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章 不在意過程,隻在意開頭和結尾
視頻通古代,李二變身蜀漢通天代 作者:好想吃個火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本將軍非得讓他知道一件事,東吳究竟是誰說了算!”
“等鍾會趕到邊關,陸氏兵權易主之後,不管朝中有多少官員投靠了那小皇帝,都盡數清算!”
“不僅要讓他知道,本將軍還要讓天下人記住,曹魏發生的事,在我東吳不可能複刻!”
司馬師的下場,給了孫綝些許啟發。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當你懷疑某件事的時候,不用質疑自己的猜測,那就是真的!
就如剛開始的時候,孫綝相信,不管是司馬師還是司馬昭,定然都懷疑過曹魏的那小皇帝。
隻是那時候小皇帝隱藏的太深,表現的太過聽話,這才讓司馬師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逐漸打消了自己的疑心。
於是結果就變成,司馬家被滅,曹氏重新執掌大魏!
在剛得到消息的時候,孫綝就暗暗告訴過自己。
雖然他與司馬師的地位相仿,但他絕不會落得司馬師那般的下場。
也絕不會如司馬家一般,將那一手好牌打了個稀爛!
這其中所發生的談話,離開孫綝府上的鍾會自然不可能知曉。
他也不需要知曉。
從始至終,他隻需要清楚並且堅信一件事。
這世上不可能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
就算有,也不可能接連發生兩次!
第一次餡餅,那還能安慰自己,是因陛下需要自己投靠東吳,後又被出賣抓迴去的身份。
利用這個身份取信於孫綝!
可這第二次的餡餅,來的就有些令人難以理解了。
孫綝說他身邊無人可用,這種話鍾會連個標點符號都不信。
堂堂吳國大將軍,朝堂名義上一人之下,實則萬萬人之上的存在。
這樣的巔峰權勢,他會無人可用?
總不能說整個東吳朝堂上下數百名的臣子,孫綝一個都看不上,偏偏看上了他鍾會吧?
這種離奇的話,哪怕是昔日大將軍司馬師也沒說過。
當時司馬師將他帶在身邊培養之時,尚且與他明說過,是因鍾氏名望,這才帶了些許培養的心思。
而如今,在旁人眼中,他就是個魏國的叛徒,鍾氏的名望也再沒有半分價值。
這種情況下,但凡鍾會長點腦子都不會相信孫綝重視自己。
至於讓他去邊關接手陸氏兵馬,並且為此而許下的各種承諾,鍾會更是知道,聽聽就得了。
但凡多信一個標點符號,那都是過於天真的表現!
迴到自己的住處之後,鍾會匆匆將今日所發生的一切皆記在信中。
雖然他絕對相信天子的能力,不過孫綝接下來的安排,以及東吳之地即將發生動亂的消息,他覺得還是要知會一聲的好。
其中尤其指出,孫綝的才能遠遠配不上他的地位。
若天子能夠抽出手來對付自然是更好,若抽不出手來時,便幹脆不用理會此人。
當一個人的能力與地位無法匹配的時候,往往就意味著,那個位置他不可能坐得穩!
即便劉邦不刻意針對,他自己也會自取滅亡!
……
“雖然寡人也曾料想過,孫綝的能力並不會多強,但鍾會這膽子未免也太大了吧?”
“他身在東吳,身邊能夠信任的人屈指可數,這種情況下,他還敢派人送信迴來?”
大魏皇宮之中。
原本在看到毋丘儉遞交上來的關於東吳的戰報時,劉邦隻是瞥了一眼便隨手放在一旁。
在他看來,隻要沒打起來,江東便沒有新鮮事。
無論雙方如何調兵遣將,如何布置兵馬,都無所謂。
可後麵那封信的署名,著實是讓他震驚了很久。
“鍾會心機之深沉,也絕非什麽簡單的人物。”
“挑戰剛開始的時候,臣便與他接觸過,他的心機城府、能力等皆能稱得上優秀,乃至於頂尖。”
“這樣的人,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混的風生水起。”
一旁的張良在稱讚間從劉邦手中接過信件。
看了其中的內容,他心中也不由得驚歎。
這信件中的內容之詳細,甚至連孫綝說的每一句話都如實給記載了下來。
看到最後,張良目光不由得激動了幾分。
“鍾會這是知道自己被利用了!”
“孫綝沒打算扶持他,估摸著也沒打算讓他從吳國邊境活著迴去。”
“昔日陸遜乃是東吳大都督,雖後來被孫權所針對而枉死,但陸抗依舊自詡東吳臣子,他絕不會助紂為虐。”
“而孫綝想強行動陸抗以及他的兵權,就需要一個正當的出兵理由。”
“顯然,不管名義上如何,實際上鍾會的身份是偏向於監軍的,而謀害監軍,罪同謀反!”
“孫綝就是要靠著這一步一步,合理的將整個陸家吞並!”
這對鍾會而言,是極大的危險。
作為當事人,鍾會自然也清楚。
正因如此,他才會冒著暴露的風險,寫下這麽一封信送迴大魏。
倒不是貪生怕死,而是他怕自己不立即將東吳的情況匯報過去,往後或許就沒那個機會了。
士當為知己者死,他不怕死,作為奸細來到東吳,他也早已經做好了身死的準備。
他隻怕自己死的毫無意義,在死前沒能將消息送迴去。
所以在這個節骨眼上,他才硬是頂著暴露的風險,將這封信、這些消息給送了迴來。
“原本還打算著,等東吳自身內亂,至少也是等小皇帝孫亮被廢之後,人心惶惶之際再找機會出手來著。”
“不過士季既然送迴來這麽一份大禮,那我們也不好浪費他這一番美意。”
“傳寡人旨意,令毋丘儉將所有的探子都派出去,告訴他,東吳邊關內亂在即,寡人要他趁著此番內亂動手,一鼓作氣攻破他東吳的天險!”
“若能做到,寡人親自前往東吳給他論功行賞。”
“若是做不到,也要盡可能保證鍾會的安全。”
劉邦不是什麽過河拆橋的人,他會記得每個人立下的功勞。
雖然某些時候他行事肆無忌憚,甚至還做出過往儒生帽子裏撒尿的輝煌戰績。
但對於功臣的賞賜,以及對待功臣的待遇,他做的可都挑不出毛病!
無論功勞是大是小,也無論是否能夠達成目的。
他不在意過程,隻在意開頭和結尾。
“等鍾會趕到邊關,陸氏兵權易主之後,不管朝中有多少官員投靠了那小皇帝,都盡數清算!”
“不僅要讓他知道,本將軍還要讓天下人記住,曹魏發生的事,在我東吳不可能複刻!”
司馬師的下場,給了孫綝些許啟發。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當你懷疑某件事的時候,不用質疑自己的猜測,那就是真的!
就如剛開始的時候,孫綝相信,不管是司馬師還是司馬昭,定然都懷疑過曹魏的那小皇帝。
隻是那時候小皇帝隱藏的太深,表現的太過聽話,這才讓司馬師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逐漸打消了自己的疑心。
於是結果就變成,司馬家被滅,曹氏重新執掌大魏!
在剛得到消息的時候,孫綝就暗暗告訴過自己。
雖然他與司馬師的地位相仿,但他絕不會落得司馬師那般的下場。
也絕不會如司馬家一般,將那一手好牌打了個稀爛!
這其中所發生的談話,離開孫綝府上的鍾會自然不可能知曉。
他也不需要知曉。
從始至終,他隻需要清楚並且堅信一件事。
這世上不可能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
就算有,也不可能接連發生兩次!
第一次餡餅,那還能安慰自己,是因陛下需要自己投靠東吳,後又被出賣抓迴去的身份。
利用這個身份取信於孫綝!
可這第二次的餡餅,來的就有些令人難以理解了。
孫綝說他身邊無人可用,這種話鍾會連個標點符號都不信。
堂堂吳國大將軍,朝堂名義上一人之下,實則萬萬人之上的存在。
這樣的巔峰權勢,他會無人可用?
總不能說整個東吳朝堂上下數百名的臣子,孫綝一個都看不上,偏偏看上了他鍾會吧?
這種離奇的話,哪怕是昔日大將軍司馬師也沒說過。
當時司馬師將他帶在身邊培養之時,尚且與他明說過,是因鍾氏名望,這才帶了些許培養的心思。
而如今,在旁人眼中,他就是個魏國的叛徒,鍾氏的名望也再沒有半分價值。
這種情況下,但凡鍾會長點腦子都不會相信孫綝重視自己。
至於讓他去邊關接手陸氏兵馬,並且為此而許下的各種承諾,鍾會更是知道,聽聽就得了。
但凡多信一個標點符號,那都是過於天真的表現!
迴到自己的住處之後,鍾會匆匆將今日所發生的一切皆記在信中。
雖然他絕對相信天子的能力,不過孫綝接下來的安排,以及東吳之地即將發生動亂的消息,他覺得還是要知會一聲的好。
其中尤其指出,孫綝的才能遠遠配不上他的地位。
若天子能夠抽出手來對付自然是更好,若抽不出手來時,便幹脆不用理會此人。
當一個人的能力與地位無法匹配的時候,往往就意味著,那個位置他不可能坐得穩!
即便劉邦不刻意針對,他自己也會自取滅亡!
……
“雖然寡人也曾料想過,孫綝的能力並不會多強,但鍾會這膽子未免也太大了吧?”
“他身在東吳,身邊能夠信任的人屈指可數,這種情況下,他還敢派人送信迴來?”
大魏皇宮之中。
原本在看到毋丘儉遞交上來的關於東吳的戰報時,劉邦隻是瞥了一眼便隨手放在一旁。
在他看來,隻要沒打起來,江東便沒有新鮮事。
無論雙方如何調兵遣將,如何布置兵馬,都無所謂。
可後麵那封信的署名,著實是讓他震驚了很久。
“鍾會心機之深沉,也絕非什麽簡單的人物。”
“挑戰剛開始的時候,臣便與他接觸過,他的心機城府、能力等皆能稱得上優秀,乃至於頂尖。”
“這樣的人,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混的風生水起。”
一旁的張良在稱讚間從劉邦手中接過信件。
看了其中的內容,他心中也不由得驚歎。
這信件中的內容之詳細,甚至連孫綝說的每一句話都如實給記載了下來。
看到最後,張良目光不由得激動了幾分。
“鍾會這是知道自己被利用了!”
“孫綝沒打算扶持他,估摸著也沒打算讓他從吳國邊境活著迴去。”
“昔日陸遜乃是東吳大都督,雖後來被孫權所針對而枉死,但陸抗依舊自詡東吳臣子,他絕不會助紂為虐。”
“而孫綝想強行動陸抗以及他的兵權,就需要一個正當的出兵理由。”
“顯然,不管名義上如何,實際上鍾會的身份是偏向於監軍的,而謀害監軍,罪同謀反!”
“孫綝就是要靠著這一步一步,合理的將整個陸家吞並!”
這對鍾會而言,是極大的危險。
作為當事人,鍾會自然也清楚。
正因如此,他才會冒著暴露的風險,寫下這麽一封信送迴大魏。
倒不是貪生怕死,而是他怕自己不立即將東吳的情況匯報過去,往後或許就沒那個機會了。
士當為知己者死,他不怕死,作為奸細來到東吳,他也早已經做好了身死的準備。
他隻怕自己死的毫無意義,在死前沒能將消息送迴去。
所以在這個節骨眼上,他才硬是頂著暴露的風險,將這封信、這些消息給送了迴來。
“原本還打算著,等東吳自身內亂,至少也是等小皇帝孫亮被廢之後,人心惶惶之際再找機會出手來著。”
“不過士季既然送迴來這麽一份大禮,那我們也不好浪費他這一番美意。”
“傳寡人旨意,令毋丘儉將所有的探子都派出去,告訴他,東吳邊關內亂在即,寡人要他趁著此番內亂動手,一鼓作氣攻破他東吳的天險!”
“若能做到,寡人親自前往東吳給他論功行賞。”
“若是做不到,也要盡可能保證鍾會的安全。”
劉邦不是什麽過河拆橋的人,他會記得每個人立下的功勞。
雖然某些時候他行事肆無忌憚,甚至還做出過往儒生帽子裏撒尿的輝煌戰績。
但對於功臣的賞賜,以及對待功臣的待遇,他做的可都挑不出毛病!
無論功勞是大是小,也無論是否能夠達成目的。
他不在意過程,隻在意開頭和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