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7章 守高郵四處籌兵
剛來到高郵城的張鹿安,第一時間就在高郵城張貼告示,號召高郵城的老百姓組織義勇,要為保衛桑梓之地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隻是宣傳效果非常差,應者寥寥無幾,隻有旁邊的興化縣鄉民王續和王綸兄弟帶領鄉勇千餘人前來高郵聽令。
張鹿安當即以浮山伯的名義委任王續為興化千總、王綸為副千戶,為他們補充了一些軍用物資,讓他們返迴興化城駐紮,保障高郵的側翼安全。
張鹿安還在為兵微將寡而煩惱,史可法的幕僚應廷吉從邵伯鎮運來親自押運糧草,趕到了高郵,對於張鹿安的疑問,應廷吉笑著說道:
“浮山伯稍安勿躁,高郵人雖然素來經商居多,讓他們真心去當兵確實有些強人所難,但是若是因此說他們沒有忠君愛國之心,那就是太片麵了。
主要是浮山伯之前對於寶應城所作所為的影響不太好,明明戰勝了,還是主動撤退放棄了城池,這個消息已經被從寶應南遷的百姓散播的到處都知,高郵百姓難道不怕成為‘寶應第二’嗎?
所以他們也在觀察,觀察浮山伯守衛高郵州的決心和信心。”
張鹿安頓時釋然了許多,其實換種角度來看,對於高郵百姓的想法,張鹿安也是能夠理解的。
“隻是我部如今兵微將寡,能不能讓史閣部為我支援一些精銳軍隊呢?”
“浮山伯,如果能夠調得動的話,官軍恐怕也不會敗的這麽快,讓清軍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竟然直接從歸德打到了揚州府了。”
“那可如何是好?畢竟光守高郵不行啊,萬一清軍奪取鹽城,再從鹽城向南從泰州迂迴到我軍之後,我們豈不是腹背受敵?”
“這一點浮山伯盡管放心,鹽城知縣何文鬱是一個謙謙君子,他一定會死守鹽城的。
而且鹽城還有東平伯劉澤清麾下團練總兵官高進忠部,高進忠是淮揚本地人,應該不會願意看到家鄉被建奴所占據的。
要知道他的本部下轄就有猛將張國柱(高郵人)、副將黃中色、都司徐士元、高成忠、辛自修等,軍兵至少有一萬人;
另外還有東平伯標下副將魏用通、參將高升、遊擊孔道新也都是一時豪傑,所轄人馬也有五千餘人。
以一萬五千軍守衛鹽城小城應該還是足夠的。
而且鹽城安豐駐紮有興平軍胡茂禎部四千人;
泰州西溪鎮方向駐紮有提督李本深部4900餘人;
督師標營前鋒鎮張天祿所部7800人駐紮在泰州;
蕩寇將軍王之綱和興平左協總兵郭虎則是駐紮如皋;
另外揚州城內還有閣部大人之前從安慶府調來的三萬餘人,再加上揚州義勇,我們的兵力也至少在十萬以上。”
應廷吉不愧為史可法的軍事幕僚,對於揚州府的軍事布置簡直了如指掌、如數家珍。
“隻是這麽多兵力,有多少人是願意聽從調遣的呢?”
張鹿安說道。
“哎,事在人為,成敗由天吧。在下這次為浮山伯帶來了一千石火藥和900石銃彈,希望能夠對浮山伯有用。”
“哈哈,應大人來的倒是非常及時了。隻是我上次勸說史閣部組織義勇,現在義勇的訓練如何進行了?是誰在負責?”
“揚州城內的義勇共組織了兩萬人,分別以戴之蕃和張有德為隊長,更是在城內設立有以醫士陳天拔為首的醫士隊長,時刻準備搶救和治療傷員。
劉肇基劉都督已經帶領4000名家鄉子弟兵來到了揚州城,加上之前到達的莊子固總兵,目前義勇的訓練由他們兩人在負責。”
“揚州城內的軍力到底如何?不能跟外人說,能不能簡單給我說一下?我也心裏有數?”
“哎,剛才其實也說了,按道理來說兵力也不算少了,光是安慶兵就有三萬人,安慶方麵的戰將更是達數十名之多。
但是自從安慶府陷落以後,將士們的士氣已經跌落穀底,閣部大人原本的依靠,頃刻之間不再可靠;
另外的就是應召而來的部隊,主要有莊子固的‘赤心救國軍’,本部兵700人,來揚州募兵1500,現有2200餘人;
劉肇基的海州贛榆子弟兵4000人,問題也同安慶兵一樣,將領忠勇可靠,但是士兵的家眷被清軍控製,心裏難免會有些擔心和煩躁,戰鬥力不知會不會也受到影響;
甘肅監軍道李棲鳳和甘肅總兵高岐鳳統帥的四千邊軍,多為騎兵,戰鬥力強悍;
何剛何大人的忠貫營,有兵萬餘人;
胡尚友和韓尚諒統帥的6000名川兵,他們出川很久了,如今的問題也是人心思亂;
另外還有興平軍的一部人馬都司程秀夫所部,此人與李成棟和胡茂禎不同,素來忠義,率領900人主動進入了揚州城協防。
大抵情況就是如此了。”
“既然如此,是不是意味著,除了揚州城內的兵,我不能動,我可以自己試著去聯係其他各方勢力,來尋求他們的支持?”
“其實主要也就是興平軍了,隻要浮山伯能夠說動興平軍,那將是大功一件。”
“我聽說興平軍之所以不再聽從史閣部的軍令,是因為史閣部沒有認高傑的兒子為義子?史大人難道就不能委屈一下自己麽?”
“哎,過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已經覆水難收了,哪怕史大人有意彌補,對方也不相信了。”
張鹿安感到有些遺憾,但還是想試一下再說。
張鹿安在宴請應廷吉後,吩咐讚畫錢澄之組織下屬文士,以張鹿安的名義,分別給高傑遺孀邢夫人、胡茂禎和王之綱等江北將領、甚至已投降的李成棟和長江南岸的鄭鴻逵、鄭森、鄭彩、黃斌卿、楊文驄等人寫信,希望能夠爭取到更多的支援,共同對抗即將南下的清軍。
隻是絕大部分人都沒有給予迴信。
當李成棟的義子李元胤興奮地將張鹿安的信件拿給李成棟看時,李成棟不置可否。
因為李成棟自己常年征戰,騎在馬上,酣鬥之時,導致自己的生殖係統受到嚴重損害,無法生育,就在南陽收留了一名少年,改名為李元胤,用為自己的義子。
李成棟知道李元胤的內心裏的忠義之心,但是認為明朝大勢已去,最後還是拒絕了張鹿安的反正建議。
江北沒有任何的有利迴信,江南方麵除了鄭森外,其餘人都給出了最為冷漠的迴答。
鄭森倒是想前往揚州支援張鹿安,但是鄭家水師完全掌握在他的叔父鄭鴻逵和堂兄鄭彩的手中,沒有人願意聽從一個毫無軍隊經驗、在國子監還沒有畢業的人的命令。
哪怕他是鄭芝龍的兒子也不行。
鄭森一度想獨自前往揚州,但是被鄭鴻逵派人攔住,然後派人將鄭森給直接送迴了福建老家。
至此,張鹿安的四處籌兵之策完敗。
隻是清軍不可能因為張鹿安的想法而停止行動的。
恰恰相反,清軍方麵增加了兵力,很快就對高郵的前沿陣地槐樓鎮發動了全麵進攻。
(本章完)
剛來到高郵城的張鹿安,第一時間就在高郵城張貼告示,號召高郵城的老百姓組織義勇,要為保衛桑梓之地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隻是宣傳效果非常差,應者寥寥無幾,隻有旁邊的興化縣鄉民王續和王綸兄弟帶領鄉勇千餘人前來高郵聽令。
張鹿安當即以浮山伯的名義委任王續為興化千總、王綸為副千戶,為他們補充了一些軍用物資,讓他們返迴興化城駐紮,保障高郵的側翼安全。
張鹿安還在為兵微將寡而煩惱,史可法的幕僚應廷吉從邵伯鎮運來親自押運糧草,趕到了高郵,對於張鹿安的疑問,應廷吉笑著說道:
“浮山伯稍安勿躁,高郵人雖然素來經商居多,讓他們真心去當兵確實有些強人所難,但是若是因此說他們沒有忠君愛國之心,那就是太片麵了。
主要是浮山伯之前對於寶應城所作所為的影響不太好,明明戰勝了,還是主動撤退放棄了城池,這個消息已經被從寶應南遷的百姓散播的到處都知,高郵百姓難道不怕成為‘寶應第二’嗎?
所以他們也在觀察,觀察浮山伯守衛高郵州的決心和信心。”
張鹿安頓時釋然了許多,其實換種角度來看,對於高郵百姓的想法,張鹿安也是能夠理解的。
“隻是我部如今兵微將寡,能不能讓史閣部為我支援一些精銳軍隊呢?”
“浮山伯,如果能夠調得動的話,官軍恐怕也不會敗的這麽快,讓清軍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竟然直接從歸德打到了揚州府了。”
“那可如何是好?畢竟光守高郵不行啊,萬一清軍奪取鹽城,再從鹽城向南從泰州迂迴到我軍之後,我們豈不是腹背受敵?”
“這一點浮山伯盡管放心,鹽城知縣何文鬱是一個謙謙君子,他一定會死守鹽城的。
而且鹽城還有東平伯劉澤清麾下團練總兵官高進忠部,高進忠是淮揚本地人,應該不會願意看到家鄉被建奴所占據的。
要知道他的本部下轄就有猛將張國柱(高郵人)、副將黃中色、都司徐士元、高成忠、辛自修等,軍兵至少有一萬人;
另外還有東平伯標下副將魏用通、參將高升、遊擊孔道新也都是一時豪傑,所轄人馬也有五千餘人。
以一萬五千軍守衛鹽城小城應該還是足夠的。
而且鹽城安豐駐紮有興平軍胡茂禎部四千人;
泰州西溪鎮方向駐紮有提督李本深部4900餘人;
督師標營前鋒鎮張天祿所部7800人駐紮在泰州;
蕩寇將軍王之綱和興平左協總兵郭虎則是駐紮如皋;
另外揚州城內還有閣部大人之前從安慶府調來的三萬餘人,再加上揚州義勇,我們的兵力也至少在十萬以上。”
應廷吉不愧為史可法的軍事幕僚,對於揚州府的軍事布置簡直了如指掌、如數家珍。
“隻是這麽多兵力,有多少人是願意聽從調遣的呢?”
張鹿安說道。
“哎,事在人為,成敗由天吧。在下這次為浮山伯帶來了一千石火藥和900石銃彈,希望能夠對浮山伯有用。”
“哈哈,應大人來的倒是非常及時了。隻是我上次勸說史閣部組織義勇,現在義勇的訓練如何進行了?是誰在負責?”
“揚州城內的義勇共組織了兩萬人,分別以戴之蕃和張有德為隊長,更是在城內設立有以醫士陳天拔為首的醫士隊長,時刻準備搶救和治療傷員。
劉肇基劉都督已經帶領4000名家鄉子弟兵來到了揚州城,加上之前到達的莊子固總兵,目前義勇的訓練由他們兩人在負責。”
“揚州城內的軍力到底如何?不能跟外人說,能不能簡單給我說一下?我也心裏有數?”
“哎,剛才其實也說了,按道理來說兵力也不算少了,光是安慶兵就有三萬人,安慶方麵的戰將更是達數十名之多。
但是自從安慶府陷落以後,將士們的士氣已經跌落穀底,閣部大人原本的依靠,頃刻之間不再可靠;
另外的就是應召而來的部隊,主要有莊子固的‘赤心救國軍’,本部兵700人,來揚州募兵1500,現有2200餘人;
劉肇基的海州贛榆子弟兵4000人,問題也同安慶兵一樣,將領忠勇可靠,但是士兵的家眷被清軍控製,心裏難免會有些擔心和煩躁,戰鬥力不知會不會也受到影響;
甘肅監軍道李棲鳳和甘肅總兵高岐鳳統帥的四千邊軍,多為騎兵,戰鬥力強悍;
何剛何大人的忠貫營,有兵萬餘人;
胡尚友和韓尚諒統帥的6000名川兵,他們出川很久了,如今的問題也是人心思亂;
另外還有興平軍的一部人馬都司程秀夫所部,此人與李成棟和胡茂禎不同,素來忠義,率領900人主動進入了揚州城協防。
大抵情況就是如此了。”
“既然如此,是不是意味著,除了揚州城內的兵,我不能動,我可以自己試著去聯係其他各方勢力,來尋求他們的支持?”
“其實主要也就是興平軍了,隻要浮山伯能夠說動興平軍,那將是大功一件。”
“我聽說興平軍之所以不再聽從史閣部的軍令,是因為史閣部沒有認高傑的兒子為義子?史大人難道就不能委屈一下自己麽?”
“哎,過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已經覆水難收了,哪怕史大人有意彌補,對方也不相信了。”
張鹿安感到有些遺憾,但還是想試一下再說。
張鹿安在宴請應廷吉後,吩咐讚畫錢澄之組織下屬文士,以張鹿安的名義,分別給高傑遺孀邢夫人、胡茂禎和王之綱等江北將領、甚至已投降的李成棟和長江南岸的鄭鴻逵、鄭森、鄭彩、黃斌卿、楊文驄等人寫信,希望能夠爭取到更多的支援,共同對抗即將南下的清軍。
隻是絕大部分人都沒有給予迴信。
當李成棟的義子李元胤興奮地將張鹿安的信件拿給李成棟看時,李成棟不置可否。
因為李成棟自己常年征戰,騎在馬上,酣鬥之時,導致自己的生殖係統受到嚴重損害,無法生育,就在南陽收留了一名少年,改名為李元胤,用為自己的義子。
李成棟知道李元胤的內心裏的忠義之心,但是認為明朝大勢已去,最後還是拒絕了張鹿安的反正建議。
江北沒有任何的有利迴信,江南方麵除了鄭森外,其餘人都給出了最為冷漠的迴答。
鄭森倒是想前往揚州支援張鹿安,但是鄭家水師完全掌握在他的叔父鄭鴻逵和堂兄鄭彩的手中,沒有人願意聽從一個毫無軍隊經驗、在國子監還沒有畢業的人的命令。
哪怕他是鄭芝龍的兒子也不行。
鄭森一度想獨自前往揚州,但是被鄭鴻逵派人攔住,然後派人將鄭森給直接送迴了福建老家。
至此,張鹿安的四處籌兵之策完敗。
隻是清軍不可能因為張鹿安的想法而停止行動的。
恰恰相反,清軍方麵增加了兵力,很快就對高郵的前沿陣地槐樓鎮發動了全麵進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