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麵的草叢之中,背手站立著一個人,看著對麵的無言的舞蹈,不禁拿起了自己的蕭,隨著舞動的舞動,吹出了自己的旋律。
時而高亢,時而低沉,起起伏伏,沈蘅笙的舞蹈時而快,時而慢,時而像是清風一般自由,時而像是白雪一般讓人覺得寒冷。
像是互相感應到了對方,沈蘅笙的情緒和蕭聲完美的融合,一同在月色之下,發出自己的聲音,一個動作,一個旋律,衣袂飄動,眼神顰蹙,池水之中的青草也似乎跟著舞動起來。
突然夜色之下,一個鷥鷺聞聲而起,白色的翅膀從水池之中驚起,一時帶動著周圍的水草飄動,沈蘅笙不禁停下自己的動作,輕聲的說道:“寒潭度鴉影,冷月葬花魂。”
沈蘅笙尋著剛才的蕭聲,應聲而去,卻是隻聽見稀疏的草動的身影,卻是不見身影。剛才的蕭聲深厚悲涼,不像是一個年輕人所能夠吹出來的層次。沈蘅笙雖說對於蕭聲的造詣不強,但是對於音律到底是略懂。
在周圍探尋了一番,還是沒有見到任何的蹤影,沈蘅笙想著這大概就是那位道館的主人了,這個深山野嶺也不會有人在這裏的。
聳聳肩,沈蘅笙看著周圍的螢火,在這裏吹了吹風,剛才沉重的心情在跳完舞蹈之後輕鬆了很多,摘了一個狗尾巴草,在水中洗了一下自己的頭發,原本打結的頭發在水中的之下,一下子變得烏黑發亮,展露出了原本的顏色。
睡著溪流的方向,前去尋找源頭,夜色之中,沈蘅笙老是覺得有人在背後跟著自己,可是一轉頭又不見了,隻能夠繼續前進。
清澈的溪水發出窸窸窣窣的流水的身影,走了大概半個鍾頭,忽然看見了大片大片的桃林,走到桃林之中,沈蘅笙有些驚呆了,隻見桃林的深處有個亭子,上麵寫著桃源。
落英繽紛,幾片粉紅的花瓣落在沈蘅笙的肩膀,映襯著白色的衣衫嗎,格外的鮮豔,幾絲烏發落在花瓣的周圍,忽然裏麵驚起了一群鳥,聲音婉轉的啼唱著歌曲。
走到桃源之中,坐在亭子中央,周圍是一個水池,水池中央有一個弓起的橋,橋的形狀是一個月亮的形狀,在水池中孑然獨立,水池之中有些荷葉,荷花還未曾開放。
周圍都是被桃花給包圍,桃花的花瓣散落在水池中央,隨著東流的水一去不複返,沈蘅笙走到橋中央。蕭聲忽然又響起了,沈蘅笙轉頭看著吹簫的人,隻見一個三十多歲的,身形清瘦的男人站來在桃源之中。
風吹起了道袍,顯得十分的仙風道骨,就像是一個乘著雲而來的人。沈蘅笙站在橋中央,眼神打量的看著這個人。而對麵這味道人卻是閉著眼睛,沉浸在音樂之中。
一曲罷了,那人才睜開眼睛,眼神之中是十分的溫和的神色,聲音好像是黑夜之中的笛聲一般悠揚:“姑娘為何在此?”
好奇的看著眼前的這個人,自己對於道館之中的人雖然有些猜測,但是沒有想到是一個中年男人,沈蘅笙淡然的迴答:“你為何在此?”
男子明顯沒有想到眼前的這個姑娘會如此的迴答,倒是一呆,瞬間原本平和的臉上露出了一個笑容:“在下陶弘景,字通明,字號華陽居士,丹陽秣陵人,現是道教上清派,不知道姑娘是?”
沈蘅笙沒有想到自己的眼前的這個人是陶弘景,那個江東名門丹陽陶氏,其祖父陶隆宋的時候征戰有功,封了晉安候,父親陶貞寶,深精醫術,十分的淵博,涉及子史官至江夏孝昌候。
當年陶弘景年少的時候便是天才,年紀隻有四五歲好書,相傳是“恆以荻為筆,書灰中學字。”九歲通四書,十歲得葛洪的《神仙傳》便投身養生之道,十五歲作《尋山誌》,十七歲與江斅、褚炫、劉俁並稱升明四友,以才學著稱。
後來棄官上了茅山,從此不問世事,自己當年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就經常聽到自己的父親提起這名天才,對於這名陶弘景,父親相當的敬仰,這樣的風骨。
今天沒有想到就在自己的麵前,沈蘅笙沒有想到自己這麽的幸運,隻是上了一個茅山,就遇到了陶弘景:“在下沈蘅笙,字茹之,乃是春香樓的藝伎,不知道這位道人可是華山道教的道長?”
陶弘景見到這位女子聽到自己的名字也不驚訝,都是覺得十分的舒服,自從自己上了茅山之後,不少的人想要拜自己為師,這幾年自己不想要管理這些事情,已經交給弟子去處理了。
對於這名女子,陶弘景想起了白天的那兩個人,可是完全就是乞丐樣子,如今真的幹幹淨淨的站在自己的麵前的時候,陶弘景也不得不承認,這樣的女子難以讓人移開眼睛,自己作為一個修道的人,也不得不欣賞沈蘅笙。
隻是一位女子為何會出現在茅山之中,這茅山之中乃是道教修煉的地方,基本上除了修仙之人,是不會有人在這裏的。
見到陶弘景打量自己,沈蘅笙知道這位館主定然是好奇自己一位姑娘為何會出現在這裏,沈蘅笙露出了一個笑容,宛如一朵蘭花悄然開放,赤著腳走到桃源之中,渾身散發著一股的自然的氣息。
非常自然的迴答著陶弘景的問題,沈蘅笙坐在長廊之上:“這裏是修仙的,也是遠離塵世的,我需要遠離塵世。”
聽到沈蘅笙這樣的迴答,陶弘景倒是覺得十分的新奇:“來這座山上,倒還沒有姑娘這樣的,莫非姑娘是有所苦衷,所以來到此處尋求解決之所?”
沒有想到陶弘景如此的聰明,竟然三言兩語就把自己的心情給看透了,沈蘅笙也不否認:“正是如此,隻是不知道叨擾了道長否?”
爽快的大笑,陶弘景把自己的手背在身後,看著桃源的景色:“姑娘要是有什麽困難可以直說,這個華山雖說我在這裏修煉,但是這山乃是自然的山,是取之不盡的,姑娘如果想要從中尋求幫助,自然是有權利的。”
時而高亢,時而低沉,起起伏伏,沈蘅笙的舞蹈時而快,時而慢,時而像是清風一般自由,時而像是白雪一般讓人覺得寒冷。
像是互相感應到了對方,沈蘅笙的情緒和蕭聲完美的融合,一同在月色之下,發出自己的聲音,一個動作,一個旋律,衣袂飄動,眼神顰蹙,池水之中的青草也似乎跟著舞動起來。
突然夜色之下,一個鷥鷺聞聲而起,白色的翅膀從水池之中驚起,一時帶動著周圍的水草飄動,沈蘅笙不禁停下自己的動作,輕聲的說道:“寒潭度鴉影,冷月葬花魂。”
沈蘅笙尋著剛才的蕭聲,應聲而去,卻是隻聽見稀疏的草動的身影,卻是不見身影。剛才的蕭聲深厚悲涼,不像是一個年輕人所能夠吹出來的層次。沈蘅笙雖說對於蕭聲的造詣不強,但是對於音律到底是略懂。
在周圍探尋了一番,還是沒有見到任何的蹤影,沈蘅笙想著這大概就是那位道館的主人了,這個深山野嶺也不會有人在這裏的。
聳聳肩,沈蘅笙看著周圍的螢火,在這裏吹了吹風,剛才沉重的心情在跳完舞蹈之後輕鬆了很多,摘了一個狗尾巴草,在水中洗了一下自己的頭發,原本打結的頭發在水中的之下,一下子變得烏黑發亮,展露出了原本的顏色。
睡著溪流的方向,前去尋找源頭,夜色之中,沈蘅笙老是覺得有人在背後跟著自己,可是一轉頭又不見了,隻能夠繼續前進。
清澈的溪水發出窸窸窣窣的流水的身影,走了大概半個鍾頭,忽然看見了大片大片的桃林,走到桃林之中,沈蘅笙有些驚呆了,隻見桃林的深處有個亭子,上麵寫著桃源。
落英繽紛,幾片粉紅的花瓣落在沈蘅笙的肩膀,映襯著白色的衣衫嗎,格外的鮮豔,幾絲烏發落在花瓣的周圍,忽然裏麵驚起了一群鳥,聲音婉轉的啼唱著歌曲。
走到桃源之中,坐在亭子中央,周圍是一個水池,水池中央有一個弓起的橋,橋的形狀是一個月亮的形狀,在水池中孑然獨立,水池之中有些荷葉,荷花還未曾開放。
周圍都是被桃花給包圍,桃花的花瓣散落在水池中央,隨著東流的水一去不複返,沈蘅笙走到橋中央。蕭聲忽然又響起了,沈蘅笙轉頭看著吹簫的人,隻見一個三十多歲的,身形清瘦的男人站來在桃源之中。
風吹起了道袍,顯得十分的仙風道骨,就像是一個乘著雲而來的人。沈蘅笙站在橋中央,眼神打量的看著這個人。而對麵這味道人卻是閉著眼睛,沉浸在音樂之中。
一曲罷了,那人才睜開眼睛,眼神之中是十分的溫和的神色,聲音好像是黑夜之中的笛聲一般悠揚:“姑娘為何在此?”
好奇的看著眼前的這個人,自己對於道館之中的人雖然有些猜測,但是沒有想到是一個中年男人,沈蘅笙淡然的迴答:“你為何在此?”
男子明顯沒有想到眼前的這個姑娘會如此的迴答,倒是一呆,瞬間原本平和的臉上露出了一個笑容:“在下陶弘景,字通明,字號華陽居士,丹陽秣陵人,現是道教上清派,不知道姑娘是?”
沈蘅笙沒有想到自己的眼前的這個人是陶弘景,那個江東名門丹陽陶氏,其祖父陶隆宋的時候征戰有功,封了晉安候,父親陶貞寶,深精醫術,十分的淵博,涉及子史官至江夏孝昌候。
當年陶弘景年少的時候便是天才,年紀隻有四五歲好書,相傳是“恆以荻為筆,書灰中學字。”九歲通四書,十歲得葛洪的《神仙傳》便投身養生之道,十五歲作《尋山誌》,十七歲與江斅、褚炫、劉俁並稱升明四友,以才學著稱。
後來棄官上了茅山,從此不問世事,自己當年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就經常聽到自己的父親提起這名天才,對於這名陶弘景,父親相當的敬仰,這樣的風骨。
今天沒有想到就在自己的麵前,沈蘅笙沒有想到自己這麽的幸運,隻是上了一個茅山,就遇到了陶弘景:“在下沈蘅笙,字茹之,乃是春香樓的藝伎,不知道這位道人可是華山道教的道長?”
陶弘景見到這位女子聽到自己的名字也不驚訝,都是覺得十分的舒服,自從自己上了茅山之後,不少的人想要拜自己為師,這幾年自己不想要管理這些事情,已經交給弟子去處理了。
對於這名女子,陶弘景想起了白天的那兩個人,可是完全就是乞丐樣子,如今真的幹幹淨淨的站在自己的麵前的時候,陶弘景也不得不承認,這樣的女子難以讓人移開眼睛,自己作為一個修道的人,也不得不欣賞沈蘅笙。
隻是一位女子為何會出現在茅山之中,這茅山之中乃是道教修煉的地方,基本上除了修仙之人,是不會有人在這裏的。
見到陶弘景打量自己,沈蘅笙知道這位館主定然是好奇自己一位姑娘為何會出現在這裏,沈蘅笙露出了一個笑容,宛如一朵蘭花悄然開放,赤著腳走到桃源之中,渾身散發著一股的自然的氣息。
非常自然的迴答著陶弘景的問題,沈蘅笙坐在長廊之上:“這裏是修仙的,也是遠離塵世的,我需要遠離塵世。”
聽到沈蘅笙這樣的迴答,陶弘景倒是覺得十分的新奇:“來這座山上,倒還沒有姑娘這樣的,莫非姑娘是有所苦衷,所以來到此處尋求解決之所?”
沒有想到陶弘景如此的聰明,竟然三言兩語就把自己的心情給看透了,沈蘅笙也不否認:“正是如此,隻是不知道叨擾了道長否?”
爽快的大笑,陶弘景把自己的手背在身後,看著桃源的景色:“姑娘要是有什麽困難可以直說,這個華山雖說我在這裏修煉,但是這山乃是自然的山,是取之不盡的,姑娘如果想要從中尋求幫助,自然是有權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