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任之所以選擇將都城暫定於此處,原因主要有二。
其一,無論從占地麵積還是各類資源來看,耒陽的確非常適宜充當臨時都城之地。
其二,則是出於戰略考慮——他計劃從此刻起逐步推動秦國的重心向北遷移,以此來不斷增強秦國於天下中部地域的政治影響力。
要知道,自從昭烈帝白羽當年選定保定為都以來,迄今已過去了整整三十四個春秋。
曆經這麽多年的滄桑變遷,天下萬民對於曾經輝煌一時的前秦或許仍存有記憶,但對如今的新秦國卻是了解甚少。
因此,此次秦國都城向北遷徙,其目的正是要徹徹底底地打響秦國複興的響亮名號,讓整個天下都清楚知曉:位於西南方向的秦國已然踏上了偉大的複興征程!
迴顧曆史長河,任何一個朝代的遷都之舉絕非易事。這往往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並且所需時間長短不一。
有的可能短短數年便能完成,而有些則甚至會拖延長達一二十年之久。
此次秦國遷都北上之舉,規模雖說不上浩大,但也絕非小事。
除了保定的一部分官員機構仍會留存原地,整個國家的重要架構都要先行遷移至此地。
然而,即便是這樣看似不大不小的動作,想要在短短一年內全部完成,幾乎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正因如此,在成功收複中州以後,這支秦軍不得不暫且進入待命休整的狀態。
“接下來局勢如何發展,關鍵還要看鎮北將軍在元州戰場上的表現……”
此刻,白任尚未獲取有關閻蒼在涼州與韋雲激戰的最新情報。
在他的設想當中,如今已至春末時節,一旦霹靂車能夠及時運抵前線,那麽憑借閻蒼的統軍能力,攻克始都城必定隻是時間問題。
一舉拿下整個中州,並順勢收複始都城,那對於秦國而言,無疑將會使其威望攀升至巔峰。
到那時,哪怕晉國依然掌控著天下過半的領土,但在未來與秦國爭奪天下霸權的征程之中,也必將難以扭轉劣勢,與秦國匹敵。
隻可惜,事態的走向並未如白任所期望的那般順利。
當他驚聞閻蒼於涼州不幸陣亡的噩耗時,刹那間,仿佛整個世界都崩塌了。
那一刻,無盡的震驚、悲痛與絕望如同潮水般湧上心頭,令他呆立當場,久久不能迴過神來。
‘鎮北將軍閻蒼於戰場之上戰死後,韋雲瞅準時機,迅速集結涼州軍團揮師南下。
一箭射死了鎮守此地的折衝將軍劉演,令敵秦軍瞬間陷入混亂之中,以雷霆萬鈞之勢一舉攻破虎祝關。
身處宿星城的趙岩及其所部軍隊由於失去了友軍的策應和支援,已然淪為一支孤軍。
麵對來勢洶洶的敵人,他們別無選擇,隻得無奈撤退。
然而,韋雲豈會輕易放過這到嘴的肥肉?他親率大軍一路窮追不舍,不給趙岩絲毫喘息之機。
最終,雙方在一場激烈的鏖戰中,韋雲指揮軍隊大破趙岩所部。趙岩眼見敗局已定,無奈之下隻得率領殘兵敗將向西倉皇逃竄…
與此同時,高平城中的世家大族們見秦軍節節敗退,形勢急轉直下,心中頓時打起了小算盤。
他們毫不猶豫地再次舉起叛旗向韋雲投降,全然不顧守城將領從津的苦苦勸阻。
從津知道大勢已去,但仍拒絕向晉軍投降。他帶領少量親兵殺出重圍,試圖逃離高平城。
可惜天不遂人願,從津一行人很快就被韋雲率領的追兵趕上並包圍起來。經過一番廝殺,從津寡不敵眾,不幸戰死…
韋雲乘勝追擊,一路高歌猛進,勢如破竹般攻占了整個元州大地。其兵鋒之盛,令人秦軍不敢望其背。
直到兵臨安興城下時,或許是考慮到戰線過長以及後勤補給等問題,韋雲這才停下了進擊的步伐,稍作休整後便率領麾下軍隊返迴神都…’
“前線到底發生了什麽,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白任滿臉驚愕之色,雙手顫抖著緩緩將那份密報放在桌上,仿佛那薄薄的紙張有千斤之重。
他麵色蒼白如紙,額頭上豆大的汗珠滾滾而下,顯然是被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給震驚得精神恍惚。
一眾朝廷官員原本正在交頭接耳議論紛紛,此刻看到白任如此失態的模樣,也都不由得心頭一緊,一時間紛紛沉默起來。
大將軍白奐見狀,連忙快步上前,伸手拿起那份密報匆匆掃了一眼。
僅僅片刻功夫,他的臉上便浮現出一絲凝重與憂慮,顯然已經洞悉了白任內心深處的擔憂所在。
然而,相較於白任來說,他與閻蒼之間的私人情誼其實並不深厚。
此刻,他稍稍側頭,目光快速掃過身旁那一群神情嚴肅的官員們,然後將手中這份情報遞出,並示意讓他們逐個傳閱查看。
“元州的戰事竟然已經惡化至這般田地,情況著實危急!必須盡快派遣大將前去主持大局,如若不然,恐怕將會有大禍臨頭啊!”
說到這裏,他不禁眉頭緊蹙,臉上流露出深深的憂慮之色。
要知道,閻蒼戰死在涼州戰場上這件事,對於在場的每一個人而言,都是完全超乎想象的。
可更為嚴峻的問題在於,隨著閻蒼的陣亡,整個元州的戰線瞬間崩潰,這才是秦國上下眾人最不情願看到的局麵。
當下,自宿星城潰敗而逃的趙岩依舊杳無音訊;永州那邊因為有藍飛親自坐鎮,倒是無需過多擔憂。
但反觀秦州這裏,現今負責主持大局的乃是尚書令賈阮以及副都督穀近。
其中,前者本就是一介文官出身,無論是在軍事方麵的實戰經驗,還是其自身所具備的威望,都遠遠不足以令人信服;
至於後者,則更是一名歸降不久的將領,如果晉軍當真對秦州發起猛攻,那麽究竟這位降將是否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拚死抵抗敵軍呢?
這一點說也說不準。
“陛下,微臣願親赴秦州,請陛下恩準!”
其一,無論從占地麵積還是各類資源來看,耒陽的確非常適宜充當臨時都城之地。
其二,則是出於戰略考慮——他計劃從此刻起逐步推動秦國的重心向北遷移,以此來不斷增強秦國於天下中部地域的政治影響力。
要知道,自從昭烈帝白羽當年選定保定為都以來,迄今已過去了整整三十四個春秋。
曆經這麽多年的滄桑變遷,天下萬民對於曾經輝煌一時的前秦或許仍存有記憶,但對如今的新秦國卻是了解甚少。
因此,此次秦國都城向北遷徙,其目的正是要徹徹底底地打響秦國複興的響亮名號,讓整個天下都清楚知曉:位於西南方向的秦國已然踏上了偉大的複興征程!
迴顧曆史長河,任何一個朝代的遷都之舉絕非易事。這往往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並且所需時間長短不一。
有的可能短短數年便能完成,而有些則甚至會拖延長達一二十年之久。
此次秦國遷都北上之舉,規模雖說不上浩大,但也絕非小事。
除了保定的一部分官員機構仍會留存原地,整個國家的重要架構都要先行遷移至此地。
然而,即便是這樣看似不大不小的動作,想要在短短一年內全部完成,幾乎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正因如此,在成功收複中州以後,這支秦軍不得不暫且進入待命休整的狀態。
“接下來局勢如何發展,關鍵還要看鎮北將軍在元州戰場上的表現……”
此刻,白任尚未獲取有關閻蒼在涼州與韋雲激戰的最新情報。
在他的設想當中,如今已至春末時節,一旦霹靂車能夠及時運抵前線,那麽憑借閻蒼的統軍能力,攻克始都城必定隻是時間問題。
一舉拿下整個中州,並順勢收複始都城,那對於秦國而言,無疑將會使其威望攀升至巔峰。
到那時,哪怕晉國依然掌控著天下過半的領土,但在未來與秦國爭奪天下霸權的征程之中,也必將難以扭轉劣勢,與秦國匹敵。
隻可惜,事態的走向並未如白任所期望的那般順利。
當他驚聞閻蒼於涼州不幸陣亡的噩耗時,刹那間,仿佛整個世界都崩塌了。
那一刻,無盡的震驚、悲痛與絕望如同潮水般湧上心頭,令他呆立當場,久久不能迴過神來。
‘鎮北將軍閻蒼於戰場之上戰死後,韋雲瞅準時機,迅速集結涼州軍團揮師南下。
一箭射死了鎮守此地的折衝將軍劉演,令敵秦軍瞬間陷入混亂之中,以雷霆萬鈞之勢一舉攻破虎祝關。
身處宿星城的趙岩及其所部軍隊由於失去了友軍的策應和支援,已然淪為一支孤軍。
麵對來勢洶洶的敵人,他們別無選擇,隻得無奈撤退。
然而,韋雲豈會輕易放過這到嘴的肥肉?他親率大軍一路窮追不舍,不給趙岩絲毫喘息之機。
最終,雙方在一場激烈的鏖戰中,韋雲指揮軍隊大破趙岩所部。趙岩眼見敗局已定,無奈之下隻得率領殘兵敗將向西倉皇逃竄…
與此同時,高平城中的世家大族們見秦軍節節敗退,形勢急轉直下,心中頓時打起了小算盤。
他們毫不猶豫地再次舉起叛旗向韋雲投降,全然不顧守城將領從津的苦苦勸阻。
從津知道大勢已去,但仍拒絕向晉軍投降。他帶領少量親兵殺出重圍,試圖逃離高平城。
可惜天不遂人願,從津一行人很快就被韋雲率領的追兵趕上並包圍起來。經過一番廝殺,從津寡不敵眾,不幸戰死…
韋雲乘勝追擊,一路高歌猛進,勢如破竹般攻占了整個元州大地。其兵鋒之盛,令人秦軍不敢望其背。
直到兵臨安興城下時,或許是考慮到戰線過長以及後勤補給等問題,韋雲這才停下了進擊的步伐,稍作休整後便率領麾下軍隊返迴神都…’
“前線到底發生了什麽,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白任滿臉驚愕之色,雙手顫抖著緩緩將那份密報放在桌上,仿佛那薄薄的紙張有千斤之重。
他麵色蒼白如紙,額頭上豆大的汗珠滾滾而下,顯然是被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給震驚得精神恍惚。
一眾朝廷官員原本正在交頭接耳議論紛紛,此刻看到白任如此失態的模樣,也都不由得心頭一緊,一時間紛紛沉默起來。
大將軍白奐見狀,連忙快步上前,伸手拿起那份密報匆匆掃了一眼。
僅僅片刻功夫,他的臉上便浮現出一絲凝重與憂慮,顯然已經洞悉了白任內心深處的擔憂所在。
然而,相較於白任來說,他與閻蒼之間的私人情誼其實並不深厚。
此刻,他稍稍側頭,目光快速掃過身旁那一群神情嚴肅的官員們,然後將手中這份情報遞出,並示意讓他們逐個傳閱查看。
“元州的戰事竟然已經惡化至這般田地,情況著實危急!必須盡快派遣大將前去主持大局,如若不然,恐怕將會有大禍臨頭啊!”
說到這裏,他不禁眉頭緊蹙,臉上流露出深深的憂慮之色。
要知道,閻蒼戰死在涼州戰場上這件事,對於在場的每一個人而言,都是完全超乎想象的。
可更為嚴峻的問題在於,隨著閻蒼的陣亡,整個元州的戰線瞬間崩潰,這才是秦國上下眾人最不情願看到的局麵。
當下,自宿星城潰敗而逃的趙岩依舊杳無音訊;永州那邊因為有藍飛親自坐鎮,倒是無需過多擔憂。
但反觀秦州這裏,現今負責主持大局的乃是尚書令賈阮以及副都督穀近。
其中,前者本就是一介文官出身,無論是在軍事方麵的實戰經驗,還是其自身所具備的威望,都遠遠不足以令人信服;
至於後者,則更是一名歸降不久的將領,如果晉軍當真對秦州發起猛攻,那麽究竟這位降將是否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拚死抵抗敵軍呢?
這一點說也說不準。
“陛下,微臣願親赴秦州,請陛下恩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