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1章 高迴報,卻也高風險
視頻通古代,李二變身蜀漢通天代 作者:好想吃個火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韓信?”
大部分人的確都沒注意到他。
畢竟他的畫麵永遠都是在最角落的地方。
加上原本大部分人都以為,他是要偷偷入州郡。
以劉邦的名義偷摸著招兵買馬,盡可能不引起李自成的注意。
等真正麾下兵馬眾多被察覺之後,再動用武力強行占領整個州省,最後開始步步蠶食。
誰能想到,他竟然從一開始就直接亮明了自己的刀劍。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強占一州,再迅速擴大自己麾下的兵馬。
那邊李自成還在猶豫要不要接納多爾袞的投降,這邊他就已經用上了這樣的名頭。
闖王李自成昏庸無道,與滿清韃子聯手,意圖顛覆整個中原!
這樣的旗號一打出去,加上大順軍中不少將領本就收到了多爾袞入京的風聲。
以及這段時間以來,韓信跟項羽招兵買馬圍剿清軍的事跡也已經逐漸傳揚了出去。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一方是李自成麵對多爾袞那些殘兵敗將的投降,竟然忘了從前的血海深仇要舔著臉去接納。
另一方是麵對巔峰十餘萬清軍亮明刀劍,死戰之下幾乎將其全殲的楚軍。
這樣的選擇,幾乎是沒有多少懸念的。
尤其是本就出身於邊關附近城鎮,深知清軍每次扣關都要帶來多大犧牲的將士。
跟著李自成的確是能讓他們吃上飯,可問題就在於,不解決滿清的問題,邊關就永遠不會安寧。
既然李自成不願解決這些,反而試圖去接納那狼子野心之輩,那他們自然也會做出其他的選擇。
“過萬?”
“你看的少了,至少不下兩萬,並且看這架勢,不少來投奔的人都還在路上。”
“雖然知道韓信手中的螢火之光早晚能夠化成皓月,但這著實也是太快了。”
“隻能說,他將多爾袞放入關內這一手,的確太過精妙。”
不僅將兩難的抉擇交到了李自成手中,並且哪怕最終李自成並未接受多爾袞,但隻要他猶豫,韓信就能用這樣的名頭去挑撥,去招兵買馬。
畢竟大順軍也隻是由一幫被明廷欺壓到沒有活路的百姓所組成。
隻要讓他們看到生的希望,本身就不會那麽團結。
並且李自成直至現在,也還沒能給他們一個正兒八經的名頭。
哪怕入主了京師,他們現在對自己的認知依舊是叛軍!
而叛軍,向來都是最不堅定的。
一旦對李自成心生了不滿,那誰給他們飯吃,誰給他們錢,誰能帶他們成事,他們拿起兵器就會是誰的人。
“稱帝不夠果斷,且對於下麵真正有功之人的安排,也沒那麽及時。”
“麾下太過散亂,導致人心無法凝聚。”
“大順軍麾下的將士,初衷是為了填飽肚子,現在也依舊是。”
“別說賞賜,對於稍微後方些的人,李自成甚至連畫餅都懶得畫,所以人心早已浮動。”
這才是韓信行動如此順利的根本原因。
也是原本的曆史之上,清軍能夠那般順利擊潰他麾下兵馬的症結所在。
清軍信念堅定,就是要入中原劫掠,吳三桂以及其麾下的兵馬更是如此,鐵了心要覆滅李自成,享榮華富貴。
他們從上到下都有著無比堅定的信念,不管這信念是對是錯,是否會招致禍患,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他們對於勝利的渴望,遠超過李自成麾下的那些遊兵散勇。
所以在原本的曆史之中,李自成的軍隊沒能及時響應,導致山海關一戰被擊潰,致使後麵的人心浮動,連戰連敗。
“所以說到底,還是能力所限。”
“當然了,如果不是能力平庸,他也不至於麵對孫傳庭的時候還屢戰屢敗,險些被擊殺了。”
“咱並不是說孫傳庭的能力不行,而是那時的明廷狀況,以及朱由檢的幾番操作,根本就不足以令孫傳庭麾下的明軍擁有太多戰鬥力。”
“這種情況下,李自成尚且連戰連敗,隻能依靠著民心的歸附屢次重整兵馬才能戰勝明廷。”
“可想而知,他的能力有很大問題,隻是這個問題明廷不足以抓住,而韓信卻能夠將其無數倍的放大。”
對於李自成的下場,老朱並不覺得惋惜。
甚至引清軍入關這件事,在他看來李自成也要負很大一部分責任。
如果不是他對大順軍的掌控太過鬆散,山海關那一戰也不至於一敗塗地。
那時即便吳三桂獻城投降,也頂多讓清軍劫掠一陣,而不可能真正的入主這江山!
“不過聲勢這麽大,接下來定然會成為李自成首要解決的目標。”
“數萬兵馬,多數還都是臨時征召來湊數的,頂多就隻有三兩個月練兵的時間。”
“韓信能扛住嗎?”
清軍尚且還是聯手吳三桂,合共近二十萬兵馬,方才擊潰了鬆散的大順軍。
而他們所率領的,還多為精銳。
吳三桂的邊軍精銳,以及多爾袞麾下最兇悍的滿清騎兵。
以此才能一戰擊潰大順軍。
相比起來,韓信這麾下,堪稱是一幫子蝦兵蟹將。
除了劉邦交給他的那幾千兵馬還可一戰,剩下的那些人在老朱看來,可能前麵交上手,後麵就要開始潰散了。
“練兵的時間有些倉促,且要麵對李自成的話,兵力也還遠遠不足以讓韓信操作。”
“難度不小。”
“且他現在可沒有外援,項籍還在關外廝殺,高祖的兵力也遠遠不足以奔襲增援。”
“至於蕭何,那千餘名負責運送糧草的後勤兵馬能保住自己就不錯了。”
“收益很高,與之相對的,風險也很大。”
“不太像是韓信的風格啊。”
大唐年間。
李靖有些困惑,他對於韓信的兵法也研究過很多。
從那些過往的案例中,韓信很少做這種高迴報高風險的決斷。
哪怕是背水一戰,也依舊是做了充足的準備,有了近乎十成的把握,才有了那一戰。
而現在,他著實是沒看出來,韓信的把握究竟從何而來。
“朕也跟你有著同樣的困惑,困惑於這韓信到底哪來的信心敢這麽做。”
“不妨看下去吧。”
“不到最後,恐怕誰也不知道他究竟想怎麽做。”
大部分人的確都沒注意到他。
畢竟他的畫麵永遠都是在最角落的地方。
加上原本大部分人都以為,他是要偷偷入州郡。
以劉邦的名義偷摸著招兵買馬,盡可能不引起李自成的注意。
等真正麾下兵馬眾多被察覺之後,再動用武力強行占領整個州省,最後開始步步蠶食。
誰能想到,他竟然從一開始就直接亮明了自己的刀劍。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強占一州,再迅速擴大自己麾下的兵馬。
那邊李自成還在猶豫要不要接納多爾袞的投降,這邊他就已經用上了這樣的名頭。
闖王李自成昏庸無道,與滿清韃子聯手,意圖顛覆整個中原!
這樣的旗號一打出去,加上大順軍中不少將領本就收到了多爾袞入京的風聲。
以及這段時間以來,韓信跟項羽招兵買馬圍剿清軍的事跡也已經逐漸傳揚了出去。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一方是李自成麵對多爾袞那些殘兵敗將的投降,竟然忘了從前的血海深仇要舔著臉去接納。
另一方是麵對巔峰十餘萬清軍亮明刀劍,死戰之下幾乎將其全殲的楚軍。
這樣的選擇,幾乎是沒有多少懸念的。
尤其是本就出身於邊關附近城鎮,深知清軍每次扣關都要帶來多大犧牲的將士。
跟著李自成的確是能讓他們吃上飯,可問題就在於,不解決滿清的問題,邊關就永遠不會安寧。
既然李自成不願解決這些,反而試圖去接納那狼子野心之輩,那他們自然也會做出其他的選擇。
“過萬?”
“你看的少了,至少不下兩萬,並且看這架勢,不少來投奔的人都還在路上。”
“雖然知道韓信手中的螢火之光早晚能夠化成皓月,但這著實也是太快了。”
“隻能說,他將多爾袞放入關內這一手,的確太過精妙。”
不僅將兩難的抉擇交到了李自成手中,並且哪怕最終李自成並未接受多爾袞,但隻要他猶豫,韓信就能用這樣的名頭去挑撥,去招兵買馬。
畢竟大順軍也隻是由一幫被明廷欺壓到沒有活路的百姓所組成。
隻要讓他們看到生的希望,本身就不會那麽團結。
並且李自成直至現在,也還沒能給他們一個正兒八經的名頭。
哪怕入主了京師,他們現在對自己的認知依舊是叛軍!
而叛軍,向來都是最不堅定的。
一旦對李自成心生了不滿,那誰給他們飯吃,誰給他們錢,誰能帶他們成事,他們拿起兵器就會是誰的人。
“稱帝不夠果斷,且對於下麵真正有功之人的安排,也沒那麽及時。”
“麾下太過散亂,導致人心無法凝聚。”
“大順軍麾下的將士,初衷是為了填飽肚子,現在也依舊是。”
“別說賞賜,對於稍微後方些的人,李自成甚至連畫餅都懶得畫,所以人心早已浮動。”
這才是韓信行動如此順利的根本原因。
也是原本的曆史之上,清軍能夠那般順利擊潰他麾下兵馬的症結所在。
清軍信念堅定,就是要入中原劫掠,吳三桂以及其麾下的兵馬更是如此,鐵了心要覆滅李自成,享榮華富貴。
他們從上到下都有著無比堅定的信念,不管這信念是對是錯,是否會招致禍患,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他們對於勝利的渴望,遠超過李自成麾下的那些遊兵散勇。
所以在原本的曆史之中,李自成的軍隊沒能及時響應,導致山海關一戰被擊潰,致使後麵的人心浮動,連戰連敗。
“所以說到底,還是能力所限。”
“當然了,如果不是能力平庸,他也不至於麵對孫傳庭的時候還屢戰屢敗,險些被擊殺了。”
“咱並不是說孫傳庭的能力不行,而是那時的明廷狀況,以及朱由檢的幾番操作,根本就不足以令孫傳庭麾下的明軍擁有太多戰鬥力。”
“這種情況下,李自成尚且連戰連敗,隻能依靠著民心的歸附屢次重整兵馬才能戰勝明廷。”
“可想而知,他的能力有很大問題,隻是這個問題明廷不足以抓住,而韓信卻能夠將其無數倍的放大。”
對於李自成的下場,老朱並不覺得惋惜。
甚至引清軍入關這件事,在他看來李自成也要負很大一部分責任。
如果不是他對大順軍的掌控太過鬆散,山海關那一戰也不至於一敗塗地。
那時即便吳三桂獻城投降,也頂多讓清軍劫掠一陣,而不可能真正的入主這江山!
“不過聲勢這麽大,接下來定然會成為李自成首要解決的目標。”
“數萬兵馬,多數還都是臨時征召來湊數的,頂多就隻有三兩個月練兵的時間。”
“韓信能扛住嗎?”
清軍尚且還是聯手吳三桂,合共近二十萬兵馬,方才擊潰了鬆散的大順軍。
而他們所率領的,還多為精銳。
吳三桂的邊軍精銳,以及多爾袞麾下最兇悍的滿清騎兵。
以此才能一戰擊潰大順軍。
相比起來,韓信這麾下,堪稱是一幫子蝦兵蟹將。
除了劉邦交給他的那幾千兵馬還可一戰,剩下的那些人在老朱看來,可能前麵交上手,後麵就要開始潰散了。
“練兵的時間有些倉促,且要麵對李自成的話,兵力也還遠遠不足以讓韓信操作。”
“難度不小。”
“且他現在可沒有外援,項籍還在關外廝殺,高祖的兵力也遠遠不足以奔襲增援。”
“至於蕭何,那千餘名負責運送糧草的後勤兵馬能保住自己就不錯了。”
“收益很高,與之相對的,風險也很大。”
“不太像是韓信的風格啊。”
大唐年間。
李靖有些困惑,他對於韓信的兵法也研究過很多。
從那些過往的案例中,韓信很少做這種高迴報高風險的決斷。
哪怕是背水一戰,也依舊是做了充足的準備,有了近乎十成的把握,才有了那一戰。
而現在,他著實是沒看出來,韓信的把握究竟從何而來。
“朕也跟你有著同樣的困惑,困惑於這韓信到底哪來的信心敢這麽做。”
“不妨看下去吧。”
“不到最後,恐怕誰也不知道他究竟想怎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