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洛陽,城闕巍峨,洛水湯湯。
在暖陽的輕撫下漸漸蘇醒,煥發出勃勃生機。
城中的大街小巷,熱鬧非凡,店鋪林立,行人如織。
酒肆、茶坊裏,滿是談天說地的百姓,歡聲笑語此起彼伏。
而此時,洛陽最大的酒肆——悅來居,更是熱鬧得如同炸開了鍋。
一眾書生圍坐在一起,桌上擺滿了酒菜,但他們卻無心品嚐,熱烈地討論著即將到來的會試題目。
這些書生都是經過鄉試、院試的層層選拔,脫穎而出的佼佼者,此刻匯聚洛陽,隻為在會試中一舉奪魁,踏上仕途,實現自己的抱負。
“如今天下安定太平,此次會試,我看必定是考校治國之道。”一個身著藍色長袍,麵容清秀的學子站起身來,高聲說道。
他叫蘇然,來自江南水鄉,自幼飽讀詩書,才華橫溢,對治國理政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蘇兄此言差矣。”另一個身材魁梧,聲音宏亮的學子立刻反駁道。
他叫趙虎,出身行伍世家,雖讀書不多,但對軍事謀略頗為精通。
“天下雖被我大漢重新一統,但並不安定。各地匪患不斷,別有用心之人眾多,依我看,考校戡亂之策才是重中之重。”
此言一出,眾人紛紛點頭表示讚同。
一時間,酒肆中爭辯聲四起,支持考治國之道的和支持考戡亂之策的分成了兩派,各抒己見,互不相讓。
“諸位,且聽我說。”一個一直默默坐在角落裏的學子緩緩站起身來。
他出身貧寒,卻勤奮好學,憑借著自己的努力一路走到了現在。
“治國與戡亂,本就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如今大漢初定,既要安撫百姓,發展民生,又要平定匪患,維護治安。所以,我認為此次會試,這兩方麵的內容都會涉及。”
眾人聽了,都覺得雲路說得在理,爭論聲漸漸平息下來。但很快,又有人提出了新的問題:“就算知道會考這兩方麵的內容,可具體會出什麽樣的題目呢?”這一問,又讓眾人陷入了沉思。
就在酒肆中書生們議論紛紛之時,洛陽皇宮之中,大漢天子劉禪正端坐在禦書房內,眉頭緊鎖,看著手中的奏折。
這奏折上,寫的都是各地官員上報的關於匪患和民生的情況。
“天下方平,這些學子便是我大漢的未來,是官員的儲備。此次科舉,一定要選出真正有才能的人,為我大漢所用。”劉禪喃喃自語道。
科舉製度不僅是選拔人才的途徑,更是他削弱世家的利劍。
在大漢,世家勢力盤根錯節,掌控著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對皇權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劉禪希望通過科舉,選拔出一批出身貧寒、沒有背景的人才,打破世家對官場的壟斷。
“陛下,費禕求見。”一個太監輕聲說道。
“宣他進來。”劉禪放下奏折,坐直了身子。
費禕快步走進禦書房,行了大禮之後,說道:“陛下,此次會試的題目,臣等已經擬定好了,請陛下過目。”
劉禪接過題目,仔細看了起來。隻見上麵寫著兩道題目:其一,當今大漢初定,民生凋敝,若你為官,將如何治理一方,使百姓安居樂業?其二,各地匪患猖獗,嚴重影響百姓生活和國家穩定,若你統兵,將如何製定戡亂之策,徹底根除匪患?
劉禪看罷,微微點頭:“這兩道題目出得不錯,既考校了學子們的治國理政能力,又考校了他們的軍事謀略。此次會試,務必要做到公平公正,選拔出真正的人才。”
“臣遵旨。”費禕領命而去。
會試的日子很快就到了。
洛陽貢院外,人頭攢動,書生們懷揣著夢想和期待,早早地來到了這裏。
他們身著整潔的衣衫,手持考具,臉上洋溢著自信和興奮。
“此次會試,我定要高中進士,光宗耀祖。”蘇然看著貢院的大門,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
“蘇兄,一起努力。”趙虎拍了拍蘇然的肩膀,笑著說道。
雲路站在一旁,靜靜地看著這一切。
他心中沒有太多的豪言壯誌,隻想著能夠發揮出自己的水平,不辜負這些年的努力。
隨著一聲鍾響,貢院的大門緩緩打開。
書生們魚貫而入,按照各自的考號找到自己的座位。
考場內,氣氛緊張而嚴肅,隻有筆墨在紙上摩挲的沙沙聲。
蘇然拿到試卷後,仔細看了看題目,心中暗喜。
這兩道題目,正是他們在酒肆中討論過的,他對這兩方麵的內容都有著深入的思考,此刻正好可以大展身手。
他略作思索,便提筆寫下了自己的見解。
趙虎則眉頭緊皺,思考著如何製定出切實可行的戡亂之策。
他雖然對軍事有所了解,但真正要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實際的題目中,還是有些吃力。
不過,他並沒有放棄,憑借著自己的經驗和智慧,努力地答題。
雲路不慌不忙,他先在腦海中梳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然後有條不紊地寫下了自己對治國和戡亂的看法。
他的答案既全麵又深入,既有理論依據,又有實際的操作方法,充分展現了他的才華和能力。
時間在緊張的答題中悄然流逝。
不知不覺,一天的考試結束了。
書生們陸續走出考場,臉上的表情各不相同。
有的麵帶微笑,自信滿滿;有的眉頭緊鎖,神情沮喪。
“蘇兄,考得如何?”趙虎看到蘇然,連忙迎了上去。
“還算順利。”蘇然笑著說道:“你呢?”
“我感覺有些吃力,不過也算是盡力了。”趙虎無奈地搖了搖頭。
雲路走了過來,說道:“不管考得怎麽樣,都已經過去了。現在,我們就安心等待結果吧。”
等待結果的日子裏,洛陽城依舊熱鬧非凡。
書生們有的在客棧中閉門苦讀,為接下來的殿試做準備;有的則結伴出遊,欣賞洛陽的美景。
蘇然、趙虎和雲路三人也不例外,他們在洛陽城的大街小巷中穿梭,感受著這座古都的魅力。
終於,會試放榜的日子到了。一大早,貢院外就圍滿了人。
蘇然、趙虎和雲路三人也早早地來到了這裏,他們的心中既緊張又期待。
“快看,放榜了!”不知是誰喊了一聲,眾人立刻圍了上去。
蘇然、趙虎和雲路三人也拚命地擠到前麵,眼睛緊緊地盯著榜單。
隻見榜單上,蘇然的名字赫然在列,他高中了進士。
趙虎雖然沒有考中,但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而雲路,更是名列前茅,成為了眾人矚目的焦點。
“恭喜蘇兄,恭喜李兄。”趙虎雖然有些失落,但還是真誠地為他們祝賀。
“趙兄,你也別灰心。此次雖未考中,日後還有機會。”蘇然安慰道。
雲路也說道:“是啊,趙兄,以你的才華,將來一定會有一番作為的。”三人正說著,突然聽到一陣喧鬧聲。
原來是一群世家子弟,他們看到自己家族的子弟沒有考中,頓時惱羞成怒,開始在貢院外鬧事。
“這科舉肯定有貓膩,我們家的子弟這麽優秀,怎麽可能考不中?”一個世家子弟大聲喊道。
“對,一定是有人作弊,我們要討個說法。”其他人也跟著附和道。
書生們看到這一幕,都紛紛搖頭。
他們知道,這些世家子弟平日裏養尊處優,不學無術,考不中是理所當然的。
現在卻在這裏無理取鬧,實在是可笑至極。
蘇然、趙虎和雲路三人也沒有理會他們,轉身離開了貢院。
他們知道,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通過了會試,接下來還有殿試。隻有在殿試中取得好成績,才能真正踏上仕途,實現自己的抱負。
迴到客棧後,三人便開始為殿試做準備。
他們日夜苦讀,互相交流心得,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和見解。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殿試的日子就到了。
洛陽皇宮的金鑾殿內,氣氛莊嚴肅穆。
劉禪高坐在龍椅上,目光掃視著台下的書生們。
這些書生,都是經過會試選拔出來的精英,是大漢未來的希望。
“此次殿試,朕隻有一個問題。”劉禪緩緩開口說道:“你們認為,如何才能讓我大漢長治久安,繁榮昌盛?”
書生們聽了,紛紛陷入了沉思。
片刻之後,便有人站起身來,開始迴答問題。
他們的答案各不相同,有的強調要重視民生,發展經濟;有的主張加強軍事力量,抵禦外敵;有的則提出要改革製度,削弱世家勢力。
蘇然站了起來,他條理清晰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陛下,要讓大漢長治久安,繁榮昌盛,需從多方麵入手。首先,要重視民生,減輕百姓的賦稅徭役,鼓勵農桑,讓百姓安居樂業。其次,要加強教育,培養更多的人才,為國家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再者,要改革吏治,嚴懲貪官汙吏,營造一個清明的政治環境。最後,要處理好與世家的關係,既要借助他們的力量,又要削弱他們的勢力,防止他們尾大不掉。”
劉禪聽了,微微點頭,對蘇然的迴答表示認可。
接著,雲路也站了起來。
他的迴答更加全麵和深入,不僅提出了具體的措施,還分析了可能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他的迴答,贏得了在場眾人的陣陣掌聲。
殿試結束後,劉禪對這些書生的表現非常滿意。
他根據他們的迴答,選出了一甲、二甲、三甲的進士。
蘇然和雲路都高中了一甲進士,成為了狀元和榜眼。
趙虎也憑借著自己的努力,考中了二甲進士。
科舉結束後,蘇然、雲路和趙虎三人都被授予了官職,開始了他們的仕途生涯。
他們深知,自己肩負著國家和百姓的期望,一定要努力工作,為大漢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力量。
而在洛陽城的大街小巷,人們也都在談論著這次科舉。
這次科舉,不僅選拔出了一批優秀的人才,也讓人們看到了大漢的希望。
從此,洛陽城的故事,又翻開了新的一頁。
……
洛陽,大漢都城,巍峨的太極殿在日光下閃耀著莊重的光輝。
殿宇飛簷鬥拱,雕梁畫棟,每一處細節都彰顯著皇家的威嚴與尊貴。
殿門前的青銅麒麟昂首而立,仿佛在守護著這承載著天下命運的朝堂。
諸葛亮身著一襲長袍,步伐沉穩地邁向太極殿。
他麵容清臒,眼神中卻透著睿智與深邃,歲月雖在他臉上刻下了痕跡,卻無損他的風采。
他此次前來,是為了向劉禪諫言科舉學子任用一事。
步入殿內,諸葛亮恭敬地行了大禮:“陛下,臣有要事啟奏。”
劉禪端坐在龍椅之上,身姿端正,神色間帶著上位者的威嚴與自信。
他抬了抬手,示意諸葛亮起身:“丞相請起,有何事但說無妨。”
諸葛亮微微躬身,神色凝重地說道:“陛下,此次科舉所出學子,若如此急匆匆下派為官,臣以為可會太著急了些。他們雖才學出眾,但未經官場磨礪,或許能力不夠,臣建議應先培訓一二,再行外放為官。”
劉禪聽後,輕輕一笑,目光中透露出堅定:“丞相所言雖有道理,但能通過科舉者,皆是有能力的人,不至於連官都當不了。如今大漢百廢待興,關鍵位置不讓他們去坐,自然有其他人去坐。”
劉禪的聲音在空曠的大殿中迴蕩,語氣中帶著不容置疑的決斷。
諸葛亮微微皺眉,心中暗自思量。
他明白劉禪急於任用科舉新貴,以平衡朝堂勢力的心思,但他更擔憂這些年輕學子缺乏經驗,難以應對複雜的官場局麵。
“陛下,官場之事,錯綜複雜,學子們空有理論,恐難以應對實際政務。培訓一番,方能更好地為陛下分憂,為百姓謀福。”諸葛亮言辭懇切,目光緊緊地盯著劉禪。
劉禪靠在龍椅上,眼神望向殿頂的藻井,似乎在思索著什麽。
片刻後,他收迴目光,看著諸葛亮說道:“丞相,朕明白你的擔憂。但時不我待,大漢如今急需新鮮血液注入官場。這些學子出身寒門,沒有世家的掣肘,他們一心隻為朕效力,為大漢效力。”
劉禪微微一頓,後麵有一句話他沒說出口,關鍵位置掌控在他這個皇帝手中,皇權自然強勢,而世家的權柄必然會被削弱。
諸葛亮心中長歎一聲,他深知劉禪此舉意在打壓世家,加強皇權。
這些年來,世家勢力在朝堂上盤根錯節,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朝廷政令的推行。
劉禪想要通過科舉選拔人才,打破世家對官場的壟斷,這本無可厚非。
但如此急切地任用新科學子,難免會讓朝堂陷入動蕩。
“陛下,臣理解陛下的苦心。但臣還是懇請陛下,給學子們一些時間,讓他們在朝中曆練一段時間,再下派為官。這樣既能讓他們熟悉政務,又能避免因經驗不足而犯下大錯。”諸葛亮再次進諫,語氣中滿是誠懇。
劉禪沉默了許久,他知道諸葛亮是為了大漢的長治久安著想,但他也有自己的考量。
良久,他緩緩說道:“丞相,此事容朕再考慮考慮。朕會在兩者之間尋得一個平衡,既不耽誤大漢的發展,也不讓這些學子走太多彎路。”
諸葛亮見劉禪如此說,也不好再強求,於是再次行了大禮:“陛下英明,臣告退。”說罷,他轉身緩緩退出太極殿。
諸葛亮離去後,劉禪靠在龍椅上,閉上了眼睛。
任用科舉學子隻是他改革朝堂的第一步,未來的路還很長,會有更多的挑戰等待著他。
但他堅信,隻要他牢牢掌控著皇權,就一定能夠帶領大漢走向繁榮昌盛。
太極殿外,陽光依舊燦爛。
微風拂過,殿角的風鈴發出清脆的聲響,仿佛在訴說著這朝堂之上的風雲變幻。(本章完)
在暖陽的輕撫下漸漸蘇醒,煥發出勃勃生機。
城中的大街小巷,熱鬧非凡,店鋪林立,行人如織。
酒肆、茶坊裏,滿是談天說地的百姓,歡聲笑語此起彼伏。
而此時,洛陽最大的酒肆——悅來居,更是熱鬧得如同炸開了鍋。
一眾書生圍坐在一起,桌上擺滿了酒菜,但他們卻無心品嚐,熱烈地討論著即將到來的會試題目。
這些書生都是經過鄉試、院試的層層選拔,脫穎而出的佼佼者,此刻匯聚洛陽,隻為在會試中一舉奪魁,踏上仕途,實現自己的抱負。
“如今天下安定太平,此次會試,我看必定是考校治國之道。”一個身著藍色長袍,麵容清秀的學子站起身來,高聲說道。
他叫蘇然,來自江南水鄉,自幼飽讀詩書,才華橫溢,對治國理政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蘇兄此言差矣。”另一個身材魁梧,聲音宏亮的學子立刻反駁道。
他叫趙虎,出身行伍世家,雖讀書不多,但對軍事謀略頗為精通。
“天下雖被我大漢重新一統,但並不安定。各地匪患不斷,別有用心之人眾多,依我看,考校戡亂之策才是重中之重。”
此言一出,眾人紛紛點頭表示讚同。
一時間,酒肆中爭辯聲四起,支持考治國之道的和支持考戡亂之策的分成了兩派,各抒己見,互不相讓。
“諸位,且聽我說。”一個一直默默坐在角落裏的學子緩緩站起身來。
他出身貧寒,卻勤奮好學,憑借著自己的努力一路走到了現在。
“治國與戡亂,本就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如今大漢初定,既要安撫百姓,發展民生,又要平定匪患,維護治安。所以,我認為此次會試,這兩方麵的內容都會涉及。”
眾人聽了,都覺得雲路說得在理,爭論聲漸漸平息下來。但很快,又有人提出了新的問題:“就算知道會考這兩方麵的內容,可具體會出什麽樣的題目呢?”這一問,又讓眾人陷入了沉思。
就在酒肆中書生們議論紛紛之時,洛陽皇宮之中,大漢天子劉禪正端坐在禦書房內,眉頭緊鎖,看著手中的奏折。
這奏折上,寫的都是各地官員上報的關於匪患和民生的情況。
“天下方平,這些學子便是我大漢的未來,是官員的儲備。此次科舉,一定要選出真正有才能的人,為我大漢所用。”劉禪喃喃自語道。
科舉製度不僅是選拔人才的途徑,更是他削弱世家的利劍。
在大漢,世家勢力盤根錯節,掌控著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對皇權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劉禪希望通過科舉,選拔出一批出身貧寒、沒有背景的人才,打破世家對官場的壟斷。
“陛下,費禕求見。”一個太監輕聲說道。
“宣他進來。”劉禪放下奏折,坐直了身子。
費禕快步走進禦書房,行了大禮之後,說道:“陛下,此次會試的題目,臣等已經擬定好了,請陛下過目。”
劉禪接過題目,仔細看了起來。隻見上麵寫著兩道題目:其一,當今大漢初定,民生凋敝,若你為官,將如何治理一方,使百姓安居樂業?其二,各地匪患猖獗,嚴重影響百姓生活和國家穩定,若你統兵,將如何製定戡亂之策,徹底根除匪患?
劉禪看罷,微微點頭:“這兩道題目出得不錯,既考校了學子們的治國理政能力,又考校了他們的軍事謀略。此次會試,務必要做到公平公正,選拔出真正的人才。”
“臣遵旨。”費禕領命而去。
會試的日子很快就到了。
洛陽貢院外,人頭攢動,書生們懷揣著夢想和期待,早早地來到了這裏。
他們身著整潔的衣衫,手持考具,臉上洋溢著自信和興奮。
“此次會試,我定要高中進士,光宗耀祖。”蘇然看著貢院的大門,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
“蘇兄,一起努力。”趙虎拍了拍蘇然的肩膀,笑著說道。
雲路站在一旁,靜靜地看著這一切。
他心中沒有太多的豪言壯誌,隻想著能夠發揮出自己的水平,不辜負這些年的努力。
隨著一聲鍾響,貢院的大門緩緩打開。
書生們魚貫而入,按照各自的考號找到自己的座位。
考場內,氣氛緊張而嚴肅,隻有筆墨在紙上摩挲的沙沙聲。
蘇然拿到試卷後,仔細看了看題目,心中暗喜。
這兩道題目,正是他們在酒肆中討論過的,他對這兩方麵的內容都有著深入的思考,此刻正好可以大展身手。
他略作思索,便提筆寫下了自己的見解。
趙虎則眉頭緊皺,思考著如何製定出切實可行的戡亂之策。
他雖然對軍事有所了解,但真正要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實際的題目中,還是有些吃力。
不過,他並沒有放棄,憑借著自己的經驗和智慧,努力地答題。
雲路不慌不忙,他先在腦海中梳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然後有條不紊地寫下了自己對治國和戡亂的看法。
他的答案既全麵又深入,既有理論依據,又有實際的操作方法,充分展現了他的才華和能力。
時間在緊張的答題中悄然流逝。
不知不覺,一天的考試結束了。
書生們陸續走出考場,臉上的表情各不相同。
有的麵帶微笑,自信滿滿;有的眉頭緊鎖,神情沮喪。
“蘇兄,考得如何?”趙虎看到蘇然,連忙迎了上去。
“還算順利。”蘇然笑著說道:“你呢?”
“我感覺有些吃力,不過也算是盡力了。”趙虎無奈地搖了搖頭。
雲路走了過來,說道:“不管考得怎麽樣,都已經過去了。現在,我們就安心等待結果吧。”
等待結果的日子裏,洛陽城依舊熱鬧非凡。
書生們有的在客棧中閉門苦讀,為接下來的殿試做準備;有的則結伴出遊,欣賞洛陽的美景。
蘇然、趙虎和雲路三人也不例外,他們在洛陽城的大街小巷中穿梭,感受著這座古都的魅力。
終於,會試放榜的日子到了。一大早,貢院外就圍滿了人。
蘇然、趙虎和雲路三人也早早地來到了這裏,他們的心中既緊張又期待。
“快看,放榜了!”不知是誰喊了一聲,眾人立刻圍了上去。
蘇然、趙虎和雲路三人也拚命地擠到前麵,眼睛緊緊地盯著榜單。
隻見榜單上,蘇然的名字赫然在列,他高中了進士。
趙虎雖然沒有考中,但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而雲路,更是名列前茅,成為了眾人矚目的焦點。
“恭喜蘇兄,恭喜李兄。”趙虎雖然有些失落,但還是真誠地為他們祝賀。
“趙兄,你也別灰心。此次雖未考中,日後還有機會。”蘇然安慰道。
雲路也說道:“是啊,趙兄,以你的才華,將來一定會有一番作為的。”三人正說著,突然聽到一陣喧鬧聲。
原來是一群世家子弟,他們看到自己家族的子弟沒有考中,頓時惱羞成怒,開始在貢院外鬧事。
“這科舉肯定有貓膩,我們家的子弟這麽優秀,怎麽可能考不中?”一個世家子弟大聲喊道。
“對,一定是有人作弊,我們要討個說法。”其他人也跟著附和道。
書生們看到這一幕,都紛紛搖頭。
他們知道,這些世家子弟平日裏養尊處優,不學無術,考不中是理所當然的。
現在卻在這裏無理取鬧,實在是可笑至極。
蘇然、趙虎和雲路三人也沒有理會他們,轉身離開了貢院。
他們知道,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通過了會試,接下來還有殿試。隻有在殿試中取得好成績,才能真正踏上仕途,實現自己的抱負。
迴到客棧後,三人便開始為殿試做準備。
他們日夜苦讀,互相交流心得,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和見解。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殿試的日子就到了。
洛陽皇宮的金鑾殿內,氣氛莊嚴肅穆。
劉禪高坐在龍椅上,目光掃視著台下的書生們。
這些書生,都是經過會試選拔出來的精英,是大漢未來的希望。
“此次殿試,朕隻有一個問題。”劉禪緩緩開口說道:“你們認為,如何才能讓我大漢長治久安,繁榮昌盛?”
書生們聽了,紛紛陷入了沉思。
片刻之後,便有人站起身來,開始迴答問題。
他們的答案各不相同,有的強調要重視民生,發展經濟;有的主張加強軍事力量,抵禦外敵;有的則提出要改革製度,削弱世家勢力。
蘇然站了起來,他條理清晰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陛下,要讓大漢長治久安,繁榮昌盛,需從多方麵入手。首先,要重視民生,減輕百姓的賦稅徭役,鼓勵農桑,讓百姓安居樂業。其次,要加強教育,培養更多的人才,為國家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再者,要改革吏治,嚴懲貪官汙吏,營造一個清明的政治環境。最後,要處理好與世家的關係,既要借助他們的力量,又要削弱他們的勢力,防止他們尾大不掉。”
劉禪聽了,微微點頭,對蘇然的迴答表示認可。
接著,雲路也站了起來。
他的迴答更加全麵和深入,不僅提出了具體的措施,還分析了可能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他的迴答,贏得了在場眾人的陣陣掌聲。
殿試結束後,劉禪對這些書生的表現非常滿意。
他根據他們的迴答,選出了一甲、二甲、三甲的進士。
蘇然和雲路都高中了一甲進士,成為了狀元和榜眼。
趙虎也憑借著自己的努力,考中了二甲進士。
科舉結束後,蘇然、雲路和趙虎三人都被授予了官職,開始了他們的仕途生涯。
他們深知,自己肩負著國家和百姓的期望,一定要努力工作,為大漢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力量。
而在洛陽城的大街小巷,人們也都在談論著這次科舉。
這次科舉,不僅選拔出了一批優秀的人才,也讓人們看到了大漢的希望。
從此,洛陽城的故事,又翻開了新的一頁。
……
洛陽,大漢都城,巍峨的太極殿在日光下閃耀著莊重的光輝。
殿宇飛簷鬥拱,雕梁畫棟,每一處細節都彰顯著皇家的威嚴與尊貴。
殿門前的青銅麒麟昂首而立,仿佛在守護著這承載著天下命運的朝堂。
諸葛亮身著一襲長袍,步伐沉穩地邁向太極殿。
他麵容清臒,眼神中卻透著睿智與深邃,歲月雖在他臉上刻下了痕跡,卻無損他的風采。
他此次前來,是為了向劉禪諫言科舉學子任用一事。
步入殿內,諸葛亮恭敬地行了大禮:“陛下,臣有要事啟奏。”
劉禪端坐在龍椅之上,身姿端正,神色間帶著上位者的威嚴與自信。
他抬了抬手,示意諸葛亮起身:“丞相請起,有何事但說無妨。”
諸葛亮微微躬身,神色凝重地說道:“陛下,此次科舉所出學子,若如此急匆匆下派為官,臣以為可會太著急了些。他們雖才學出眾,但未經官場磨礪,或許能力不夠,臣建議應先培訓一二,再行外放為官。”
劉禪聽後,輕輕一笑,目光中透露出堅定:“丞相所言雖有道理,但能通過科舉者,皆是有能力的人,不至於連官都當不了。如今大漢百廢待興,關鍵位置不讓他們去坐,自然有其他人去坐。”
劉禪的聲音在空曠的大殿中迴蕩,語氣中帶著不容置疑的決斷。
諸葛亮微微皺眉,心中暗自思量。
他明白劉禪急於任用科舉新貴,以平衡朝堂勢力的心思,但他更擔憂這些年輕學子缺乏經驗,難以應對複雜的官場局麵。
“陛下,官場之事,錯綜複雜,學子們空有理論,恐難以應對實際政務。培訓一番,方能更好地為陛下分憂,為百姓謀福。”諸葛亮言辭懇切,目光緊緊地盯著劉禪。
劉禪靠在龍椅上,眼神望向殿頂的藻井,似乎在思索著什麽。
片刻後,他收迴目光,看著諸葛亮說道:“丞相,朕明白你的擔憂。但時不我待,大漢如今急需新鮮血液注入官場。這些學子出身寒門,沒有世家的掣肘,他們一心隻為朕效力,為大漢效力。”
劉禪微微一頓,後麵有一句話他沒說出口,關鍵位置掌控在他這個皇帝手中,皇權自然強勢,而世家的權柄必然會被削弱。
諸葛亮心中長歎一聲,他深知劉禪此舉意在打壓世家,加強皇權。
這些年來,世家勢力在朝堂上盤根錯節,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朝廷政令的推行。
劉禪想要通過科舉選拔人才,打破世家對官場的壟斷,這本無可厚非。
但如此急切地任用新科學子,難免會讓朝堂陷入動蕩。
“陛下,臣理解陛下的苦心。但臣還是懇請陛下,給學子們一些時間,讓他們在朝中曆練一段時間,再下派為官。這樣既能讓他們熟悉政務,又能避免因經驗不足而犯下大錯。”諸葛亮再次進諫,語氣中滿是誠懇。
劉禪沉默了許久,他知道諸葛亮是為了大漢的長治久安著想,但他也有自己的考量。
良久,他緩緩說道:“丞相,此事容朕再考慮考慮。朕會在兩者之間尋得一個平衡,既不耽誤大漢的發展,也不讓這些學子走太多彎路。”
諸葛亮見劉禪如此說,也不好再強求,於是再次行了大禮:“陛下英明,臣告退。”說罷,他轉身緩緩退出太極殿。
諸葛亮離去後,劉禪靠在龍椅上,閉上了眼睛。
任用科舉學子隻是他改革朝堂的第一步,未來的路還很長,會有更多的挑戰等待著他。
但他堅信,隻要他牢牢掌控著皇權,就一定能夠帶領大漢走向繁榮昌盛。
太極殿外,陽光依舊燦爛。
微風拂過,殿角的風鈴發出清脆的聲響,仿佛在訴說著這朝堂之上的風雲變幻。(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