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寧五年十一月十八日,雨!
皇帝急召蔡京、高俅等人入宮商議大事,就連張安安也被請來了。
話說之前阿骨打離開了雁門關,迴到了完顏部落,卻不想迎來了紇石烈部勃堇阿疏的強力挑戰!
契丹人與大宋的相公們打了這麽多年的交道,也早已學會了南人的一套,能動嘴就絕不動手,三言兩語外加一個口頭承諾,便成功挑起了女真內亂。
在草原上,部落首領向大遼皇帝獻舞,這是有傳統的,據說是當年天可汗大破突厥,突厥可汗頡利在長安向天可汗獻舞發展而來的。
在草原上,信用是立命之本,一個沒有信用的人是沒有人願意追隨的,因此讓各方首領獻舞以示臣服,便成為了大遼皇帝行獵草原的根本目的。
本來吧,以女真完顏部的體量,還沒有資格在大遼皇帝麵前獻舞,但在雁門關,一是來都來了;二是大遼皇帝嫉妒張安安與完顏阿骨打的交情;於是就有了讓阿骨打獻舞這一幕。
本來吧,這對於耶律延禧而言,這是抬舉阿骨打了,隻要阿骨打獻舞,耶律延禧順勢承認完顏部在女真一族的統治地位,也算是給張安安一個麵子。
但是誰曾想,阿骨打早有反心,不願意臣服,這就使得雙方都下不了台了。
有張安安在,耶律延禧殺也不是,不殺也不是,還好有蕭奉先出來打了圓場,這才揭過。
阿骨打有了反心,契丹人也不會慣著,於是一手策劃了女真族的內亂,利用女真其他部落首領對於之前完顏部財產私有的不滿,挑起了矛盾。
女真一族之前因為財產私有一事,已經幹過一架了,雖然完顏部憑借著強大的實力壓下了此事,但其他部落首領心中還是有著諸多不滿的,如今在契丹人的挑唆下,自以為有了外援的紇石烈部勃堇阿疏,聯絡各大部落,形成了反完顏部聯盟!
女真內戰一觸即發!
阿骨打此人從來就不懼挑戰,集結了女真部一千勇士,與阿疏展開了數場大戰,憑借著如今完顏部的絕對優勢取得了勝利,順勢消滅了反對自己的聲音,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女真部落。
阿疏戰敗後,在女真部落已無落腳之處,隻能帶著數十殘兵敗將逃往了契丹人控製的星顯水。
阿骨打遣蒲家奴前往遼朝,索要逃入遼的星顯水的紇石烈部勃堇阿疏。
耶律延禧勃然大怒,認為這是女真部對自己的挑釁,以大逆不道的罪名斬殺了蒲家奴,命統軍蕭撻不野領契丹、渤海兵八百人進駐混同江東的寧江州(今吉林扶餘東南)防備。
在女真人的心目中,部落內戰那是關起門來的自家事,而契丹人收留阿疏則做實了外人參與的鐵證,一時間群起激昂。
此時的阿骨打已經取得了女真一族的絕對話語權,順勢痛述這些年契丹人對女真人的壓榨,激起了女真人的共鳴。
見時機成熟,阿骨打大會僚屬,祭皇天後土、告遼朝罪狀,宣示用兵之意,號令諸部。同時派宗室子完顏婆盧火征召移懶路(即耶懶路,治今俄羅斯濱海邊疆區東北塔烏黑河流域)的迪古乃兵,派宗室子完顏斡魯古和阿魯招撫斡忽、急賽兩路係遼籍的女真人(編入遼籍的曷蘇館女真),派實不迭往完睹路捉拿遼障鷹官。
崇寧五年九月初,阿骨打進軍寧江州,經寥晦城(今黑龍江雙城前對麵古城),與各部兵在來流河(今拉林河口西,吉林扶餘石碑崴子屯附近)會合,共得二千五百人。
阿骨打率領兵士申告天地,列舉遼朝之罪有二:“有功不省,而侵侮是加”,“罪人阿疏,屢請不遣”。然後命諸將傳挺誓師道:“同心盡力,有功者奴婢可以作平民,平民可以作官。原先有官職的,可以按功勞大小進升。倘若違反誓言,身死梃下,家屬也不能赦免。”隨後進軍寧江州,次日剛到遼界,便與遼將耶律謝十率領的渤海軍相遇。阿骨打射死耶律謝十,遼軍潰敗,損失慘重。女真首戰告捷,士氣倍增。
數日後,女真軍乘勝攻克寧江州城,擒遼防禦使大藥師奴。
阿骨打為采取了分化瓦解的攻勢。
他暗中放迴大藥師奴,使其招諭遼人。又召渤海人梁福、斡答刺,讓他們假裝逃亡,招諭其鄉人,說:“女真、渤海本同一家,我興師伐罪,不濫及無辜也。”還遣完顏婁室招諭係遼籍女真,揭露契丹貴族的殘暴。同時派人撫定東北邊遠地區部落,達魯古部、鐵驪部、鱉古部等相繼歸附,終於穩定了後方。
十一月,遼都統蕭嗣先、副都統蕭兀納率領諸路大軍,號稱十萬(實際上大約七千人),進攻女真,集中於鴨子河北。
阿骨打親率甲士三千七百人乘夜鳴鼓舉燧而行,黎明至河,踏冰搶渡,女真甲士僅渡過三分之一,就與遼軍遇於出河店(今黑龍江肇源西南)。適大風驟起,塵埃蔽天,阿骨打指揮將士乘風勢擊之,遼軍大潰。
阿骨打追遼兵於斡論濼,殺俘遼軍及車馬、兵器、珍玩不計其數,遼軍副都統蕭撻不也及所部崔公義、耶律佛留、蕭葛十等數名遼將被殺。
阿骨打收編被俘的遼軍入女真軍,使女真軍發展到一萬人。出河店大捷,使女真軍實力更強,軍威更盛。
寧江州與出河店兩戰勝利,女真軍切斷了遼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巴林左旗治林東鎮南波羅城),直達遼朝北邊控製女真的黃龍府(今吉林農安)的通道,從而打開了遼廷北部的邊陲大門,同時也斷絕了寧江州榷場為中心的經濟區對遼的物資供應。阿骨打則用俘獲的車馬,補充女真軍裝備,用戰俘補充兵員,並用一整天盛宴犒勞參戰官兵,鼓舞鬥誌。
女真軍力滿萬,這是前所未有之事,阿骨打順勢打出了“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口號,一時間響徹遼東大地。
皇帝急召蔡京、高俅等人入宮商議大事,就連張安安也被請來了。
話說之前阿骨打離開了雁門關,迴到了完顏部落,卻不想迎來了紇石烈部勃堇阿疏的強力挑戰!
契丹人與大宋的相公們打了這麽多年的交道,也早已學會了南人的一套,能動嘴就絕不動手,三言兩語外加一個口頭承諾,便成功挑起了女真內亂。
在草原上,部落首領向大遼皇帝獻舞,這是有傳統的,據說是當年天可汗大破突厥,突厥可汗頡利在長安向天可汗獻舞發展而來的。
在草原上,信用是立命之本,一個沒有信用的人是沒有人願意追隨的,因此讓各方首領獻舞以示臣服,便成為了大遼皇帝行獵草原的根本目的。
本來吧,以女真完顏部的體量,還沒有資格在大遼皇帝麵前獻舞,但在雁門關,一是來都來了;二是大遼皇帝嫉妒張安安與完顏阿骨打的交情;於是就有了讓阿骨打獻舞這一幕。
本來吧,這對於耶律延禧而言,這是抬舉阿骨打了,隻要阿骨打獻舞,耶律延禧順勢承認完顏部在女真一族的統治地位,也算是給張安安一個麵子。
但是誰曾想,阿骨打早有反心,不願意臣服,這就使得雙方都下不了台了。
有張安安在,耶律延禧殺也不是,不殺也不是,還好有蕭奉先出來打了圓場,這才揭過。
阿骨打有了反心,契丹人也不會慣著,於是一手策劃了女真族的內亂,利用女真其他部落首領對於之前完顏部財產私有的不滿,挑起了矛盾。
女真一族之前因為財產私有一事,已經幹過一架了,雖然完顏部憑借著強大的實力壓下了此事,但其他部落首領心中還是有著諸多不滿的,如今在契丹人的挑唆下,自以為有了外援的紇石烈部勃堇阿疏,聯絡各大部落,形成了反完顏部聯盟!
女真內戰一觸即發!
阿骨打此人從來就不懼挑戰,集結了女真部一千勇士,與阿疏展開了數場大戰,憑借著如今完顏部的絕對優勢取得了勝利,順勢消滅了反對自己的聲音,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女真部落。
阿疏戰敗後,在女真部落已無落腳之處,隻能帶著數十殘兵敗將逃往了契丹人控製的星顯水。
阿骨打遣蒲家奴前往遼朝,索要逃入遼的星顯水的紇石烈部勃堇阿疏。
耶律延禧勃然大怒,認為這是女真部對自己的挑釁,以大逆不道的罪名斬殺了蒲家奴,命統軍蕭撻不野領契丹、渤海兵八百人進駐混同江東的寧江州(今吉林扶餘東南)防備。
在女真人的心目中,部落內戰那是關起門來的自家事,而契丹人收留阿疏則做實了外人參與的鐵證,一時間群起激昂。
此時的阿骨打已經取得了女真一族的絕對話語權,順勢痛述這些年契丹人對女真人的壓榨,激起了女真人的共鳴。
見時機成熟,阿骨打大會僚屬,祭皇天後土、告遼朝罪狀,宣示用兵之意,號令諸部。同時派宗室子完顏婆盧火征召移懶路(即耶懶路,治今俄羅斯濱海邊疆區東北塔烏黑河流域)的迪古乃兵,派宗室子完顏斡魯古和阿魯招撫斡忽、急賽兩路係遼籍的女真人(編入遼籍的曷蘇館女真),派實不迭往完睹路捉拿遼障鷹官。
崇寧五年九月初,阿骨打進軍寧江州,經寥晦城(今黑龍江雙城前對麵古城),與各部兵在來流河(今拉林河口西,吉林扶餘石碑崴子屯附近)會合,共得二千五百人。
阿骨打率領兵士申告天地,列舉遼朝之罪有二:“有功不省,而侵侮是加”,“罪人阿疏,屢請不遣”。然後命諸將傳挺誓師道:“同心盡力,有功者奴婢可以作平民,平民可以作官。原先有官職的,可以按功勞大小進升。倘若違反誓言,身死梃下,家屬也不能赦免。”隨後進軍寧江州,次日剛到遼界,便與遼將耶律謝十率領的渤海軍相遇。阿骨打射死耶律謝十,遼軍潰敗,損失慘重。女真首戰告捷,士氣倍增。
數日後,女真軍乘勝攻克寧江州城,擒遼防禦使大藥師奴。
阿骨打為采取了分化瓦解的攻勢。
他暗中放迴大藥師奴,使其招諭遼人。又召渤海人梁福、斡答刺,讓他們假裝逃亡,招諭其鄉人,說:“女真、渤海本同一家,我興師伐罪,不濫及無辜也。”還遣完顏婁室招諭係遼籍女真,揭露契丹貴族的殘暴。同時派人撫定東北邊遠地區部落,達魯古部、鐵驪部、鱉古部等相繼歸附,終於穩定了後方。
十一月,遼都統蕭嗣先、副都統蕭兀納率領諸路大軍,號稱十萬(實際上大約七千人),進攻女真,集中於鴨子河北。
阿骨打親率甲士三千七百人乘夜鳴鼓舉燧而行,黎明至河,踏冰搶渡,女真甲士僅渡過三分之一,就與遼軍遇於出河店(今黑龍江肇源西南)。適大風驟起,塵埃蔽天,阿骨打指揮將士乘風勢擊之,遼軍大潰。
阿骨打追遼兵於斡論濼,殺俘遼軍及車馬、兵器、珍玩不計其數,遼軍副都統蕭撻不也及所部崔公義、耶律佛留、蕭葛十等數名遼將被殺。
阿骨打收編被俘的遼軍入女真軍,使女真軍發展到一萬人。出河店大捷,使女真軍實力更強,軍威更盛。
寧江州與出河店兩戰勝利,女真軍切斷了遼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巴林左旗治林東鎮南波羅城),直達遼朝北邊控製女真的黃龍府(今吉林農安)的通道,從而打開了遼廷北部的邊陲大門,同時也斷絕了寧江州榷場為中心的經濟區對遼的物資供應。阿骨打則用俘獲的車馬,補充女真軍裝備,用戰俘補充兵員,並用一整天盛宴犒勞參戰官兵,鼓舞鬥誌。
女真軍力滿萬,這是前所未有之事,阿骨打順勢打出了“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口號,一時間響徹遼東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