如土色,想來是罪責不小,也未繼續在罪責這一點上再多追問,“那···林禦史可仍在文英殿?”
“是。殿下離開以後,確實發生······”穆侍郎覷了一眼身後的同僚,猶豫片刻後仍如實迴稟,“林禦史誤將物證賬簿燒毀,眼下應是在迴稟林尚書一案。”
三皇子不由地驚唿一聲,“他把賬簿燒了?”
“是,恐是此案再難追查······陛下賜林禦史笞杖三十、罰俸一年。”
於這些人而言,官吏之間的私相授受,不過是借助攬月樓而得以完成。至於最終的‘利’是流向何處、又如何瓜分,他們不會去問、也無權過問。故而,薛乾自首案實則要分兩樁案子來辦。
三皇子鐵了心要插足其中,其一是為獲得權貴世家的支持,其二就是這位文官之首林靖澄。
然,聽聞林盡染將受杖責,三皇子驚詫之餘,甚至有幾分幸災樂禍,文英殿內他可是令自己顏麵掃地。而今他既意外地搭救這些權貴,又或令林尚書免遭刑罰,這如何不令他欣悅萬分。
三皇子的唇角愈發難以抑製地上揚,心中暗暗腹誹,‘往日你倚仗父皇的恩寵專橫獨行,而今犯下如此過錯,縱然父皇看在上柱國的麵上饒你不死,挨下三十杖,怕也夠要你半條命!說來,吾還得謝謝你。’
穆侍郎等人見其遲愣在原地,憨憨地傻笑,也不敢先貿然離去,隻得在一旁輕聲喚道,“殿下,殿下?”
三皇子驀地緩過神,“吾想起些趣事。諸公既有要事在身,不妨先迴府。”
“臣等先行告退。”
可話音剛落,人還未行,左衛將軍已率領禁軍押解林盡染迎麵走來,隻暫停抱拳一禮,重重地喚了一聲,“末將拜見殿下。”
三皇子本抱了一絲幻想,以為他父皇不過是逢場作戲,未承想,竟是由左衛將軍欒棱親自監刑。
人如其名,楚帝常喚他欒愣子,可見其行事風格不曉變通、刻板守舊。若是由祁墨或是魯世昶親自督刑,尚有幾分留情,就當是過個場麵。要是由這欒棱行刑,林盡染可真得交代在此。
眾人心裏皆是咯噔一下,畢竟這欒愣子的名號實在響亮。
三皇子磕磕巴巴地問道,“欒···欒將軍,這是作甚?”
欒棱語調冰寒,不含一絲情感,一副公事公辦的模樣,“陛下有旨,林禦史燒毀要案物證,責令笞杖三十,即刻行刑。”
“這···這······”
“職責在身,恕末將先行告退。”欒棱並未多解釋,率人向宮外而去。
三皇子好半晌才緩過神,連忙追身上前詢問,“欒將軍這是要去哪兒?”
“安化門。”
“去安化門作甚?”
欒棱語氣實在冷靜,似是在說一件稀鬆平常的事,“陛下正在休憩,聽不得叫喊。故在安化門外行刑,尚能早些送林禦史出宮醫治。”
三皇子霎時怔愣在原地,口中喃喃道,“早些···送他出宮醫治?”
誰人不知,若由欒棱執刑,莫說是醫治,怕是都沒命走出安福門!
三皇子說歸說,可也真沒打算要林盡染的命,猶豫片刻後,忙囑托穆侍郎他們定要拖延些光陰,言畢立刻奔向文英殿。
安化門外,青石板上。
林盡染褪去一身官服,隻留一身雪白的汗衫,直挺挺地趴在地上。
欒棱冷冷地垂著眼眸,高聲問道,“林盡染燒毀物證,延誤要案探查,罪當失職。念及初犯,今奉陛下諭旨,賜杖三十,林禦史是否認罪!”
“臣,甘領罪責。”
欒棱一聲令下,“行刑!”
“且慢,且慢!”
穆侍郎忙上前製止,“既是初犯,想必還有迴旋的餘地。殿下已向陛下求情,興許陛下會收迴成命。”
收迴成命是定然不會的,畢竟說出去的話有如潑出去的水,在場眾人適才可都聽清陛下的諭旨,又怎會朝令夕改。
許是擔心欒棱未明白話中之意,穆侍郎上前附耳提醒,“林禦史是上柱國的女婿,是天子近臣,欒將軍手下還是要留些分寸。”
“穆侍郎是在教某如何行事嗎?”欒棱聲調不減,未有給他留些許顏麵,微微側首,俯視他道,“穆侍郎等人若還要繼續妨礙欒某執刑,休怪欒某如實稟明陛下。”
但見穆侍郎一眾人等紛紛畏懼地後退一小步,不再言語,欒棱再次下令,“行刑!”
皇城內聽到消息的文官,紛紛趕至安化門前觀望。
而林靖澄將將得詔,動身前往文英殿麵聖,途經時恰巧撞見這淒慘的一幕。
隻見廷杖高高舉起,又重重落下,每次起落間,杖上的血水愈發濃烈,偏生林盡染咬死竹板,根本喊不出聲,隻有沉悶的嗚咽。
林靖澄匆匆瞥了一眼,眼底透露出一絲不忍之色,卻也並未上前說情,隻自顧自地向宮裏走去。
‘咣!’
廷杖兀地磕在青石板上,發出清脆的聲響。
欒棱冰冷地說道,“這下不算,額外再加一杖!”
“欒將軍又何必如此較真呢!這······”穆侍郎的語音中充斥著不忍,卻又夾雜著幾分忌憚,眸光覷了一眼這血肉模糊的傷痕,又趕忙移至他處。
“欒某隻是奉命行事!既是責罰,那就是一杖也少不得。穆侍郎若覺得不公,大可至禦前告發。”欒棱撇過臉去不再爭辯,繼而厲聲道,“若有徇私,隻會讓林禦史多遭磨難,用心打!”
周遭圍觀的大小官吏臉色一度青白,這左衛將軍到底與林禦史有何仇怨,竟要如此責罰。
未多時,三十杖刑畢,欒棱蹲下身,二指湊在林盡染的鼻間,冷聲道,“還有口氣,將他抬到安福門,令府上車夫帶迴去吧!”
禁軍中列出兩人,一左一右地攙起林盡染向外走去。
莫說三十杖,若是換成文官受刑,恐怕十餘杖就得昏死過去,林盡染尚且是生生熬到二十多杖方才昏厥。
申越坐在車駕上閑來無事,但見兩名宮中禁軍攙著渾身是血的姑爺緩緩踱來,忙奔上前接應。
“這···這,我家姑爺這是怎的了?”
“林禦史殿內誤燒物證,陛下賜杖刑。”
“杖刑?”申越唇齒微嚅,顫著手感應他的鼻息。
“我等手裏有分寸,申護衛先趕緊帶林禦史迴府治傷吧。”
“啊?啊!是。”申越聽他稱唿是申護衛,忙不迭地迴應。
他心中已然大抵有數,這兩人應是同行下過江南,旋即合力將林盡染摻上馬車。
禦史台的林禦史因在文英殿內燒毀要案物證,陛下盛怒之下賜杖三十,打得僅剩最後一口氣。此事有如狂風卷地一般,僅在當夜就已傳遍長安城的街頭巷尾。
輿情正在慢慢發酵,而文英殿卻又是另一番景象。
林靖澄恰巧遇見垂頭喪氣的三皇子,出於禮節地打個照麵,“殿下!”
三皇子興致寥寥地迴禮,“林尚書是來見父皇嗎?”
“是。”
三皇子迴首看了一眼緊閉的殿門,麵露苦澀,“那林尚書自便,吾先迴府了。”
看他離去的身影落寞,想來是深受打擊,故林靖澄並未追問,隻兀自走向文英殿。
現下裏殿和正殿之間隔有一扇屏風,但透過薄紗,林靖澄依舊能瞧見那方灼灼燃燒的火爐,熱浪似乎要衝破屏風的隔絕迎麵撲來。
既是要以屏風隔斷,林靖澄心想許是陛下不願相見。
“林卿可有事啟奏?”
林靖澄屈身見禮,旋即從袖中取出奏本,語氣平緩道,“臣今日特來上表請老,望陛下恩準。”
孫蓮英雙手捧住奏本,恭謹地呈於楚帝。
“為何請老?”
林靖澄雙手交疊於身前,垂眸迴道,“喪子之痛,實難平複,臣心中鬱結難消,又唯恐耽誤國事,不敢靦顏屍位,還請陛下成全。”
楚帝輕叩著憑幾,好半晌方道,“適才林禦史迴稟,林尚書不日才會遞上辭呈,為何又改了主意?”
“臣早有請老之心,隻是···神思恍惚,猶豫不決。”
楚帝輕聲一笑,又止不住地咳了片刻,抬手製止上前的孫蓮英,繼續說道,“林尚書行事素來快刀斬麻、當機立斷,會因何事猶疑,莫非是令公子的前程?”
“各人有各人的造化,強求不得。若犬子賢德有才,日後定受器重;若犬子平庸無能,也可在臣的膝下承歡。”林靖澄的語音舒緩,聽來確有八九分的誠意,微微抿唇後,又言道,“昔日陛下命臣主持科考,台內諸般事宜悉數由左右仆射相機決斷,臣既是惶恐,也深感欣慰。現今大楚群賢畢集,似臣這般屍位素餐者早已該退······”
“林卿!你這是在指責朕有眼無珠,看不見你的功績。”
“臣不敢!”林靖澄趕忙伏地叩首,斟酌幾息後,徐徐道,“臣積憂成疾,言語間難免衝撞聖顏,萬望陛下恕罪。”
楚帝長歎一聲,“朕近日偶感風寒,無力國事。林卿這突然說要請老,朕又該找何人代領尚書台的要務。欸,林卿可有心儀人選?待日後,卿憂思消弭,再領尚書令一職也是一樣的。”
“臣以為左右仆射足矣。”
楚帝微微蹙眉,好半晌才緩過神來,調笑道,“看來林卿也並非是妄自菲薄,出口就是要廢黜尚書令!”
“陛下,並非是廢黜,而是空缺。”林靖澄出言糾正措詞,稍稍穩了穩神,徐徐解釋,“這些年臣統領六部,享盡榮華。鞠躬盡瘁,理所應當。然越是身居高位,越是惶恐難安,想來林禦史那句‘高處不勝寒’,倒是頗為貼合臣的心境。臣值宿這幾日,台內公務有條不紊、井然有序,已無須臣過多幹涉,不若順勢而為,令左右仆射互相製衡、聯合決斷。”
楚帝和林靖澄都知曉,這是給雙方的一個台階,也是在印證兩方的心思是否吻合。
從尚書令主持科考起,林靖澄早已明了這位君王究竟有何打算,短短二十日,足以驗證尚書台內事務是否能有序不亂地進行。
而楚帝仍在試探,林靖澄是否心甘情願地請辭。若尚有怨氣,耽誤的終歸還是社稷國事。
沉吟半晌,楚帝幽幽道,“林卿打算何時啟程?”
“明日!”
“明日?”
林靖澄肯定地又說了一遍,“明日!舉家搬進誠園或許要費些功夫,臣在此期間會交接好公務。”
依例,致仕告老的官員念及魂歸故裏,落葉歸根,多半是迴歸原籍。畢竟無論是出於戶籍宗法的約束,還是對結黨的防範,迴原籍隻能是唯一的選擇。
然林靖澄一是未至告老的年歲,二是有要案嫌疑在身,若是迴歸原籍,自無不妥,但終究會惹人閑話。如若繼續留在長安,既是對勾結攬月樓一案最有利的迴擊,又能穩定朝中的局勢。
無論是出於哪方麵的因素,楚帝都是願意林靖澄留在京城,而非遣返迴汝南。
“準。”楚帝的聲音儼然有一絲顫抖,卻又很快掩蓋下去,隨即吩咐道,“蓮英,快扶林卿起身,陪朕手談幾局。”
‘低聲些。這可是在皇宮!’
‘按我說,不論是誰,若要按賬簿上的名錄一並處置,怕都有所顧忌。’
這些權貴自出了文英殿,總算是長舒一口氣,不禁暗暗揣度陛下的用意。自聽了陸署令的解釋,諸人皆不約而同地頷首讚同。即便今日站在文英殿裏的是上柱國,他也不敢血濺五步。
‘無論如何,今日林禦史總算是替我等解圍。這三十杖下去,怕也去了半條命。這份情,諸公總該是要記下的。’
‘顧舍人說的在理,我等決不能做這忘恩負義之輩。’
聽話音,聲如洪鍾,怕也是個軍人出身,自比不得這些文官會刻意壓低嗓門。見眾人目光紛紛投來,忙訕然一笑。
話雖如此,可諸人心中已有盤算。
似顧舍人這等良心尚未泯滅,願承下這滴水之恩者,終歸不占多數。反而多像陸署令以為的那樣,陛下今日能輕易放過,不過是看在他們‘人多勢眾、心有忌憚’,故而眼下之局麵是理所應當。
隻不過,畢竟是在皇宮,措辭上總要體麵些、隱晦些,不至於落人把柄。而似三皇子之舉,難道他們這些人精會不懂嗎?人心雖隔肚皮,見外卻未必見裏。
三皇子見諸公迎麵走來,笑容晏晏地問道,“看來,諸公已無恙。”
諸人略露惶然之色,紛紛見禮。
“幸得殿下照拂,我等迴府後呈上自辯折,道清原委,陛下願以自新論處。”
上前迴話的是兵部侍郎穆遠。原本該是由吏部的周侍郎上前代表眾人迴話,但他這副愀然不樂的模樣,儼然道盡了重重心事,想來仍在思索該如何救他這兒子。
其實他們心中惴惴不安的是賬簿本身,以及攬月樓中當場抓獲的現行。拋開這一層,若僅是狎妓或是奢靡享樂,反倒算不上什麽重罪。
“如此甚好。”三皇子依舊笑若春風,但見周侍郎幾人麵如土色,想來是罪責不小,也未繼續在罪責這一點上再多追問,“那···林禦史可仍在文英殿?”
“是。殿下離開以後,確實發生······”穆侍郎覷了一眼身後的同僚,猶豫片刻後仍如實迴稟,“林禦史誤將物證賬簿燒毀,眼下應是在迴稟林尚書一案。”
三皇子不由地驚唿一聲,“他把賬簿燒了?”
“是,恐是此案再難追查······陛下賜林禦史笞杖三十、罰俸一年。”
於這些人而言,官吏之間的私相授受,不過是借助攬月樓而得以完成。至於最終的‘利’是流向何處、又如何瓜分,他們不會去問、也無權過問。故而,薛乾自首案實則要分兩樁案子來辦。
三皇子鐵了心要插足其中,其一是為獲得權貴世家的支持,其二就是這位文官之首林靖澄。
然,聽聞林盡染將受杖責,三皇子驚詫之餘,甚至有幾分幸災樂禍,文英殿內他可是令自己顏麵掃地。而今他既意外地搭救這些權貴,又或令林尚書免遭刑罰,這如何不令他欣悅萬分。
三皇子的唇角愈發難以抑製地上揚,心中暗暗腹誹,‘往日你倚仗父皇的恩寵專橫獨行,而今犯下如此過錯,縱然父皇看在上柱國的麵上饒你不死,挨下三十杖,怕也夠要你半條命!說來,吾還得謝謝你。’
穆侍郎等人見其遲愣在原地,憨憨地傻笑,也不敢先貿然離去,隻得在一旁輕聲喚道,“殿下,殿下?”
三皇子驀地緩過神,“吾想起些趣事。諸公既有要事在身,不妨先迴府。”
“臣等先行告退。”
可話音剛落,人還未行,左衛將軍已率領禁軍押解林盡染迎麵走來,隻暫停抱拳一禮,重重地喚了一聲,“末將拜見殿下。”
三皇子本抱了一絲幻想,以為他父皇不過是逢場作戲,未承想,竟是由左衛將軍欒棱親自監刑。
人如其名,楚帝常喚他欒愣子,可見其行事風格不曉變通、刻板守舊。若是由祁墨或是魯世昶親自督刑,尚有幾分留情,就當是過個場麵。要是由這欒棱行刑,林盡染可真得交代在此。
眾人心裏皆是咯噔一下,畢竟這欒愣子的名號實在響亮。
三皇子磕磕巴巴地問道,“欒···欒將軍,這是作甚?”
欒棱語調冰寒,不含一絲情感,一副公事公辦的模樣,“陛下有旨,林禦史燒毀要案物證,責令笞杖三十,即刻行刑。”
“這···這······”
“職責在身,恕末將先行告退。”欒棱並未多解釋,率人向宮外而去。
三皇子好半晌才緩過神,連忙追身上前詢問,“欒將軍這是要去哪兒?”
“安化門。”
“去安化門作甚?”
欒棱語氣實在冷靜,似是在說一件稀鬆平常的事,“陛下正在休憩,聽不得叫喊。故在安化門外行刑,尚能早些送林禦史出宮醫治。”
三皇子霎時怔愣在原地,口中喃喃道,“早些···送他出宮醫治?”
誰人不知,若由欒棱執刑,莫說是醫治,怕是都沒命走出安福門!
三皇子說歸說,可也真沒打算要林盡染的命,猶豫片刻後,忙囑托穆侍郎他們定要拖延些光陰,言畢立刻奔向文英殿。
安化門外,青石板上。
林盡染褪去一身官服,隻留一身雪白的汗衫,直挺挺地趴在地上。
欒棱冷冷地垂著眼眸,高聲問道,“林盡染燒毀物證,延誤要案探查,罪當失職。念及初犯,今奉陛下諭旨,賜杖三十,林禦史是否認罪!”
“臣,甘領罪責。”
欒棱一聲令下,“行刑!”
“且慢,且慢!”
穆侍郎忙上前製止,“既是初犯,想必還有迴旋的餘地。殿下已向陛下求情,興許陛下會收迴成命。”
收迴成命是定然不會的,畢竟說出去的話有如潑出去的水,在場眾人適才可都聽清陛下的諭旨,又怎會朝令夕改。
許是擔心欒棱未明白話中之意,穆侍郎上前附耳提醒,“林禦史是上柱國的女婿,是天子近臣,欒將軍手下還是要留些分寸。”
“穆侍郎是在教某如何行事嗎?”欒棱聲調不減,未有給他留些許顏麵,微微側首,俯視他道,“穆侍郎等人若還要繼續妨礙欒某執刑,休怪欒某如實稟明陛下。”
但見穆侍郎一眾人等紛紛畏懼地後退一小步,不再言語,欒棱再次下令,“行刑!”
皇城內聽到消息的文官,紛紛趕至安化門前觀望。
而林靖澄將將得詔,動身前往文英殿麵聖,途經時恰巧撞見這淒慘的一幕。
隻見廷杖高高舉起,又重重落下,每次起落間,杖上的血水愈發濃烈,偏生林盡染咬死竹板,根本喊不出聲,隻有沉悶的嗚咽。
林靖澄匆匆瞥了一眼,眼底透露出一絲不忍之色,卻也並未上前說情,隻自顧自地向宮裏走去。
‘咣!’
廷杖兀地磕在青石板上,發出清脆的聲響。
欒棱冰冷地說道,“這下不算,額外再加一杖!”
“欒將軍又何必如此較真呢!這······”穆侍郎的語音中充斥著不忍,卻又夾雜著幾分忌憚,眸光覷了一眼這血肉模糊的傷痕,又趕忙移至他處。
“欒某隻是奉命行事!既是責罰,那就是一杖也少不得。穆侍郎若覺得不公,大可至禦前告發。”欒棱撇過臉去不再爭辯,繼而厲聲道,“若有徇私,隻會讓林禦史多遭磨難,用心打!”
周遭圍觀的大小官吏臉色一度青白,這左衛將軍到底與林禦史有何仇怨,竟要如此責罰。
未多時,三十杖刑畢,欒棱蹲下身,二指湊在林盡染的鼻間,冷聲道,“還有口氣,將他抬到安福門,令府上車夫帶迴去吧!”
禁軍中列出兩人,一左一右地攙起林盡染向外走去。
莫說三十杖,若是換成文官受刑,恐怕十餘杖就得昏死過去,林盡染尚且是生生熬到二十多杖方才昏厥。
申越坐在車駕上閑來無事,但見兩名宮中禁軍攙著渾身是血的姑爺緩緩踱來,忙奔上前接應。
“這···這,我家姑爺這是怎的了?”
“林禦史殿內誤燒物證,陛下賜杖刑。”
“杖刑?”申越唇齒微嚅,顫著手感應他的鼻息。
“我等手裏有分寸,申護衛先趕緊帶林禦史迴府治傷吧。”
“啊?啊!是。”申越聽他稱唿是申護衛,忙不迭地迴應。
他心中已然大抵有數,這兩人應是同行下過江南,旋即合力將林盡染摻上馬車。
禦史台的林禦史因在文英殿內燒毀要案物證,陛下盛怒之下賜杖三十,打得僅剩最後一口氣。此事有如狂風卷地一般,僅在當夜就已傳遍長安城的街頭巷尾。
輿情正在慢慢發酵,而文英殿卻又是另一番景象。
林靖澄恰巧遇見垂頭喪氣的三皇子,出於禮節地打個照麵,“殿下!”
三皇子興致寥寥地迴禮,“林尚書是來見父皇嗎?”
“是。”
三皇子迴首看了一眼緊閉的殿門,麵露苦澀,“那林尚書自便,吾先迴府了。”
看他離去的身影落寞,想來是深受打擊,故林靖澄並未追問,隻兀自走向文英殿。
現下裏殿和正殿之間隔有一扇屏風,但透過薄紗,林靖澄依舊能瞧見那方灼灼燃燒的火爐,熱浪似乎要衝破屏風的隔絕迎麵撲來。
既是要以屏風隔斷,林靖澄心想許是陛下不願相見。
“林卿可有事啟奏?”
林靖澄屈身見禮,旋即從袖中取出奏本,語氣平緩道,“臣今日特來上表請老,望陛下恩準。”
孫蓮英雙手捧住奏本,恭謹地呈於楚帝。
“為何請老?”
林靖澄雙手交疊於身前,垂眸迴道,“喪子之痛,實難平複,臣心中鬱結難消,又唯恐耽誤國事,不敢靦顏屍位,還請陛下成全。”
楚帝輕叩著憑幾,好半晌方道,“適才林禦史迴稟,林尚書不日才會遞上辭呈,為何又改了主意?”
“臣早有請老之心,隻是···神思恍惚,猶豫不決。”
楚帝輕聲一笑,又止不住地咳了片刻,抬手製止上前的孫蓮英,繼續說道,“林尚書行事素來快刀斬麻、當機立斷,會因何事猶疑,莫非是令公子的前程?”
“各人有各人的造化,強求不得。若犬子賢德有才,日後定受器重;若犬子平庸無能,也可在臣的膝下承歡。”林靖澄的語音舒緩,聽來確有八九分的誠意,微微抿唇後,又言道,“昔日陛下命臣主持科考,台內諸般事宜悉數由左右仆射相機決斷,臣既是惶恐,也深感欣慰。現今大楚群賢畢集,似臣這般屍位素餐者早已該退······”
“林卿!你這是在指責朕有眼無珠,看不見你的功績。”
“臣不敢!”林靖澄趕忙伏地叩首,斟酌幾息後,徐徐道,“臣積憂成疾,言語間難免衝撞聖顏,萬望陛下恕罪。”
楚帝長歎一聲,“朕近日偶感風寒,無力國事。林卿這突然說要請老,朕又該找何人代領尚書台的要務。欸,林卿可有心儀人選?待日後,卿憂思消弭,再領尚書令一職也是一樣的。”
“臣以為左右仆射足矣。”
楚帝微微蹙眉,好半晌才緩過神來,調笑道,“看來林卿也並非是妄自菲薄,出口就是要廢黜尚書令!”
“陛下,並非是廢黜,而是空缺。”林靖澄出言糾正措詞,稍稍穩了穩神,徐徐解釋,“這些年臣統領六部,享盡榮華。鞠躬盡瘁,理所應當。然越是身居高位,越是惶恐難安,想來林禦史那句‘高處不勝寒’,倒是頗為貼合臣的心境。臣值宿這幾日,台內公務有條不紊、井然有序,已無須臣過多幹涉,不若順勢而為,令左右仆射互相製衡、聯合決斷。”
楚帝和林靖澄都知曉,這是給雙方的一個台階,也是在印證兩方的心思是否吻合。
從尚書令主持科考起,林靖澄早已明了這位君王究竟有何打算,短短二十日,足以驗證尚書台內事務是否能有序不亂地進行。
而楚帝仍在試探,林靖澄是否心甘情願地請辭。若尚有怨氣,耽誤的終歸還是社稷國事。
沉吟半晌,楚帝幽幽道,“林卿打算何時啟程?”
“明日!”
“明日?”
林靖澄肯定地又說了一遍,“明日!舉家搬進誠園或許要費些功夫,臣在此期間會交接好公務。”
依例,致仕告老的官員念及魂歸故裏,落葉歸根,多半是迴歸原籍。畢竟無論是出於戶籍宗法的約束,還是對結黨的防範,迴原籍隻能是唯一的選擇。
然林靖澄一是未至告老的年歲,二是有要案嫌疑在身,若是迴歸原籍,自無不妥,但終究會惹人閑話。如若繼續留在長安,既是對勾結攬月樓一案最有利的迴擊,又能穩定朝中的局勢。
無論是出於哪方麵的因素,楚帝都是願意林靖澄留在京城,而非遣返迴汝南。
“準。”楚帝的聲音儼然有一絲顫抖,卻又很快掩蓋下去,隨即吩咐道,“蓮英,快扶林卿起身,陪朕手談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