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論戰(一)
重生諸葛瞻之三興大漢 作者:夏寒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許遊此言一出,眾人臉色都是一變,諸葛瞻言過其實的流言一直都有,隻是一方麵大家礙於諸葛亮的麵子都沒有說,另一方麵諸葛瞻為人又謙遜好學,在地方亦頗有過硬的政績,所以也沒有人將這個事情放在心上。
此刻被許遊翻出,而且言辭之間十分激烈,眾人一方麵覺得許遊吹毛求疵,另一方麵也想看看諸葛瞻真正的才學究竟如何,大多默不作聲。
孟光和樊建有些著急,譙周雖然對許遊也有不滿,但也更想看看諸葛瞻的應對,郤正則始終老神在在,似乎並無擔心。
諸葛瞻笑著拱手道:“元習公,且請安坐。”
許遊慢悠悠坐了下來,他不認為諸葛瞻年紀輕輕就能掌握好選士這樣的事務,自己是許靖之孫,老老實實地等待父祖的蔭庇,自然就有官做,眼下諸葛瞻主持策論考校,他心中實在不服,故而也是特地幹了過來,準備給他找點麻煩。
諸葛瞻笑著說道:“元習公所言,也是治國之理,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公既疑我,不妨出言考校,若有不當,瞻自當請罪與陛下之前,離職去朝,不再屍位素餐便是。”
許遊一驚,脫口道:“什麽?諸葛校尉!你可知道自己在說什麽?”
眾人大驚失色,其實今日許遊之言本有搬弄是非,忤逆聖旨的嫌疑,隻是大家都沒有想到,諸葛瞻一口應承下來,還拋下承諾,如有不當,即便辭職,大家不由地有些拭目以待了。
孟光、樊建心中震驚,卻也就此冷靜了下來。譙周更是眼睛一亮,正了正精神,洗耳恭聽。
諸葛瞻見許遊猶在震驚之中,緩緩說道:元習公,請出論吧。
許遊定了定神,稍加思索便想出幾個問題,他無論如何也不相信諸葛瞻能有多大的能力可以領政一國。
想到此處,便躬身一禮,又問了一個問題:“遊一問,君子立身當國,何以修身?何以為臣?”
諸葛瞻迴答道:“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好善無厭,受諫而能誡。窮而誌廣,貴而體恭,安燕而血氣不惰,勞勌而容貌不枯,怒不過奪,喜不過予。其為臣則上能尊君,下能愛民,政令教化,刑下如影,應卒遇影,應卒遇變,齊給如響,推類接譽,以待無方,曲成製象,此可謂聖臣者也。”
許遊也是一愣,接著問道:“遊二問:公以為治國理政者,首當注重何處?”
諸葛瞻略一思索便迴答道:“當以審慎、平衡,二者為先。老子雲,治大國如烹小鮮。治國之理與醫人無異。體衰重病,稀粥調理,氣脈和緩,猛藥攻之,肉食補之,方可好轉,病人覺愈,彌須將護,若有觸犯,必至殞命。治國亦然,天下稍安,尤須兢慎,若便驕逸,必至喪敗。
昔成哀不恤民力,而有王莽篡權,桓靈驕奢苦民,而有黃巾暴亂,便為借鑒,是以古來治世皆成之以大德,而衰頹常起於小害也。”
許遊心裏有些佩服起了諸葛瞻,但還是繼續發問:“遊三問,公既曰愛民,卻與衛將軍連年興師,以致百姓疲敝,將士死傷,此可謂愛民乎?”,這一問題發出來,大家也是豎起了耳朵,這幾年連年興師,雖然勝了不少,但並無多少領土進項,軍民死傷亦是不少。
諸葛瞻絲毫不慌:“負山海之國貴攻戰,夫之所患者,大兵而伐,則國家貧;安居而農,則敵得休息。是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積小勝以蓄國威,春天出兵可以騷擾耕種,夏天出兵可以征集他們儲存的糧食,秋天出兵奪取他們的收成,冬天出兵亦可以打破他們的倉儲,待到合適的時機,敵弱我強之時,令十萬之中,一鼓而出,大事可定!
聖人雲:君非民不立,民非穀不生。魏吳占天下十九,頃者以來,民多征役,歲又水旱,年穀有損,而吏或不良,侵奪民時,以致饑困,此非愛民之舉。所謂大仁不仁,上德不德,我大漢義師北上討逆,伐亂禁暴,乃為一統天下,澄清宇內,使庶民免兵禍、饑饉之苦,非愛民而何?”
許遊咬咬牙,繼續問道:遊四問,公以策論擇賢,何謂賢士?
諸葛瞻:“夫賢士者,德才兼備,言行如一之人也。見善則必以自存;見不善,則必以自省。重道義,輕王公;誌意修,驕富貴。
前代取人,或取其言詞刀筆,不悉其景行。故今日求人,必審訪其行,而後用之。且自桓、靈以來,天下擾攘,士人輕德而重利,輕人而貴己,是以,神器倒懸,蒼生保守荼毒。故今日求人,定察其德行,審其才幹,而後用之。”
許遊卻又拋出來一個問題:“以公之意,便是無論士族子弟、寒門庶士,外夷蠻族皆可為官?如若此等夷漢不分,上下不明,豈非動亂之源?”
眾人聽到這個問題也是立刻注意集中了起來,立刻看向諸葛瞻。
諸葛瞻卻根本沒有什麽畏懼:“體恭敬而心忠信,術禮義而情愛人,橫行天下,雖困四夷,人莫不貴。勞苦之事則爭先,饒樂之事則能讓,端愨誠信,拘守而詳,橫行天下,雖困四夷,人莫不任。大漢複興,非一日之功,若可得賢良之士,豈可因其寒門庶士,外夷蠻族而棄之?”
隨後頓了一下,他補充道:“傅說舉於版築之間,助武丁中興商湯;膠鬲舉於魚鹽之中,助周武王成就大業;管夷吾舉於士,而齊桓霸天下;便是我大漢,此等範例也是不勝枚舉!高祖出身亭長,終得天下,樊噲不過市井之徒,周勃以織薄曲、吹簫給喪事為生,還不是最終成為了大漢的棟梁之臣?還有孝武皇帝之時,且不說衛大將軍和霍驃騎,金日磾為匈奴王子,也能得重用,後更有救駕之功,托孤之重,這些人如果因為出身就被區別對待的話,大漢豈能有興盛之時?”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之道亦是起源於此,外邦蠻夷若是認可我大漢禮製,瞻以為自然也是華夏之人,那麽,從他們中遴選人才,又有何不可?”
此刻被許遊翻出,而且言辭之間十分激烈,眾人一方麵覺得許遊吹毛求疵,另一方麵也想看看諸葛瞻真正的才學究竟如何,大多默不作聲。
孟光和樊建有些著急,譙周雖然對許遊也有不滿,但也更想看看諸葛瞻的應對,郤正則始終老神在在,似乎並無擔心。
諸葛瞻笑著拱手道:“元習公,且請安坐。”
許遊慢悠悠坐了下來,他不認為諸葛瞻年紀輕輕就能掌握好選士這樣的事務,自己是許靖之孫,老老實實地等待父祖的蔭庇,自然就有官做,眼下諸葛瞻主持策論考校,他心中實在不服,故而也是特地幹了過來,準備給他找點麻煩。
諸葛瞻笑著說道:“元習公所言,也是治國之理,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公既疑我,不妨出言考校,若有不當,瞻自當請罪與陛下之前,離職去朝,不再屍位素餐便是。”
許遊一驚,脫口道:“什麽?諸葛校尉!你可知道自己在說什麽?”
眾人大驚失色,其實今日許遊之言本有搬弄是非,忤逆聖旨的嫌疑,隻是大家都沒有想到,諸葛瞻一口應承下來,還拋下承諾,如有不當,即便辭職,大家不由地有些拭目以待了。
孟光、樊建心中震驚,卻也就此冷靜了下來。譙周更是眼睛一亮,正了正精神,洗耳恭聽。
諸葛瞻見許遊猶在震驚之中,緩緩說道:元習公,請出論吧。
許遊定了定神,稍加思索便想出幾個問題,他無論如何也不相信諸葛瞻能有多大的能力可以領政一國。
想到此處,便躬身一禮,又問了一個問題:“遊一問,君子立身當國,何以修身?何以為臣?”
諸葛瞻迴答道:“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好善無厭,受諫而能誡。窮而誌廣,貴而體恭,安燕而血氣不惰,勞勌而容貌不枯,怒不過奪,喜不過予。其為臣則上能尊君,下能愛民,政令教化,刑下如影,應卒遇影,應卒遇變,齊給如響,推類接譽,以待無方,曲成製象,此可謂聖臣者也。”
許遊也是一愣,接著問道:“遊二問:公以為治國理政者,首當注重何處?”
諸葛瞻略一思索便迴答道:“當以審慎、平衡,二者為先。老子雲,治大國如烹小鮮。治國之理與醫人無異。體衰重病,稀粥調理,氣脈和緩,猛藥攻之,肉食補之,方可好轉,病人覺愈,彌須將護,若有觸犯,必至殞命。治國亦然,天下稍安,尤須兢慎,若便驕逸,必至喪敗。
昔成哀不恤民力,而有王莽篡權,桓靈驕奢苦民,而有黃巾暴亂,便為借鑒,是以古來治世皆成之以大德,而衰頹常起於小害也。”
許遊心裏有些佩服起了諸葛瞻,但還是繼續發問:“遊三問,公既曰愛民,卻與衛將軍連年興師,以致百姓疲敝,將士死傷,此可謂愛民乎?”,這一問題發出來,大家也是豎起了耳朵,這幾年連年興師,雖然勝了不少,但並無多少領土進項,軍民死傷亦是不少。
諸葛瞻絲毫不慌:“負山海之國貴攻戰,夫之所患者,大兵而伐,則國家貧;安居而農,則敵得休息。是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積小勝以蓄國威,春天出兵可以騷擾耕種,夏天出兵可以征集他們儲存的糧食,秋天出兵奪取他們的收成,冬天出兵亦可以打破他們的倉儲,待到合適的時機,敵弱我強之時,令十萬之中,一鼓而出,大事可定!
聖人雲:君非民不立,民非穀不生。魏吳占天下十九,頃者以來,民多征役,歲又水旱,年穀有損,而吏或不良,侵奪民時,以致饑困,此非愛民之舉。所謂大仁不仁,上德不德,我大漢義師北上討逆,伐亂禁暴,乃為一統天下,澄清宇內,使庶民免兵禍、饑饉之苦,非愛民而何?”
許遊咬咬牙,繼續問道:遊四問,公以策論擇賢,何謂賢士?
諸葛瞻:“夫賢士者,德才兼備,言行如一之人也。見善則必以自存;見不善,則必以自省。重道義,輕王公;誌意修,驕富貴。
前代取人,或取其言詞刀筆,不悉其景行。故今日求人,必審訪其行,而後用之。且自桓、靈以來,天下擾攘,士人輕德而重利,輕人而貴己,是以,神器倒懸,蒼生保守荼毒。故今日求人,定察其德行,審其才幹,而後用之。”
許遊卻又拋出來一個問題:“以公之意,便是無論士族子弟、寒門庶士,外夷蠻族皆可為官?如若此等夷漢不分,上下不明,豈非動亂之源?”
眾人聽到這個問題也是立刻注意集中了起來,立刻看向諸葛瞻。
諸葛瞻卻根本沒有什麽畏懼:“體恭敬而心忠信,術禮義而情愛人,橫行天下,雖困四夷,人莫不貴。勞苦之事則爭先,饒樂之事則能讓,端愨誠信,拘守而詳,橫行天下,雖困四夷,人莫不任。大漢複興,非一日之功,若可得賢良之士,豈可因其寒門庶士,外夷蠻族而棄之?”
隨後頓了一下,他補充道:“傅說舉於版築之間,助武丁中興商湯;膠鬲舉於魚鹽之中,助周武王成就大業;管夷吾舉於士,而齊桓霸天下;便是我大漢,此等範例也是不勝枚舉!高祖出身亭長,終得天下,樊噲不過市井之徒,周勃以織薄曲、吹簫給喪事為生,還不是最終成為了大漢的棟梁之臣?還有孝武皇帝之時,且不說衛大將軍和霍驃騎,金日磾為匈奴王子,也能得重用,後更有救駕之功,托孤之重,這些人如果因為出身就被區別對待的話,大漢豈能有興盛之時?”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之道亦是起源於此,外邦蠻夷若是認可我大漢禮製,瞻以為自然也是華夏之人,那麽,從他們中遴選人才,又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