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母不在乎那些姨娘的存在,賴嬤嬤也不堅持,她躬身伸出手讓賈母搭著。
賈母雖然沒有老態龍鍾,畢竟有過之前暈厥撞傷頭的經曆。
基於此,賴嬤嬤堅持要攙扶石梅。
石梅倒不怕跌倒。她怕走錯了路,賴嬤嬤既然堅持,石梅便順水推舟讓她帶路。
石梅一手挽著賈敏,一手搭著賴嬤嬤出了臥房。幾人出了正門,走過一個擺滿盆栽的院子,這才進入榮禧堂大廳的後角門。轉過一道屏風,進入正廳。
賈赦、賈政,以及榮寧二府的一眾男丁早得了消息,列隊恭候賈母。
賈赦上來給賈母行禮,然後跟賈敏寒暄,詢問病情如何。
賈政在給賈母行禮之後,又給鴨蛋臉的少婦行禮。
王氏則低頭縮在賈母身後不聲不響。
賈母進了大廳,又有賈敬帶著兒子賈珍過來行禮。
賈母一行人這才走到靈前。
賈母拈香祭拜之後,賴嬤嬤搬了椅子讓賈母落座。
賈母剛落座,賈敏已經開腔哭了起來:“爹爹啊,女兒看您來了……”
賈敏哭得聲情並茂,哀婉悲痛,大廳上霎時間哭聲一片。
賈赦、賈政、賈敬、賈珍幾個則跪成一排,一邊燒紙一邊落淚。
石梅心裏並沒有多少悲傷,然而,身處這樣悲傷的環境中,她不由自主的落淚了,喉嚨哽得生疼。
尤其當賈敏撲到她懷裏痛哭的的時候,石梅被感染,再也忍不住哭出聲來。
這一陣哭泣隻哭了兩刻鍾,就有族裏的女眷上來勸慰。
賈敏哭泣著還不忘記行禮叫人,口裏稱唿三嬸母,四嬸子,六嬸母。
石梅十分機靈,順著賈敏的口氣稱唿她們他三嬸,他四嬸,他六嬸,感謝她們上門祭奠。
然後無需多說,隻需要落淚哽咽就成了。
這三人分別是榮寧二府的近親,跟賈代善是一個爺爺。
幾位族中女眷勸得勸,攙的攙扶的扶,將賈母母女攙扶到耳放歇息。
賈代儒的夫人是秀才娘子,又是長輩,被推舉上前勸慰:“公爺是再好不過的人,族裏人哪個不念他的好呢?
他英年早逝誰不心疼啊?
若是哭能夠把人哭迴來,我們大家日夜不停幫你哭。
二嫂子你自己也罷了,還有敏兒呢,敏兒前日悲哀太過暈厥了,她還是女兒身,毀壞了根基如何了得?公爺地下知道也要心疼。
且這一大家子還要指望您,嫂子合該克製些,再不能這般不管不顧,哀痛太甚。您若是病倒,叫大侄子如何是好?他雖成婚,畢竟閱曆尚淺,家裏的事情,朝廷的事情都要靠嫂子拿主意,您可得好好保重……”
耳房除了三嬸子四嬸子六嬸子,還有幾個伶俐的婦人。
其中一個長相秀美的婦人親手攙扶賈母落座,幾乎是耳語一般說道:“二嬸娘,六嬸子說得很是,這些日子,朝廷上頭動蕩不安,您可不能倒下!”
石梅聞言不由把這人仔細盯了幾眼。
這婦人比賈母年輕一些,孝服下麵的衣著能看出她家境優渥。她身後跟著四五個丫婆子,該是身份尊貴之人。
其他三位族中女眷,卻是沒有這個排場。
石梅在心裏把榮寧二府的人物一劃拉,終於猜測出這人的身份,應該是賈珍與惜春的親娘吧。
可是,這人跟她相差不大,惜春出生還在十幾年後,那時候她沒有五十也接近五十了,還能生得出來?
不過此刻也沒時間研究這事兒,賈母從她話中聽出一些端倪,那就是外麵有許多謠言,卻跟榮府有關。
榮府可是石梅今後賴以生存的根基,再不能讓它出事。
石梅決定馬上把這事兒弄弄清楚。
石梅伸手就抓住賈敬的媳婦,身子歪靠著她的肩上,給出一個很明確的暗示:她想要賈敬的媳婦送她迴去。
這媳婦便道:“我送二嬸子迴房歇息去吧。”
賈敏便福身:“這幾日多虧了有敬大嫂子照應。”
這話一說,賈母福至心靈,頓時想起了這人姓甚名誰了。
此人是賈敬夫人楊氏。
賈代善歿了,賈母哭得數次暈厥,哪裏顧得上家務。
張氏之前一直管家理事,無奈這會子身懷有孕,病得不輕,也不能理事,剩下王氏不識字,她又笨口拙腮,缺少智謀。
這等繁雜的喪事,她根本無從下手。
且她要照顧病倒的婆婆與小姑子。
故而,榮府的府務一並都托付給賈敬的媳婦楊氏,外頭就托付給了賈敬照應。
楊氏的娘家是金陵望族,書香門第,識文斷字,管家理事樣樣不差。
楊氏這幾日接待朝中官眷,從而獲得不少的傳言。本當要等喪事過後再行稟報。這般時候也是眼看賈母母女們自毀身軀,她情急之下漏出幾句。
前院後宅不過一盞茶的距離。
賈母怕嚇著賈敏,吩咐把賈敏送迴去歇息,留下兩個媳婦在身邊伺候。再者,榮府的事情,兩個媳婦應該知道。
石梅讓鴛鴦上茶之後清場,等室內隻剩下賈母婆媳與楊氏的時候,石梅抬眼看著楊氏:“侄兒媳婦方才話裏似乎有話?能告訴我嗎?”
事到臨頭,楊氏又有些猶豫,畢竟那些傳言還沒有證實。
石梅一眼看出楊氏的心思,說道:“我們不是外人,無論什麽話,哪怕是不堪入耳,你也一一道來,隻有知道了前因後果,我們才能從容應付,是不是?”
楊氏頷首:“如此,侄媳婦知無不言。侄媳婦聽到一些關於榮府爵位的傳言,因不知真假也沒在意。前兒兵部侍郎夫人前來吊唁,她是我族姐,偷偷說了一個消息,正好印證了謠言。說是忠順王與肅親王同時上疏,提議爵位繼承考核製度。”
石梅蹙眉:“考核?”
她不懂也!
楊氏頷首:“襲爵者要參加文武兩場考核,文考策論,武考主要是考刀槍劍戟,拳腳功夫。兩門考核都合格才能順延襲爵,否則就要降級襲爵!”
石梅總算知道賈赦如何絳爵了。
那家夥肯定是考核不合格,本來應該承襲子爵,結果成了威烈將軍。
石梅道:“好端端的,他們為何提起這事兒?”
難道是針對榮府?
楊氏說道:“這卻是事出有因,忠順王妃一個十分喜歡的娘家侄子在這次政變中喪身了。
這個侄子一表人才,去年的新科進士,被皇帝提拔成了禦前侍讀,本來前程無量,結果就這樣鴉雀不聞的死了。您也知道,二叔這樣的功勳也是這樣不明不白……
更何況他隻是被波及?
忠順王說若非宮中侍衛顢頇無能,屍位素餐,叛軍根本不可肯那樣長驅直入,砍瓜切菜一般殺人。
宗令肅親王倒是大公無私,他覺得宮廷侍衛的確應該以武論高低,不能再這般世襲,是個人就拉去頂數。”
陛下肯定會準奏,人家家裏死了人,陛下沒給說法,本來有愧在先。
宗室提出的奏疏又與國家有利,無論是於公於私,皇帝都沒有道理反駁。
石梅心裏感慨,賈赦真是個倒黴的孩子,忠順王未必就是針對榮府。然而,賈赦卻實實在在受了損失。
其實也是賈赦本身沒本事,他自己若是文治武功樣樣了得,怕什麽考核?
這事兒在石梅眼裏還真不是大事兒,她早就知道賈赦不能繼承子爵。
不過她來了,自然有一番安排,此事大有作為。
即便不成功,最壞不過是走迴老路,降級襲爵,成為京都人茶餘飯後的笑談。
然後,大不了學賈母,龜縮幾十年不出,養精蓄銳,培養孫子輩。
石梅拍拍楊氏的手:“這陣子多虧你了,嬸子都記在心裏了,不過這事兒暫時不要聲張,你那個小叔子不是有成算的人,若是知道了情急之下做出些什麽出格的事情,說了什麽妨礙的話,徒增煩惱!”
楊氏忙著應了:“嬸娘安心,這事兒隻在極少數貴婦中間流傳,等閑之人不能知曉。”
楊氏告辭,石梅開始思考榮府襲爵的事情。
張氏娘家原本十分顯赫,張家親家公是太子的師傅,禦前行走。
張家兩個兒子一個在翰林院做編修,一個外放做了知縣。
若不是張老爺子出事,三五年之後就能升遷進京。
可謂滿門清貴。
隻可惜,這次受到太子牽連,政變之後已經被晾起來了。
據說張老爺子三五日的給皇帝寫奏章,替天子求情。
他這是為了成全自己的君臣道義。
但是,陛下的容忍是有限度的,這樣下去,遲早要發作他們一家人。
王家王子騰眼下在督察院做禦史,還不是十分成氣候,卻他有消息肯定會先通知王氏,兄妹謀算爵位,再不會為了賈赦打算。
賈赦越是出醜,他們兄妹才更歡喜呢!
讓石梅說,王子騰也是蠢物,大房隻要不死絕,這爵位就是降到塵埃,也輪不到二房。
石梅手指在在案幾上敲擊,心中思忖謀劃,怎麽才能從忠順王與肅親王張開的這張網裏掙脫出去,另謀出路,逃脫榮府絳爵的命運?
賈母雖然沒有老態龍鍾,畢竟有過之前暈厥撞傷頭的經曆。
基於此,賴嬤嬤堅持要攙扶石梅。
石梅倒不怕跌倒。她怕走錯了路,賴嬤嬤既然堅持,石梅便順水推舟讓她帶路。
石梅一手挽著賈敏,一手搭著賴嬤嬤出了臥房。幾人出了正門,走過一個擺滿盆栽的院子,這才進入榮禧堂大廳的後角門。轉過一道屏風,進入正廳。
賈赦、賈政,以及榮寧二府的一眾男丁早得了消息,列隊恭候賈母。
賈赦上來給賈母行禮,然後跟賈敏寒暄,詢問病情如何。
賈政在給賈母行禮之後,又給鴨蛋臉的少婦行禮。
王氏則低頭縮在賈母身後不聲不響。
賈母進了大廳,又有賈敬帶著兒子賈珍過來行禮。
賈母一行人這才走到靈前。
賈母拈香祭拜之後,賴嬤嬤搬了椅子讓賈母落座。
賈母剛落座,賈敏已經開腔哭了起來:“爹爹啊,女兒看您來了……”
賈敏哭得聲情並茂,哀婉悲痛,大廳上霎時間哭聲一片。
賈赦、賈政、賈敬、賈珍幾個則跪成一排,一邊燒紙一邊落淚。
石梅心裏並沒有多少悲傷,然而,身處這樣悲傷的環境中,她不由自主的落淚了,喉嚨哽得生疼。
尤其當賈敏撲到她懷裏痛哭的的時候,石梅被感染,再也忍不住哭出聲來。
這一陣哭泣隻哭了兩刻鍾,就有族裏的女眷上來勸慰。
賈敏哭泣著還不忘記行禮叫人,口裏稱唿三嬸母,四嬸子,六嬸母。
石梅十分機靈,順著賈敏的口氣稱唿她們他三嬸,他四嬸,他六嬸,感謝她們上門祭奠。
然後無需多說,隻需要落淚哽咽就成了。
這三人分別是榮寧二府的近親,跟賈代善是一個爺爺。
幾位族中女眷勸得勸,攙的攙扶的扶,將賈母母女攙扶到耳放歇息。
賈代儒的夫人是秀才娘子,又是長輩,被推舉上前勸慰:“公爺是再好不過的人,族裏人哪個不念他的好呢?
他英年早逝誰不心疼啊?
若是哭能夠把人哭迴來,我們大家日夜不停幫你哭。
二嫂子你自己也罷了,還有敏兒呢,敏兒前日悲哀太過暈厥了,她還是女兒身,毀壞了根基如何了得?公爺地下知道也要心疼。
且這一大家子還要指望您,嫂子合該克製些,再不能這般不管不顧,哀痛太甚。您若是病倒,叫大侄子如何是好?他雖成婚,畢竟閱曆尚淺,家裏的事情,朝廷的事情都要靠嫂子拿主意,您可得好好保重……”
耳房除了三嬸子四嬸子六嬸子,還有幾個伶俐的婦人。
其中一個長相秀美的婦人親手攙扶賈母落座,幾乎是耳語一般說道:“二嬸娘,六嬸子說得很是,這些日子,朝廷上頭動蕩不安,您可不能倒下!”
石梅聞言不由把這人仔細盯了幾眼。
這婦人比賈母年輕一些,孝服下麵的衣著能看出她家境優渥。她身後跟著四五個丫婆子,該是身份尊貴之人。
其他三位族中女眷,卻是沒有這個排場。
石梅在心裏把榮寧二府的人物一劃拉,終於猜測出這人的身份,應該是賈珍與惜春的親娘吧。
可是,這人跟她相差不大,惜春出生還在十幾年後,那時候她沒有五十也接近五十了,還能生得出來?
不過此刻也沒時間研究這事兒,賈母從她話中聽出一些端倪,那就是外麵有許多謠言,卻跟榮府有關。
榮府可是石梅今後賴以生存的根基,再不能讓它出事。
石梅決定馬上把這事兒弄弄清楚。
石梅伸手就抓住賈敬的媳婦,身子歪靠著她的肩上,給出一個很明確的暗示:她想要賈敬的媳婦送她迴去。
這媳婦便道:“我送二嬸子迴房歇息去吧。”
賈敏便福身:“這幾日多虧了有敬大嫂子照應。”
這話一說,賈母福至心靈,頓時想起了這人姓甚名誰了。
此人是賈敬夫人楊氏。
賈代善歿了,賈母哭得數次暈厥,哪裏顧得上家務。
張氏之前一直管家理事,無奈這會子身懷有孕,病得不輕,也不能理事,剩下王氏不識字,她又笨口拙腮,缺少智謀。
這等繁雜的喪事,她根本無從下手。
且她要照顧病倒的婆婆與小姑子。
故而,榮府的府務一並都托付給賈敬的媳婦楊氏,外頭就托付給了賈敬照應。
楊氏的娘家是金陵望族,書香門第,識文斷字,管家理事樣樣不差。
楊氏這幾日接待朝中官眷,從而獲得不少的傳言。本當要等喪事過後再行稟報。這般時候也是眼看賈母母女們自毀身軀,她情急之下漏出幾句。
前院後宅不過一盞茶的距離。
賈母怕嚇著賈敏,吩咐把賈敏送迴去歇息,留下兩個媳婦在身邊伺候。再者,榮府的事情,兩個媳婦應該知道。
石梅讓鴛鴦上茶之後清場,等室內隻剩下賈母婆媳與楊氏的時候,石梅抬眼看著楊氏:“侄兒媳婦方才話裏似乎有話?能告訴我嗎?”
事到臨頭,楊氏又有些猶豫,畢竟那些傳言還沒有證實。
石梅一眼看出楊氏的心思,說道:“我們不是外人,無論什麽話,哪怕是不堪入耳,你也一一道來,隻有知道了前因後果,我們才能從容應付,是不是?”
楊氏頷首:“如此,侄媳婦知無不言。侄媳婦聽到一些關於榮府爵位的傳言,因不知真假也沒在意。前兒兵部侍郎夫人前來吊唁,她是我族姐,偷偷說了一個消息,正好印證了謠言。說是忠順王與肅親王同時上疏,提議爵位繼承考核製度。”
石梅蹙眉:“考核?”
她不懂也!
楊氏頷首:“襲爵者要參加文武兩場考核,文考策論,武考主要是考刀槍劍戟,拳腳功夫。兩門考核都合格才能順延襲爵,否則就要降級襲爵!”
石梅總算知道賈赦如何絳爵了。
那家夥肯定是考核不合格,本來應該承襲子爵,結果成了威烈將軍。
石梅道:“好端端的,他們為何提起這事兒?”
難道是針對榮府?
楊氏說道:“這卻是事出有因,忠順王妃一個十分喜歡的娘家侄子在這次政變中喪身了。
這個侄子一表人才,去年的新科進士,被皇帝提拔成了禦前侍讀,本來前程無量,結果就這樣鴉雀不聞的死了。您也知道,二叔這樣的功勳也是這樣不明不白……
更何況他隻是被波及?
忠順王說若非宮中侍衛顢頇無能,屍位素餐,叛軍根本不可肯那樣長驅直入,砍瓜切菜一般殺人。
宗令肅親王倒是大公無私,他覺得宮廷侍衛的確應該以武論高低,不能再這般世襲,是個人就拉去頂數。”
陛下肯定會準奏,人家家裏死了人,陛下沒給說法,本來有愧在先。
宗室提出的奏疏又與國家有利,無論是於公於私,皇帝都沒有道理反駁。
石梅心裏感慨,賈赦真是個倒黴的孩子,忠順王未必就是針對榮府。然而,賈赦卻實實在在受了損失。
其實也是賈赦本身沒本事,他自己若是文治武功樣樣了得,怕什麽考核?
這事兒在石梅眼裏還真不是大事兒,她早就知道賈赦不能繼承子爵。
不過她來了,自然有一番安排,此事大有作為。
即便不成功,最壞不過是走迴老路,降級襲爵,成為京都人茶餘飯後的笑談。
然後,大不了學賈母,龜縮幾十年不出,養精蓄銳,培養孫子輩。
石梅拍拍楊氏的手:“這陣子多虧你了,嬸子都記在心裏了,不過這事兒暫時不要聲張,你那個小叔子不是有成算的人,若是知道了情急之下做出些什麽出格的事情,說了什麽妨礙的話,徒增煩惱!”
楊氏忙著應了:“嬸娘安心,這事兒隻在極少數貴婦中間流傳,等閑之人不能知曉。”
楊氏告辭,石梅開始思考榮府襲爵的事情。
張氏娘家原本十分顯赫,張家親家公是太子的師傅,禦前行走。
張家兩個兒子一個在翰林院做編修,一個外放做了知縣。
若不是張老爺子出事,三五年之後就能升遷進京。
可謂滿門清貴。
隻可惜,這次受到太子牽連,政變之後已經被晾起來了。
據說張老爺子三五日的給皇帝寫奏章,替天子求情。
他這是為了成全自己的君臣道義。
但是,陛下的容忍是有限度的,這樣下去,遲早要發作他們一家人。
王家王子騰眼下在督察院做禦史,還不是十分成氣候,卻他有消息肯定會先通知王氏,兄妹謀算爵位,再不會為了賈赦打算。
賈赦越是出醜,他們兄妹才更歡喜呢!
讓石梅說,王子騰也是蠢物,大房隻要不死絕,這爵位就是降到塵埃,也輪不到二房。
石梅手指在在案幾上敲擊,心中思忖謀劃,怎麽才能從忠順王與肅親王張開的這張網裏掙脫出去,另謀出路,逃脫榮府絳爵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