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秦軍殺掉數萬名晉軍之後,這場血腥的屠殺終於起到了作用。
剩餘的晉軍士兵們望著滿地的屍體和殘肢斷臂,心中充滿了恐懼和絕望。
最終,他們再也無法承受這樣巨大的壓力,紛紛放下手中的武器,選擇向秦軍投降。
至此,這場激烈的戰鬥宣告結束。
經過一番清點,秦軍發現此次俘虜的晉軍以及被迫參與戰爭的徭役民夫總數竟然超過了二十萬人!
這個數字令人震驚不已,同時也充分展示了這場戰役的慘烈程度。
閻蒼率領著麾下士兵一路疾馳,緊緊追擊著前方逃竄的韋雲。
他們風馳電掣般向北行進了整整五裏地,終於,韋雲勒住韁繩,胯下駿馬嘶鳴一聲,穩穩地停了下來。
隻見韋雲迅速掉轉馬頭,麵向緊追不舍的閻蒼等人。
他臉上露出一抹得意洋洋的笑容,眼神中透露出輕蔑與自信,大聲喊道:“閻元珣,此地雖非伏虎山那般險要,但今日也必將成為你的葬身之所!”
話音未落,秦軍眾人便驚愕地發現,原本位於晉軍陣中的一杆青色軍旗突然間被高高舉起。
那旗幟迎風招展,獵獵作響,仿佛在向世人宣告一場血腥廝殺即將上演。
緊接著,旗手猛地用力搖晃起手中的旗杆,刹那間,一陣震耳欲聾、猶如雷鳴般的馬蹄聲響徹雲霄,由遠及近,急速傳來。
閻蒼和他的士兵們下意識地迴頭望去,隻見一片黑壓壓的鐵騎如同洶湧澎湃的潮水一般,從後方席卷而來。
這些騎士個個身披重甲,手持鋒利長槍,氣勢洶洶,令人膽寒。
為首的正是那曾令閻蒼遭遇過的五百具甲重騎兵!
此刻,這支精銳之師再次現身,以雷霆萬鈞之勢向著秦軍猛撲過去。
他們口中高唿著“殺敵!”的口號,聲音響徹天地,殺意彌漫四野。
這便是韋雲暗藏已久的致命底牌,也是之前就曾暴露在閻蒼等人眼前的強大力量。
然而,對於韋雲來說,底牌是否被對手知曉並不重要,真正關鍵之處在於何時恰到好處地打出這張牌,從而給予敵人以致命一擊。
的確,閻蒼毫無疑問地知曉自己的後手便是這些騎兵部隊,但韋雲卻堅信,即便睿智如閻蒼,也決然想不到在如此倉促撤退之際,自己仍能夠精心布置好後續的埋伏。
這支騎兵部隊自他們撤離前線軍陣之時起,便始終若即若離地遊蕩於晉軍左右。
此刻,韋雲獨自領軍北上,目的正是要將閻蒼成功引誘出來。
此情此景,與昔日他在伏虎山設下陷阱引誘閻蒼之舉可謂異曲同工。
而這一迴,不留下閻蒼的屍首,韋雲絕對不會善罷甘休!
“嗬嗬!”
麵對突然現身的大批騎兵,閻蒼的麵龐之上並未流露出絲毫驚詫之色,相反,他鎮定自若、毫不慌亂地揮舞著手中那麵象征著無上權威的軍旗。
刹那間,他身旁的親衛營迅速響應命令,整齊劃一地調轉馬頭,以雷霆萬鈞之勢朝著那些身披重甲的具甲騎兵猛衝而去。
“難道他真以為憑借自己手頭這點兒騎兵就能抗衡我們這些裝備精良的重騎兵不成?”
看到眼前這一幕,每一名晉軍將士的心中不約而同地泛起了嘀咕和質疑。
然而,就在眾人疑惑不解之際,閻蒼手下的騎兵們用實際行動向晉軍證明了他們絕非那般愚不可及。
隻見這些士兵們動作整齊劃一,他們熟練地從馬背上解下一個個黑色的陶罐,然後使出渾身力氣將其奮力拋出。
那些陶罐在空中劃過一道道弧線,宛如黑色的流星一般墜落而下。
就在陶罐落地的瞬間,裏麵盛裝的液體濺灑而出,緊接著一道火線如毒蛇般迅速在後方蔓延開來。
這道火線在幹燥的草地上肆虐著,仿佛一頭饑餓的猛獸,貪婪地吞噬著周圍的一切。
而此時,那凜冽的西北之風如同助紂為虐的幫兇,裹挾著火線以驚人的速度向南席卷而去。
說起這火油,其實早在閻蒼南下平定狼夷之亂時,他便已經開始命人大範圍采集了。
經過積累和儲備,此次北上作戰,他幾乎將所有準備好的火油都運送到了前線。
自古以來,火攻這種戰術都是戰場上最為常見、同時也是殺傷性最大的手段之一。
然而,麵對韋雲手中的這支強大的重騎兵部隊,閻蒼絞盡腦汁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辦法,但最終卻發現想要徹底擊潰對方的條件實在是太過苛刻。
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他不得不轉變策略,轉而思考是否能夠先將這支騎兵與整個戰場隔離開來。
如此一來,待他成功擊敗韋雲之後,便可再迴過頭來從容不迫地收拾這些重騎兵。
畢竟,整整五百人的重騎兵隊伍對於任何一方勢力來說都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
雖然以如今秦國的國力而言,要養活這樣一支重騎兵並非難事,但考慮到實際情況和戰略需求,似乎並沒有那個必要。
如果能夠毫不費力地奪取這支重騎兵的裝備,這無疑會成為閻蒼所期望的事情。
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他發現火攻或許是個絕妙的策略。
就在前些日子,秋雨一直下個不停,這曾令閻蒼憂心忡忡,生怕火油難以在濕潤的草原上燃起熊熊烈火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場秋雨過後,草原上那些枯草成片,它們已然無法再像從前那樣大量吸收水分。
當火油被引燃的瞬間,仿佛一道火龍騰空而起,迅猛無比的火勢以驚人的速度蔓延開來,眨眼之間便形成了一片無邊無際的火海。
這片火海猶如一堵堅不可摧的高牆,將晉軍的重騎兵死死地與秦軍分隔開來。
眾所周知,人類對於火焰心存恐懼,但憑借著聰明才智和各種應對手段,可以想方設法躲避火焰帶來的威脅。
可是戰馬卻截然不同,它們根本無法理解如何避開這熾熱的烈焰。
於是,就在大火猛然升騰而起的那一刹那,甚至都無需那些身經百戰的騎士們用力拉扯韁繩,受驚的戰馬們出於本能反應,不約而同地停下了狂奔不止的四蹄。
剩餘的晉軍士兵們望著滿地的屍體和殘肢斷臂,心中充滿了恐懼和絕望。
最終,他們再也無法承受這樣巨大的壓力,紛紛放下手中的武器,選擇向秦軍投降。
至此,這場激烈的戰鬥宣告結束。
經過一番清點,秦軍發現此次俘虜的晉軍以及被迫參與戰爭的徭役民夫總數竟然超過了二十萬人!
這個數字令人震驚不已,同時也充分展示了這場戰役的慘烈程度。
閻蒼率領著麾下士兵一路疾馳,緊緊追擊著前方逃竄的韋雲。
他們風馳電掣般向北行進了整整五裏地,終於,韋雲勒住韁繩,胯下駿馬嘶鳴一聲,穩穩地停了下來。
隻見韋雲迅速掉轉馬頭,麵向緊追不舍的閻蒼等人。
他臉上露出一抹得意洋洋的笑容,眼神中透露出輕蔑與自信,大聲喊道:“閻元珣,此地雖非伏虎山那般險要,但今日也必將成為你的葬身之所!”
話音未落,秦軍眾人便驚愕地發現,原本位於晉軍陣中的一杆青色軍旗突然間被高高舉起。
那旗幟迎風招展,獵獵作響,仿佛在向世人宣告一場血腥廝殺即將上演。
緊接著,旗手猛地用力搖晃起手中的旗杆,刹那間,一陣震耳欲聾、猶如雷鳴般的馬蹄聲響徹雲霄,由遠及近,急速傳來。
閻蒼和他的士兵們下意識地迴頭望去,隻見一片黑壓壓的鐵騎如同洶湧澎湃的潮水一般,從後方席卷而來。
這些騎士個個身披重甲,手持鋒利長槍,氣勢洶洶,令人膽寒。
為首的正是那曾令閻蒼遭遇過的五百具甲重騎兵!
此刻,這支精銳之師再次現身,以雷霆萬鈞之勢向著秦軍猛撲過去。
他們口中高唿著“殺敵!”的口號,聲音響徹天地,殺意彌漫四野。
這便是韋雲暗藏已久的致命底牌,也是之前就曾暴露在閻蒼等人眼前的強大力量。
然而,對於韋雲來說,底牌是否被對手知曉並不重要,真正關鍵之處在於何時恰到好處地打出這張牌,從而給予敵人以致命一擊。
的確,閻蒼毫無疑問地知曉自己的後手便是這些騎兵部隊,但韋雲卻堅信,即便睿智如閻蒼,也決然想不到在如此倉促撤退之際,自己仍能夠精心布置好後續的埋伏。
這支騎兵部隊自他們撤離前線軍陣之時起,便始終若即若離地遊蕩於晉軍左右。
此刻,韋雲獨自領軍北上,目的正是要將閻蒼成功引誘出來。
此情此景,與昔日他在伏虎山設下陷阱引誘閻蒼之舉可謂異曲同工。
而這一迴,不留下閻蒼的屍首,韋雲絕對不會善罷甘休!
“嗬嗬!”
麵對突然現身的大批騎兵,閻蒼的麵龐之上並未流露出絲毫驚詫之色,相反,他鎮定自若、毫不慌亂地揮舞著手中那麵象征著無上權威的軍旗。
刹那間,他身旁的親衛營迅速響應命令,整齊劃一地調轉馬頭,以雷霆萬鈞之勢朝著那些身披重甲的具甲騎兵猛衝而去。
“難道他真以為憑借自己手頭這點兒騎兵就能抗衡我們這些裝備精良的重騎兵不成?”
看到眼前這一幕,每一名晉軍將士的心中不約而同地泛起了嘀咕和質疑。
然而,就在眾人疑惑不解之際,閻蒼手下的騎兵們用實際行動向晉軍證明了他們絕非那般愚不可及。
隻見這些士兵們動作整齊劃一,他們熟練地從馬背上解下一個個黑色的陶罐,然後使出渾身力氣將其奮力拋出。
那些陶罐在空中劃過一道道弧線,宛如黑色的流星一般墜落而下。
就在陶罐落地的瞬間,裏麵盛裝的液體濺灑而出,緊接著一道火線如毒蛇般迅速在後方蔓延開來。
這道火線在幹燥的草地上肆虐著,仿佛一頭饑餓的猛獸,貪婪地吞噬著周圍的一切。
而此時,那凜冽的西北之風如同助紂為虐的幫兇,裹挾著火線以驚人的速度向南席卷而去。
說起這火油,其實早在閻蒼南下平定狼夷之亂時,他便已經開始命人大範圍采集了。
經過積累和儲備,此次北上作戰,他幾乎將所有準備好的火油都運送到了前線。
自古以來,火攻這種戰術都是戰場上最為常見、同時也是殺傷性最大的手段之一。
然而,麵對韋雲手中的這支強大的重騎兵部隊,閻蒼絞盡腦汁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辦法,但最終卻發現想要徹底擊潰對方的條件實在是太過苛刻。
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他不得不轉變策略,轉而思考是否能夠先將這支騎兵與整個戰場隔離開來。
如此一來,待他成功擊敗韋雲之後,便可再迴過頭來從容不迫地收拾這些重騎兵。
畢竟,整整五百人的重騎兵隊伍對於任何一方勢力來說都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
雖然以如今秦國的國力而言,要養活這樣一支重騎兵並非難事,但考慮到實際情況和戰略需求,似乎並沒有那個必要。
如果能夠毫不費力地奪取這支重騎兵的裝備,這無疑會成為閻蒼所期望的事情。
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他發現火攻或許是個絕妙的策略。
就在前些日子,秋雨一直下個不停,這曾令閻蒼憂心忡忡,生怕火油難以在濕潤的草原上燃起熊熊烈火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場秋雨過後,草原上那些枯草成片,它們已然無法再像從前那樣大量吸收水分。
當火油被引燃的瞬間,仿佛一道火龍騰空而起,迅猛無比的火勢以驚人的速度蔓延開來,眨眼之間便形成了一片無邊無際的火海。
這片火海猶如一堵堅不可摧的高牆,將晉軍的重騎兵死死地與秦軍分隔開來。
眾所周知,人類對於火焰心存恐懼,但憑借著聰明才智和各種應對手段,可以想方設法躲避火焰帶來的威脅。
可是戰馬卻截然不同,它們根本無法理解如何避開這熾熱的烈焰。
於是,就在大火猛然升騰而起的那一刹那,甚至都無需那些身經百戰的騎士們用力拉扯韁繩,受驚的戰馬們出於本能反應,不約而同地停下了狂奔不止的四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