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菊展金搖終心通
迷心記——出版名 宮 作者:當木當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雲曦這廂一抄她,將緋心徑自往寢殿抱去。汪成海貼心的很,沒吆五喝六的打發人伺候,隻是躬著腰趨在邊上護著。
夜已經深沉,近了子時,雲曦卻無睡意。慢慢踱下階台,過了簾,眼不由的落在黃花梨的妝台上。極是寬長的,沿牆而貼,以各個角度嵌鏡,兩側各擺了妝櫃,下麵設屜。此時已經讓宮人擦拭整理的極是幹淨,沒半點粉屑。
突然間,他看到左邊台沿擺著妝櫃下露出一絲絹角。這妝櫃也是一個一個的小格,沒有拉手,隻設小凹扣。小櫃通體雙層鏤花,貼金箔並嵌各色碎晶。那縷粉黃,便是壓在櫃縫裏。他慢慢伸手一抽,絲絹極滑,薄而不透,讓他一抽而出。粉黃色澤,通體無繡,卻有字跡!
雲曦借著燈展紗而看,是一首詩。字跡絹秀,工整而細瘦,見字如人。與緋心無二!她一向認為詩詞歌賦,皆為閑來無事所作,並不該沉迷於此。男人尚且如此,女人更是如此。所以,她甚少寫這些東西,更不願在眾人麵前作詩論賦,宮中歡宴,太後有時令妃嬪作詩助興,緋心所作之詩,也都是規矩有餘,才情不足。
這首是緋心所作的《九月十八日清瑤池觀菊隨感》,詩曰:多寶塔上新露冷,玉樓春內陳霧寒。淒風苦雨玉堂至,枯桐殘荷破金來。斜日遙望黃鶯翠,弦月幽映青心白。百碧摧盡孤芳秀,千紅散絕金蕊開。待到冰雪化刀劍,凍肌凝骨香仍含。此生隻願枝頭老,不向東君乞微憐。
他怔怔的看著,詩才依舊平平,但這卻不似曾經在眾人眼前,隻為應付而作。詩為因情而發,而意而展。無論韻仄如何,所要的,不過是詩中所現的心思。他看過太多絕倫妙句,隻不過,這首更讓他歎息。“此生隻願枝頭老,不向東君乞微憐。”樂正緋心,她總算是說出心裏話了!她根本就是孤芳自賞,不羨春風。她也會巴結他,討好他。但她巴結討好的方式,與滿園春花大相徑庭。他是她心中的“東君”,隔著季,她等不到,她也不想等。
初見她,與阮慧相似七分,舉止更像,一舉一動,有如精心設計。很好,他知道太後不會罷休,定要再布眼線於後宮牽製。這次弄進來一個像阮慧的樂正緋心,其父又是商賈買官出身的重利貪金之徒。的確是太後眼中上佳人選!
不過,太後棋差一著。或者說,是雲曦演技太好。她居然沒看出來,阮慧根本不是雲曦心中所愛。寵一個,棄一個。包容一個,排擠一個。結果兩個一死一傷,都不可能再充當眼線,更無法控製後宮。阮慧不是,阮茵茵也不是。當初死掉的昭華夫人袁秋棉不是,現在這個避門不出的寧華夫人李江雲更不是。她們全是太後安排給他的,借此坐大家族,掌控朝權。她們都是棋,命運不在她們的手中。卻不懂得如何為自己殺出一條血路,隻能在不見白刃的後宮裏。因執子者太後阮星華的失策,一個又一個的被斬落馬下!
緋心也是太後安排的,長的像不奇怪,行為舉止也像,分明是之前已經悄悄受過一係列的訓練。很好,他正想看看。這個長得像慧妃的女人,在太後的手中,能如何翻手成雲覆手成雨?他順了太後的意思,初入宮帷便封她為昭華夫人,次年晉封貴妃。朝廷隨之加封其父,但樂正一家再怎麽封,也終難脫商賈。這是太後高明的地方,要讓緋心為了這虛無飄渺的名聲,可見而不可得的希望,不斷的為她賣命!
不過緋心比那些棋子要聰明,知道以退為進。做事中規中矩,從不招搖。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居然耐性極強,守備有餘,鋒銳掩藏。壁壘分明,布劃周詳。善攏人心,不背惡名。在不違背太後的命令同時,也讓自己盡量的安全!這實在是激起他搏奕之心。隻想撕開她的麵具,看她真麵目究竟如何!
她愈加忍讓,他便鋒芒必現。她愈想周全,他偏讓她左右為難。對子之間,似是越加躁狂的,竟然是他!如今,終是從這首詩裏,看到她的真麵目。原來,她就是如此。她隻想枝頭終老,凍骨凝肌也不落泥。隻想香存後世,冰雪埋骨依舊可留暗香一縷。東君過去,百花盛放。隻不過,她的生命裏,與春相錯,所以不求東風!
霜冷而放,金蕊重陽。一步步,巧營攻算,隻求平安。榮華之下,更願聲名,枝尖獨立,芳耀不暗。
緋心的行進軌道,與他何其相似。於家中,她是庶出,更因是女子而不受重視。但偏能鶴立雞群,一枝獨秀。全家如今,皆要靠她一壯聲威。個中滋味,他當然明白。他在宮裏也是一樣,母妃雖然受寵,但到他出生之後,母妃已經隆寵日衰。唯有他努力爭上,恭順好學,並不特別出類,亦不碌碌。三四歲的孩子,已經會作大人態,童稚天真之相,隻為討人歡喜。內心過早成長,七竅靈瓏,不是天生,而是因這金闕。
正如緋心當初所答的話一樣,母親喜歡的,臣妾也喜歡。他也一樣,父皇母後所喜歡的,兒臣也喜歡。是否真喜歡,早已經不會分辨,或者根本不需要分辨。
他放下絹帕,將它複塞迴櫃格裏。略抬眼間,正觸到鏡中自己,似是有些眼花迷離,竟是覺,那鏡中所映,是緋心的臉!
----------------
秘書水印注:
很抱歉在木木的正文裏插注,希望木木迴來了不要敲我(抱頭>_<~~)
寫這段注是希望親們能更好地理解本章《九月十八日清瑤池觀菊隨感》這首詩(至少我第一次看的時候有些雲裏霧裏)。此詩是木木自己的創作,其中“多寶塔”、“玉樓春”、“玉堂”、“破金”、“黃鶯翠”、“青心白”皆為***名稱,緋心正是以此借喻,隨興落筆,有感而發。
夜已經深沉,近了子時,雲曦卻無睡意。慢慢踱下階台,過了簾,眼不由的落在黃花梨的妝台上。極是寬長的,沿牆而貼,以各個角度嵌鏡,兩側各擺了妝櫃,下麵設屜。此時已經讓宮人擦拭整理的極是幹淨,沒半點粉屑。
突然間,他看到左邊台沿擺著妝櫃下露出一絲絹角。這妝櫃也是一個一個的小格,沒有拉手,隻設小凹扣。小櫃通體雙層鏤花,貼金箔並嵌各色碎晶。那縷粉黃,便是壓在櫃縫裏。他慢慢伸手一抽,絲絹極滑,薄而不透,讓他一抽而出。粉黃色澤,通體無繡,卻有字跡!
雲曦借著燈展紗而看,是一首詩。字跡絹秀,工整而細瘦,見字如人。與緋心無二!她一向認為詩詞歌賦,皆為閑來無事所作,並不該沉迷於此。男人尚且如此,女人更是如此。所以,她甚少寫這些東西,更不願在眾人麵前作詩論賦,宮中歡宴,太後有時令妃嬪作詩助興,緋心所作之詩,也都是規矩有餘,才情不足。
這首是緋心所作的《九月十八日清瑤池觀菊隨感》,詩曰:多寶塔上新露冷,玉樓春內陳霧寒。淒風苦雨玉堂至,枯桐殘荷破金來。斜日遙望黃鶯翠,弦月幽映青心白。百碧摧盡孤芳秀,千紅散絕金蕊開。待到冰雪化刀劍,凍肌凝骨香仍含。此生隻願枝頭老,不向東君乞微憐。
他怔怔的看著,詩才依舊平平,但這卻不似曾經在眾人眼前,隻為應付而作。詩為因情而發,而意而展。無論韻仄如何,所要的,不過是詩中所現的心思。他看過太多絕倫妙句,隻不過,這首更讓他歎息。“此生隻願枝頭老,不向東君乞微憐。”樂正緋心,她總算是說出心裏話了!她根本就是孤芳自賞,不羨春風。她也會巴結他,討好他。但她巴結討好的方式,與滿園春花大相徑庭。他是她心中的“東君”,隔著季,她等不到,她也不想等。
初見她,與阮慧相似七分,舉止更像,一舉一動,有如精心設計。很好,他知道太後不會罷休,定要再布眼線於後宮牽製。這次弄進來一個像阮慧的樂正緋心,其父又是商賈買官出身的重利貪金之徒。的確是太後眼中上佳人選!
不過,太後棋差一著。或者說,是雲曦演技太好。她居然沒看出來,阮慧根本不是雲曦心中所愛。寵一個,棄一個。包容一個,排擠一個。結果兩個一死一傷,都不可能再充當眼線,更無法控製後宮。阮慧不是,阮茵茵也不是。當初死掉的昭華夫人袁秋棉不是,現在這個避門不出的寧華夫人李江雲更不是。她們全是太後安排給他的,借此坐大家族,掌控朝權。她們都是棋,命運不在她們的手中。卻不懂得如何為自己殺出一條血路,隻能在不見白刃的後宮裏。因執子者太後阮星華的失策,一個又一個的被斬落馬下!
緋心也是太後安排的,長的像不奇怪,行為舉止也像,分明是之前已經悄悄受過一係列的訓練。很好,他正想看看。這個長得像慧妃的女人,在太後的手中,能如何翻手成雲覆手成雨?他順了太後的意思,初入宮帷便封她為昭華夫人,次年晉封貴妃。朝廷隨之加封其父,但樂正一家再怎麽封,也終難脫商賈。這是太後高明的地方,要讓緋心為了這虛無飄渺的名聲,可見而不可得的希望,不斷的為她賣命!
不過緋心比那些棋子要聰明,知道以退為進。做事中規中矩,從不招搖。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居然耐性極強,守備有餘,鋒銳掩藏。壁壘分明,布劃周詳。善攏人心,不背惡名。在不違背太後的命令同時,也讓自己盡量的安全!這實在是激起他搏奕之心。隻想撕開她的麵具,看她真麵目究竟如何!
她愈加忍讓,他便鋒芒必現。她愈想周全,他偏讓她左右為難。對子之間,似是越加躁狂的,竟然是他!如今,終是從這首詩裏,看到她的真麵目。原來,她就是如此。她隻想枝頭終老,凍骨凝肌也不落泥。隻想香存後世,冰雪埋骨依舊可留暗香一縷。東君過去,百花盛放。隻不過,她的生命裏,與春相錯,所以不求東風!
霜冷而放,金蕊重陽。一步步,巧營攻算,隻求平安。榮華之下,更願聲名,枝尖獨立,芳耀不暗。
緋心的行進軌道,與他何其相似。於家中,她是庶出,更因是女子而不受重視。但偏能鶴立雞群,一枝獨秀。全家如今,皆要靠她一壯聲威。個中滋味,他當然明白。他在宮裏也是一樣,母妃雖然受寵,但到他出生之後,母妃已經隆寵日衰。唯有他努力爭上,恭順好學,並不特別出類,亦不碌碌。三四歲的孩子,已經會作大人態,童稚天真之相,隻為討人歡喜。內心過早成長,七竅靈瓏,不是天生,而是因這金闕。
正如緋心當初所答的話一樣,母親喜歡的,臣妾也喜歡。他也一樣,父皇母後所喜歡的,兒臣也喜歡。是否真喜歡,早已經不會分辨,或者根本不需要分辨。
他放下絹帕,將它複塞迴櫃格裏。略抬眼間,正觸到鏡中自己,似是有些眼花迷離,竟是覺,那鏡中所映,是緋心的臉!
----------------
秘書水印注:
很抱歉在木木的正文裏插注,希望木木迴來了不要敲我(抱頭>_<~~)
寫這段注是希望親們能更好地理解本章《九月十八日清瑤池觀菊隨感》這首詩(至少我第一次看的時候有些雲裏霧裏)。此詩是木木自己的創作,其中“多寶塔”、“玉樓春”、“玉堂”、“破金”、“黃鶯翠”、“青心白”皆為***名稱,緋心正是以此借喻,隨興落筆,有感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