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9章 他們冤嗎?
視頻通古代,李二變身蜀漢通天代 作者:好想吃個火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
“陛下,是您親口說南明官員禍不及九族,且若是有才之人還可以提拔起來用的。”
一句話,蕭何便直接將鍋甩給了劉邦自己。
若是尋常時候,他是真不介意替劉邦背點鍋。
可當下,從劉邦的語氣來分析,這口鍋他應該是背不動的。
尤其是這些人都已經是他親自教導出來的前提下,若是再將招攬這些人的鍋也扣在自己腦袋上。
那以劉邦的性格,雖然不可能殺他,但迴了大漢之後,他這相國也就算是做到頭了。
“……”
“那你過來認認,這些人都是南明那些士族出身的人嗎?”
劉邦沒有再繼續上一個話題。
為了確保官員缺口不至於太大,他的確是說過這樣的話。
且即便是到了現在,他也覺得這樣做並沒有太大的問題。
真正有問題的,是這些官員。
怎麽能這般的短視,且還這麽蠢的!
聞言,蕭何上前兩步,將他麵前的奏折大致的翻了一遍後點點頭。
“沒錯,臣雖不至於過目不忘,但對於這些人的名字多少都有些印象。”
都算是他半個學生,事情也還過去沒那麽長時間,名字還是對的上號的。
“大部分都是曾經南明那邊出身的士族,少數則是被他們帶偏了的。”
少數被帶偏的,其出身來曆千奇百怪,什麽都有。
因此蕭何斷定,主謀或者說最先開始的,定然是南明士族出身的官員!
“所以你覺得,他們是因為耳濡目染,早就已經學會了明末官場上的那一套,還是本就已經爛到了根子裏,哪怕沒有入朝堂的,也同樣爛的很徹底?”
劉邦那叫一個氣啊。
這已經不是膽大或者貪心能夠解釋的了。
分明就是在將他當朱由檢在戲耍啊!
“不管是何緣由,臣以為,罪責難逃。”
“剝削民脂民膏,在陛下的約法三章中,該要以他們掠奪財物的多寡量刑。”
“加上這些奏折分明就是在欺君罔上,更是要罪加一等。”
“當派人清查,主使者定是死罪!”
蕭何並沒有正麵迴答劉邦的問題。
因為蕭何清楚,他現在想聽到的究竟是什麽。
現在可不需要人去陪著他罵,去幫他分析為什麽這幫人能爛成這樣。
他現在需要的,是罪名!
能殺,那就少動嘴皮子。
顯然蕭何的這番話,還算是讓劉邦滿意。
相國當了這麽多年,他還算是很了解這位陛下。
“那就依你所言,傳乃公旨意,這堆奏折上的名字,挨個給咱抓起來審問。”
“罪行較輕者,伸手拿民脂民膏較少者……”
說到這裏,蕭何幾乎要以為劉邦都要高抬貴手,放過一批人了。
畢竟當下的大漢是真的很缺少官員,且罪行較輕不那麽嚴重的,也的確能夠再給一次機會。
誰知下一秒,劉邦話鋒一轉。
“押迴京師,當天菜市口,斬立決。”
從貪汙少的開始斬立決。
蕭何知道了,不出意外的話,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裏,菜市口的血應該是洗刷不幹淨的了。
“貪汙數量龐大的。”
“族誅,滿門上下,不論老幼,一個不留!”
滿門上下不留活口?
聽到這裏,蕭何一驚。
族誅通常情況下是隻殺成年男子的。
女子充入教坊司,小孩與老人就留在爭議之地。
可現在,劉邦竟然要將小孩與老人都一個不留的宰了。
“陛下,這是否有些太過殘忍了?”
“那些小孩與老者是無辜的呀,他們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麽。”
“此番罪責若是牽連到他們,牽扯未免太廣了,定然會有所冤屈啊。”
另一方麵,也是蕭何對那些地方的百姓並不認同。
甚至隱隱還更偏向於他們是蠻夷。
為了蠻夷而下令族誅,縱使不心疼那些官員,不心疼那些老幼婦孺,卻是心疼劉邦的名聲。
好不容易積攢的仁義之名,這一輪殺下來可就真的不剩多少了。
然而在劉邦看來,卻完全不是這麽個意思。
冤屈?
聽到這兩個字,劉邦的眼神都越發的兇狠起來。
你跟乃公說冤屈?
被他們剝奪民脂民膏的那些百姓,他們不冤嗎?
從前他們隻是蠻夷,在他們自己的國家無論如何被剝削都無所謂。
可在韓信將其打下來之後,將那片土地納入漢土,將他們納為漢民之後,他們就是我大漢子民!
“他們冤嗎?”
“蕭何,你覺得那些富家小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覺得那些富家公子彬彬有禮。”
“你覺得為了一幫蠻夷的委屈而斷送了他們的命不值是吧?”
“你覺得他們之中有人或許能夠成長為我大漢的支柱是吧?”
接連的幾個問題將蕭何給問懵了。
他不明白劉邦問這個的意義何在。
猶豫片刻之後,他隻能跟隨自己本心的點點頭。
他的確就是這麽想的。
蠻夷即便教化,也絕非一代人之功。
想讓他們之中誕生人才,恐怕再快也得是三五十年之後了。
相比於那些偏野鄉民,顯然這些出身書香門第之人更有機會出現有能力治理一方的人。
在通常情況下,這種親族犯事,定然都是數代之內不會被允許入朝為官的。
但當下顯然是特殊情況。
在蕭何看來,就該特殊對待才是。
哪怕那些官員們在偏遠之地胡作非為,將他們斬首示眾也就是了。
有這樣的教訓在前,後來者應當都會無比小心,短時間內都不會再敢去伸這個手了才是。
“他們隻要有悔過之心,有恐懼之心,且還有才的話,那就應當是能用的才對。”
“畢竟他們是無辜的。”
可劉邦好像並不是這個想法。
甚至於,他的想法恰恰相反。
“他們從來都不無辜。”
“你好生想想,他們還能維持那富家公子小姐的生活,是因為什麽?”
凡從其中受益者,有一個殺一個,在劉邦看來,絕無半分無辜!
如果真的無辜,那現在就不該住在那高門府邸之中,而是如百姓一般住在尋常瓦房裏!
他們吃的、穿的、用的,哪一樣不是從他人身上榨取來的?
“陛下,是您親口說南明官員禍不及九族,且若是有才之人還可以提拔起來用的。”
一句話,蕭何便直接將鍋甩給了劉邦自己。
若是尋常時候,他是真不介意替劉邦背點鍋。
可當下,從劉邦的語氣來分析,這口鍋他應該是背不動的。
尤其是這些人都已經是他親自教導出來的前提下,若是再將招攬這些人的鍋也扣在自己腦袋上。
那以劉邦的性格,雖然不可能殺他,但迴了大漢之後,他這相國也就算是做到頭了。
“……”
“那你過來認認,這些人都是南明那些士族出身的人嗎?”
劉邦沒有再繼續上一個話題。
為了確保官員缺口不至於太大,他的確是說過這樣的話。
且即便是到了現在,他也覺得這樣做並沒有太大的問題。
真正有問題的,是這些官員。
怎麽能這般的短視,且還這麽蠢的!
聞言,蕭何上前兩步,將他麵前的奏折大致的翻了一遍後點點頭。
“沒錯,臣雖不至於過目不忘,但對於這些人的名字多少都有些印象。”
都算是他半個學生,事情也還過去沒那麽長時間,名字還是對的上號的。
“大部分都是曾經南明那邊出身的士族,少數則是被他們帶偏了的。”
少數被帶偏的,其出身來曆千奇百怪,什麽都有。
因此蕭何斷定,主謀或者說最先開始的,定然是南明士族出身的官員!
“所以你覺得,他們是因為耳濡目染,早就已經學會了明末官場上的那一套,還是本就已經爛到了根子裏,哪怕沒有入朝堂的,也同樣爛的很徹底?”
劉邦那叫一個氣啊。
這已經不是膽大或者貪心能夠解釋的了。
分明就是在將他當朱由檢在戲耍啊!
“不管是何緣由,臣以為,罪責難逃。”
“剝削民脂民膏,在陛下的約法三章中,該要以他們掠奪財物的多寡量刑。”
“加上這些奏折分明就是在欺君罔上,更是要罪加一等。”
“當派人清查,主使者定是死罪!”
蕭何並沒有正麵迴答劉邦的問題。
因為蕭何清楚,他現在想聽到的究竟是什麽。
現在可不需要人去陪著他罵,去幫他分析為什麽這幫人能爛成這樣。
他現在需要的,是罪名!
能殺,那就少動嘴皮子。
顯然蕭何的這番話,還算是讓劉邦滿意。
相國當了這麽多年,他還算是很了解這位陛下。
“那就依你所言,傳乃公旨意,這堆奏折上的名字,挨個給咱抓起來審問。”
“罪行較輕者,伸手拿民脂民膏較少者……”
說到這裏,蕭何幾乎要以為劉邦都要高抬貴手,放過一批人了。
畢竟當下的大漢是真的很缺少官員,且罪行較輕不那麽嚴重的,也的確能夠再給一次機會。
誰知下一秒,劉邦話鋒一轉。
“押迴京師,當天菜市口,斬立決。”
從貪汙少的開始斬立決。
蕭何知道了,不出意外的話,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裏,菜市口的血應該是洗刷不幹淨的了。
“貪汙數量龐大的。”
“族誅,滿門上下,不論老幼,一個不留!”
滿門上下不留活口?
聽到這裏,蕭何一驚。
族誅通常情況下是隻殺成年男子的。
女子充入教坊司,小孩與老人就留在爭議之地。
可現在,劉邦竟然要將小孩與老人都一個不留的宰了。
“陛下,這是否有些太過殘忍了?”
“那些小孩與老者是無辜的呀,他們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麽。”
“此番罪責若是牽連到他們,牽扯未免太廣了,定然會有所冤屈啊。”
另一方麵,也是蕭何對那些地方的百姓並不認同。
甚至隱隱還更偏向於他們是蠻夷。
為了蠻夷而下令族誅,縱使不心疼那些官員,不心疼那些老幼婦孺,卻是心疼劉邦的名聲。
好不容易積攢的仁義之名,這一輪殺下來可就真的不剩多少了。
然而在劉邦看來,卻完全不是這麽個意思。
冤屈?
聽到這兩個字,劉邦的眼神都越發的兇狠起來。
你跟乃公說冤屈?
被他們剝奪民脂民膏的那些百姓,他們不冤嗎?
從前他們隻是蠻夷,在他們自己的國家無論如何被剝削都無所謂。
可在韓信將其打下來之後,將那片土地納入漢土,將他們納為漢民之後,他們就是我大漢子民!
“他們冤嗎?”
“蕭何,你覺得那些富家小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覺得那些富家公子彬彬有禮。”
“你覺得為了一幫蠻夷的委屈而斷送了他們的命不值是吧?”
“你覺得他們之中有人或許能夠成長為我大漢的支柱是吧?”
接連的幾個問題將蕭何給問懵了。
他不明白劉邦問這個的意義何在。
猶豫片刻之後,他隻能跟隨自己本心的點點頭。
他的確就是這麽想的。
蠻夷即便教化,也絕非一代人之功。
想讓他們之中誕生人才,恐怕再快也得是三五十年之後了。
相比於那些偏野鄉民,顯然這些出身書香門第之人更有機會出現有能力治理一方的人。
在通常情況下,這種親族犯事,定然都是數代之內不會被允許入朝為官的。
但當下顯然是特殊情況。
在蕭何看來,就該特殊對待才是。
哪怕那些官員們在偏遠之地胡作非為,將他們斬首示眾也就是了。
有這樣的教訓在前,後來者應當都會無比小心,短時間內都不會再敢去伸這個手了才是。
“他們隻要有悔過之心,有恐懼之心,且還有才的話,那就應當是能用的才對。”
“畢竟他們是無辜的。”
可劉邦好像並不是這個想法。
甚至於,他的想法恰恰相反。
“他們從來都不無辜。”
“你好生想想,他們還能維持那富家公子小姐的生活,是因為什麽?”
凡從其中受益者,有一個殺一個,在劉邦看來,絕無半分無辜!
如果真的無辜,那現在就不該住在那高門府邸之中,而是如百姓一般住在尋常瓦房裏!
他們吃的、穿的、用的,哪一樣不是從他人身上榨取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