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1章 為大義主動請纓
張鹿安按照大明督師史可法的要求,來到了督師府,拜見了史可法。
再一次見到史可法的時候,張鹿安驚呆了,史可法仿佛比之前老了十來歲,頭發都已經半白,臉上疲態明顯,顯然是絕對的操勞過度。
張鹿安對於眼前這個在個人道德上幾乎沒有瑕疵的正人君子,心裏也是感慨萬千,連忙關切地問道;
“史閣老,您老要保重身體啊,您看上去臉色不太好。”
“咳咳咳……終日嚐不及一食,夜不就枕褥。倦則使健卒坐地,以背相倚,假寐片刻。
謂人不寧處,我何忍安?”
“咳咳,即使如此,身體是奮鬥的本錢,沒有一個好身體,怎麽能指揮大家打勝仗呢?”
“哎,浮山伯,我們還能打勝仗嗎?”
“閣老,我部還有五千人,黃帥所部還有三萬多,再加上南京還有至少二十四萬人,這大江南北難道就沒有其他忠臣義士了嗎?我們大明還有機會的!”
史可法突然臉色落寞了起來,緩了一下神色淡漠地說道:
“原本是有的……可惜了……”
張鹿安瞬間就明白了史可法的意思,畢竟他當初在處理興平伯死後的安排時,確實欠妥。
麵對著清軍的入侵,已故興平伯高傑的部下,無論是李成棟、胡茂禎、李本深都是選擇了或投降或不戰而逃,壓根就不再聽從史可法的調遣。
而在以前,興平軍和靖南軍都算是最為聽令的營伍,一切都變了,尤其是人心涼了,猶如覆水難收,想要挽迴的可能性非常小。
尤其是史可法的身邊還有大量的“豬隊友”,比如鄭鴻逵,讓他出動水兵在寶應城外打擊清廷水師,鄭鴻逵卻以自己的海船太大進不了運河為由,予以拒絕;
當興平軍試圖渡江南下,至少也是將高傑的家屬送到江南的和平的地方時候,鄭鴻逵又突然來勁了,致使興平軍所部上萬人死亡,雙方因此種下了深深的仇怨。
興平軍殘部當下麵臨的局麵,一麵是後路被阻,一麵是不被信任,他們接下來的舉動其實都是可以預見的。
再讓興平軍前來揚州聽令,那是不可能的事,而如果抽調黃得功所部,也是可能性不大,因為安慶府已經徹底是在清軍的統治之下。
如果黃得功前來支援揚州,清軍就可以從上遊順利地攻下池州和太平,南京城將會更快的失陷。
好歹張鹿安也曾經算是“江北五鎮”的一員,可是主力人馬是在登萊,想要緊急調遣人馬到揚州,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更何況張鹿安還沒有這個意願。
史可法命人盤點了手中的兵力,發現滿打滿算不過五萬人,而清軍本身就有十萬精兵,再加上許定國的兩萬人,劉良佐的十幾萬兵、鄉勇,李遇春、李登雲的四萬降兵、王遵坦和柏永馥的兩萬降兵,清兵總數不下三十萬人。
無論怎麽看,明軍都不是清軍的對手,而向南京要求派遣援兵,南京方麵執掌兵部的阮大铖卻以京畿之地多為新兵,未經訓練不堪驅使為由,拒絕了史可法的請求。
這一切讓史可法更加的焦慮,不由地對張鹿安說道:
“如今所慮者,諸將不思進取,都有清軍一到,便立刻投降以換取榮華富貴的想法,可信者實在太少。”
張鹿安實在忍不住了,直接說道:
“天長方向有我姐夫帶人駐守,不說他一定能夠守得住,但是拖延一些日子還是可以的;
我方則是駐紮在儀征,擋住西麵而來的劉良佐部一段時間也是有一定的把握;
如果要守,那麽最為關鍵的就是守住寶應這個點,寶應之後還有堅固的高郵城,高郵之後還有水陸要道邵伯鎮,可以派人層層設防。
另外,淮揚豪富,軍餉無憂,加上揚州一府戶口接近兩百萬,再征二十萬兵都不是問題,關鍵還是看朝廷是不是真心防守?”
“淮揚雖然豪富,但是都在鹽商之家,官府怎麽能侵奪民財呢?
那樣的話豈不會遭來天怨人怒?
要說軍餉,其實南京已經沒錢了,早就入不敷出了,南京京營之所以不堪戰,根本原因就是欠餉嚴重,哪裏還有錢支持江北重建新軍?
再說了一旦新軍重建,都如泗州之兵,奈何?”
“眼下不能瞻前顧後了,讓大戶捐款,實在不行,那就隻能抄家了,或者是借款,否則清軍到了,隻會玉石俱焚。”
“不可不可,萬萬不可!”
“如果不這樣做的話,恐怕江北淪亡就在眼前,那在下倒是希望史閣部能夠為這江北的兩百萬百姓和數萬名大明將士考慮,暫時轉移到江南,以長江天塹為作戰戰場,利用我們大明的水師優勢,打退或者挫敗清軍前鋒的銳氣。”
“不行不行,萬萬不行,為將者怎麽能讓自己的百姓流離失所?
再說,到哪裏去找那麽多船隻來運送百姓?百姓又為何一定要跟我們走?”
“淮揚百姓曆來有反對外來侵略的傳統,君不見李庭芝故事?
隻要閣部大人出麵號召,相信大家必定會服從史閣部的命令的。”
“浮山伯,你還是太年輕,你隻知道初一,不知十五,就算把人給撤離到江南,到時候這麽多人在江南如何安置?
豈不會惹出來更大的困難?而且君父要求本官在江北破敵,本官如何能夠在未得君命的情況下,擅自撤退?
就算撤退,難道江南的人會讓我等撤嗎?
浮山伯難道忘記了鄭鴻逵攻打興平軍的事?”
張鹿安愣住了,此事真的無解!
因為史可法說的就是實際情況,眼下真的是前後無路,是誰都會焦慮異常,很多問題都是無解的。
“這樣一來的話,揚州必將很快陷落……”
張鹿安喃喃地念道。
“可法唯有一死而已。”
史可法大義凜然地說道。
從道德層麵上來說,張鹿安眼前的這個人,並沒有任何問題,深具個人魅力。
張鹿安知道說再多也是無濟於事,就在那麽一刹那的功夫,張鹿安突然違心地做出了一個決定,那就是留下來,幫助史可法守揚州,如果實在無法守住,那就將揚州的百姓盡可能的給帶走。
下定了這個決心後,張鹿安向史可法請令,他將會以令狐雲湘所部守衛儀征,他帶著陳利六的第一協,去守衛寶應,然後一路層層設防。
史可法此時正是缺兵少將的時候,對於主動請纓的張鹿安自然是大加讚賞,並且說道:
“如果浮山伯願意去寶應,本官將會下令總兵李仲興聽從浮山伯的調遣。”
張鹿安趕緊謝過,卻又提出了一個要求:
“史閣部,畢竟戰場局勢瞬息萬變,請允許我到時候隨機應變,一旦出戰就是‘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我要寶應和高郵的軍政大權,千萬不要有任何掣肘。”
“好,本官會讓幕府應廷吉配合你。”
“謝過閣部。”
有了張鹿安的加入,史可法的心情好了一些,中午宴請張鹿安的時候也不免多吃了一碗飯,氣色好了很多。
張鹿安心裏感慨萬千,自己終究還是動了婦人之仁,選擇了放棄既定的計劃,而留在揚州。
要知道此時的登萊也是處於激烈的戰鬥之中,每時每刻,戰爭的天平隨時都會傾斜,可是張鹿安已經顧不得了。
從督師府出來後,張鹿安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做出了三個重要的決定:
“第一,立刻將崇明滯留的人馬和糧食物資,轉運送到芝罘島,支援登萊方向,將張母容氏和妻子陳利芸也隨行帶迴去,登萊一地軍政的最終拍板權歸陳利芸。
賈名傑和劉廷桂負責協助處理內政,王公弼負責處理對清作戰;
第二就是完成運輸任務後的水師,全部到揚州和儀征的碼頭聽令;
第三讓登萊做好接待更多百姓的準備。”
陳利芸有些傷心更有些緊張地問道:
“夫君,我怕自己會做不好。”
“夫人,你和娘是我最為信任的人了,在我走不開的情況下,隻能辛苦你了。
你到了登萊以後,就把家安在芝罘島吧,原來打算在砣磯島的,隻是相對而言,芝罘島那裏有更好的交通便利和防禦設施。
文事方麵自有賈名傑和三舅,對他們尊重一些,他們都是真心實意為我們做事的人;
王公弼那邊讓賈名傑去處理;
武事方麵,大哥陳利昭也很久沒有做大事了,可以給他壓壓擔子,自己人還是更放心一點,我讓索忠信也一同迴去,他是我們張家的老人了,踏實可靠。
另外,令彰和令其犧牲了,舅舅也因此病倒了,母親也是非常傷心,你多寬慰一下老人家。”
“知道了,夫君,我會的。”
“另外,到了崇明島後,讓張華帶領所部人馬迴來揚州,就說我們暫時不走了,需要在揚州府與清軍掰一掰手腕。
讓大哥在崇明島上幫忙籌集一些火器彈藥,另外問問大哥,願不願意一起去登萊?
如果願意那就更好,我們一家人就能夠在一塊了,如果不願意,讓他一定盡快前往南方,不要留在崇明島了,崇明島非常不安全。”
張鹿安忍不住反複地囑咐道,然後把陳利芸一行人送到了碼頭,看著她乘坐戰船前往了崇明島方向。
張鹿安叫來錢澄之吩咐道:
“錢讚畫去一趟衙門,申請一批火器、火藥、銃彈,如果能有大炮更好,沒有足夠的火器的話,那就提供一些弓箭或者弩箭也行,總之是盡可能多帶一些能夠提供遠距離支援作戰的武器。
我們的第三協張華所部在桐城一戰中損失巨大,這次就在揚州府招兵買馬進行補充。”
“是,屬下遵令。”
兩日後,張華率領第三協的剩餘人馬一千餘人趕到了揚州碼頭,還帶來了張鹿安的姐姐張鹿貞。
(本章完)
張鹿安按照大明督師史可法的要求,來到了督師府,拜見了史可法。
再一次見到史可法的時候,張鹿安驚呆了,史可法仿佛比之前老了十來歲,頭發都已經半白,臉上疲態明顯,顯然是絕對的操勞過度。
張鹿安對於眼前這個在個人道德上幾乎沒有瑕疵的正人君子,心裏也是感慨萬千,連忙關切地問道;
“史閣老,您老要保重身體啊,您看上去臉色不太好。”
“咳咳咳……終日嚐不及一食,夜不就枕褥。倦則使健卒坐地,以背相倚,假寐片刻。
謂人不寧處,我何忍安?”
“咳咳,即使如此,身體是奮鬥的本錢,沒有一個好身體,怎麽能指揮大家打勝仗呢?”
“哎,浮山伯,我們還能打勝仗嗎?”
“閣老,我部還有五千人,黃帥所部還有三萬多,再加上南京還有至少二十四萬人,這大江南北難道就沒有其他忠臣義士了嗎?我們大明還有機會的!”
史可法突然臉色落寞了起來,緩了一下神色淡漠地說道:
“原本是有的……可惜了……”
張鹿安瞬間就明白了史可法的意思,畢竟他當初在處理興平伯死後的安排時,確實欠妥。
麵對著清軍的入侵,已故興平伯高傑的部下,無論是李成棟、胡茂禎、李本深都是選擇了或投降或不戰而逃,壓根就不再聽從史可法的調遣。
而在以前,興平軍和靖南軍都算是最為聽令的營伍,一切都變了,尤其是人心涼了,猶如覆水難收,想要挽迴的可能性非常小。
尤其是史可法的身邊還有大量的“豬隊友”,比如鄭鴻逵,讓他出動水兵在寶應城外打擊清廷水師,鄭鴻逵卻以自己的海船太大進不了運河為由,予以拒絕;
當興平軍試圖渡江南下,至少也是將高傑的家屬送到江南的和平的地方時候,鄭鴻逵又突然來勁了,致使興平軍所部上萬人死亡,雙方因此種下了深深的仇怨。
興平軍殘部當下麵臨的局麵,一麵是後路被阻,一麵是不被信任,他們接下來的舉動其實都是可以預見的。
再讓興平軍前來揚州聽令,那是不可能的事,而如果抽調黃得功所部,也是可能性不大,因為安慶府已經徹底是在清軍的統治之下。
如果黃得功前來支援揚州,清軍就可以從上遊順利地攻下池州和太平,南京城將會更快的失陷。
好歹張鹿安也曾經算是“江北五鎮”的一員,可是主力人馬是在登萊,想要緊急調遣人馬到揚州,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更何況張鹿安還沒有這個意願。
史可法命人盤點了手中的兵力,發現滿打滿算不過五萬人,而清軍本身就有十萬精兵,再加上許定國的兩萬人,劉良佐的十幾萬兵、鄉勇,李遇春、李登雲的四萬降兵、王遵坦和柏永馥的兩萬降兵,清兵總數不下三十萬人。
無論怎麽看,明軍都不是清軍的對手,而向南京要求派遣援兵,南京方麵執掌兵部的阮大铖卻以京畿之地多為新兵,未經訓練不堪驅使為由,拒絕了史可法的請求。
這一切讓史可法更加的焦慮,不由地對張鹿安說道:
“如今所慮者,諸將不思進取,都有清軍一到,便立刻投降以換取榮華富貴的想法,可信者實在太少。”
張鹿安實在忍不住了,直接說道:
“天長方向有我姐夫帶人駐守,不說他一定能夠守得住,但是拖延一些日子還是可以的;
我方則是駐紮在儀征,擋住西麵而來的劉良佐部一段時間也是有一定的把握;
如果要守,那麽最為關鍵的就是守住寶應這個點,寶應之後還有堅固的高郵城,高郵之後還有水陸要道邵伯鎮,可以派人層層設防。
另外,淮揚豪富,軍餉無憂,加上揚州一府戶口接近兩百萬,再征二十萬兵都不是問題,關鍵還是看朝廷是不是真心防守?”
“淮揚雖然豪富,但是都在鹽商之家,官府怎麽能侵奪民財呢?
那樣的話豈不會遭來天怨人怒?
要說軍餉,其實南京已經沒錢了,早就入不敷出了,南京京營之所以不堪戰,根本原因就是欠餉嚴重,哪裏還有錢支持江北重建新軍?
再說了一旦新軍重建,都如泗州之兵,奈何?”
“眼下不能瞻前顧後了,讓大戶捐款,實在不行,那就隻能抄家了,或者是借款,否則清軍到了,隻會玉石俱焚。”
“不可不可,萬萬不可!”
“如果不這樣做的話,恐怕江北淪亡就在眼前,那在下倒是希望史閣部能夠為這江北的兩百萬百姓和數萬名大明將士考慮,暫時轉移到江南,以長江天塹為作戰戰場,利用我們大明的水師優勢,打退或者挫敗清軍前鋒的銳氣。”
“不行不行,萬萬不行,為將者怎麽能讓自己的百姓流離失所?
再說,到哪裏去找那麽多船隻來運送百姓?百姓又為何一定要跟我們走?”
“淮揚百姓曆來有反對外來侵略的傳統,君不見李庭芝故事?
隻要閣部大人出麵號召,相信大家必定會服從史閣部的命令的。”
“浮山伯,你還是太年輕,你隻知道初一,不知十五,就算把人給撤離到江南,到時候這麽多人在江南如何安置?
豈不會惹出來更大的困難?而且君父要求本官在江北破敵,本官如何能夠在未得君命的情況下,擅自撤退?
就算撤退,難道江南的人會讓我等撤嗎?
浮山伯難道忘記了鄭鴻逵攻打興平軍的事?”
張鹿安愣住了,此事真的無解!
因為史可法說的就是實際情況,眼下真的是前後無路,是誰都會焦慮異常,很多問題都是無解的。
“這樣一來的話,揚州必將很快陷落……”
張鹿安喃喃地念道。
“可法唯有一死而已。”
史可法大義凜然地說道。
從道德層麵上來說,張鹿安眼前的這個人,並沒有任何問題,深具個人魅力。
張鹿安知道說再多也是無濟於事,就在那麽一刹那的功夫,張鹿安突然違心地做出了一個決定,那就是留下來,幫助史可法守揚州,如果實在無法守住,那就將揚州的百姓盡可能的給帶走。
下定了這個決心後,張鹿安向史可法請令,他將會以令狐雲湘所部守衛儀征,他帶著陳利六的第一協,去守衛寶應,然後一路層層設防。
史可法此時正是缺兵少將的時候,對於主動請纓的張鹿安自然是大加讚賞,並且說道:
“如果浮山伯願意去寶應,本官將會下令總兵李仲興聽從浮山伯的調遣。”
張鹿安趕緊謝過,卻又提出了一個要求:
“史閣部,畢竟戰場局勢瞬息萬變,請允許我到時候隨機應變,一旦出戰就是‘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我要寶應和高郵的軍政大權,千萬不要有任何掣肘。”
“好,本官會讓幕府應廷吉配合你。”
“謝過閣部。”
有了張鹿安的加入,史可法的心情好了一些,中午宴請張鹿安的時候也不免多吃了一碗飯,氣色好了很多。
張鹿安心裏感慨萬千,自己終究還是動了婦人之仁,選擇了放棄既定的計劃,而留在揚州。
要知道此時的登萊也是處於激烈的戰鬥之中,每時每刻,戰爭的天平隨時都會傾斜,可是張鹿安已經顧不得了。
從督師府出來後,張鹿安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做出了三個重要的決定:
“第一,立刻將崇明滯留的人馬和糧食物資,轉運送到芝罘島,支援登萊方向,將張母容氏和妻子陳利芸也隨行帶迴去,登萊一地軍政的最終拍板權歸陳利芸。
賈名傑和劉廷桂負責協助處理內政,王公弼負責處理對清作戰;
第二就是完成運輸任務後的水師,全部到揚州和儀征的碼頭聽令;
第三讓登萊做好接待更多百姓的準備。”
陳利芸有些傷心更有些緊張地問道:
“夫君,我怕自己會做不好。”
“夫人,你和娘是我最為信任的人了,在我走不開的情況下,隻能辛苦你了。
你到了登萊以後,就把家安在芝罘島吧,原來打算在砣磯島的,隻是相對而言,芝罘島那裏有更好的交通便利和防禦設施。
文事方麵自有賈名傑和三舅,對他們尊重一些,他們都是真心實意為我們做事的人;
王公弼那邊讓賈名傑去處理;
武事方麵,大哥陳利昭也很久沒有做大事了,可以給他壓壓擔子,自己人還是更放心一點,我讓索忠信也一同迴去,他是我們張家的老人了,踏實可靠。
另外,令彰和令其犧牲了,舅舅也因此病倒了,母親也是非常傷心,你多寬慰一下老人家。”
“知道了,夫君,我會的。”
“另外,到了崇明島後,讓張華帶領所部人馬迴來揚州,就說我們暫時不走了,需要在揚州府與清軍掰一掰手腕。
讓大哥在崇明島上幫忙籌集一些火器彈藥,另外問問大哥,願不願意一起去登萊?
如果願意那就更好,我們一家人就能夠在一塊了,如果不願意,讓他一定盡快前往南方,不要留在崇明島了,崇明島非常不安全。”
張鹿安忍不住反複地囑咐道,然後把陳利芸一行人送到了碼頭,看著她乘坐戰船前往了崇明島方向。
張鹿安叫來錢澄之吩咐道:
“錢讚畫去一趟衙門,申請一批火器、火藥、銃彈,如果能有大炮更好,沒有足夠的火器的話,那就提供一些弓箭或者弩箭也行,總之是盡可能多帶一些能夠提供遠距離支援作戰的武器。
我們的第三協張華所部在桐城一戰中損失巨大,這次就在揚州府招兵買馬進行補充。”
“是,屬下遵令。”
兩日後,張華率領第三協的剩餘人馬一千餘人趕到了揚州碼頭,還帶來了張鹿安的姐姐張鹿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