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道之一字
量劫不滅之洪荒見習路 作者:幽冥城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日,義虎醒來,眼中一片迷茫,空曠的大殿靜悄悄的,搖了搖頭,看了看還在酣睡的女媧,又瞅了瞅神遊物外的三清,意識漸漸清醒,神誌反而迷糊,腦中滿是;悟道,悟道,究竟什麽才是道?修道,修道,自己修得到底是什麽道?的聲音迴響。
良久,一聲歎息響起;“唉!”
接著三個聲音接連響起:
“道兄,何故發歎?”
“道友,因何歎息?”
“道友,未..有..所..得?”
原來三清不知何時已經醒來,義虎聞聲迴過神來,看著三張木頭臉,並未應答,反而向老木頭問道;“太上道友,我醒來時,觀爐中之螢火將息,不知過了幾日?”
太上慢悠悠地迴道;“此香乃我用萬年沉香製成,七日剛好燃盡一爐。”
“哦,此前我乘龍翱翔於天地,觀山川江河,日月星辰,賞芳華佳人,品媚骨玉背,歌雲海蒼生,神遊物外,以自然為師,天地為爐,六欲為柴,七情為火,融入萬物生靈,天人合一,明了生死輪迴,懂了長生順逆,悟了逍遙真意,得了浩然之氣,成了真人之心。”
義虎頓了頓又道;“我與通天賢弟以歌結緣,又因女媧妹子而結識三位,來此作客,得嚐仙果,借其妙用有了悟道之機,可惜,如夢似幻,醒來不知自己是誰,悟得空空,不知道為何物?修之為何?固不由歎息。”
話落,站起身來,對三張木頭臉各自行了個抱拳禮,十分認真的說道;“福生無量天尊!三位道友可知何為道,道之為何?”
三清皆拂衣起身,迴禮道;“福生無量天尊!”
接著就見太上輕輕一跺腳,義虎與三清腳下的九塊地板光華流轉,金色光芒籠罩領著一行人穿過客廳,瞬間一座小島就映入眼簾,已是到了八景宮內部。
小島由八座金橋相連,島上有一八門金玉庭,這八景宮融於天地,內含乾坤,外聚錦繡,乃是平地起高閣,包裹仙極崖而建,外有景,內有有,景中有景景含景。
“妙!妙!妙!”義虎不禁讚道。
老木頭謙虛一笑道;“道友過獎,這三清觀乃是我兄弟三人一起建的。”
義虎笑道;“還真怕遊三宮而忘家。”
實木頭客氣迴道;“道友過譽,吾亦樂之。”
通木頭爽朗笑道;“那更好,道兄相中哪裏,再建一宮。”
說話的功夫,義虎便上了小島,進入庭院,隻見院內仙珍靈根數不勝數,生機盎然,仙獸精靈嬉戲玩鬧,其樂融融。中央水池上一座八角紅庭楚楚而立,八座虹橋相連,與金庭外的金橋暗合,整個八景宮八方對應,門門相對,橋橋相應,別具特色。
金光消散,也就幾個唿吸的功夫,這讓義虎暗自乍舌,三清不愧開派教主啊,這洪荒地大物博,神奇靈妙,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呐!
待義虎與三清在八景亭內分賓主落座後,通木頭低著頭,一邊淩空寫寫畫畫,一邊在那嘀嘀咕咕地感慨著;“唉,第一次論道還是六百年前的事了,雖受益匪淺,卻厭了女媧妹子,這次可別出什麽妖蛾子呀。”接著冷不丁地抬起頭來對義虎問道;“道兄可有妻兒老小?”話一出口,通木頭就知道大事不好了,隻覺一股殺氣側麵襲來,僵硬地轉了轉那張帥氣的國字木頭臉,看到二哥那張板著的井字紅木臉,頭刷地一下閉口不語。
義虎已是半仙之體,耳清目明,將一切瞧得清楚,聽的明白,猜了個大概,暗歎通天這個活寶。
原始漲著紅臉忍不住訓斥道;“胡鬧!”
這時太上慢悠悠的聲音響起,出聲道;“各人有各自的緣法,是以各自的道不同。道包羅萬象,隻可意會不可言傳,如果能夠說道出來,也就不是“道”了。
是以借著靈果仙茶殘餘妙用,趁著各自感悟的道意還未消失,交流一二心得,勉強說道說道,望能觸類旁通。
吾之道曰;為,
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常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良久後,原始出聲道;“吾之道曰闡。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吾觀鯤化為鵬,一舉萬裏。吾觀騰蛇化龍,終為土灰。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閑;不道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不為福先,不為禍始;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待原始說完,通天出聲道;“我之道曰截
泛愛萬物,天地一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天地萬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謂大同,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義虎一邊聽著,一邊理解著,
“無欲”(無目的性)才可能客觀地看事理行走的微妙;
“有欲”(有目的性)便可以主觀地抓住事物的本質。
“道”既是產生天地的萬物的總根源,又是在天地萬物之中作為天地萬物存在的根據,或者說是天地萬物存在之本體,而天地萬物則是本體之“道”表現的形形色色的現象。
這個實體的道,“先天地而生”,那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天道之上的道。
“無”是天地的本始,“有”是萬物的根據,太上用“無”和“有”指稱“道”,表明“道”由無形質落實向有形質的過程。
“道”固然是無形而不可見,恍惚而不可隨,但它作用於萬物時,卻表現於某種規律,這些規律便是天道法則。
......
就這樣,義虎感悟著三清的道,雖不知道,卻也觸類旁通,明白許多真理。
良久,一聲歎息響起;“唉!”
接著三個聲音接連響起:
“道兄,何故發歎?”
“道友,因何歎息?”
“道友,未..有..所..得?”
原來三清不知何時已經醒來,義虎聞聲迴過神來,看著三張木頭臉,並未應答,反而向老木頭問道;“太上道友,我醒來時,觀爐中之螢火將息,不知過了幾日?”
太上慢悠悠地迴道;“此香乃我用萬年沉香製成,七日剛好燃盡一爐。”
“哦,此前我乘龍翱翔於天地,觀山川江河,日月星辰,賞芳華佳人,品媚骨玉背,歌雲海蒼生,神遊物外,以自然為師,天地為爐,六欲為柴,七情為火,融入萬物生靈,天人合一,明了生死輪迴,懂了長生順逆,悟了逍遙真意,得了浩然之氣,成了真人之心。”
義虎頓了頓又道;“我與通天賢弟以歌結緣,又因女媧妹子而結識三位,來此作客,得嚐仙果,借其妙用有了悟道之機,可惜,如夢似幻,醒來不知自己是誰,悟得空空,不知道為何物?修之為何?固不由歎息。”
話落,站起身來,對三張木頭臉各自行了個抱拳禮,十分認真的說道;“福生無量天尊!三位道友可知何為道,道之為何?”
三清皆拂衣起身,迴禮道;“福生無量天尊!”
接著就見太上輕輕一跺腳,義虎與三清腳下的九塊地板光華流轉,金色光芒籠罩領著一行人穿過客廳,瞬間一座小島就映入眼簾,已是到了八景宮內部。
小島由八座金橋相連,島上有一八門金玉庭,這八景宮融於天地,內含乾坤,外聚錦繡,乃是平地起高閣,包裹仙極崖而建,外有景,內有有,景中有景景含景。
“妙!妙!妙!”義虎不禁讚道。
老木頭謙虛一笑道;“道友過獎,這三清觀乃是我兄弟三人一起建的。”
義虎笑道;“還真怕遊三宮而忘家。”
實木頭客氣迴道;“道友過譽,吾亦樂之。”
通木頭爽朗笑道;“那更好,道兄相中哪裏,再建一宮。”
說話的功夫,義虎便上了小島,進入庭院,隻見院內仙珍靈根數不勝數,生機盎然,仙獸精靈嬉戲玩鬧,其樂融融。中央水池上一座八角紅庭楚楚而立,八座虹橋相連,與金庭外的金橋暗合,整個八景宮八方對應,門門相對,橋橋相應,別具特色。
金光消散,也就幾個唿吸的功夫,這讓義虎暗自乍舌,三清不愧開派教主啊,這洪荒地大物博,神奇靈妙,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呐!
待義虎與三清在八景亭內分賓主落座後,通木頭低著頭,一邊淩空寫寫畫畫,一邊在那嘀嘀咕咕地感慨著;“唉,第一次論道還是六百年前的事了,雖受益匪淺,卻厭了女媧妹子,這次可別出什麽妖蛾子呀。”接著冷不丁地抬起頭來對義虎問道;“道兄可有妻兒老小?”話一出口,通木頭就知道大事不好了,隻覺一股殺氣側麵襲來,僵硬地轉了轉那張帥氣的國字木頭臉,看到二哥那張板著的井字紅木臉,頭刷地一下閉口不語。
義虎已是半仙之體,耳清目明,將一切瞧得清楚,聽的明白,猜了個大概,暗歎通天這個活寶。
原始漲著紅臉忍不住訓斥道;“胡鬧!”
這時太上慢悠悠的聲音響起,出聲道;“各人有各自的緣法,是以各自的道不同。道包羅萬象,隻可意會不可言傳,如果能夠說道出來,也就不是“道”了。
是以借著靈果仙茶殘餘妙用,趁著各自感悟的道意還未消失,交流一二心得,勉強說道說道,望能觸類旁通。
吾之道曰;為,
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常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良久後,原始出聲道;“吾之道曰闡。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吾觀鯤化為鵬,一舉萬裏。吾觀騰蛇化龍,終為土灰。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閑;不道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不為福先,不為禍始;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待原始說完,通天出聲道;“我之道曰截
泛愛萬物,天地一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天地萬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謂大同,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義虎一邊聽著,一邊理解著,
“無欲”(無目的性)才可能客觀地看事理行走的微妙;
“有欲”(有目的性)便可以主觀地抓住事物的本質。
“道”既是產生天地的萬物的總根源,又是在天地萬物之中作為天地萬物存在的根據,或者說是天地萬物存在之本體,而天地萬物則是本體之“道”表現的形形色色的現象。
這個實體的道,“先天地而生”,那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天道之上的道。
“無”是天地的本始,“有”是萬物的根據,太上用“無”和“有”指稱“道”,表明“道”由無形質落實向有形質的過程。
“道”固然是無形而不可見,恍惚而不可隨,但它作用於萬物時,卻表現於某種規律,這些規律便是天道法則。
......
就這樣,義虎感悟著三清的道,雖不知道,卻也觸類旁通,明白許多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