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詭異的反複發熱!
我!二十四歲當國醫,這很合理吧 作者:半價炸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剛才我跟你提到的病人,她就是老人的女兒。”江主任解釋道。
許秋朝女人點了點頭,算是打招唿了。
“許醫生來了我就放心了,我爹有救了!”
女人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此刻她隻感覺如釋重負。
她跟在兩人的後麵,亦步亦趨,時快時慢,喉嚨聳動了幾下,欲言又止。
許秋瞥了一眼:“什麽事情?”
“許醫生,我……我上個月才在咱們院生了個孩子……”
“恭喜。”
“不是不是,我是想說,前幾天她不是睡覺嘛,我就拿放大鏡看了看,發現她腋下有一根金色的小短毛,這沒問題吧?”
許秋搖頭:“沒什麽大礙。”
“還有還有,她胳膊上有一個很小的痣,也要用放大鏡才能看得到,你說會不會惡化,有沒可能是癌症啊?”
“不用過度擔心。”
“可是我用放大鏡看,她眼皮那裏有一條細細的血絲,我該怎麽辦啊?”
許秋沉默了幾秒鍾,“丟掉你的放大鏡。”
……
到icu門口時,江主任臉都憋紅了。
差點就笑出聲來。
說實話,丟掉放大鏡這個醫囑,的確是針對母親過度焦慮最好的治療措施……
隻是怎麽聽怎麽搞笑。
關鍵是,許秋並沒有開玩笑,而是一本正經,有理有據地給出了這個治療方案。
“病人的情況就這樣,這是更詳細的檢查報告……”
江主任接過護士送來的病例,雙手傳遞給許秋。
許秋邊走邊翻看。
病號叫陶昌翰,今年六十六了。
最開始是乏力胃口差,首診是消化科的醫生。
查了半天,不是慢性胃炎,不是心力衰竭,也不是肝功異常這些老年人常見的病因。
後來做了個ct,發現肺炎,轉到了唿吸外科,確診。
典型的肺炎,是咳嗽咳痰發熱,但陶昌翰正好是不典型的肺炎。
家屬最開始以為隻是一個消化不良,去藥房開了點促消化的藥。
直到後來不起效,才來臨海一院, 這才發現其實是肺炎。
而耽誤這其中寶貴的治療時間的代價,是老人由肺炎進展為了重症肺炎。
入院當天,老人就急性加重,唿吸急促、極度缺氧,最後連唿吸機都用上了,還差點直接發生休克。
稍微穩定下來,唿吸科立刻急急忙忙把病人轉到icu。
轉診過程值得慶幸的兩件事。
一,老人順利來到了icu,在這裏,隻要有鈔能力,輕易是死不掉的。
第二個,家屬沒有糾纏“在家裏好好的,怎麽一來醫院就加重了”。
“許醫生,我爹還好吧,他應該沒什麽生命危險吧?”女人這時才把注意力掰迴來。
“超過六十五歲的老年人發生重症肺炎,死亡率在四成左右。”
“啊?!”
女人瞳孔瞬間收縮,感覺脖子像是被人掐住,唿吸困難。
“不過不用擔心,icu這邊處理過很多例重症肺炎。在重症裏麵,他還算輕的,還有希望。”許秋安慰著。
果然,病人的情緒立刻又漲了不少。
優秀的醫生,往往能把控“不切實際的期望”與“杞人憂天的恐慌”之間的平衡,輕鬆拿捏病人與家屬的心態。
江主任不由得點頭。
既不讓家屬有過高的期待,也不嚇著他們,這是很多醫生要學一輩子的溝通藝術。
而許秋,已經運用得爐火純青。
……
看完病例後,許秋也終於明白江主任為何專程在門口堵自己。
這個病人,入icu後的第一個七十二小時,治療效果很不錯。
臨床上,廣大醫生總結了很多黃金時間。
比如,急性梗死的黃佳搶救時間是兩個小時。
腦梗死是3~4.5個小時。
心髒驟停黃金四分鍾、氣管異物4~10分鍾,手外科的手指離斷黃金六小時。
術後,也有個黃金七十二小時。
這是最容易出現術後並發症的時候,隻要度過前三天,後續再出現感染、出血的幾率會小很多,基本上就宣告平安度過手術了。
而icu這裏的重症肺炎,同樣有黃金三天。
三天治療效果佳,就能快速控製住。
隻要不反複,病人康複的概率大於百分之八十。
陶昌翰經過三天的治療,用上了廣譜抗生素,感染指標下降、神誌越來越清晰,影像科發來的胸片也提示肺炎有了改善。
但問題就出現,接下去的五六天,隨著老人所有指標都在明顯好轉,所有人都等著他從icu轉入普通病房之際,陶昌翰開始反複發熱!
一檢查,肺炎並沒有加重,而且對比之前的依舊在好轉。
另外,病人燒的不算高,也就37.9~38.3之間。
但,這個溫度對一個躺在icu、插著氣管的老人來說,是致命的。
陶昌翰的精神肉眼可見地萎靡了下去,盡管各種指標都在報喜,但病人的實際表現不容樂觀。
江主任頗為頭疼地開口:“這幾天我們也用了退燒藥。
這發熱也是奇怪。
用了藥,立刻就降下去了,病人的精氣神馬上就迴來。
一停藥,溫度又竄上去,病人神誌開始模模糊糊。”
管床醫生說道:“第四天的時候我們都打算給他脫機了,結果開始發熱,唿吸指標又下去了,我隻能趕緊重新連上。”
“體格檢查呢?”
“都查過了,胸腹部、下肢、中樞神經,還有泌尿係統、皮膚、瞳孔、顏麵部等,都沒有發現異常。”
icu這邊和其他科室不一樣。
比如唿吸科那邊,一個醫生管十幾個病人,晚上值班,一個病區隻有一兩個護士。
重症監護不同,拿臨海一院來說,icu醫生與床位比是0.8:1。
假設有十張病床,十個病人,那麽至少得有八個醫生,基本上醫生和病人數量是匹配的,一比一特護。
因此,icu醫生對病人的了解往往更加詳細,病曆更是倒背如流。
“嗯。”
許秋點點頭。
來到病房後,他又重新進行了一次檢查。
的確如管床醫生所說,肉眼能看到的地方,和檢查能摸到的地方,都沒有值得關注的異常表現。
像什麽脊柱彎曲度增加、椎間盤萎縮等,都屬於老年人的退行性病變,俗稱年紀大了,沒什麽診斷意義。
“問題在哪……”許秋掃過插著管子的老人,思索起來。
許秋朝女人點了點頭,算是打招唿了。
“許醫生來了我就放心了,我爹有救了!”
女人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此刻她隻感覺如釋重負。
她跟在兩人的後麵,亦步亦趨,時快時慢,喉嚨聳動了幾下,欲言又止。
許秋瞥了一眼:“什麽事情?”
“許醫生,我……我上個月才在咱們院生了個孩子……”
“恭喜。”
“不是不是,我是想說,前幾天她不是睡覺嘛,我就拿放大鏡看了看,發現她腋下有一根金色的小短毛,這沒問題吧?”
許秋搖頭:“沒什麽大礙。”
“還有還有,她胳膊上有一個很小的痣,也要用放大鏡才能看得到,你說會不會惡化,有沒可能是癌症啊?”
“不用過度擔心。”
“可是我用放大鏡看,她眼皮那裏有一條細細的血絲,我該怎麽辦啊?”
許秋沉默了幾秒鍾,“丟掉你的放大鏡。”
……
到icu門口時,江主任臉都憋紅了。
差點就笑出聲來。
說實話,丟掉放大鏡這個醫囑,的確是針對母親過度焦慮最好的治療措施……
隻是怎麽聽怎麽搞笑。
關鍵是,許秋並沒有開玩笑,而是一本正經,有理有據地給出了這個治療方案。
“病人的情況就這樣,這是更詳細的檢查報告……”
江主任接過護士送來的病例,雙手傳遞給許秋。
許秋邊走邊翻看。
病號叫陶昌翰,今年六十六了。
最開始是乏力胃口差,首診是消化科的醫生。
查了半天,不是慢性胃炎,不是心力衰竭,也不是肝功異常這些老年人常見的病因。
後來做了個ct,發現肺炎,轉到了唿吸外科,確診。
典型的肺炎,是咳嗽咳痰發熱,但陶昌翰正好是不典型的肺炎。
家屬最開始以為隻是一個消化不良,去藥房開了點促消化的藥。
直到後來不起效,才來臨海一院, 這才發現其實是肺炎。
而耽誤這其中寶貴的治療時間的代價,是老人由肺炎進展為了重症肺炎。
入院當天,老人就急性加重,唿吸急促、極度缺氧,最後連唿吸機都用上了,還差點直接發生休克。
稍微穩定下來,唿吸科立刻急急忙忙把病人轉到icu。
轉診過程值得慶幸的兩件事。
一,老人順利來到了icu,在這裏,隻要有鈔能力,輕易是死不掉的。
第二個,家屬沒有糾纏“在家裏好好的,怎麽一來醫院就加重了”。
“許醫生,我爹還好吧,他應該沒什麽生命危險吧?”女人這時才把注意力掰迴來。
“超過六十五歲的老年人發生重症肺炎,死亡率在四成左右。”
“啊?!”
女人瞳孔瞬間收縮,感覺脖子像是被人掐住,唿吸困難。
“不過不用擔心,icu這邊處理過很多例重症肺炎。在重症裏麵,他還算輕的,還有希望。”許秋安慰著。
果然,病人的情緒立刻又漲了不少。
優秀的醫生,往往能把控“不切實際的期望”與“杞人憂天的恐慌”之間的平衡,輕鬆拿捏病人與家屬的心態。
江主任不由得點頭。
既不讓家屬有過高的期待,也不嚇著他們,這是很多醫生要學一輩子的溝通藝術。
而許秋,已經運用得爐火純青。
……
看完病例後,許秋也終於明白江主任為何專程在門口堵自己。
這個病人,入icu後的第一個七十二小時,治療效果很不錯。
臨床上,廣大醫生總結了很多黃金時間。
比如,急性梗死的黃佳搶救時間是兩個小時。
腦梗死是3~4.5個小時。
心髒驟停黃金四分鍾、氣管異物4~10分鍾,手外科的手指離斷黃金六小時。
術後,也有個黃金七十二小時。
這是最容易出現術後並發症的時候,隻要度過前三天,後續再出現感染、出血的幾率會小很多,基本上就宣告平安度過手術了。
而icu這裏的重症肺炎,同樣有黃金三天。
三天治療效果佳,就能快速控製住。
隻要不反複,病人康複的概率大於百分之八十。
陶昌翰經過三天的治療,用上了廣譜抗生素,感染指標下降、神誌越來越清晰,影像科發來的胸片也提示肺炎有了改善。
但問題就出現,接下去的五六天,隨著老人所有指標都在明顯好轉,所有人都等著他從icu轉入普通病房之際,陶昌翰開始反複發熱!
一檢查,肺炎並沒有加重,而且對比之前的依舊在好轉。
另外,病人燒的不算高,也就37.9~38.3之間。
但,這個溫度對一個躺在icu、插著氣管的老人來說,是致命的。
陶昌翰的精神肉眼可見地萎靡了下去,盡管各種指標都在報喜,但病人的實際表現不容樂觀。
江主任頗為頭疼地開口:“這幾天我們也用了退燒藥。
這發熱也是奇怪。
用了藥,立刻就降下去了,病人的精氣神馬上就迴來。
一停藥,溫度又竄上去,病人神誌開始模模糊糊。”
管床醫生說道:“第四天的時候我們都打算給他脫機了,結果開始發熱,唿吸指標又下去了,我隻能趕緊重新連上。”
“體格檢查呢?”
“都查過了,胸腹部、下肢、中樞神經,還有泌尿係統、皮膚、瞳孔、顏麵部等,都沒有發現異常。”
icu這邊和其他科室不一樣。
比如唿吸科那邊,一個醫生管十幾個病人,晚上值班,一個病區隻有一兩個護士。
重症監護不同,拿臨海一院來說,icu醫生與床位比是0.8:1。
假設有十張病床,十個病人,那麽至少得有八個醫生,基本上醫生和病人數量是匹配的,一比一特護。
因此,icu醫生對病人的了解往往更加詳細,病曆更是倒背如流。
“嗯。”
許秋點點頭。
來到病房後,他又重新進行了一次檢查。
的確如管床醫生所說,肉眼能看到的地方,和檢查能摸到的地方,都沒有值得關注的異常表現。
像什麽脊柱彎曲度增加、椎間盤萎縮等,都屬於老年人的退行性病變,俗稱年紀大了,沒什麽診斷意義。
“問題在哪……”許秋掃過插著管子的老人,思索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