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一指之師
金兵入侵,我成了大宋救世主 作者:五月的天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趙佶臉上露出欣喜之色,笑著看張士勳一眼,“張小哥果然不凡,僅僅指點一下,效果斐然,可謂‘一指之師’啊。”
張士勳聽了,整理一下衣衫,十分鄭重地躬身施禮,“多謝官家,這‘一指之師’,草民就愧受了。”
“呃!”趙佶一愣,隨即放聲大笑起來,指著張士勳道:“原來……原來你早看出朕的身份來了。”
“嘿嘿!草民又不是傻子,自從官家進入門來,李娘子她們個個誠惶誠恐、畢恭畢敬,坐都不敢坐,正眼也不敢看您一眼。草民要是還看不出來您是官家,豈不是有眼無珠?”
趙佶笑著搖搖頭,道:“我隻顧著聽你演奏,一時不查,卻被你趁機鑽了空子,賺得一個‘一指之師’。也罷,既然從你這裏得到了好處,我賞你‘一指之師’也不為過。”
“謝官家!”張士勳躬身道。
李師師也替他高興,笑道:“張公子有了這個‘一指之師’,以後可以憑琴藝在大宋橫著走了。”
張士勳道:“不敢!這是官家對我的褒獎,我不能依仗這個‘一指之師’橫行霸道,那樣的話,就成一隻螃蟹了。”
眾人一齊笑起來。
“嗬嗬!師師姑娘前些天曾告訴我,說大宋出了個奇才,於音樂一道造詣非凡,我聽後隻當她說笑。後來她和賽賽小娘子去宮內演奏,一曲《春江花月夜》震驚四座,後來我私下問師師娘子,乃知是你所授。今日親耳聽了你的演奏,果然如她所言,的確稱得上造詣非凡四字。”
“官家誇獎了,那是李娘子謬讚,造詣非凡四字愧不敢當。”張士勳有些汗顏,自己所有的演奏技巧來自千年後,那都是曆代音樂家、演奏家的知識結晶,自己不過學了點皮毛,卻拿來在這裏裝點門麵,實在厚顏。
“既然你得了莫大的好處,那就彈奏一下那首‘春江花月夜’吧。”趙佶道。
“君有命,恭敬不如從命。”
張士勳端坐琴案後,把‘春江花月夜’認真彈奏了一遍。
趙佶聽得心曠神怡,拍案叫絕:“何其妙哉!”
感歎一陣,他覺得意猶未盡,便道:“張小哥再給我彈奏一曲吧。”
張士勳不能推脫,想了想道:“草民就為官家彈奏一曲《廣陵散》吧。”
趙佶聽到《廣陵散》三個字,霍然站起,顫抖著聲音問:“廣陵散!可是嵇康臨刑時所奏那首廣陵散?”
“正是!”
趙佶喉頭急促的上下蠕動幾下,搓著手問:“這首曲譜早已失傳,你是從何處得到它的?”
聽到趙佶問,張士勳簡直想抽自己一嘴巴,彈什麽不好,偏偏彈奏廣陵散?
又要編故事了,真要命。
見張士勳遲疑,趙佶誤會了,以為他不願意透露其中秘密,也不勉強,便擺擺手:“若是不便告知,不說也罷。”
“官家誤會了,沒什麽不可對人言的。”張士勳輕咳一聲,開始編故事:“廣陵散的曲譜是家父在海外遊曆的時候偶然從一流落海外的人那裏得到的,那個人的祖上於唐末避禍於海外。據那人說,嵇康有個外甥叫袁孝己,他也酷愛彈琴,曾求於嵇康學廣陵散而遭拒,袁孝己心有不甘,便在嵇康彈琴的時候,悄悄潛伏在窗外偷聽默記,不料卻被嵇康發現了,嵇康馬上終止了彈奏。好在袁孝己記憶超群,迴去後憑記憶把樂譜記錄下來,遺憾的是,隻記了三十三拍。家父得到曲譜後,與家母嘔心瀝血,終於把後麵缺失的部分補全了。”
張士勳搜腸刮肚編著故事,一點也不擔心被人看穿揭破,反正無論他怎麽說,沒人能夠分辨真假,他說什麽就是什麽。
編完故事,他擔心這樣下去,會形成一種不好的習慣。
有時候,說謊話會上癮的。
趙佶聽完,沒有懷疑,催促道:“那就請你為我彈奏一下吧,我已經急不可待了。”
“遵命!”張士勳坐迴到琴案前,認真地演奏起來。
據《晉書》記載,廣陵散是嵇康遊玩洛西時,為一古人所贈。
而《太平廣記》記載的就有些玄乎了,說的是夜宿月華亭,坐而撫琴,有幽靈為其琴音所感,遂傳《廣陵散》於嵇康,更與嵇康約定:此曲不得教人。後來嵇康為司馬昭所害,臨死前,嵇康歎息道:“廣陵散於今絕矣!”。
張士勳所奏廣陵散,是後人根據明代宮廷收藏的《神秘曲譜》整理所得,全曲慷慨激昂,是古琴曲中唯一具有戈矛殺伐氣氛的樂曲,藝術性極高。
張士勳一邊彈奏,眼睛的餘光還不忘觀察趙佶的反應。
趙佶不愧為藝術家,情緒很容易被感染,聽著這首廣陵散,時而皺眉,時而悲憤,時而握緊拳頭……
一曲奏罷,趙佶站起身,無視房間內的人,在房間裏來迴踱起步來,良久,才來到琴案前,以不容拒絕的語氣對張士勳道:“把這首曲譜寫下來給我。”
張士勳苦笑一聲,道:“迴官家,草民不會記譜。”
“你不會記譜?”趙佶根本就不相信。
“官家若是不信,可以問問李娘子,草民真的不會記譜。”
趙佶用詢問的眼光看向李師師,李師師衝他點點頭。
“哈哈!琴彈奏得這麽好,你竟然不會記譜。”趙佶開懷大笑,仿佛張士勳不會記譜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
趙佶是個對藝術非常有追求的人,對於廣陵散的現世,如獲至寶。
“去拿筆墨紙硯,把廣陵散的曲譜記下來。”趙佶迫不及待地吩咐旁邊侍立的女堂倌,他一刻都不能等。
又要記譜。
減字譜記起來繁瑣無比,鬼畫符一般,在張士勳看來,如同天書。
張士勳耐著性子陪他們記了一陣,感覺十分無趣,打個哈欠,抬頭看眾女,除了記譜的李師師,其他人個個雙目無神。
這支曲譜要是寫完,肯定寫到下半夜了,太難熬了。
張士勳借口上茅廁出了閣子間。
張士勳聽了,整理一下衣衫,十分鄭重地躬身施禮,“多謝官家,這‘一指之師’,草民就愧受了。”
“呃!”趙佶一愣,隨即放聲大笑起來,指著張士勳道:“原來……原來你早看出朕的身份來了。”
“嘿嘿!草民又不是傻子,自從官家進入門來,李娘子她們個個誠惶誠恐、畢恭畢敬,坐都不敢坐,正眼也不敢看您一眼。草民要是還看不出來您是官家,豈不是有眼無珠?”
趙佶笑著搖搖頭,道:“我隻顧著聽你演奏,一時不查,卻被你趁機鑽了空子,賺得一個‘一指之師’。也罷,既然從你這裏得到了好處,我賞你‘一指之師’也不為過。”
“謝官家!”張士勳躬身道。
李師師也替他高興,笑道:“張公子有了這個‘一指之師’,以後可以憑琴藝在大宋橫著走了。”
張士勳道:“不敢!這是官家對我的褒獎,我不能依仗這個‘一指之師’橫行霸道,那樣的話,就成一隻螃蟹了。”
眾人一齊笑起來。
“嗬嗬!師師姑娘前些天曾告訴我,說大宋出了個奇才,於音樂一道造詣非凡,我聽後隻當她說笑。後來她和賽賽小娘子去宮內演奏,一曲《春江花月夜》震驚四座,後來我私下問師師娘子,乃知是你所授。今日親耳聽了你的演奏,果然如她所言,的確稱得上造詣非凡四字。”
“官家誇獎了,那是李娘子謬讚,造詣非凡四字愧不敢當。”張士勳有些汗顏,自己所有的演奏技巧來自千年後,那都是曆代音樂家、演奏家的知識結晶,自己不過學了點皮毛,卻拿來在這裏裝點門麵,實在厚顏。
“既然你得了莫大的好處,那就彈奏一下那首‘春江花月夜’吧。”趙佶道。
“君有命,恭敬不如從命。”
張士勳端坐琴案後,把‘春江花月夜’認真彈奏了一遍。
趙佶聽得心曠神怡,拍案叫絕:“何其妙哉!”
感歎一陣,他覺得意猶未盡,便道:“張小哥再給我彈奏一曲吧。”
張士勳不能推脫,想了想道:“草民就為官家彈奏一曲《廣陵散》吧。”
趙佶聽到《廣陵散》三個字,霍然站起,顫抖著聲音問:“廣陵散!可是嵇康臨刑時所奏那首廣陵散?”
“正是!”
趙佶喉頭急促的上下蠕動幾下,搓著手問:“這首曲譜早已失傳,你是從何處得到它的?”
聽到趙佶問,張士勳簡直想抽自己一嘴巴,彈什麽不好,偏偏彈奏廣陵散?
又要編故事了,真要命。
見張士勳遲疑,趙佶誤會了,以為他不願意透露其中秘密,也不勉強,便擺擺手:“若是不便告知,不說也罷。”
“官家誤會了,沒什麽不可對人言的。”張士勳輕咳一聲,開始編故事:“廣陵散的曲譜是家父在海外遊曆的時候偶然從一流落海外的人那裏得到的,那個人的祖上於唐末避禍於海外。據那人說,嵇康有個外甥叫袁孝己,他也酷愛彈琴,曾求於嵇康學廣陵散而遭拒,袁孝己心有不甘,便在嵇康彈琴的時候,悄悄潛伏在窗外偷聽默記,不料卻被嵇康發現了,嵇康馬上終止了彈奏。好在袁孝己記憶超群,迴去後憑記憶把樂譜記錄下來,遺憾的是,隻記了三十三拍。家父得到曲譜後,與家母嘔心瀝血,終於把後麵缺失的部分補全了。”
張士勳搜腸刮肚編著故事,一點也不擔心被人看穿揭破,反正無論他怎麽說,沒人能夠分辨真假,他說什麽就是什麽。
編完故事,他擔心這樣下去,會形成一種不好的習慣。
有時候,說謊話會上癮的。
趙佶聽完,沒有懷疑,催促道:“那就請你為我彈奏一下吧,我已經急不可待了。”
“遵命!”張士勳坐迴到琴案前,認真地演奏起來。
據《晉書》記載,廣陵散是嵇康遊玩洛西時,為一古人所贈。
而《太平廣記》記載的就有些玄乎了,說的是夜宿月華亭,坐而撫琴,有幽靈為其琴音所感,遂傳《廣陵散》於嵇康,更與嵇康約定:此曲不得教人。後來嵇康為司馬昭所害,臨死前,嵇康歎息道:“廣陵散於今絕矣!”。
張士勳所奏廣陵散,是後人根據明代宮廷收藏的《神秘曲譜》整理所得,全曲慷慨激昂,是古琴曲中唯一具有戈矛殺伐氣氛的樂曲,藝術性極高。
張士勳一邊彈奏,眼睛的餘光還不忘觀察趙佶的反應。
趙佶不愧為藝術家,情緒很容易被感染,聽著這首廣陵散,時而皺眉,時而悲憤,時而握緊拳頭……
一曲奏罷,趙佶站起身,無視房間內的人,在房間裏來迴踱起步來,良久,才來到琴案前,以不容拒絕的語氣對張士勳道:“把這首曲譜寫下來給我。”
張士勳苦笑一聲,道:“迴官家,草民不會記譜。”
“你不會記譜?”趙佶根本就不相信。
“官家若是不信,可以問問李娘子,草民真的不會記譜。”
趙佶用詢問的眼光看向李師師,李師師衝他點點頭。
“哈哈!琴彈奏得這麽好,你竟然不會記譜。”趙佶開懷大笑,仿佛張士勳不會記譜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
趙佶是個對藝術非常有追求的人,對於廣陵散的現世,如獲至寶。
“去拿筆墨紙硯,把廣陵散的曲譜記下來。”趙佶迫不及待地吩咐旁邊侍立的女堂倌,他一刻都不能等。
又要記譜。
減字譜記起來繁瑣無比,鬼畫符一般,在張士勳看來,如同天書。
張士勳耐著性子陪他們記了一陣,感覺十分無趣,打個哈欠,抬頭看眾女,除了記譜的李師師,其他人個個雙目無神。
這支曲譜要是寫完,肯定寫到下半夜了,太難熬了。
張士勳借口上茅廁出了閣子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