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城中,晨霧尚未完全散去,一抹黯淡的陽光努力穿透薄霧,卻似乎也被這城中的陰霾所吞噬。
闔閭門與建春門內,昔日繁華的景象已不複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狼籍,如同風暴過後的荒原,滿目瘡痍。
常滿倉與太倉,這兩座平日裏承載著魏國糧草命脈的巨型倉庫,此刻外大門皆是被燒得焦黑,宛如兩塊巨大的黑炭矗立在廢墟之中,散發著刺鼻的焦糊味。
火光雖已熄滅,但餘煙仍嫋嫋升起,與晨霧交織在一起,使得整個場景更加朦朧而淒涼。
地上,幾具尚未被收容的屍體靜靜地躺著,有的蜷縮成一團,有的則四肢攤開,麵容扭曲,仿佛在訴說著昨夜那場突如其來的浩劫。
夏侯獻的玄鐵戰靴碾過闔閭門前的斷箭時,靴底傳來令人牙酸的脆響。
他俯身拾起半截燒卷的魏軍旗幡,旗麵“夏侯“二字被火舌舔得隻剩殘缺的筆鋒,像極了城樓上那些蜷縮在垛口後的傷兵——他們的皮甲被毒煙蝕出蜂窩狀的孔洞,裸露的皮膚上爬滿紫黑色毒斑,手指摳著磚縫的力道,竟將青磚表麵的冰碴捏成了齏粉。
建春門的包鐵城門斜掛在鉸鏈上,門板焦黑如炭,隱約可見漢軍火油潑濺時留下的潑墨狀痕跡。
一具穿著校尉鎧甲的屍體半嵌在門縫裏,凍僵的手臂仍保持著推門的姿勢,指節處凝結的血珠在晨光下折射出琥珀色的光暈。
四周,痛苦的呻吟聲不絕於耳,那是數千士卒在昨夜漢軍毒煙肆虐下的慘痛餘音。
他們有的捂著胸口,劇烈地咳嗽著,仿佛要將肺都咳出來;有的則躺在地上,眼神空洞,口中喃喃自語,似乎還在迴味著那令人窒息的恐怖時刻。
空氣中彌漫著一種混合了焦糊、血腥和毒煙的複雜氣味,讓人不禁皺起眉頭,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壓抑感。
夏侯獻,這位魏國的重要將領,此刻麵色陰沉得仿佛能滴出水來。
他身穿一身鎧甲,鎧甲上雖有些許煙塵,但仍難掩其威嚴之氣。
然而,他的眼神中卻透露出一絲焦慮與不安,那是對未知命運的擔憂,也是對眼前這慘狀的痛心。
他緊握著拳頭,指節因用力而泛白,仿佛在強忍著內心的憤怒與悲痛。
常滿倉外的鎮倉石獸已裂成三塊,獅首滾落在結冰的排水溝裏,獅口中含著的銅鈴鐺沾滿黑灰,隨風晃動時發出的不再是清脆鈴音,而是沙啞的摩擦聲,仿佛垂死老者的喘息。
“太倉與常滿倉中的情況如何?”夏侯獻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威嚴。
他深知,糧食才是這場戰爭的關鍵。
若是糧食都沒有了,如何能夠抵禦漢軍的進攻?
他魏國又如何能夠守住這座千年古都洛陽?
話音剛落,便有官吏小跑著上前,神色慌張,眼中閃爍著恐懼與不安。
他躬著身子,雙手抱拳,戰戰兢兢地稟告道:“將軍,漢軍昨夜縱火,焚燒了不少糧食。火勢兇猛,我們根本來不及撲救。不過,萬幸的是,大部分糧食都儲存在地下糧倉中,因此得以保存下來。”
官吏的話語中帶著一絲慶幸,但更多的是後怕。
他不敢抬頭看夏侯獻的眼睛,生怕從那雙深邃的眼眸中讀出對自己的不滿或責備。
然而,夏侯獻卻並沒有責怪他,隻是微微點了點頭,眼中閃過一絲釋然。、
“走,進去看看!”
夏侯獻踩著吱呀作響的台階踏入太倉時,靴底突然打滑——階上凝結的並非冰霜,而是混著毒煙的黏液,踩上去如同踏進腐肉堆般粘膩。
倉內橫七豎八倒著運糧的獨輪車,車輪輻條間纏著縷縷白發,那是昨夜被毒煙嗆死的倉吏所留。
他彎腰查看翻倒的糧鬥,指尖剛觸到發黴的粟米,突然驚起一群紅眼老鼠,這些畜生啃食了沾毒的糧食,獠牙竟泛著詭異的幽綠色。
夏侯獻深知,這場火災對於魏國來說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糧食的損失雖然不至於讓魏國陷入絕境,但也讓原本就緊張的戰局變得更加棘手。
他深吸一口氣,努力平複著內心的波瀾,然後緩緩開口道:“傳令下去,立即組織人手清理廢墟,將還能食用的糧食盡快搬運出來。同時,加強城防,防止漢軍再次偷襲。”
他的聲音雖然平靜,但卻透露出一種不容置疑的堅定。
在場的將士們聞言,紛紛挺直了腰板,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
他們知道,此刻的洛陽已經沒有了退路,隻有奮力一搏,才能保住這座千年古都的榮耀。
夏侯獻轉過身,目光掃過眼前的廢墟和傷痕累累的士卒們,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痛楚。
這場戰爭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場考驗,無論是對於他還是對於這些普通的士卒們來說,都是如此。
然而,他更明白,作為將領,他必須肩負起這份責任,帶領大家走出困境,迎接未來的挑戰。
他抬起頭,望向遠方那朦朧的天際線,心中暗暗發誓:無論付出多大的代價,他都要守住洛陽,守住這片屬於魏國的土地。
就在這時,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打破了寧靜。
一名傳令兵匆匆跑來,神色緊張地稟告道:“將軍,漢軍開始列陣,似乎又要攻城了!”
夏侯獻聞言,神色一凜,但隨即又恢複了平靜。
他揮了揮手,示意傳令兵退下,然後轉身對身旁的將領們說道:“各位,漢軍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攻下洛陽了。但是,我們魏國的將士們也不是吃素的。傳令下去,全體將士準備迎戰,讓漢軍看看我們魏國的厲害!”
洛陽皇城,這座古老而莊嚴的城池,在夜色的籠罩下顯得愈發沉重。
昨夜的喊殺聲,如同潮水一般,徹夜未停,迴蕩在皇宮的每一個角落,即便是身處宮闈之中,也聽得一清二楚。
那聲音,帶著血腥與殘酷,仿佛預示著一場浩劫的降臨。
皇宮內,燭火搖曳,映照著魏國皇帝曹叡那憔悴的麵容。
子時的更漏聲卡在“醜“字刻度,銅壺裏凝結的血冰將浮箭生生凍住。
曹叡第五次抬手撥弄冕旒垂珠,指尖觸到左側第三串玉藻時,發現那顆東海明珠不知何時裂成了兩半——就像宣陽門甕城坍塌的箭樓,裂痕裏滲著暗紅的碎玉屑。
他忽然想起三日前太卜令的卦辭:“珠璣離索,紫薇將墮“,當時隻覺得是腐儒妄言,此刻卻驚覺那老臣渾濁的眼珠裏,映著的正是自己冕冠上這道裂痕。
曹叡坐在龍椅之上,雙眼布滿血絲,神色凝重而疲憊。
他已經很多天沒有睡好了,每一夜都是煎熬,生怕自己一旦睡熟,再次醒來時,見到的便是衝入宮中,要取他性命的漢軍士卒。
這種恐懼,如同陰影一般,時刻籠罩在他的心頭,讓他無法安睡。
曹叡深知,如今的局勢危急萬分。
宮中有些人,或許早已心懷異誌,隻等著時機一到,便用他的人頭去邀功請賞,換取榮華富貴。
這種背叛與陰謀,讓他感到心寒,也讓他更加堅定了要守住皇城的決心。
他強撐著疲憊的身軀,雙手緊緊握住龍椅的扶手,仿佛要將所有的力量都傾注其中。
他的眼神雖然疲憊,但卻透露出一種堅定與決絕。
他對著身側的大內官辟邪說道:“辟邪,宮中守衛要加強,不能有絲毫鬆懈。那些多餘的宮女,都送去犒勞軍中將士,讓他們知道,朕與他們同在。”
辟邪聞言,點了點頭,心中卻湧起一股酸楚。
他看著皇帝如此模樣,心中五味雜陳。
他知道,皇帝這些日子以來,承受了太大的壓力,太多的煎熬。他想說些什麽來安慰皇帝,但終究還是什麽都沒說出口,隻是默默地站在一旁,陪伴著這位孤獨的君主。
就在這時,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打破了皇宮的寧靜。
曹叡猛地攥緊憑幾上的螭龍扶手,指節抵在龍睛鑲嵌的綠鬆石上生生發白。
直到看清來人是夏侯獻,他才發覺後背袞服早已被冷汗浸透,金線繡的十二章紋緊貼著肌膚,像無數條冰冷的蛇在遊走。
夏侯獻,這位魏國的忠勇之將,匆匆入宮,神色凝重。
他一路小跑,來到皇帝麵前,單膝跪地,行了一禮。
“臣萬死!“夏侯獻單膝砸地時,肩吞獸口裏的冰碴簌簌而落。
這位平素最重儀容的大將軍,此刻紫金兜鍪下的鬢發散亂如草,甲縫間卡著的半片漢軍鱗甲還在往下滲著黃水——那是被毒煙腐蝕的傷口膿液。
曹叡看到夏侯獻,眼中閃過一絲光芒。
他強打起精神,問道:“夏侯將軍,何事如此緊急?”
夏侯獻抬起頭,看著皇帝那疲憊的麵容,心中湧起一股敬意。
他深吸一口氣,將昨夜發生的事情一一道來:“陛下,昨夜漢軍突襲,我軍雖奮力抵抗,但仍死傷五千人。糧食方麵,雖然損失不多,但也被燒了數萬石。不過,最關鍵的還不是這些。”
說到這裏,夏侯獻停頓了一下,神色更加凝重。
他繼續說道:“陛下,鍾會、崔林、荀顗三人,已經投漢了。他們的背叛,讓城中不少人生起了別樣的心思。軍心動搖,民心不再,這是目前我們最大的危機。”
曹叡聽完,麵色更加憔悴。
他雙手緊握成拳,指甲深深掐入掌心,卻仿佛感覺不到疼痛。
他的心中,湧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憤怒與失望。
鍾會、崔林、荀顗,這三人都是大魏曾經的股肱之臣,如今卻背叛了他,投靠了漢軍。
這種背叛,讓他感到痛心疾首。
“他們,為何如此?”曹叡的聲音有些顫抖,帶著一絲不解與憤怒。
夏侯獻搖了搖頭,說道:“陛下,人心難測。或許,他們是被漢軍的誘惑所動,或許,他們是對我軍的未來失去了信心。但無論如何,他們的背叛,已經對我們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曹叡沉默片刻,然後緩緩抬起頭,看著夏侯獻說道:“夏侯將軍,朕知道,你一直是朕的忠臣。如今局勢危急,朕希望你能挺身而出,穩住軍心,安撫民心。朕相信,隻要我們齊心協力,一定能夠度過這個難關。”
夏侯獻聞言,心中湧起一股暖流。
他知道,皇帝此時最需要的,就是他的支持與忠誠。
他堅定地點了點頭,說道:“陛下放心,臣定當竭盡全力,穩住軍心,安撫民心。隻要臣還有一口氣在,就絕不會讓漢軍踏入皇宮半步!”
曹叡的指尖撫過夏侯獻肩甲上的“夏侯“族徽。
銅鑄的篆字被血汙糊得模糊不清,這讓他想起兒時在鄴城銅雀台上,夏侯尚教他射箭時鎧甲的光澤。
如今,已經是到了大魏最危險的時候了。
曹叡眼神頓時變得銳利起來。
“把明光殿的銅鶴熔了鑄箭簇。“
他轉身時冕旒垂珠掃過將軍鐵胄,發出碎玉撞鐵的輕響。
“再傳旨,所有年滿十四的宗室子弟,明日卯時到太極殿前領甲。“
“諾!”夏侯獻當即領命。
曹叡看著夏侯獻那堅定的眼神,心中稍感安慰。
有夏侯獻在,他至少還有一線希望。
他輕輕拍了拍夏侯獻的肩膀,說道:“夏侯將軍,朕相信你。你去吧,去做好你該做的事情。朕,會在這裏等著你凱旋歸來。”
夏侯獻行了一禮,然後轉身離去。他的步伐堅定而有力,仿佛帶著一種無形的力量,讓皇宮中的每一個人都感受到了他的決心與勇氣。
曹叡看著夏侯獻離去的背影,心中湧起一股複雜的情感。
辟邪站在一旁,看著皇帝那孤獨而堅定的身影,心中湧起一股敬意。
皇帝雖然疲憊不堪,但他的意誌卻比任何人都要堅定。
隻要皇帝還在,魏國就還有希望。
夜色漸漸退去,曙光初現。
洛陽皇城,在經曆了一夜的喧囂與混亂之後,逐漸恢複了平靜。
但這份平靜,隻是暫時的。
未來的路,還很長,很艱難。
闔閭門與建春門內,昔日繁華的景象已不複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狼籍,如同風暴過後的荒原,滿目瘡痍。
常滿倉與太倉,這兩座平日裏承載著魏國糧草命脈的巨型倉庫,此刻外大門皆是被燒得焦黑,宛如兩塊巨大的黑炭矗立在廢墟之中,散發著刺鼻的焦糊味。
火光雖已熄滅,但餘煙仍嫋嫋升起,與晨霧交織在一起,使得整個場景更加朦朧而淒涼。
地上,幾具尚未被收容的屍體靜靜地躺著,有的蜷縮成一團,有的則四肢攤開,麵容扭曲,仿佛在訴說著昨夜那場突如其來的浩劫。
夏侯獻的玄鐵戰靴碾過闔閭門前的斷箭時,靴底傳來令人牙酸的脆響。
他俯身拾起半截燒卷的魏軍旗幡,旗麵“夏侯“二字被火舌舔得隻剩殘缺的筆鋒,像極了城樓上那些蜷縮在垛口後的傷兵——他們的皮甲被毒煙蝕出蜂窩狀的孔洞,裸露的皮膚上爬滿紫黑色毒斑,手指摳著磚縫的力道,竟將青磚表麵的冰碴捏成了齏粉。
建春門的包鐵城門斜掛在鉸鏈上,門板焦黑如炭,隱約可見漢軍火油潑濺時留下的潑墨狀痕跡。
一具穿著校尉鎧甲的屍體半嵌在門縫裏,凍僵的手臂仍保持著推門的姿勢,指節處凝結的血珠在晨光下折射出琥珀色的光暈。
四周,痛苦的呻吟聲不絕於耳,那是數千士卒在昨夜漢軍毒煙肆虐下的慘痛餘音。
他們有的捂著胸口,劇烈地咳嗽著,仿佛要將肺都咳出來;有的則躺在地上,眼神空洞,口中喃喃自語,似乎還在迴味著那令人窒息的恐怖時刻。
空氣中彌漫著一種混合了焦糊、血腥和毒煙的複雜氣味,讓人不禁皺起眉頭,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壓抑感。
夏侯獻,這位魏國的重要將領,此刻麵色陰沉得仿佛能滴出水來。
他身穿一身鎧甲,鎧甲上雖有些許煙塵,但仍難掩其威嚴之氣。
然而,他的眼神中卻透露出一絲焦慮與不安,那是對未知命運的擔憂,也是對眼前這慘狀的痛心。
他緊握著拳頭,指節因用力而泛白,仿佛在強忍著內心的憤怒與悲痛。
常滿倉外的鎮倉石獸已裂成三塊,獅首滾落在結冰的排水溝裏,獅口中含著的銅鈴鐺沾滿黑灰,隨風晃動時發出的不再是清脆鈴音,而是沙啞的摩擦聲,仿佛垂死老者的喘息。
“太倉與常滿倉中的情況如何?”夏侯獻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威嚴。
他深知,糧食才是這場戰爭的關鍵。
若是糧食都沒有了,如何能夠抵禦漢軍的進攻?
他魏國又如何能夠守住這座千年古都洛陽?
話音剛落,便有官吏小跑著上前,神色慌張,眼中閃爍著恐懼與不安。
他躬著身子,雙手抱拳,戰戰兢兢地稟告道:“將軍,漢軍昨夜縱火,焚燒了不少糧食。火勢兇猛,我們根本來不及撲救。不過,萬幸的是,大部分糧食都儲存在地下糧倉中,因此得以保存下來。”
官吏的話語中帶著一絲慶幸,但更多的是後怕。
他不敢抬頭看夏侯獻的眼睛,生怕從那雙深邃的眼眸中讀出對自己的不滿或責備。
然而,夏侯獻卻並沒有責怪他,隻是微微點了點頭,眼中閃過一絲釋然。、
“走,進去看看!”
夏侯獻踩著吱呀作響的台階踏入太倉時,靴底突然打滑——階上凝結的並非冰霜,而是混著毒煙的黏液,踩上去如同踏進腐肉堆般粘膩。
倉內橫七豎八倒著運糧的獨輪車,車輪輻條間纏著縷縷白發,那是昨夜被毒煙嗆死的倉吏所留。
他彎腰查看翻倒的糧鬥,指尖剛觸到發黴的粟米,突然驚起一群紅眼老鼠,這些畜生啃食了沾毒的糧食,獠牙竟泛著詭異的幽綠色。
夏侯獻深知,這場火災對於魏國來說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糧食的損失雖然不至於讓魏國陷入絕境,但也讓原本就緊張的戰局變得更加棘手。
他深吸一口氣,努力平複著內心的波瀾,然後緩緩開口道:“傳令下去,立即組織人手清理廢墟,將還能食用的糧食盡快搬運出來。同時,加強城防,防止漢軍再次偷襲。”
他的聲音雖然平靜,但卻透露出一種不容置疑的堅定。
在場的將士們聞言,紛紛挺直了腰板,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
他們知道,此刻的洛陽已經沒有了退路,隻有奮力一搏,才能保住這座千年古都的榮耀。
夏侯獻轉過身,目光掃過眼前的廢墟和傷痕累累的士卒們,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痛楚。
這場戰爭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場考驗,無論是對於他還是對於這些普通的士卒們來說,都是如此。
然而,他更明白,作為將領,他必須肩負起這份責任,帶領大家走出困境,迎接未來的挑戰。
他抬起頭,望向遠方那朦朧的天際線,心中暗暗發誓:無論付出多大的代價,他都要守住洛陽,守住這片屬於魏國的土地。
就在這時,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打破了寧靜。
一名傳令兵匆匆跑來,神色緊張地稟告道:“將軍,漢軍開始列陣,似乎又要攻城了!”
夏侯獻聞言,神色一凜,但隨即又恢複了平靜。
他揮了揮手,示意傳令兵退下,然後轉身對身旁的將領們說道:“各位,漢軍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攻下洛陽了。但是,我們魏國的將士們也不是吃素的。傳令下去,全體將士準備迎戰,讓漢軍看看我們魏國的厲害!”
洛陽皇城,這座古老而莊嚴的城池,在夜色的籠罩下顯得愈發沉重。
昨夜的喊殺聲,如同潮水一般,徹夜未停,迴蕩在皇宮的每一個角落,即便是身處宮闈之中,也聽得一清二楚。
那聲音,帶著血腥與殘酷,仿佛預示著一場浩劫的降臨。
皇宮內,燭火搖曳,映照著魏國皇帝曹叡那憔悴的麵容。
子時的更漏聲卡在“醜“字刻度,銅壺裏凝結的血冰將浮箭生生凍住。
曹叡第五次抬手撥弄冕旒垂珠,指尖觸到左側第三串玉藻時,發現那顆東海明珠不知何時裂成了兩半——就像宣陽門甕城坍塌的箭樓,裂痕裏滲著暗紅的碎玉屑。
他忽然想起三日前太卜令的卦辭:“珠璣離索,紫薇將墮“,當時隻覺得是腐儒妄言,此刻卻驚覺那老臣渾濁的眼珠裏,映著的正是自己冕冠上這道裂痕。
曹叡坐在龍椅之上,雙眼布滿血絲,神色凝重而疲憊。
他已經很多天沒有睡好了,每一夜都是煎熬,生怕自己一旦睡熟,再次醒來時,見到的便是衝入宮中,要取他性命的漢軍士卒。
這種恐懼,如同陰影一般,時刻籠罩在他的心頭,讓他無法安睡。
曹叡深知,如今的局勢危急萬分。
宮中有些人,或許早已心懷異誌,隻等著時機一到,便用他的人頭去邀功請賞,換取榮華富貴。
這種背叛與陰謀,讓他感到心寒,也讓他更加堅定了要守住皇城的決心。
他強撐著疲憊的身軀,雙手緊緊握住龍椅的扶手,仿佛要將所有的力量都傾注其中。
他的眼神雖然疲憊,但卻透露出一種堅定與決絕。
他對著身側的大內官辟邪說道:“辟邪,宮中守衛要加強,不能有絲毫鬆懈。那些多餘的宮女,都送去犒勞軍中將士,讓他們知道,朕與他們同在。”
辟邪聞言,點了點頭,心中卻湧起一股酸楚。
他看著皇帝如此模樣,心中五味雜陳。
他知道,皇帝這些日子以來,承受了太大的壓力,太多的煎熬。他想說些什麽來安慰皇帝,但終究還是什麽都沒說出口,隻是默默地站在一旁,陪伴著這位孤獨的君主。
就在這時,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打破了皇宮的寧靜。
曹叡猛地攥緊憑幾上的螭龍扶手,指節抵在龍睛鑲嵌的綠鬆石上生生發白。
直到看清來人是夏侯獻,他才發覺後背袞服早已被冷汗浸透,金線繡的十二章紋緊貼著肌膚,像無數條冰冷的蛇在遊走。
夏侯獻,這位魏國的忠勇之將,匆匆入宮,神色凝重。
他一路小跑,來到皇帝麵前,單膝跪地,行了一禮。
“臣萬死!“夏侯獻單膝砸地時,肩吞獸口裏的冰碴簌簌而落。
這位平素最重儀容的大將軍,此刻紫金兜鍪下的鬢發散亂如草,甲縫間卡著的半片漢軍鱗甲還在往下滲著黃水——那是被毒煙腐蝕的傷口膿液。
曹叡看到夏侯獻,眼中閃過一絲光芒。
他強打起精神,問道:“夏侯將軍,何事如此緊急?”
夏侯獻抬起頭,看著皇帝那疲憊的麵容,心中湧起一股敬意。
他深吸一口氣,將昨夜發生的事情一一道來:“陛下,昨夜漢軍突襲,我軍雖奮力抵抗,但仍死傷五千人。糧食方麵,雖然損失不多,但也被燒了數萬石。不過,最關鍵的還不是這些。”
說到這裏,夏侯獻停頓了一下,神色更加凝重。
他繼續說道:“陛下,鍾會、崔林、荀顗三人,已經投漢了。他們的背叛,讓城中不少人生起了別樣的心思。軍心動搖,民心不再,這是目前我們最大的危機。”
曹叡聽完,麵色更加憔悴。
他雙手緊握成拳,指甲深深掐入掌心,卻仿佛感覺不到疼痛。
他的心中,湧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憤怒與失望。
鍾會、崔林、荀顗,這三人都是大魏曾經的股肱之臣,如今卻背叛了他,投靠了漢軍。
這種背叛,讓他感到痛心疾首。
“他們,為何如此?”曹叡的聲音有些顫抖,帶著一絲不解與憤怒。
夏侯獻搖了搖頭,說道:“陛下,人心難測。或許,他們是被漢軍的誘惑所動,或許,他們是對我軍的未來失去了信心。但無論如何,他們的背叛,已經對我們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曹叡沉默片刻,然後緩緩抬起頭,看著夏侯獻說道:“夏侯將軍,朕知道,你一直是朕的忠臣。如今局勢危急,朕希望你能挺身而出,穩住軍心,安撫民心。朕相信,隻要我們齊心協力,一定能夠度過這個難關。”
夏侯獻聞言,心中湧起一股暖流。
他知道,皇帝此時最需要的,就是他的支持與忠誠。
他堅定地點了點頭,說道:“陛下放心,臣定當竭盡全力,穩住軍心,安撫民心。隻要臣還有一口氣在,就絕不會讓漢軍踏入皇宮半步!”
曹叡的指尖撫過夏侯獻肩甲上的“夏侯“族徽。
銅鑄的篆字被血汙糊得模糊不清,這讓他想起兒時在鄴城銅雀台上,夏侯尚教他射箭時鎧甲的光澤。
如今,已經是到了大魏最危險的時候了。
曹叡眼神頓時變得銳利起來。
“把明光殿的銅鶴熔了鑄箭簇。“
他轉身時冕旒垂珠掃過將軍鐵胄,發出碎玉撞鐵的輕響。
“再傳旨,所有年滿十四的宗室子弟,明日卯時到太極殿前領甲。“
“諾!”夏侯獻當即領命。
曹叡看著夏侯獻那堅定的眼神,心中稍感安慰。
有夏侯獻在,他至少還有一線希望。
他輕輕拍了拍夏侯獻的肩膀,說道:“夏侯將軍,朕相信你。你去吧,去做好你該做的事情。朕,會在這裏等著你凱旋歸來。”
夏侯獻行了一禮,然後轉身離去。他的步伐堅定而有力,仿佛帶著一種無形的力量,讓皇宮中的每一個人都感受到了他的決心與勇氣。
曹叡看著夏侯獻離去的背影,心中湧起一股複雜的情感。
辟邪站在一旁,看著皇帝那孤獨而堅定的身影,心中湧起一股敬意。
皇帝雖然疲憊不堪,但他的意誌卻比任何人都要堅定。
隻要皇帝還在,魏國就還有希望。
夜色漸漸退去,曙光初現。
洛陽皇城,在經曆了一夜的喧囂與混亂之後,逐漸恢複了平靜。
但這份平靜,隻是暫時的。
未來的路,還很長,很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