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吉士金聲,如果放在現代,能代表民意,那一定是奇葩提案的專家。
我聽到過的奇葩提案如下。
比如,將彩禮納入《婚姻法》,原因是發現農村結婚彩禮太高成為一個大問題,在不少農村,甚至會出現子女結婚導致父母負債累累的情況。因此,有人建議,將結婚彩禮納入《婚姻法》之中,用法律來規範彩禮極限。
再比如,不鼓勵農村孩子上大學。某委員建議不鼓勵農村孩子上大學,認為這樣可以讓農村孩子留在農村,為家鄉發展做出貢獻。他認為農村孩子上大學後不迴鄉是對自由選擇的限製。
還有,春運期間鐵路一票難求的現象始終得不到緩解,根本原因在於鐵路票價太低。
以前年輕的時候,看到這樣的提案之時,我總是在想一個問題,這樣水平的人,為什麽還能代表人民發聲?都是傻子嗎?
後來,我慢慢變得成熟了後,終於悟出了真正的答案,不是提出這樣提案的人傻,而是他們背後有利益驅使,或通過這種方式博人眼球,或讓大家聚焦於某件事,好引發深層次的思考。
從來沒有真傻的人,隻有裝傻的人,在利益麵前,你會看到各種人在台上表演,比專業演員還要逼真。
想試探他們是不是真傻,隻要問,能不能給我點錢就可以了。
庶吉士金聲道:“凡在京城九門內者,每人帶一塊石頭,先全丟在城門口,然後再運到城上備用,可以解決武器不夠的問題。”
這句話不用解釋了吧?通俗點說,京城老百姓,不分男女老幼病殘孕,隻要能喘氣,每人從家帶一塊石頭,以防皇太極攻城。
這主意,你說他餿吧,也不算,但就是有點不像正常人能提出來的。
不過,王二麻子還真聽進去了。
準!
不管王二麻子怎麽應對,該來的,還是要來的。
十一月二十日,兩場大戰同時開打。
首先在德勝門外,皇太極親率大貝勒代善和貝勒濟爾哈朗、嶽讬、杜度、薩哈廉等,統領滿洲右翼四旗,以及右翼蒙古兵,向滿桂和侯世祿的部隊發起猛攻。
後金軍先是炮轟,然後蒙古兵及正紅旗護軍從西麵突擊,正黃旗護軍從旁衝殺。
這一通操作下來,可就殺到了城下。
城下的明軍侯世祿部隊最先潰敗,城上的明軍看到後,也跟著慌了手腳,不管底下是誰的人,是箭如雨下,火炮齊轟,一不留神,誤傷了滿桂的官兵,致其人馬死傷慘重。
哀鳴聲和喊殺聲交織在一起,響徹雲霄。
滿桂身上多處負傷,無法力戰,帶著敗兵一百多人,逃到了城外的關帝廟中,直到第二天,才在明守軍掩護下,進了德勝門的甕城休養。
這邊德勝門外大戰,那邊廣渠門外也沒閑著。
皇太極派貝勒莽古爾泰、貝勒阿巴泰、阿濟格、多爾袞、多鐸、豪格等帶領著滿洲八旗左翼兵,恩格德爾、莽果爾岱等率領左翼蒙古騎兵數萬人,向廣渠門袁崇煥軍撲來。
多爾袞比崇禎小一歲半,此時十七歲。多鐸,多爾袞的同母弟弟,比多爾袞還小兩歲,此時十五歲。
現代十五歲的孩子,很可能還是個媽寶。
九千關寧鐵騎血戰數萬八旗軍及蒙古兵,從上午戰至傍晚,慘烈至極!
亂軍之中,後金軍裏一員猛將,揮刀就向袁崇煥砍來。
正在危機之刻,袁崇煥身後竄出一員小將,手持青龍偃月刀迎了上去,一刀把後金猛將斬於馬下。
莽古爾泰遠遠看得清楚,袁崇煥身中數箭,幸虧披著重甲,否則早就性命不保了。
袁崇煥身後這員小將,跟多爾袞年齡相仿,武功高強,一把青龍偃月刀,殺入軍中,如入無人之境。
明軍居然還有如此強的後生?
這員小將身先士卒,奮勇無懼,直奔莽古爾泰殺去。後金軍陣角被其衝得大亂。
這時,袁崇煥軍遊擊劉應國、羅景榮,千總竇浚等率部來援,明軍一時聲勢大震!直追後金軍三十餘裏,直到通惠河邊。
莽古爾泰倉惶敗退,逃過運河,人馬擁擠,再加上冰麵塌陷,人馬淹沒無數。
朝鮮史書《李朝仁祖大王實錄》記載:“賊直到沙窩門,袁軍門、祖總兵等,自午至酉,鏖戰十數合,至於中箭,幸而得捷。賊退奔三十裏。賊之不得攻陷京城者,蓋因兩將力戰之功也。”
話雖如此說,不過要沒這殺出來的小將,恐怕明軍也不會那麽容易以少勝多。
殺退了後金大軍,已是暮色時分,袁崇煥來不及卸下盔甲,雖然兩肋如蝟,但還是親往營盤,對受傷官兵,一一撫慰,迴時東已白矣。
袁崇煥撫慰完受傷官兵,才想起了那個救他一命的小將。
袁崇煥對祖大壽道:“廝殺之時,有一員小將甚是厲害,你可知道是誰?”
祖大壽一拱手,答道:“迴大人,此小將乃是我的外甥,錦州總兵吳襄之子,吳三桂。”
我聽到過的奇葩提案如下。
比如,將彩禮納入《婚姻法》,原因是發現農村結婚彩禮太高成為一個大問題,在不少農村,甚至會出現子女結婚導致父母負債累累的情況。因此,有人建議,將結婚彩禮納入《婚姻法》之中,用法律來規範彩禮極限。
再比如,不鼓勵農村孩子上大學。某委員建議不鼓勵農村孩子上大學,認為這樣可以讓農村孩子留在農村,為家鄉發展做出貢獻。他認為農村孩子上大學後不迴鄉是對自由選擇的限製。
還有,春運期間鐵路一票難求的現象始終得不到緩解,根本原因在於鐵路票價太低。
以前年輕的時候,看到這樣的提案之時,我總是在想一個問題,這樣水平的人,為什麽還能代表人民發聲?都是傻子嗎?
後來,我慢慢變得成熟了後,終於悟出了真正的答案,不是提出這樣提案的人傻,而是他們背後有利益驅使,或通過這種方式博人眼球,或讓大家聚焦於某件事,好引發深層次的思考。
從來沒有真傻的人,隻有裝傻的人,在利益麵前,你會看到各種人在台上表演,比專業演員還要逼真。
想試探他們是不是真傻,隻要問,能不能給我點錢就可以了。
庶吉士金聲道:“凡在京城九門內者,每人帶一塊石頭,先全丟在城門口,然後再運到城上備用,可以解決武器不夠的問題。”
這句話不用解釋了吧?通俗點說,京城老百姓,不分男女老幼病殘孕,隻要能喘氣,每人從家帶一塊石頭,以防皇太極攻城。
這主意,你說他餿吧,也不算,但就是有點不像正常人能提出來的。
不過,王二麻子還真聽進去了。
準!
不管王二麻子怎麽應對,該來的,還是要來的。
十一月二十日,兩場大戰同時開打。
首先在德勝門外,皇太極親率大貝勒代善和貝勒濟爾哈朗、嶽讬、杜度、薩哈廉等,統領滿洲右翼四旗,以及右翼蒙古兵,向滿桂和侯世祿的部隊發起猛攻。
後金軍先是炮轟,然後蒙古兵及正紅旗護軍從西麵突擊,正黃旗護軍從旁衝殺。
這一通操作下來,可就殺到了城下。
城下的明軍侯世祿部隊最先潰敗,城上的明軍看到後,也跟著慌了手腳,不管底下是誰的人,是箭如雨下,火炮齊轟,一不留神,誤傷了滿桂的官兵,致其人馬死傷慘重。
哀鳴聲和喊殺聲交織在一起,響徹雲霄。
滿桂身上多處負傷,無法力戰,帶著敗兵一百多人,逃到了城外的關帝廟中,直到第二天,才在明守軍掩護下,進了德勝門的甕城休養。
這邊德勝門外大戰,那邊廣渠門外也沒閑著。
皇太極派貝勒莽古爾泰、貝勒阿巴泰、阿濟格、多爾袞、多鐸、豪格等帶領著滿洲八旗左翼兵,恩格德爾、莽果爾岱等率領左翼蒙古騎兵數萬人,向廣渠門袁崇煥軍撲來。
多爾袞比崇禎小一歲半,此時十七歲。多鐸,多爾袞的同母弟弟,比多爾袞還小兩歲,此時十五歲。
現代十五歲的孩子,很可能還是個媽寶。
九千關寧鐵騎血戰數萬八旗軍及蒙古兵,從上午戰至傍晚,慘烈至極!
亂軍之中,後金軍裏一員猛將,揮刀就向袁崇煥砍來。
正在危機之刻,袁崇煥身後竄出一員小將,手持青龍偃月刀迎了上去,一刀把後金猛將斬於馬下。
莽古爾泰遠遠看得清楚,袁崇煥身中數箭,幸虧披著重甲,否則早就性命不保了。
袁崇煥身後這員小將,跟多爾袞年齡相仿,武功高強,一把青龍偃月刀,殺入軍中,如入無人之境。
明軍居然還有如此強的後生?
這員小將身先士卒,奮勇無懼,直奔莽古爾泰殺去。後金軍陣角被其衝得大亂。
這時,袁崇煥軍遊擊劉應國、羅景榮,千總竇浚等率部來援,明軍一時聲勢大震!直追後金軍三十餘裏,直到通惠河邊。
莽古爾泰倉惶敗退,逃過運河,人馬擁擠,再加上冰麵塌陷,人馬淹沒無數。
朝鮮史書《李朝仁祖大王實錄》記載:“賊直到沙窩門,袁軍門、祖總兵等,自午至酉,鏖戰十數合,至於中箭,幸而得捷。賊退奔三十裏。賊之不得攻陷京城者,蓋因兩將力戰之功也。”
話雖如此說,不過要沒這殺出來的小將,恐怕明軍也不會那麽容易以少勝多。
殺退了後金大軍,已是暮色時分,袁崇煥來不及卸下盔甲,雖然兩肋如蝟,但還是親往營盤,對受傷官兵,一一撫慰,迴時東已白矣。
袁崇煥撫慰完受傷官兵,才想起了那個救他一命的小將。
袁崇煥對祖大壽道:“廝殺之時,有一員小將甚是厲害,你可知道是誰?”
祖大壽一拱手,答道:“迴大人,此小將乃是我的外甥,錦州總兵吳襄之子,吳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