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時節,大地漸漸從冬日的沉寂中蘇醒,萬物生長,嫩綠的芽尖破土而出,似乎在向世界宣告著新生的到來。
陽光溫柔地灑在洛陽這片古老而曆經滄桑的土地上,給這座曾遭受戰亂蹂躪的城市帶來了一絲溫暖和希望。
洛陽城在戰火的洗禮下顯得破敗不堪。
街道兩旁,殘垣斷壁隨處可見,曾經熙熙攘攘的市井如今隻剩下寥寥幾戶人家,炊煙嫋嫋升起,顯得格外寂寥。
然而,在這片廢墟之中,卻也孕育著新的生機。
野花在裂縫中頑強地綻放,仿佛在訴說著生命的堅韌與不屈。
劉禪站在洛陽城的城牆上,望著這片滿目瘡痍的土地,心中充滿了感慨。
要讓洛陽重新煥發生機,就必須讓百姓們能夠安心生產,休養生息。
於是,他當即下詔,免除洛陽百姓兩年的賦稅,以減輕他們的負擔,讓他們能夠有精力重建家園,恢複生產。
詔書一出,洛陽城內外頓時沸騰起來。
百姓們紛紛走出家門,歡唿雀躍,他們臉上的愁容被笑容所取代。
一位年邁的老者拄著拐杖,激動地說道:“陛下真是體恤民情啊!免除兩年賦稅,我們可就有盼頭了!”
旁邊的一位年輕婦人也附和道:“是啊,這下我們可以安心種地,不用再為賦稅發愁了。”
劉禪看著百姓們喜悅的神情,心中也感到一絲欣慰。
他知道,自己這個決定雖然會讓國庫暫時減少一些收入,但卻能夠贏得百姓的心,為大漢的未來奠定堅實的基礎。
此時,已是春耕之時,田野裏一片繁忙的景象。
趁著戰亂平定,百姓們紛紛拿起鋤頭,耕田種地,希望能夠在這一年裏有個好收成。
然而,劉禪卻清楚地知道,百姓世家在戰亂中都損失慘重,許多田地都荒蕪了,需要重新丈量分配。
於是,他命人丈量洛陽的土地,準備以田地賞賜有功之臣以及軍士將領。
這一決定在朝野上下引起了哄動,那些為大漢立下赫赫戰功的將士們紛紛摩拳擦掌,期待著能夠得到陛下的賞賜。
諸葛亮也接到了劉禪的旨意。
他身穿一襲素雅的儒衫,頭戴綸巾,手持羽扇,眉宇間透露出一股睿智與從容。
保好今年的春耕對於戰後的大漢來說事關重大,因此他毫不猶豫地接下了這個重任。
諸葛亮來到田野間,親自督察春耕的進展情況。
他看到百姓們正在辛勤地勞作,心中充滿了感慨。他走到一位正在耕地的農夫身邊,和藹地問道:“老鄉,今年的春耕進展得如何啊?”
農夫抬起頭,看到是諸葛亮,連忙放下鋤頭,恭敬地迴答道:“丞相大人,今年的春耕還算順利,就是有些田地荒蕪了,需要重新開墾。”
諸葛亮點了點頭,表示理解。
要恢複洛陽的農業生產,就必須解決土地問題。
於是,他決定親自參與土地的丈量和分配工作,確保每一寸土地都能夠得到合理利用。
與此同時,鄧艾也接到了劉禪的旨意。
他身披鎧甲,手持長劍,英姿颯爽地站在軍營中。
保好春耕不僅關乎百姓的生計,更關乎大漢的國運。
因此,他毫不猶豫地領命出征,帶領將士們前往各地協助百姓春耕。
在鄧艾的帶領下,將士們紛紛拿起鋤頭,與百姓們一起耕作。
他們雖然身經百戰,但在田野間卻顯得有些笨拙。
然而,他們並沒有因此而氣餒,反而更加努力地學習耕作技巧,希望能夠為百姓們分擔一些負擔。
隨著時間的推移,洛陽的春耕工作逐漸進入了正軌。
然而,在朝野上下一片歡騰之際,劉禪卻並沒有忘記那些跟著他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的將軍臣僚們。
他知道,他們為了大漢的江山社稷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和努力,如今天下初定,封爵之事也該提上日程了。
三月元日大朝,劉禪在皇宮太極殿中召見了諸位功臣。
他身穿龍袍,頭戴皇冠,威嚴地坐在龍椅上。
他的目光掃過在場的每一位功臣。
他緩緩開口說道:“諸位愛卿,朕深知你們為大漢立下了赫赫戰功,如今天下初定,封爵之事也該有個說法了。”
眾功臣一聽,紛紛露出期待的神色。
他們知道,自己多年的努力和付出終於得到了迴報。
劉禪看向費禕,說道:“擬定封賞名單,由丞相府,尚書台,和太仆寺三方共同完成,封賞名單做好之後,朕來定奪!”
費禕等人當即領命。
突然,有一個禦史,身著深紫色的官服,腰間佩帶著象征身份的玉帶,步履穩健地走出列隊。
他的麵容清臒,眼神中閃爍著一種不畏權貴的堅定,上前幾步,躬身施禮,聲音雖不甚洪亮,卻清晰地在大殿中迴響:“陛下,天下已定,都城之選,是否也要商討一二?”
此話一出,猶如一塊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麵,頓時在朝堂之中掀起驚濤駭浪。
原本寂靜無聲的大殿,瞬間變得嘈雜起來。大臣們紛紛交頭接耳,有的麵露驚異,有的眉頭緊鎖,還有的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狡黠。
議論聲此起彼伏,如同潮水一般洶湧澎湃,整個朝堂仿佛變成了一個喧囂的市集。
劉禪坐在高高的龍椅之上,金碧輝煌的龍袍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他微微眯起眼睛,目光如炬,審視著那個膽敢提出如此敏感問題的禦史。
他知曉這位禦史是寒素出身,沒有什麽顯赫的背景,能在這朝堂之上說出這種話,必定是有人在身後指使。
都城之選,曆來都是關乎國本的大事,牽動著無數人的心弦。
選得好,國家昌盛;選得不好,則可能動搖國基。
這其中的利害關係,劉禪心中再清楚不過。
劉禪的心中閃過一絲不悅,但他畢竟是一國之君,城府極深,臉上並未露出絲毫異樣。
他輕輕咳嗽了一聲,那聲音雖輕,卻如同一股無形的力量,瞬間壓下了朝堂上的喧囂。
大臣們紛紛住口,目光再次聚焦在劉禪身上,等待著他的示下。
劉禪緩緩開口,聲音沉穩而有力:“諸位以為,定都長安好,還是洛陽好呢?”
他的目光掃過眾臣,試圖從他們的表情中捕捉到一些線索。
長安承載著漢朝數百年的輝煌曆史。
它地處關中平原,沃野千裏,物產豐富,且四周有險可守,曆來被視為帝王之都。
而洛陽,則是東漢的都城,文化底蘊深厚,交通便利,水係發達,是天下聞名的繁華之地。
兩座城市各有千秋,選擇哪一座作為新都,確實讓人難以抉擇。
大臣們聞言,紛紛陷入沉思。有的低頭撫須,眉頭緊皺,似乎在權衡著兩座城市的利弊;有的則目光閃爍,眼神中透露出一種難以言喻的狡黠,似乎在盤算著自己的小九九;還有的則一臉漠然,仿佛這件事與他們無關一般。
其中,一位年邁的老臣,身著華麗的朝服,須發皆白,麵容慈祥而威嚴。
他正是長安士族出身。
他緩緩走出列隊,躬身施禮道:“陛下,長安乃我漢朝龍興之地,地理位置優越,且民心所向,定都長安,實乃順應天命之舉。”
他的聲音雖有些顫抖,卻透露出一種不容置疑的堅定。
他繼續說道:“長安位於關中平原,四周被山脈環繞,形成天然的屏障。東麵有函穀關,西麵有大散關,北麵有蕭關,南麵有武關,地勢險要,使得長安在軍事上易守難攻。
並且,長安水係發達,是連接東西的重要樞紐,控製了重要的交通路線,便於大漢對全國的控製和物資的運輸。
同時,長安連接著東西方的貿易與文化交流,吸引了大量商人前來交易。市場上出售著絲綢、茶葉、玉石等奢侈品,商業經濟非常繁榮。
定都長安,是最合適的選擇!”
另一位年輕的大臣,身著鮮豔的官服,麵容俊朗,眼神中閃爍著一種銳意進取的光芒。
不是鍾會,又是何人?
他聞言立刻反駁道:“陛下,洛陽地處中原腹地,交通便利,水係發達,且文化底蘊深厚,定都洛陽,更有利於我朝的發展壯大。”
他的聲音洪亮有力,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和期待。
他不斷說著定都洛陽的好處。
“陛下,洛陽地處中原腹地,位於黃河以南,是我大漢東西南北交通的要衝。它靠近黃河,水源充足,土地肥沃,適宜農業發展,有利於人口的聚集。
且,洛陽三麵環山,一麵臨著黃河,形成了天然的防禦屏障,可以抵禦外來的侵略。這種地形使得洛陽在軍事上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另外,洛陽地處中原,氣候適宜,土地肥沃,是重要的糧食產區。可以供養其大都城百姓的需要。”
轉頭,鍾會便說起定都長安的壞處。
“關中地區雖然土地肥沃,但麵積有限,難以承載過多的人口,導致糧食供應緊張。
並且關中地區周圍都是山,地形複雜,雖然有利於軍事防禦,但也導致了交通不便利的問題。
這使得長安在獲取外地物資時麵臨困難。
加之,長安多異族,羌氐難免會生亂。
是故,定都洛陽,才是上佳之選!”
兩位大臣的爭論,如同點燃了朝堂上的火藥桶,頓時又引發了一輪激烈的討論。
大臣們紛紛站隊,有的支持長安,有的支持洛陽,爭得麵紅耳赤,不可開交。
劉禪坐在龍椅之上,靜靜地聽著大臣們的爭論,心中卻暗自盤算著。
都城之選關乎重大,不能輕易決定。
而且,他隱隱感覺到,這場爭論背後,似乎隱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陰謀和算計。
那些支持長安或洛陽的大臣們,真的隻是出於對國家利益的考慮嗎?
還是他們背後有著各自的勢力在推動?
劉禪的目光再次落在那個提出問題的禦史身上。
隻見他依然站在那裏,麵容堅定而坦然,仿佛並不在意自己引發的這場爭論。
劉禪心中不禁暗暗佩服他的勇氣和膽識,但同時也對他背後的勢力感到警惕。
這時,費禕起身了,他似乎看出了劉禪的心意。
他突然走出列隊,躬身施禮道:“陛下,臣以為,都城之選,非同小可,需從長計議。不妨先派人前往長安和洛陽兩地考察,了解當地的實際情況,再做決定也不遲。”
他的提議立刻得到了不少大臣的讚同
。他們紛紛點頭稱是,認為這是一個穩妥而明智的決定。
劉禪聞言,也點了點頭,心中暗自思量:這個提議倒是不錯,既可以拖延時間,又可以暗中調查那些背後搞鬼的勢力。
於是,劉禪緩緩開口道:“諸位卿家言之有理。都城之選,確需從長計議。朕決定,先派人前往長安和洛陽兩地考察,了解當地的實際情況,再做決定。此事就由……”
他說到這裏,故意頓了頓,目光掃過眾臣,說道:“就由董允負責吧。”
董允聞言立刻躬身施禮道:“臣遵旨。”
隨著劉禪的決定,朝堂上的爭論逐漸平息下來。
大臣們紛紛住口,目光再次聚焦在劉禪身上,等待著他的下一步指示。
劉禪見狀,微微一笑,心中暗自得意:這場爭論雖然激烈,但卻被他巧妙地化解了。而且,他還借此機會,暗中布置了自己的棋子,為將來的調查打下了基礎。
然而,劉禪心中也明白,都城之選隻是一個開始。
隨著天下的逐漸安定,各種矛盾和利益衝突也會逐漸浮現出來。
他作為一國之君,必須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洞察力,才能在這場複雜的政治博弈中立於不敗之地。
朝堂之上,陽光依舊斑駁地灑在地麵上,形成一片片光與影的交錯。
大臣們分列兩旁,或低頭沉思,或目視前方,皆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樣。
然而,他們的心中卻各自盤算著各自的算計和陰謀。
這場關於都城之選的爭論,雖然暫時平息了下來,但背後的暗流卻依然洶湧澎湃,仿佛預示著未來的朝堂之上,還將有一場更加激烈的較量等待著他們。
陽光溫柔地灑在洛陽這片古老而曆經滄桑的土地上,給這座曾遭受戰亂蹂躪的城市帶來了一絲溫暖和希望。
洛陽城在戰火的洗禮下顯得破敗不堪。
街道兩旁,殘垣斷壁隨處可見,曾經熙熙攘攘的市井如今隻剩下寥寥幾戶人家,炊煙嫋嫋升起,顯得格外寂寥。
然而,在這片廢墟之中,卻也孕育著新的生機。
野花在裂縫中頑強地綻放,仿佛在訴說著生命的堅韌與不屈。
劉禪站在洛陽城的城牆上,望著這片滿目瘡痍的土地,心中充滿了感慨。
要讓洛陽重新煥發生機,就必須讓百姓們能夠安心生產,休養生息。
於是,他當即下詔,免除洛陽百姓兩年的賦稅,以減輕他們的負擔,讓他們能夠有精力重建家園,恢複生產。
詔書一出,洛陽城內外頓時沸騰起來。
百姓們紛紛走出家門,歡唿雀躍,他們臉上的愁容被笑容所取代。
一位年邁的老者拄著拐杖,激動地說道:“陛下真是體恤民情啊!免除兩年賦稅,我們可就有盼頭了!”
旁邊的一位年輕婦人也附和道:“是啊,這下我們可以安心種地,不用再為賦稅發愁了。”
劉禪看著百姓們喜悅的神情,心中也感到一絲欣慰。
他知道,自己這個決定雖然會讓國庫暫時減少一些收入,但卻能夠贏得百姓的心,為大漢的未來奠定堅實的基礎。
此時,已是春耕之時,田野裏一片繁忙的景象。
趁著戰亂平定,百姓們紛紛拿起鋤頭,耕田種地,希望能夠在這一年裏有個好收成。
然而,劉禪卻清楚地知道,百姓世家在戰亂中都損失慘重,許多田地都荒蕪了,需要重新丈量分配。
於是,他命人丈量洛陽的土地,準備以田地賞賜有功之臣以及軍士將領。
這一決定在朝野上下引起了哄動,那些為大漢立下赫赫戰功的將士們紛紛摩拳擦掌,期待著能夠得到陛下的賞賜。
諸葛亮也接到了劉禪的旨意。
他身穿一襲素雅的儒衫,頭戴綸巾,手持羽扇,眉宇間透露出一股睿智與從容。
保好今年的春耕對於戰後的大漢來說事關重大,因此他毫不猶豫地接下了這個重任。
諸葛亮來到田野間,親自督察春耕的進展情況。
他看到百姓們正在辛勤地勞作,心中充滿了感慨。他走到一位正在耕地的農夫身邊,和藹地問道:“老鄉,今年的春耕進展得如何啊?”
農夫抬起頭,看到是諸葛亮,連忙放下鋤頭,恭敬地迴答道:“丞相大人,今年的春耕還算順利,就是有些田地荒蕪了,需要重新開墾。”
諸葛亮點了點頭,表示理解。
要恢複洛陽的農業生產,就必須解決土地問題。
於是,他決定親自參與土地的丈量和分配工作,確保每一寸土地都能夠得到合理利用。
與此同時,鄧艾也接到了劉禪的旨意。
他身披鎧甲,手持長劍,英姿颯爽地站在軍營中。
保好春耕不僅關乎百姓的生計,更關乎大漢的國運。
因此,他毫不猶豫地領命出征,帶領將士們前往各地協助百姓春耕。
在鄧艾的帶領下,將士們紛紛拿起鋤頭,與百姓們一起耕作。
他們雖然身經百戰,但在田野間卻顯得有些笨拙。
然而,他們並沒有因此而氣餒,反而更加努力地學習耕作技巧,希望能夠為百姓們分擔一些負擔。
隨著時間的推移,洛陽的春耕工作逐漸進入了正軌。
然而,在朝野上下一片歡騰之際,劉禪卻並沒有忘記那些跟著他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的將軍臣僚們。
他知道,他們為了大漢的江山社稷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和努力,如今天下初定,封爵之事也該提上日程了。
三月元日大朝,劉禪在皇宮太極殿中召見了諸位功臣。
他身穿龍袍,頭戴皇冠,威嚴地坐在龍椅上。
他的目光掃過在場的每一位功臣。
他緩緩開口說道:“諸位愛卿,朕深知你們為大漢立下了赫赫戰功,如今天下初定,封爵之事也該有個說法了。”
眾功臣一聽,紛紛露出期待的神色。
他們知道,自己多年的努力和付出終於得到了迴報。
劉禪看向費禕,說道:“擬定封賞名單,由丞相府,尚書台,和太仆寺三方共同完成,封賞名單做好之後,朕來定奪!”
費禕等人當即領命。
突然,有一個禦史,身著深紫色的官服,腰間佩帶著象征身份的玉帶,步履穩健地走出列隊。
他的麵容清臒,眼神中閃爍著一種不畏權貴的堅定,上前幾步,躬身施禮,聲音雖不甚洪亮,卻清晰地在大殿中迴響:“陛下,天下已定,都城之選,是否也要商討一二?”
此話一出,猶如一塊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麵,頓時在朝堂之中掀起驚濤駭浪。
原本寂靜無聲的大殿,瞬間變得嘈雜起來。大臣們紛紛交頭接耳,有的麵露驚異,有的眉頭緊鎖,還有的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狡黠。
議論聲此起彼伏,如同潮水一般洶湧澎湃,整個朝堂仿佛變成了一個喧囂的市集。
劉禪坐在高高的龍椅之上,金碧輝煌的龍袍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他微微眯起眼睛,目光如炬,審視著那個膽敢提出如此敏感問題的禦史。
他知曉這位禦史是寒素出身,沒有什麽顯赫的背景,能在這朝堂之上說出這種話,必定是有人在身後指使。
都城之選,曆來都是關乎國本的大事,牽動著無數人的心弦。
選得好,國家昌盛;選得不好,則可能動搖國基。
這其中的利害關係,劉禪心中再清楚不過。
劉禪的心中閃過一絲不悅,但他畢竟是一國之君,城府極深,臉上並未露出絲毫異樣。
他輕輕咳嗽了一聲,那聲音雖輕,卻如同一股無形的力量,瞬間壓下了朝堂上的喧囂。
大臣們紛紛住口,目光再次聚焦在劉禪身上,等待著他的示下。
劉禪緩緩開口,聲音沉穩而有力:“諸位以為,定都長安好,還是洛陽好呢?”
他的目光掃過眾臣,試圖從他們的表情中捕捉到一些線索。
長安承載著漢朝數百年的輝煌曆史。
它地處關中平原,沃野千裏,物產豐富,且四周有險可守,曆來被視為帝王之都。
而洛陽,則是東漢的都城,文化底蘊深厚,交通便利,水係發達,是天下聞名的繁華之地。
兩座城市各有千秋,選擇哪一座作為新都,確實讓人難以抉擇。
大臣們聞言,紛紛陷入沉思。有的低頭撫須,眉頭緊皺,似乎在權衡著兩座城市的利弊;有的則目光閃爍,眼神中透露出一種難以言喻的狡黠,似乎在盤算著自己的小九九;還有的則一臉漠然,仿佛這件事與他們無關一般。
其中,一位年邁的老臣,身著華麗的朝服,須發皆白,麵容慈祥而威嚴。
他正是長安士族出身。
他緩緩走出列隊,躬身施禮道:“陛下,長安乃我漢朝龍興之地,地理位置優越,且民心所向,定都長安,實乃順應天命之舉。”
他的聲音雖有些顫抖,卻透露出一種不容置疑的堅定。
他繼續說道:“長安位於關中平原,四周被山脈環繞,形成天然的屏障。東麵有函穀關,西麵有大散關,北麵有蕭關,南麵有武關,地勢險要,使得長安在軍事上易守難攻。
並且,長安水係發達,是連接東西的重要樞紐,控製了重要的交通路線,便於大漢對全國的控製和物資的運輸。
同時,長安連接著東西方的貿易與文化交流,吸引了大量商人前來交易。市場上出售著絲綢、茶葉、玉石等奢侈品,商業經濟非常繁榮。
定都長安,是最合適的選擇!”
另一位年輕的大臣,身著鮮豔的官服,麵容俊朗,眼神中閃爍著一種銳意進取的光芒。
不是鍾會,又是何人?
他聞言立刻反駁道:“陛下,洛陽地處中原腹地,交通便利,水係發達,且文化底蘊深厚,定都洛陽,更有利於我朝的發展壯大。”
他的聲音洪亮有力,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和期待。
他不斷說著定都洛陽的好處。
“陛下,洛陽地處中原腹地,位於黃河以南,是我大漢東西南北交通的要衝。它靠近黃河,水源充足,土地肥沃,適宜農業發展,有利於人口的聚集。
且,洛陽三麵環山,一麵臨著黃河,形成了天然的防禦屏障,可以抵禦外來的侵略。這種地形使得洛陽在軍事上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另外,洛陽地處中原,氣候適宜,土地肥沃,是重要的糧食產區。可以供養其大都城百姓的需要。”
轉頭,鍾會便說起定都長安的壞處。
“關中地區雖然土地肥沃,但麵積有限,難以承載過多的人口,導致糧食供應緊張。
並且關中地區周圍都是山,地形複雜,雖然有利於軍事防禦,但也導致了交通不便利的問題。
這使得長安在獲取外地物資時麵臨困難。
加之,長安多異族,羌氐難免會生亂。
是故,定都洛陽,才是上佳之選!”
兩位大臣的爭論,如同點燃了朝堂上的火藥桶,頓時又引發了一輪激烈的討論。
大臣們紛紛站隊,有的支持長安,有的支持洛陽,爭得麵紅耳赤,不可開交。
劉禪坐在龍椅之上,靜靜地聽著大臣們的爭論,心中卻暗自盤算著。
都城之選關乎重大,不能輕易決定。
而且,他隱隱感覺到,這場爭論背後,似乎隱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陰謀和算計。
那些支持長安或洛陽的大臣們,真的隻是出於對國家利益的考慮嗎?
還是他們背後有著各自的勢力在推動?
劉禪的目光再次落在那個提出問題的禦史身上。
隻見他依然站在那裏,麵容堅定而坦然,仿佛並不在意自己引發的這場爭論。
劉禪心中不禁暗暗佩服他的勇氣和膽識,但同時也對他背後的勢力感到警惕。
這時,費禕起身了,他似乎看出了劉禪的心意。
他突然走出列隊,躬身施禮道:“陛下,臣以為,都城之選,非同小可,需從長計議。不妨先派人前往長安和洛陽兩地考察,了解當地的實際情況,再做決定也不遲。”
他的提議立刻得到了不少大臣的讚同
。他們紛紛點頭稱是,認為這是一個穩妥而明智的決定。
劉禪聞言,也點了點頭,心中暗自思量:這個提議倒是不錯,既可以拖延時間,又可以暗中調查那些背後搞鬼的勢力。
於是,劉禪緩緩開口道:“諸位卿家言之有理。都城之選,確需從長計議。朕決定,先派人前往長安和洛陽兩地考察,了解當地的實際情況,再做決定。此事就由……”
他說到這裏,故意頓了頓,目光掃過眾臣,說道:“就由董允負責吧。”
董允聞言立刻躬身施禮道:“臣遵旨。”
隨著劉禪的決定,朝堂上的爭論逐漸平息下來。
大臣們紛紛住口,目光再次聚焦在劉禪身上,等待著他的下一步指示。
劉禪見狀,微微一笑,心中暗自得意:這場爭論雖然激烈,但卻被他巧妙地化解了。而且,他還借此機會,暗中布置了自己的棋子,為將來的調查打下了基礎。
然而,劉禪心中也明白,都城之選隻是一個開始。
隨著天下的逐漸安定,各種矛盾和利益衝突也會逐漸浮現出來。
他作為一國之君,必須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洞察力,才能在這場複雜的政治博弈中立於不敗之地。
朝堂之上,陽光依舊斑駁地灑在地麵上,形成一片片光與影的交錯。
大臣們分列兩旁,或低頭沉思,或目視前方,皆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樣。
然而,他們的心中卻各自盤算著各自的算計和陰謀。
這場關於都城之選的爭論,雖然暫時平息了下來,但背後的暗流卻依然洶湧澎湃,仿佛預示著未來的朝堂之上,還將有一場更加激烈的較量等待著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