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2章 另類的窘迫
視頻通古代,李二變身蜀漢通天代 作者:好想吃個火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802章 另類的窘迫
在這場挑戰中,劉邦之所以在忙著教化四夷的同時,對於朝廷財政非但沒有絲毫壓力,反而還有所盈利。
歸根結底,還不是手底下那倆戰爭狂人太過能打了。
項羽跟韓信兩人,但凡劉邦隻有其一,那在這討伐四夷的過程之中都不會這麽順利。
至少也不會讓蕭何這麽輕鬆。
“不過韓信那當地招兵,當地遣散,那些被招募來的將士們,難道就沒有什麽意見嗎?”
這不等於將這幫人耍著團團轉嗎?
有人表示不能理解。
難道這些人,他們就不會憤怒嗎?
他們就不會背刺韓信,以報自己被戲耍之仇嗎?
“很簡單的一個道理,這些偏遠小國他們會治理國家嗎?”
“他們會在乎百姓的死活嗎?”
“如果他們愛民如子,百姓安居樂業,那韓信拿什麽就地招攬兵卒?”
“既然韓信的招兵買馬一切順利,那也就意味著,這些小國治理的也都一般。”
“不過也是理所應當吧,若他們真的能將國內治理的井井有條,那還要教化何用?”
就地征兵,就意味著韓信篤定了哪怕是他們自己國家的百姓,日子也同樣過的不好。
國小而勢微,意味著所有的資源都少了無數倍,而這些資源等上麵的人瓜分完之後,再落到百姓頭上的,又能有幾分?
答案是,百姓隻能依靠自己活著,同時還得被那些人想盡辦法榨出油水。
韓信的到來,對於那些百姓而言,那可真就是黑暗中唯一的一束光。
不僅幫他們掀翻了常年壓在頭頂上的大山,甚至派來的漢使還會教他們耕種。
最重要的是,韓信先征後放,在百姓眼中根本就不叫被耍,那叫推翻完那些貪官汙吏之後,放他們迴去過自己的日子。
還背刺?
他們感恩都來不及!
“他tm甚至連軍餉都沒發!”
“這韓信,他是周扒皮吧?地主老財都沒他這麽黑心!”
老朱留意到了其中一部分的細節。
韓信征召兵馬之時,連軍餉都不帶發的。
管那麽一口飯,就帶著這幫人跟著他去打仗了。
偏偏這幫人還跟的無比信服。
那打起仗來,甚至連督戰隊都不需要,一個個衝的比誰都猛。
“管一口飯,對他們而言應該已經足夠了吧?”
“這些人,說他們不知何時就會被餓死或許沒那麽貼切,但要問他們上一次吃飽飯是在什麽時候,恐怕絕大部分人都不會記得了。”
“糧食能量大管飽,對他們來說已經是極大的滿足了。”
征討了上一個小國,開倉放糧,留下使者治理之後,帶上足夠的糧食前往下一個目標。
韓信就如同那個永動機。
隻要能一直速戰速決下去,他就永遠不會缺少糧食。
至於出現了萬一,攻勢受到阻礙也無妨。
從關內運輸糧食或許有些過於艱難,但沿途的那些小國都可以繼續抽調糧草。
更何況,這所謂萬一,直至他幾乎打到盡頭,都未曾出現過。
畫麵的兩端呈現出來的場景極為相似。
當韓信與項羽將火槍、火炮等等精銳的器械使用嫻熟之後,征討周邊小國,乃至於更遠的地方都稱得上輕而易舉。
隨著張獻忠獻出蜀中歸降,李定國等主力將領被劉邦納入麾下,征戰的腳步還在繼續。
漸漸的,劉邦甚至感覺使者都有些不太夠用了。
一個合格的使者團,至少得有十餘名懂得治理各項民生的官員組成。
而南明朝廷絕大部分的官員他都沒留下,甚至跟那些官員有過深瓜葛的士族,也都被棄之不用。
這麽做爽倒是爽了,可眼下人手卻是有些不夠用。
“蕭何啊,你說怎麽仙人就不能讓乃公將自己的班底統統帶過來呢。”
看著韓信等人送迴來的一封封戰報,治理官員的缺口越來越大,劉邦隻感覺自己一個頭比兩個大。
科舉的確在某種程度上能解決部分官員缺口。
隻是剛剛通過科舉選拔上來的人才,短時間內並沒有那個能力獨當一麵,派出去負責輔佐治理那些小國更是無稽之談。
被征伐過後乖乖跪下喊爸爸的小國,那都是要好生治理,在不久的將來納入漢土的,可不能派庸才去添亂。
“陛下,不如讓臣去為你分憂吧。”
“我雖分身乏術,卻有信心為陛下教出足以治理一方的官員。”
“總不能,讓臣在這場挑戰中躺著白拿一份獎勵吧。”
看著劉邦那焦躁撓頭的模樣,蕭何輕聲道。
在這場挑戰中,不管是項羽還是韓信,亦或者是劉邦都展現出了自己的能力。
唯獨他蕭何,漢初之時就不怎麽起眼,在這場挑戰中更是沒能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他倒是沒什麽意見,隻專心負責做好自己的事。
可現在,他覺得自己需要站出來了。
旁的事情,他或許都幫不上忙,但要說治理國家以及教導學生,他蕭何多少還是有些心得的。
“乃公就等你這句話呢。”
“另外,你帶著乃公的聖旨,出關之後重新調配一下各個小國之內的使臣。”
“隻要是穩定下來的小國,留下兩三個經驗豐富的即可,剩下的你都帶上,重新合理的分配一番。”
“雖然人手還是未必能夠,但應該能給接下來的科舉爭取些時間了。”
這也隻能是應急的手段。
負責管理小國的官員過少,其中變數便會隨之增加。
這一刻,劉邦好像明白了,當年秦末之時,始皇帝所麵臨的窘迫。
大秦的強盛,無人能去質疑。
可強勢吞並六國之後,秦地官員不夠用,六國勳貴不敢用。
上麵發出了旨意,下麵卻沒有足夠的人去推行。
久而久之,百姓對大秦失去了歸屬感,加上一代昏君,一代佞臣,便徹底終結了大秦的統治。
當下劉邦所麵臨的窘迫又何嚐不是一樣?
不同的是,嬴政不敢用,而他不想用。
“窘迫啊,明明戰局沒有絲毫問題,兩路兵馬都很順利,李定國等人歸順之後,也將其他戰場處理的井井有條。”
“偏偏就是在治理的官員上給拴住了手腳。”
“這問題可不小,甚至一個處理不好,就會前功盡棄!”
在這場挑戰中,劉邦之所以在忙著教化四夷的同時,對於朝廷財政非但沒有絲毫壓力,反而還有所盈利。
歸根結底,還不是手底下那倆戰爭狂人太過能打了。
項羽跟韓信兩人,但凡劉邦隻有其一,那在這討伐四夷的過程之中都不會這麽順利。
至少也不會讓蕭何這麽輕鬆。
“不過韓信那當地招兵,當地遣散,那些被招募來的將士們,難道就沒有什麽意見嗎?”
這不等於將這幫人耍著團團轉嗎?
有人表示不能理解。
難道這些人,他們就不會憤怒嗎?
他們就不會背刺韓信,以報自己被戲耍之仇嗎?
“很簡單的一個道理,這些偏遠小國他們會治理國家嗎?”
“他們會在乎百姓的死活嗎?”
“如果他們愛民如子,百姓安居樂業,那韓信拿什麽就地招攬兵卒?”
“既然韓信的招兵買馬一切順利,那也就意味著,這些小國治理的也都一般。”
“不過也是理所應當吧,若他們真的能將國內治理的井井有條,那還要教化何用?”
就地征兵,就意味著韓信篤定了哪怕是他們自己國家的百姓,日子也同樣過的不好。
國小而勢微,意味著所有的資源都少了無數倍,而這些資源等上麵的人瓜分完之後,再落到百姓頭上的,又能有幾分?
答案是,百姓隻能依靠自己活著,同時還得被那些人想盡辦法榨出油水。
韓信的到來,對於那些百姓而言,那可真就是黑暗中唯一的一束光。
不僅幫他們掀翻了常年壓在頭頂上的大山,甚至派來的漢使還會教他們耕種。
最重要的是,韓信先征後放,在百姓眼中根本就不叫被耍,那叫推翻完那些貪官汙吏之後,放他們迴去過自己的日子。
還背刺?
他們感恩都來不及!
“他tm甚至連軍餉都沒發!”
“這韓信,他是周扒皮吧?地主老財都沒他這麽黑心!”
老朱留意到了其中一部分的細節。
韓信征召兵馬之時,連軍餉都不帶發的。
管那麽一口飯,就帶著這幫人跟著他去打仗了。
偏偏這幫人還跟的無比信服。
那打起仗來,甚至連督戰隊都不需要,一個個衝的比誰都猛。
“管一口飯,對他們而言應該已經足夠了吧?”
“這些人,說他們不知何時就會被餓死或許沒那麽貼切,但要問他們上一次吃飽飯是在什麽時候,恐怕絕大部分人都不會記得了。”
“糧食能量大管飽,對他們來說已經是極大的滿足了。”
征討了上一個小國,開倉放糧,留下使者治理之後,帶上足夠的糧食前往下一個目標。
韓信就如同那個永動機。
隻要能一直速戰速決下去,他就永遠不會缺少糧食。
至於出現了萬一,攻勢受到阻礙也無妨。
從關內運輸糧食或許有些過於艱難,但沿途的那些小國都可以繼續抽調糧草。
更何況,這所謂萬一,直至他幾乎打到盡頭,都未曾出現過。
畫麵的兩端呈現出來的場景極為相似。
當韓信與項羽將火槍、火炮等等精銳的器械使用嫻熟之後,征討周邊小國,乃至於更遠的地方都稱得上輕而易舉。
隨著張獻忠獻出蜀中歸降,李定國等主力將領被劉邦納入麾下,征戰的腳步還在繼續。
漸漸的,劉邦甚至感覺使者都有些不太夠用了。
一個合格的使者團,至少得有十餘名懂得治理各項民生的官員組成。
而南明朝廷絕大部分的官員他都沒留下,甚至跟那些官員有過深瓜葛的士族,也都被棄之不用。
這麽做爽倒是爽了,可眼下人手卻是有些不夠用。
“蕭何啊,你說怎麽仙人就不能讓乃公將自己的班底統統帶過來呢。”
看著韓信等人送迴來的一封封戰報,治理官員的缺口越來越大,劉邦隻感覺自己一個頭比兩個大。
科舉的確在某種程度上能解決部分官員缺口。
隻是剛剛通過科舉選拔上來的人才,短時間內並沒有那個能力獨當一麵,派出去負責輔佐治理那些小國更是無稽之談。
被征伐過後乖乖跪下喊爸爸的小國,那都是要好生治理,在不久的將來納入漢土的,可不能派庸才去添亂。
“陛下,不如讓臣去為你分憂吧。”
“我雖分身乏術,卻有信心為陛下教出足以治理一方的官員。”
“總不能,讓臣在這場挑戰中躺著白拿一份獎勵吧。”
看著劉邦那焦躁撓頭的模樣,蕭何輕聲道。
在這場挑戰中,不管是項羽還是韓信,亦或者是劉邦都展現出了自己的能力。
唯獨他蕭何,漢初之時就不怎麽起眼,在這場挑戰中更是沒能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他倒是沒什麽意見,隻專心負責做好自己的事。
可現在,他覺得自己需要站出來了。
旁的事情,他或許都幫不上忙,但要說治理國家以及教導學生,他蕭何多少還是有些心得的。
“乃公就等你這句話呢。”
“另外,你帶著乃公的聖旨,出關之後重新調配一下各個小國之內的使臣。”
“隻要是穩定下來的小國,留下兩三個經驗豐富的即可,剩下的你都帶上,重新合理的分配一番。”
“雖然人手還是未必能夠,但應該能給接下來的科舉爭取些時間了。”
這也隻能是應急的手段。
負責管理小國的官員過少,其中變數便會隨之增加。
這一刻,劉邦好像明白了,當年秦末之時,始皇帝所麵臨的窘迫。
大秦的強盛,無人能去質疑。
可強勢吞並六國之後,秦地官員不夠用,六國勳貴不敢用。
上麵發出了旨意,下麵卻沒有足夠的人去推行。
久而久之,百姓對大秦失去了歸屬感,加上一代昏君,一代佞臣,便徹底終結了大秦的統治。
當下劉邦所麵臨的窘迫又何嚐不是一樣?
不同的是,嬴政不敢用,而他不想用。
“窘迫啊,明明戰局沒有絲毫問題,兩路兵馬都很順利,李定國等人歸順之後,也將其他戰場處理的井井有條。”
“偏偏就是在治理的官員上給拴住了手腳。”
“這問題可不小,甚至一個處理不好,就會前功盡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