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1章 怪底新朝無個事
弘光皇帝的內心煎熬,其實也完全屬於咎由自取。
南京的弘光朝廷建立後,曾經一度吸引了大江南北的各路文武官員和地主士紳的目光,很多人曆經了千辛萬苦艱難跋涉來到了南京城,希望看到新朝新氣象,但是眼前的景象,令所有到訪南京的士紳,都是失望不已。
來自於河南郾城的地主士紳李發愚,看到南京城內外,明明風雨飄搖之際,可是朝野文武大臣,卻置軍國重事於腦後,不僅文恬武嬉,還熱衷於不急之務,粉飾太平。
比如大明朝堂廷議的話題,竟然有人提出給二百多年前被明太祖朱元璋處死的開國功臣傅友德、馮勝等人,被明成祖朱棣殺害的建文朝忠臣追加諡號、恢複名譽,而這樣的事務竟然討論了長達兩個月之久。
李發愚不禁發出了哀歎之聲:
“怪底新朝無個事,大家都做太平官。”
表達了對弘光朝廷目光短淺,貪圖享樂的行為的極度不滿,弘光朝廷也因此大失天下人望。
為何說“怪底新朝無個事”?
其實弘光朝廷建立後,麵對的各方麵的困難非常多,明廷並不是無事,而是沒有大臣站出來,能夠優先處理比較緊要的事情。
比如麵對清軍南下的情報,明廷想要做的不是派人嚴密的布防,而是熱衷於“借虜平寇”的政策。
弘光皇帝剛剛登基,對於殘害先王朱常洵的李自成恨之入骨,下令袁繼鹹和左良玉反攻順軍,收複武昌城,明確表示與李自成絕無和談的可能性。
為了表明自己的態度,弘光皇帝下令將之前被路振飛騙到的大順黃淮節度使武愫和淮北防禦使呂弼周,於南京城外斬首示眾。
卻不知武愫是一個名聲極好的地方官,正是他親自帶人堵住了黃河的缺口,正是他在黃淮之間設立濟民粥棚,從而活民無數。
武愫的被殺,使得南京朝廷大失河南士民之心。
而此時李自成已經從北京城敗退,大量的大順軍將領和數十萬大軍聚集在山東和河南大地,與李自成的本部失去了聯係。
如果弘光皇帝朱由崧能夠摒棄偏見,派人招降這些順軍餘部,那麽明軍的整體實力,還會得到一個很大的提高。
但是在弘光皇帝朱由崧和他的大臣眼中,此刻的私仇已經遠遠大於公恨,為此他還委派了以兵部左侍郎左懋第為首,以馬紹愉和陳洪範為副使,攜帶著十萬兩白銀和大量的糧草,送給了北京城的多爾袞。
多爾袞對於南京方麵的如此不識時務是又氣又笑,首先把明軍的好意給笑納了,有了明國提供的大量糧草,清軍得以至少提前一個月,發動了山西和陝西方麵的全麵進攻,並且很輕鬆便將山東納入統治之下。
隻是對於南京方麵的癡心妄想,多爾袞很明顯地予以拒絕,直接指責朱由崧的繼位不當,是非法的,大清國才是整個中國大地唯一一個合法的政府。
明國的主使左懋第自然是看出來清廷的野心,這位來自於山東萊陽的熱血漢子,當即駁斥了多爾袞的謬論,嚇得旁邊的馬紹愉和陳洪範連忙害怕的跪了下去,深怕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反觀左懋第仍然是一副威武不能屈的凜然挺立的樣子,多爾袞下令將左懋第給關押了起來,便來招降馬紹愉和陳洪範。
陳洪範自然不會有問題,因為他早在數年之前就已經被清廷的細作所策反,在他的勸說下,馬紹愉也死心塌地地率領部下讚畫王言,孫正強,副總兵張有才、楊逢春、劉英等一起降清。
多爾袞讓馬紹愉和陳洪範返迴南京,給他們下達的命令就是盡可能麻痹南京城的文武官員,讓他們以為清軍不會對南麵用兵,雙方采取一致的行動方向,那就是全力打擊李自成的大順軍。然後私下的時候,再聯絡身在南京的大臣們,培養一些親清的文武官員出來。
可以說馬紹愉和陳洪範非常圓滿地完成了自己任務,成功麻痹了明廷的大部分官員,隻是明廷也並不是完全沒有明白人。
自從浮山伯張鹿安收複東江和登萊的消息傳到南京後,路振飛的心情激蕩,當即向朝廷奏報,希望朝廷派遣大軍前往河南,收複河南失地。
可是南京城內的首輔大臣馬士英、大臣阮大铖和史可法討論的卻是隔淮而治的方針,這樣的提法又被輔臣高弘圖所否決。
身為膠州人的高弘圖,主張“山東百二河山,絕不容輕棄,應當以河間府為邊界”。
高弘圖的出發點其實更多的也是自己的家鄉在山東,不能讓自己無法落葉歸根,因為他也是“借師平寇”和“聯虜平寇”的忠實擁躉。
朝廷方麵吵個沒完,一些有想法的地方實力派,除了張鹿安外,還有興平伯高傑,也有著北伐的想法。
此時的江北五鎮之中,張鹿安著重發展登萊,黃得功還在舔舐傷口,擴軍備戰,黃得功所部一度發展到擁有十二個總兵官,三萬餘人的地步,隻是黃得功此人對朝廷是忠心耿耿,除了之前和高傑火拚以外,一直都是唯朝廷之命是從,待在自己的信地範圍內獨自發展;
而劉澤清則是陷入了溫柔鄉之中,劉良佐則是在加倍地殘害百姓。
唯有興平伯高傑具備北伐的想法和實力,高傑此時駐紮泗州和徐州一帶,麾下擁有總兵官九名,四萬名久經戰陣的士兵,其中至少有6000人都是陝西帶過來的精銳老兵,甚至還有9000匹馬騾,純實力方麵在江南五鎮之中居於首位。
高傑聽聞張鹿安取得了那樣的戰功,頓時羨慕不已,加上清軍南下,也激起了高傑骨子裏的愛國熱情,直接點起全部人馬,率領部下將領李本深、胡茂禎、李成棟、高進庫、郭虎和王之綱等,向河南歸德府進發。
順便提一句,昔日在河南的遊擊將軍高謙,因為沒有給上峰分潤的問題,被發配到江南鎮江為將,而高謙的部下悍將馬寶卻選擇留在了河南,在高傑北上之際,馬寶率領所部人馬數百人投降了高傑,被高傑分配到李成棟的麾下聽令。
高傑所部兵強馬壯,自然是睥睨一切,以恢複河南為己任。
正好聽到河南總兵許定國(李際遇投降清軍後,被清軍任命為清國河南總兵,空出來的大明河南總兵一職便由許定國接任,並掛鎮北將軍印),將自己的兒子許爾安送到河北的清軍大營為人質,有投降清國的可能性。
高傑一向是心高氣傲,加上這個時候史可法也發出命令,讓高傑迅速拿下河南省,高傑便將大軍駐紮在歸德城外,威逼許定國。
許定國態度謙卑的走出城池,向高傑下跪行禮,加上城內還有與高傑關係很好的河南巡撫越其傑、河南參政袁樞(袁可立的兒子)和河南巡按陳潛夫等,高傑覺得事情還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因此有些大意。
高傑對於許定國的態度很滿意,覺得之前的傳說很可能是謠言,便徑直帶著300名士兵進入歸德城。
期間,越其傑曾經試圖向高傑建議不要貿然進入許定國的地盤,但是被高傑所無視。
越其傑其實早就發現許定國的毛病了,才會之前派自己的外甥楊文驄去南京向首輔馬士英匯報情況,馬士英根本沒有當迴事,而是將自己的親戚楊文驄(馬士英的妹妹嫁給了楊文驄)派到了鎮江執行江防任務。
如此一來,沒有防備的高傑遇到了陰謀作亂的許定國,許定國以有心算無心,結果可想而知:
許定國在將高傑灌醉後,突然發難,將高傑及其部下300名全部斬殺,終於為自己當初死難的家人,報了一箭之仇(高傑所部軍紀很糟糕,之前經過太康縣時,將許定國的家人幾十口殺害)。
許定國秉持著“冤有頭債有主”的原則,沒有刻意為難其他人,河南的大明地方官員越其傑、袁樞和陳潛夫則是趁機逃離,並將高傑遇難的消息,報告給了城外的高濟部下,那些文官則是直接跑到了南京城。
高傑的部將們一聽說自己的主帥因為參加宴會被殺害,頓時氣憤異常,在李本深的率領下,以四萬人馬對歸德府發動了全麵進攻。
許定國和自己的副將劉方興帶著各自的家眷,從城北逃了出去,投降了清軍多鐸所部。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人都像許定國那般為了報私仇,就可以置國仇不顧,許定國的部將莊子固,本就遼東人,如果投降清朝一定會得到重用,可是莊子固得知許定國要投降清廷後,立刻帶領親兵脫離許定國的隊伍,組建“赤心報國軍”,決心與清軍抗爭到底。
而許定國留在歸德府城的兩員部將單長庚和潘一鳳,也不願意隨同一起投清,才被許定國刻意留下殿後,在已經瘋狂成魔的興平軍麵前,單長庚和潘一鳳已經無法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了,在紛亂的城內,被亂兵所殺。
興平軍把整個歸德城以及周邊三十裏全部洗劫了。
兩支明軍之間的內戰,至少使得兩萬明軍戰死,數萬百姓被殺。
但這絕對不是南明的第一次內戰。
興平軍在發泄完了以後,才簇擁著高傑的夫人刑氏和世子高元照南下泗州。
(本章完)
弘光皇帝的內心煎熬,其實也完全屬於咎由自取。
南京的弘光朝廷建立後,曾經一度吸引了大江南北的各路文武官員和地主士紳的目光,很多人曆經了千辛萬苦艱難跋涉來到了南京城,希望看到新朝新氣象,但是眼前的景象,令所有到訪南京的士紳,都是失望不已。
來自於河南郾城的地主士紳李發愚,看到南京城內外,明明風雨飄搖之際,可是朝野文武大臣,卻置軍國重事於腦後,不僅文恬武嬉,還熱衷於不急之務,粉飾太平。
比如大明朝堂廷議的話題,竟然有人提出給二百多年前被明太祖朱元璋處死的開國功臣傅友德、馮勝等人,被明成祖朱棣殺害的建文朝忠臣追加諡號、恢複名譽,而這樣的事務竟然討論了長達兩個月之久。
李發愚不禁發出了哀歎之聲:
“怪底新朝無個事,大家都做太平官。”
表達了對弘光朝廷目光短淺,貪圖享樂的行為的極度不滿,弘光朝廷也因此大失天下人望。
為何說“怪底新朝無個事”?
其實弘光朝廷建立後,麵對的各方麵的困難非常多,明廷並不是無事,而是沒有大臣站出來,能夠優先處理比較緊要的事情。
比如麵對清軍南下的情報,明廷想要做的不是派人嚴密的布防,而是熱衷於“借虜平寇”的政策。
弘光皇帝剛剛登基,對於殘害先王朱常洵的李自成恨之入骨,下令袁繼鹹和左良玉反攻順軍,收複武昌城,明確表示與李自成絕無和談的可能性。
為了表明自己的態度,弘光皇帝下令將之前被路振飛騙到的大順黃淮節度使武愫和淮北防禦使呂弼周,於南京城外斬首示眾。
卻不知武愫是一個名聲極好的地方官,正是他親自帶人堵住了黃河的缺口,正是他在黃淮之間設立濟民粥棚,從而活民無數。
武愫的被殺,使得南京朝廷大失河南士民之心。
而此時李自成已經從北京城敗退,大量的大順軍將領和數十萬大軍聚集在山東和河南大地,與李自成的本部失去了聯係。
如果弘光皇帝朱由崧能夠摒棄偏見,派人招降這些順軍餘部,那麽明軍的整體實力,還會得到一個很大的提高。
但是在弘光皇帝朱由崧和他的大臣眼中,此刻的私仇已經遠遠大於公恨,為此他還委派了以兵部左侍郎左懋第為首,以馬紹愉和陳洪範為副使,攜帶著十萬兩白銀和大量的糧草,送給了北京城的多爾袞。
多爾袞對於南京方麵的如此不識時務是又氣又笑,首先把明軍的好意給笑納了,有了明國提供的大量糧草,清軍得以至少提前一個月,發動了山西和陝西方麵的全麵進攻,並且很輕鬆便將山東納入統治之下。
隻是對於南京方麵的癡心妄想,多爾袞很明顯地予以拒絕,直接指責朱由崧的繼位不當,是非法的,大清國才是整個中國大地唯一一個合法的政府。
明國的主使左懋第自然是看出來清廷的野心,這位來自於山東萊陽的熱血漢子,當即駁斥了多爾袞的謬論,嚇得旁邊的馬紹愉和陳洪範連忙害怕的跪了下去,深怕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反觀左懋第仍然是一副威武不能屈的凜然挺立的樣子,多爾袞下令將左懋第給關押了起來,便來招降馬紹愉和陳洪範。
陳洪範自然不會有問題,因為他早在數年之前就已經被清廷的細作所策反,在他的勸說下,馬紹愉也死心塌地地率領部下讚畫王言,孫正強,副總兵張有才、楊逢春、劉英等一起降清。
多爾袞讓馬紹愉和陳洪範返迴南京,給他們下達的命令就是盡可能麻痹南京城的文武官員,讓他們以為清軍不會對南麵用兵,雙方采取一致的行動方向,那就是全力打擊李自成的大順軍。然後私下的時候,再聯絡身在南京的大臣們,培養一些親清的文武官員出來。
可以說馬紹愉和陳洪範非常圓滿地完成了自己任務,成功麻痹了明廷的大部分官員,隻是明廷也並不是完全沒有明白人。
自從浮山伯張鹿安收複東江和登萊的消息傳到南京後,路振飛的心情激蕩,當即向朝廷奏報,希望朝廷派遣大軍前往河南,收複河南失地。
可是南京城內的首輔大臣馬士英、大臣阮大铖和史可法討論的卻是隔淮而治的方針,這樣的提法又被輔臣高弘圖所否決。
身為膠州人的高弘圖,主張“山東百二河山,絕不容輕棄,應當以河間府為邊界”。
高弘圖的出發點其實更多的也是自己的家鄉在山東,不能讓自己無法落葉歸根,因為他也是“借師平寇”和“聯虜平寇”的忠實擁躉。
朝廷方麵吵個沒完,一些有想法的地方實力派,除了張鹿安外,還有興平伯高傑,也有著北伐的想法。
此時的江北五鎮之中,張鹿安著重發展登萊,黃得功還在舔舐傷口,擴軍備戰,黃得功所部一度發展到擁有十二個總兵官,三萬餘人的地步,隻是黃得功此人對朝廷是忠心耿耿,除了之前和高傑火拚以外,一直都是唯朝廷之命是從,待在自己的信地範圍內獨自發展;
而劉澤清則是陷入了溫柔鄉之中,劉良佐則是在加倍地殘害百姓。
唯有興平伯高傑具備北伐的想法和實力,高傑此時駐紮泗州和徐州一帶,麾下擁有總兵官九名,四萬名久經戰陣的士兵,其中至少有6000人都是陝西帶過來的精銳老兵,甚至還有9000匹馬騾,純實力方麵在江南五鎮之中居於首位。
高傑聽聞張鹿安取得了那樣的戰功,頓時羨慕不已,加上清軍南下,也激起了高傑骨子裏的愛國熱情,直接點起全部人馬,率領部下將領李本深、胡茂禎、李成棟、高進庫、郭虎和王之綱等,向河南歸德府進發。
順便提一句,昔日在河南的遊擊將軍高謙,因為沒有給上峰分潤的問題,被發配到江南鎮江為將,而高謙的部下悍將馬寶卻選擇留在了河南,在高傑北上之際,馬寶率領所部人馬數百人投降了高傑,被高傑分配到李成棟的麾下聽令。
高傑所部兵強馬壯,自然是睥睨一切,以恢複河南為己任。
正好聽到河南總兵許定國(李際遇投降清軍後,被清軍任命為清國河南總兵,空出來的大明河南總兵一職便由許定國接任,並掛鎮北將軍印),將自己的兒子許爾安送到河北的清軍大營為人質,有投降清國的可能性。
高傑一向是心高氣傲,加上這個時候史可法也發出命令,讓高傑迅速拿下河南省,高傑便將大軍駐紮在歸德城外,威逼許定國。
許定國態度謙卑的走出城池,向高傑下跪行禮,加上城內還有與高傑關係很好的河南巡撫越其傑、河南參政袁樞(袁可立的兒子)和河南巡按陳潛夫等,高傑覺得事情還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因此有些大意。
高傑對於許定國的態度很滿意,覺得之前的傳說很可能是謠言,便徑直帶著300名士兵進入歸德城。
期間,越其傑曾經試圖向高傑建議不要貿然進入許定國的地盤,但是被高傑所無視。
越其傑其實早就發現許定國的毛病了,才會之前派自己的外甥楊文驄去南京向首輔馬士英匯報情況,馬士英根本沒有當迴事,而是將自己的親戚楊文驄(馬士英的妹妹嫁給了楊文驄)派到了鎮江執行江防任務。
如此一來,沒有防備的高傑遇到了陰謀作亂的許定國,許定國以有心算無心,結果可想而知:
許定國在將高傑灌醉後,突然發難,將高傑及其部下300名全部斬殺,終於為自己當初死難的家人,報了一箭之仇(高傑所部軍紀很糟糕,之前經過太康縣時,將許定國的家人幾十口殺害)。
許定國秉持著“冤有頭債有主”的原則,沒有刻意為難其他人,河南的大明地方官員越其傑、袁樞和陳潛夫則是趁機逃離,並將高傑遇難的消息,報告給了城外的高濟部下,那些文官則是直接跑到了南京城。
高傑的部將們一聽說自己的主帥因為參加宴會被殺害,頓時氣憤異常,在李本深的率領下,以四萬人馬對歸德府發動了全麵進攻。
許定國和自己的副將劉方興帶著各自的家眷,從城北逃了出去,投降了清軍多鐸所部。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人都像許定國那般為了報私仇,就可以置國仇不顧,許定國的部將莊子固,本就遼東人,如果投降清朝一定會得到重用,可是莊子固得知許定國要投降清廷後,立刻帶領親兵脫離許定國的隊伍,組建“赤心報國軍”,決心與清軍抗爭到底。
而許定國留在歸德府城的兩員部將單長庚和潘一鳳,也不願意隨同一起投清,才被許定國刻意留下殿後,在已經瘋狂成魔的興平軍麵前,單長庚和潘一鳳已經無法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了,在紛亂的城內,被亂兵所殺。
興平軍把整個歸德城以及周邊三十裏全部洗劫了。
兩支明軍之間的內戰,至少使得兩萬明軍戰死,數萬百姓被殺。
但這絕對不是南明的第一次內戰。
興平軍在發泄完了以後,才簇擁著高傑的夫人刑氏和世子高元照南下泗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