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皇宮,太極殿內,雕梁畫棟,金碧輝煌。
巨大的楠木立柱撐起巍峨的殿頂,琉璃瓦在透過窗欞的日光下閃爍著璀璨光芒。
殿內,檀香嫋嫋,營造出一種莊嚴肅穆又略帶壓抑的氛圍。
大漢天子劉禪,身著明黃色龍袍,頭戴冕旒,端坐在龍椅之上,麵容沉靜,眼神卻透著深深的思索。
太子劉嗣冒然進宮勸說停止度田之事,讓劉禪心中滿是疑惑。
他深知太子平日沉穩,不會無緣無故做出此等舉動。
沉思片刻,他輕輕抬手,喚道:“來人,宣周徹。”
聲音在空曠的殿內迴蕩,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
不多時,一位身著華麗宮裝的女子蓮步輕移,緩緩走進殿內。
她身姿婀娜,麵容姣好,雙眸猶如一泓清泉,透著靈動與聰慧。
此人正是妃嬪周徹,負責間軍司之事,在這宮中,她的勢力猶如一張無形的大網,觸角延伸至各個角落。
周徹走到劉禪麵前,微微欠身,行了一禮,輕聲說道:“陛下,臣妾拜見。”
劉禪微微點頭,示意她起身,說道:“今日太子前來,勸說朕停止度田,此事甚是蹊蹺。朕召你來,是想問問,近日可有異常之事,尤其是與東宮相關。”
周徹聞言,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光芒,她上前幾步,來到劉禪身後,一邊伸出纖細的雙手,輕輕幫著劉禪捶背捏肩,一邊說道:“陛下,今日有許多臣子在東宮外跪求,太子被他們打動了,所以才來勸說陛下的。”
她的聲音輕柔,仿佛春日裏的微風,卻在劉禪心中掀起了波瀾。
劉禪眉頭微皺,原本平和的麵容上浮現出一絲不悅,說道:“人去跪求,他就要答應嗎?”
語氣中帶著對太子表現的不滿。
身為儲君,如此輕易被臣子左右,實在讓他失望。
周徹感受到劉禪情緒的變化,手上的動作微微一頓,繼續說道:“臣妾聽說,當時二皇子也在東宮之中。”
劉禪聽到這話,原本靠在椅背上的身體猛地一僵,愣了一下,隨即問道:“他在,說了什麽?”
二皇子劉璿,平日聰慧過人,心思縝密,他出現在東宮,又恰逢此事,劉禪直覺此事不簡單。
周徹沉默片刻,眼神中閃過一絲猶豫,說道:“臣妾也不知道。”
她的聲音比之前低了許多,仿佛在刻意迴避什麽。
“不知?”劉禪冷哼一聲,聲音中滿是懷疑。
間軍司在他的掌控下,勢力龐大,耳目眾多,比後世的錦衣衛還要厲害,爪牙密布於皇宮內外,朝堂上下,幾乎沒有他們打聽不到的消息。
如今周徹說不知道東宮當時的情景,劉禪如何能信。
劉禪的目光變得銳利起來,緊緊盯著周徹,仿佛要將她看穿,說道:“是二皇子說了什麽罷!”
他心中已然有了猜測,二皇子定是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劉禪靠迴龍椅,輕輕歎了一口氣。隨著皇子們日漸長大,潛藏在暗處的奪嫡之爭,終究還是要開始了嗎?
他心中一陣煩悶,伸手扶額,輕輕搖頭。
身為帝王,他本應高高在上,掌控一切,可如今麵對兒子們之間可能出現的爭鬥,他卻有些心力交瘁。
但他深知,此事若不解決,必將後患無窮。
他當即坐直身體,高聲說道:“來人,命人召二皇子入殿。”
聲音堅定而有力,在殿內久久迴蕩。
此時,皇宮的另一處,東宮之中。
二皇子劉璿正坐在書房內,手中拿著一卷書,看似在認真閱讀,實則心思早已飄遠。
他的眼神不時看向窗外,似乎在等待著什麽。
書案上的燭光輕輕搖曳,映照著他年輕而英俊的臉龐,此刻,那臉上卻帶著一絲若有若無的得意。
“殿下,陛下召您入宮。”一個小太監匆匆走進書房,跪地稟報道。
劉璿聞言,眼中閃過一絲慌亂,但很快便恢複了鎮定。
他放下手中的書,站起身來,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衫,說道:“知道了,前麵帶路。”
聲音沉穩,聽不出一絲緊張。
一路上,劉璿的心中思緒萬千。
他知道此次入宮,陛下必定是因為太子勸說度田之事召見他。
他暗自思忖,自己在東宮所說的話,是否已經被泄露?
陛下又會如何處置他?
但他心中也清楚,事已至此,隻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來到太極殿外,劉璿深吸一口氣,定了定神,然後穩步走進殿內。
他來到劉禪麵前,恭敬地行了大禮,說道:“兒臣拜見父皇。”
聲音洪亮,充滿朝氣。
劉禪看著跪在地上的二皇子,目光在他身上來迴打量。
許久,他開口說道:“起來吧。”
劉璿站起身來,垂首而立,等待著劉禪的問話。
“今日太子前來勸說朕停止度田,朕聽聞當時你也在東宮,你可知道此事?”
劉禪的聲音平靜,聽不出喜怒。
劉璿心中一緊,但臉上卻不動聲色,說道:“迴父皇,兒臣今日確實在東宮。當時那些臣子在宮外跪求,太子殿下心中憂慮,兒臣也隻是在一旁寬慰太子殿下。”
他一邊說著,一邊偷偷觀察著劉禪的臉色。
劉禪微微眯起眼睛,眼中閃過一絲寒意,說道:“寬慰?朕看你是別有居心吧。你且說實話,到底說了什麽,讓太子做出這等糊塗事?”
劉禪的聲音提高了幾分,帶著威嚴與質問。
劉璿心中一驚,知道自己的計劃可能已經被父皇識破。
他撲通一聲再次跪地,說道:“父皇明鑒,兒臣絕無此意。兒臣隻是覺得太子殿下身為儲君,應當順應民心,所以才……”
他的話還沒說完,就被劉禪打斷。
“順應民心?哼,那些臣子不過是為了自己的私利,何來民心之說。你身為皇子,不思為國家分憂,卻在這裏挑撥太子與朕的關係,你可知罪?”
劉禪的聲音中滿是憤怒,他的雙手緊緊握著龍椅的扶手,指關節因為用力而泛白。
劉璿低著頭,不敢直視劉禪的眼睛,說道:“兒臣知錯了,請父皇責罰。”
他的心中懊悔不已,沒想到自己的一番算計,這麽快就被父皇識破。
劉禪看著跪在地上的二皇子,心中五味雜陳。
他既對二皇子的行為感到憤怒,又對他的聰慧感到惋惜。
他深知,皇子們之間的爭鬥,若不加以製止,必將導致朝堂動蕩,國家不安。
“念你初犯,朕今日便不重罰你。但你要記住,日後切不可再做出此等糊塗事。若再有下次,朕定不輕饒。”
劉禪的聲音漸漸平靜下來,但其中的威嚴卻絲毫未減。
“兒臣謹遵父皇教誨。”
大漢皇宮,太極殿內,氣氛凝重而壓抑。殿內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巨大的龍柱直抵殿頂,可此時卻仿佛透著絲絲寒意。
陽光透過琉璃窗灑在地麵,形成一片片斑駁光影,卻無法驅散二皇子劉璿心中的忐忑。
劉禪端坐在龍椅之上,身著明黃色龍袍,頭戴冕旒,麵容威嚴。
他目光如炬,盯著下方站立的二皇子,緩緩開口:“吾兒,朕且問你,平日裏功課如何?武藝、軍略方麵可有精進?”
劉禪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在空曠的殿內迴蕩。
劉璿聞言,身子微微一緊,剛受過責罰的他此刻不敢有絲毫懈怠。
他挺直腰杆,恭敬迴道:“父皇,兒臣功課皆按時完成,從不敢懈怠。至於武藝軍略,正是兒臣所擅長,各方麵皆得優上之評。”
劉璿說這話時,眼中閃過一絲自信,微微抬起頭,迎向劉禪的目光。
劉禪微微點頭,臉上神色緩和了些許,說道:“朕素知你喜好武學,且有幾分天賦。如今,朕有一事交付於你。”
劉禪微微停頓,目光望向殿外,似乎在思索著什麽。
劉璿心中一緊,一種莫名的不安湧上心頭。
他下意識地握緊了拳頭,手心微微沁出汗水。
“你便不要留在洛陽了,去長安,在尚書令法正手下做事,負責經略西域。”
劉禪的聲音不高,卻如同一道驚雷,在劉璿耳邊炸響。
劉璿聞言,麵色瞬間劇變,眼中滿是驚色。他嘴唇微微顫抖,趕忙說道:“父皇,兒臣……兒臣未曾聽錯吧?去長安經略西域?”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難以置信。
劉禪看著劉璿的反應,神色平靜,再次點了點頭,說道:“不錯,正是讓你去長安。如今我大漢內部漸趨安定,接下來便是要對外拓展,西域之地,戰略意義重大,朕欲將其納入我大漢版圖。”
劉禪的眼神中透著堅定與決心。
劉璿心中思緒萬千,一方麵,他感受到自己肩上仿佛壓上了千斤重擔。
經略西域,這是何等艱巨的任務,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戰事,影響大漢的國運。
但另一方麵,他心中又湧起一絲失落。
父皇將他派到如此遙遠之地,是不是也是不想讓他染指皇位?
這個念頭一旦在心中升起,便如同野草般瘋長。
劉璿低下頭,試圖掩飾自己複雜的神色。
他深吸一口氣,說道:“父皇,兒臣定當竭盡全力,不負父皇所托。隻是……隻是兒臣心中尚有疑慮。”
劉璿抬起頭,眼中帶著一絲期盼,望向劉禪。“但說無妨。”
劉禪微微抬手,示意劉璿繼續。“兒臣此去長安,遠離朝堂,若有緊急軍情,如何能及時向父皇奏報?且長安距離洛陽甚遠,兒臣怕難以領會父皇旨意。”
劉璿小心翼翼地說道。劉禪微微一笑,說道:“吾兒不必擔憂。朕自會安排妥當,設立專門的驛道,確保軍情能夠及時傳遞。至於旨意,尚書令法正乃朕之肱股之臣,他會將朕的意思傳達於你。你隻需安心做事,一切依計而行。”
劉禪的聲音中帶著安撫。
劉璿心中稍安,再次跪地,說道:“兒臣謹遵父皇教誨。”
他抬起頭,望向劉禪,眼中滿是堅定:“兒臣定當為我大漢開疆拓土,不辱使命。”
劉禪看著跪地的劉璿,眼中閃過一絲欣慰。
他站起身來,走下龍椅,來到劉璿麵前,伸手扶起他,說道:“吾兒,你自幼聰慧,朕對你寄予厚望。此去長安,艱難險阻在所難免,但朕相信你有能力應對。西域之地,資源豐富,若能經營得當,我大漢必將更加強盛。”
劉禪的手重重地拍在劉璿的肩上,仿佛在傳遞著力量。
劉璿感受著劉禪手掌的力量,心中湧起一股豪情。他再次望向劉禪,說道:“父皇放心,兒臣定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禪點了點頭,迴到龍椅上坐下。他看著劉璿,說道:“你且迴去準備,三日後便啟程前往長安。朕會命人準備好一應物資,你隻管安心上路。”
劉璿行了一禮,轉身緩緩退出太極殿。
走出殿門的那一刻,他迴頭望了望巍峨的宮殿,心中五味雜陳。
這一去,不知何時才能再迴洛陽,不知未來等待他的將是怎樣的命運。
夕陽的餘暉如金紗般輕柔地灑落在皇宮的琉璃瓦上,整個宮殿群仿佛被鍍上了一層瑰麗的光暈。
二皇子劉璿邁著略顯沉重的步伐,朝著母妃關銀屏所在的宮殿走去。
他的身影在長長的宮道上被拉得修長,帶著幾分落寞與悵惘。
宮道兩側,宮燈已漸次亮起,朦朧的暖光在微風中搖曳,卻未能驅散劉璿心中的陰霾。
他的眉頭緊鎖,眼神中滿是糾結與不甘,腦海中不斷迴蕩著父皇派他前往長安經略西域的決定。
來到宮殿門前,劉璿深吸一口氣,整理了一下略顯淩亂的衣衫,邁步走了進去。
宮殿內,燭火通明,彌漫著淡淡的熏香。關銀屏正坐在案幾前,手持書卷,靜靜地閱讀著。
她身著一襲素色宮裝,身姿優雅,麵容端莊秀麗,歲月在她臉上留下的痕跡反而增添了幾分成熟的韻味。
聽到腳步聲,關銀屏抬起頭,看到是劉璿,眼中立刻浮現出關切之色。
“兒啊,你今日怎麽來了,神色這般不好?”她放下手中的書卷,起身迎向劉璿。
劉璿走到關銀屏麵前,撲通一聲跪地,聲音略帶哽咽地說道:“母妃,兒臣此番前來,是有要事相告。”
關銀屏連忙扶起他,拉著他坐到一旁的椅子上,溫柔地說道:“莫急,慢慢說與母妃聽。”
劉璿定了定神,將今日在太極殿與父皇的對話,一五一十地細細道來。
從父皇詢問他的功課、武藝,到突然決定派他前往長安在尚書令法正手下經略西域,每一個細節都不曾遺漏。
關銀屏靜靜地聽著,神色平靜,隻是在聽到關鍵處,微微皺了皺眉頭。
待劉璿說完,關銀屏輕輕歎了口氣,說道:“兒啊,這或許是你父皇的一番苦心。去了長安,便要做出一番事業出來,莫要再想著爭奪太子之位了。”
她的聲音輕柔,卻透著不容置疑的堅定。劉璿抬起頭,望著關銀屏,眼中滿是不甘。
“母妃,兒臣並非貪圖太子之位,隻是覺得父皇此舉,似乎是有意將兒臣排除在皇位繼承之外。兒臣自問不比太子差,為何……”他的聲音漸漸低沉,眼中閃爍著淚光。
關銀屏伸出手,輕輕撫摸著劉璿的臉頰,說道:“兒啊,你父皇身為一國之君,所思所想自然深遠。如今大漢欲經略西域,此乃國家大事,責任重大。你父皇派你去,是看重你的能力,相信你能為大漢立下功勳。”
劉璿微微低下頭,心中的不甘依舊如潮水般翻湧。
他握緊了拳頭,指關節因為用力而泛白。“母妃,兒臣明白,隻是心中實在難以割舍。”
他小聲說道。關銀屏看著劉璿,眼神中滿是慈愛與憐惜。
“兒啊,這世間之事,有得必有失。你若能在長安做出一番成就,同樣能名垂青史,為我大漢百姓造福。莫要再執著於皇位之爭,那隻會讓你陷入無盡的痛苦與紛爭之中。”
她語重心長地說道。劉璿抬起頭,看著關銀屏,眼中的不甘漸漸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絲堅定。
他點了點頭,說道:“母妃,兒臣聽您的。兒臣此去長安,定當竭盡全力,不負父皇與母妃的期望。”
關銀屏欣慰地笑了笑,說道:“如此便好。你且迴去好好準備,此去長安,路途遙遠,艱難險阻在所難免。但母妃相信,你定能克服一切困難。”
劉璿起身,再次向關銀屏行了一禮,轉身走出了宮殿。
此時,夜色已深,月光如水般灑在他的身上,他的身影在月光下顯得愈發堅定。
盡管心中仍有一絲不甘,但他知道,從這一刻起,他將踏上一條全新的道路,去追尋屬於自己的榮耀與夢想。
巨大的楠木立柱撐起巍峨的殿頂,琉璃瓦在透過窗欞的日光下閃爍著璀璨光芒。
殿內,檀香嫋嫋,營造出一種莊嚴肅穆又略帶壓抑的氛圍。
大漢天子劉禪,身著明黃色龍袍,頭戴冕旒,端坐在龍椅之上,麵容沉靜,眼神卻透著深深的思索。
太子劉嗣冒然進宮勸說停止度田之事,讓劉禪心中滿是疑惑。
他深知太子平日沉穩,不會無緣無故做出此等舉動。
沉思片刻,他輕輕抬手,喚道:“來人,宣周徹。”
聲音在空曠的殿內迴蕩,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
不多時,一位身著華麗宮裝的女子蓮步輕移,緩緩走進殿內。
她身姿婀娜,麵容姣好,雙眸猶如一泓清泉,透著靈動與聰慧。
此人正是妃嬪周徹,負責間軍司之事,在這宮中,她的勢力猶如一張無形的大網,觸角延伸至各個角落。
周徹走到劉禪麵前,微微欠身,行了一禮,輕聲說道:“陛下,臣妾拜見。”
劉禪微微點頭,示意她起身,說道:“今日太子前來,勸說朕停止度田,此事甚是蹊蹺。朕召你來,是想問問,近日可有異常之事,尤其是與東宮相關。”
周徹聞言,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光芒,她上前幾步,來到劉禪身後,一邊伸出纖細的雙手,輕輕幫著劉禪捶背捏肩,一邊說道:“陛下,今日有許多臣子在東宮外跪求,太子被他們打動了,所以才來勸說陛下的。”
她的聲音輕柔,仿佛春日裏的微風,卻在劉禪心中掀起了波瀾。
劉禪眉頭微皺,原本平和的麵容上浮現出一絲不悅,說道:“人去跪求,他就要答應嗎?”
語氣中帶著對太子表現的不滿。
身為儲君,如此輕易被臣子左右,實在讓他失望。
周徹感受到劉禪情緒的變化,手上的動作微微一頓,繼續說道:“臣妾聽說,當時二皇子也在東宮之中。”
劉禪聽到這話,原本靠在椅背上的身體猛地一僵,愣了一下,隨即問道:“他在,說了什麽?”
二皇子劉璿,平日聰慧過人,心思縝密,他出現在東宮,又恰逢此事,劉禪直覺此事不簡單。
周徹沉默片刻,眼神中閃過一絲猶豫,說道:“臣妾也不知道。”
她的聲音比之前低了許多,仿佛在刻意迴避什麽。
“不知?”劉禪冷哼一聲,聲音中滿是懷疑。
間軍司在他的掌控下,勢力龐大,耳目眾多,比後世的錦衣衛還要厲害,爪牙密布於皇宮內外,朝堂上下,幾乎沒有他們打聽不到的消息。
如今周徹說不知道東宮當時的情景,劉禪如何能信。
劉禪的目光變得銳利起來,緊緊盯著周徹,仿佛要將她看穿,說道:“是二皇子說了什麽罷!”
他心中已然有了猜測,二皇子定是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劉禪靠迴龍椅,輕輕歎了一口氣。隨著皇子們日漸長大,潛藏在暗處的奪嫡之爭,終究還是要開始了嗎?
他心中一陣煩悶,伸手扶額,輕輕搖頭。
身為帝王,他本應高高在上,掌控一切,可如今麵對兒子們之間可能出現的爭鬥,他卻有些心力交瘁。
但他深知,此事若不解決,必將後患無窮。
他當即坐直身體,高聲說道:“來人,命人召二皇子入殿。”
聲音堅定而有力,在殿內久久迴蕩。
此時,皇宮的另一處,東宮之中。
二皇子劉璿正坐在書房內,手中拿著一卷書,看似在認真閱讀,實則心思早已飄遠。
他的眼神不時看向窗外,似乎在等待著什麽。
書案上的燭光輕輕搖曳,映照著他年輕而英俊的臉龐,此刻,那臉上卻帶著一絲若有若無的得意。
“殿下,陛下召您入宮。”一個小太監匆匆走進書房,跪地稟報道。
劉璿聞言,眼中閃過一絲慌亂,但很快便恢複了鎮定。
他放下手中的書,站起身來,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衫,說道:“知道了,前麵帶路。”
聲音沉穩,聽不出一絲緊張。
一路上,劉璿的心中思緒萬千。
他知道此次入宮,陛下必定是因為太子勸說度田之事召見他。
他暗自思忖,自己在東宮所說的話,是否已經被泄露?
陛下又會如何處置他?
但他心中也清楚,事已至此,隻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來到太極殿外,劉璿深吸一口氣,定了定神,然後穩步走進殿內。
他來到劉禪麵前,恭敬地行了大禮,說道:“兒臣拜見父皇。”
聲音洪亮,充滿朝氣。
劉禪看著跪在地上的二皇子,目光在他身上來迴打量。
許久,他開口說道:“起來吧。”
劉璿站起身來,垂首而立,等待著劉禪的問話。
“今日太子前來勸說朕停止度田,朕聽聞當時你也在東宮,你可知道此事?”
劉禪的聲音平靜,聽不出喜怒。
劉璿心中一緊,但臉上卻不動聲色,說道:“迴父皇,兒臣今日確實在東宮。當時那些臣子在宮外跪求,太子殿下心中憂慮,兒臣也隻是在一旁寬慰太子殿下。”
他一邊說著,一邊偷偷觀察著劉禪的臉色。
劉禪微微眯起眼睛,眼中閃過一絲寒意,說道:“寬慰?朕看你是別有居心吧。你且說實話,到底說了什麽,讓太子做出這等糊塗事?”
劉禪的聲音提高了幾分,帶著威嚴與質問。
劉璿心中一驚,知道自己的計劃可能已經被父皇識破。
他撲通一聲再次跪地,說道:“父皇明鑒,兒臣絕無此意。兒臣隻是覺得太子殿下身為儲君,應當順應民心,所以才……”
他的話還沒說完,就被劉禪打斷。
“順應民心?哼,那些臣子不過是為了自己的私利,何來民心之說。你身為皇子,不思為國家分憂,卻在這裏挑撥太子與朕的關係,你可知罪?”
劉禪的聲音中滿是憤怒,他的雙手緊緊握著龍椅的扶手,指關節因為用力而泛白。
劉璿低著頭,不敢直視劉禪的眼睛,說道:“兒臣知錯了,請父皇責罰。”
他的心中懊悔不已,沒想到自己的一番算計,這麽快就被父皇識破。
劉禪看著跪在地上的二皇子,心中五味雜陳。
他既對二皇子的行為感到憤怒,又對他的聰慧感到惋惜。
他深知,皇子們之間的爭鬥,若不加以製止,必將導致朝堂動蕩,國家不安。
“念你初犯,朕今日便不重罰你。但你要記住,日後切不可再做出此等糊塗事。若再有下次,朕定不輕饒。”
劉禪的聲音漸漸平靜下來,但其中的威嚴卻絲毫未減。
“兒臣謹遵父皇教誨。”
大漢皇宮,太極殿內,氣氛凝重而壓抑。殿內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巨大的龍柱直抵殿頂,可此時卻仿佛透著絲絲寒意。
陽光透過琉璃窗灑在地麵,形成一片片斑駁光影,卻無法驅散二皇子劉璿心中的忐忑。
劉禪端坐在龍椅之上,身著明黃色龍袍,頭戴冕旒,麵容威嚴。
他目光如炬,盯著下方站立的二皇子,緩緩開口:“吾兒,朕且問你,平日裏功課如何?武藝、軍略方麵可有精進?”
劉禪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在空曠的殿內迴蕩。
劉璿聞言,身子微微一緊,剛受過責罰的他此刻不敢有絲毫懈怠。
他挺直腰杆,恭敬迴道:“父皇,兒臣功課皆按時完成,從不敢懈怠。至於武藝軍略,正是兒臣所擅長,各方麵皆得優上之評。”
劉璿說這話時,眼中閃過一絲自信,微微抬起頭,迎向劉禪的目光。
劉禪微微點頭,臉上神色緩和了些許,說道:“朕素知你喜好武學,且有幾分天賦。如今,朕有一事交付於你。”
劉禪微微停頓,目光望向殿外,似乎在思索著什麽。
劉璿心中一緊,一種莫名的不安湧上心頭。
他下意識地握緊了拳頭,手心微微沁出汗水。
“你便不要留在洛陽了,去長安,在尚書令法正手下做事,負責經略西域。”
劉禪的聲音不高,卻如同一道驚雷,在劉璿耳邊炸響。
劉璿聞言,麵色瞬間劇變,眼中滿是驚色。他嘴唇微微顫抖,趕忙說道:“父皇,兒臣……兒臣未曾聽錯吧?去長安經略西域?”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難以置信。
劉禪看著劉璿的反應,神色平靜,再次點了點頭,說道:“不錯,正是讓你去長安。如今我大漢內部漸趨安定,接下來便是要對外拓展,西域之地,戰略意義重大,朕欲將其納入我大漢版圖。”
劉禪的眼神中透著堅定與決心。
劉璿心中思緒萬千,一方麵,他感受到自己肩上仿佛壓上了千斤重擔。
經略西域,這是何等艱巨的任務,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戰事,影響大漢的國運。
但另一方麵,他心中又湧起一絲失落。
父皇將他派到如此遙遠之地,是不是也是不想讓他染指皇位?
這個念頭一旦在心中升起,便如同野草般瘋長。
劉璿低下頭,試圖掩飾自己複雜的神色。
他深吸一口氣,說道:“父皇,兒臣定當竭盡全力,不負父皇所托。隻是……隻是兒臣心中尚有疑慮。”
劉璿抬起頭,眼中帶著一絲期盼,望向劉禪。“但說無妨。”
劉禪微微抬手,示意劉璿繼續。“兒臣此去長安,遠離朝堂,若有緊急軍情,如何能及時向父皇奏報?且長安距離洛陽甚遠,兒臣怕難以領會父皇旨意。”
劉璿小心翼翼地說道。劉禪微微一笑,說道:“吾兒不必擔憂。朕自會安排妥當,設立專門的驛道,確保軍情能夠及時傳遞。至於旨意,尚書令法正乃朕之肱股之臣,他會將朕的意思傳達於你。你隻需安心做事,一切依計而行。”
劉禪的聲音中帶著安撫。
劉璿心中稍安,再次跪地,說道:“兒臣謹遵父皇教誨。”
他抬起頭,望向劉禪,眼中滿是堅定:“兒臣定當為我大漢開疆拓土,不辱使命。”
劉禪看著跪地的劉璿,眼中閃過一絲欣慰。
他站起身來,走下龍椅,來到劉璿麵前,伸手扶起他,說道:“吾兒,你自幼聰慧,朕對你寄予厚望。此去長安,艱難險阻在所難免,但朕相信你有能力應對。西域之地,資源豐富,若能經營得當,我大漢必將更加強盛。”
劉禪的手重重地拍在劉璿的肩上,仿佛在傳遞著力量。
劉璿感受著劉禪手掌的力量,心中湧起一股豪情。他再次望向劉禪,說道:“父皇放心,兒臣定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禪點了點頭,迴到龍椅上坐下。他看著劉璿,說道:“你且迴去準備,三日後便啟程前往長安。朕會命人準備好一應物資,你隻管安心上路。”
劉璿行了一禮,轉身緩緩退出太極殿。
走出殿門的那一刻,他迴頭望了望巍峨的宮殿,心中五味雜陳。
這一去,不知何時才能再迴洛陽,不知未來等待他的將是怎樣的命運。
夕陽的餘暉如金紗般輕柔地灑落在皇宮的琉璃瓦上,整個宮殿群仿佛被鍍上了一層瑰麗的光暈。
二皇子劉璿邁著略顯沉重的步伐,朝著母妃關銀屏所在的宮殿走去。
他的身影在長長的宮道上被拉得修長,帶著幾分落寞與悵惘。
宮道兩側,宮燈已漸次亮起,朦朧的暖光在微風中搖曳,卻未能驅散劉璿心中的陰霾。
他的眉頭緊鎖,眼神中滿是糾結與不甘,腦海中不斷迴蕩著父皇派他前往長安經略西域的決定。
來到宮殿門前,劉璿深吸一口氣,整理了一下略顯淩亂的衣衫,邁步走了進去。
宮殿內,燭火通明,彌漫著淡淡的熏香。關銀屏正坐在案幾前,手持書卷,靜靜地閱讀著。
她身著一襲素色宮裝,身姿優雅,麵容端莊秀麗,歲月在她臉上留下的痕跡反而增添了幾分成熟的韻味。
聽到腳步聲,關銀屏抬起頭,看到是劉璿,眼中立刻浮現出關切之色。
“兒啊,你今日怎麽來了,神色這般不好?”她放下手中的書卷,起身迎向劉璿。
劉璿走到關銀屏麵前,撲通一聲跪地,聲音略帶哽咽地說道:“母妃,兒臣此番前來,是有要事相告。”
關銀屏連忙扶起他,拉著他坐到一旁的椅子上,溫柔地說道:“莫急,慢慢說與母妃聽。”
劉璿定了定神,將今日在太極殿與父皇的對話,一五一十地細細道來。
從父皇詢問他的功課、武藝,到突然決定派他前往長安在尚書令法正手下經略西域,每一個細節都不曾遺漏。
關銀屏靜靜地聽著,神色平靜,隻是在聽到關鍵處,微微皺了皺眉頭。
待劉璿說完,關銀屏輕輕歎了口氣,說道:“兒啊,這或許是你父皇的一番苦心。去了長安,便要做出一番事業出來,莫要再想著爭奪太子之位了。”
她的聲音輕柔,卻透著不容置疑的堅定。劉璿抬起頭,望著關銀屏,眼中滿是不甘。
“母妃,兒臣並非貪圖太子之位,隻是覺得父皇此舉,似乎是有意將兒臣排除在皇位繼承之外。兒臣自問不比太子差,為何……”他的聲音漸漸低沉,眼中閃爍著淚光。
關銀屏伸出手,輕輕撫摸著劉璿的臉頰,說道:“兒啊,你父皇身為一國之君,所思所想自然深遠。如今大漢欲經略西域,此乃國家大事,責任重大。你父皇派你去,是看重你的能力,相信你能為大漢立下功勳。”
劉璿微微低下頭,心中的不甘依舊如潮水般翻湧。
他握緊了拳頭,指關節因為用力而泛白。“母妃,兒臣明白,隻是心中實在難以割舍。”
他小聲說道。關銀屏看著劉璿,眼神中滿是慈愛與憐惜。
“兒啊,這世間之事,有得必有失。你若能在長安做出一番成就,同樣能名垂青史,為我大漢百姓造福。莫要再執著於皇位之爭,那隻會讓你陷入無盡的痛苦與紛爭之中。”
她語重心長地說道。劉璿抬起頭,看著關銀屏,眼中的不甘漸漸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絲堅定。
他點了點頭,說道:“母妃,兒臣聽您的。兒臣此去長安,定當竭盡全力,不負父皇與母妃的期望。”
關銀屏欣慰地笑了笑,說道:“如此便好。你且迴去好好準備,此去長安,路途遙遠,艱難險阻在所難免。但母妃相信,你定能克服一切困難。”
劉璿起身,再次向關銀屏行了一禮,轉身走出了宮殿。
此時,夜色已深,月光如水般灑在他的身上,他的身影在月光下顯得愈發堅定。
盡管心中仍有一絲不甘,但他知道,從這一刻起,他將踏上一條全新的道路,去追尋屬於自己的榮耀與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