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2章 隊友不協四麵漏風
淮揚的主戰場是在高郵州(興化縣此時屬於高郵的州轄縣),而副戰場則有天長戰場、儀征戰場和鹽城戰場。
天長戰場上的主將是馬應魁,是張鹿安的姐夫,張鹿安的姐姐張鹿貞也在天長城中,忠誠上麵沒有任何問題。
經過數日的激烈戰鬥,也曾經擊斃了劉良佐所部的將士至少數千人。
隻是劉良佐家大業大,兵力實在是過於雄厚,加上多鐸十分體貼地下令劉良臣督率紅衣大炮二十門來到天長,幫助劉良佐加大對天長的進攻,以期從側麵打開局麵。
在清軍的紅衣大炮運到天長之後,清軍開始取得絕對的優勢,亂炮齊發之下,炸塌了天長的城牆。
馬應魁還想繼續在天長頑抗,隻是劉良佐派出去的親將沈豹率領的騎兵,衝入到天長與揚州府之間的上官橋一帶,天長的後路已經不再安全。
督師史可法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損失,下令馬應魁帶領所部人馬撤退到上官橋一帶。
督師史可法還是十分貼心地派遣了提督劉肇基率領莊子固、樓挺等將,從沈豹的手中奪迴了上官橋的控製權。
等到馬應魁率領所部撤退到丁官橋,史可法又給馬應魁增派了都司範泗、範晦,守備曹登亥、王東樓等四將,率領四千精兵並六千壯丁支援丁官橋。
馬應魁得以利用這些增援,在丁官橋一帶挖掘了大量的壕溝和塹壕,暫時穩住了陣線;
儀征戰場更是沒有什麽好說的,基本上就是清軍攻而不得的狀態,而且劉良佐所部和張鹿安所部本身就存在巨大的仇怨,仇人見麵分外眼紅,雙方的廝殺非常慘烈,令狐雲湘所部損失了數百人,但是把劉部薛守信軍牢牢堵住在大銅山到儀征城一線;
天長和儀征兩個戰場並沒有出現太大的岔子,最大的岔子出現在鹽城縣方麵。
明末的鹽城縣還是沿海城池,屬於淮安府管轄,因產業得名,是整個江淮地區最大的海鹽生產基地,屬於比較富庶之地。
當淮安陷落以後,劉澤清外逃海上,劉澤清所部的團練總兵官高進忠,一開始是不願意投降滿清的,選擇帶領部下將士從安東撤到了鹽城縣,在鹽城縣周邊和興化縣的安豐一帶駐紮,截留了鹽城的鹽稅,用來招兵買馬,在極短的時間內,擁兵萬人,實力不容小覷。
而鹽城知縣何文鬱是一個非常傳統的士大夫,忠於朱明皇家,與縣衙眾位官吏盟誓:
“誓死不降清虜!奮戰到底!”
何文鬱為了留下高進忠所部,對於高進忠所部是百般討好,後來從北方逃到此地的高升、魏用通兩部人馬,也被何文鬱收留,然後讓他們隸屬於高進忠指揮。
同時為了增強鹽城的防備,何文鬱還廣泛發動鹽城地方百姓,組建了鹽城義勇,以鹽城屯政都司酆包國為統領,以鹽城諸生司石磐、孫光烈、厲豫等為將,日夜訓練,準備積極地應對清軍必然的南侵。
四月十一,清軍東路統帥準塔派人給何文鬱送來了一份勸降信。
何文鬱當即將信件撕毀,召集士紳百姓,將清軍的使者當眾斬首,以示自己與清廷絕不妥協的決心,號召全民進行抵抗。
鹽城的士紳百姓一度群起激昂,紛紛發誓與建奴不共戴天。
何文鬱為了增加抗清的勝算,還派人報告給揚州的督師史可法,請求揚州方麵派兵增援。
史可法也是深知鹽城的重要性,關鍵還是那麽全民抗清,正所謂地“抗戰基礎好”,可是實在是無兵可調。
揚州城內大部分都是新兵,還在抓緊訓練之中,安慶兵守城還行,讓他們去野戰的話,就有些強人所難了。
至於督標營的張天祿、張天福之輩,人家竟然跳過史可法,直接在泰州一帶大肆搶劫,然後退向了天伏洲,隨時準備渡過長江;
其餘興平軍麾下的王之綱、胡茂禎和李本深之流那就更不用指望了,幾乎都是全部直接拒絕了揚州方麵的軍令,朝廷一點辦法都沒有。
朝廷原本可以用軍餉來威脅,可是人家不害怕,直接就地搶劫,害的泰州以東的地區,群情激奮,使得明軍大失民心,老百姓甚至公開宣稱,希望清軍快點到來,把那些禍國殃民的“明軍土匪”全都給抓走。
隻是可憐的老百姓的期望,永遠都是自己的內心奢望。
他們所強烈歡迎的清軍到來之後,不但沒有約束軍頭對他們搶掠,反而更加變本加厲,比明朝時期更甚。
最終導致了泰州、如皋一帶的反清情緒濃厚,這是後話。
那麽鹽城的岔子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呢?
(本章完)
淮揚的主戰場是在高郵州(興化縣此時屬於高郵的州轄縣),而副戰場則有天長戰場、儀征戰場和鹽城戰場。
天長戰場上的主將是馬應魁,是張鹿安的姐夫,張鹿安的姐姐張鹿貞也在天長城中,忠誠上麵沒有任何問題。
經過數日的激烈戰鬥,也曾經擊斃了劉良佐所部的將士至少數千人。
隻是劉良佐家大業大,兵力實在是過於雄厚,加上多鐸十分體貼地下令劉良臣督率紅衣大炮二十門來到天長,幫助劉良佐加大對天長的進攻,以期從側麵打開局麵。
在清軍的紅衣大炮運到天長之後,清軍開始取得絕對的優勢,亂炮齊發之下,炸塌了天長的城牆。
馬應魁還想繼續在天長頑抗,隻是劉良佐派出去的親將沈豹率領的騎兵,衝入到天長與揚州府之間的上官橋一帶,天長的後路已經不再安全。
督師史可法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損失,下令馬應魁帶領所部人馬撤退到上官橋一帶。
督師史可法還是十分貼心地派遣了提督劉肇基率領莊子固、樓挺等將,從沈豹的手中奪迴了上官橋的控製權。
等到馬應魁率領所部撤退到丁官橋,史可法又給馬應魁增派了都司範泗、範晦,守備曹登亥、王東樓等四將,率領四千精兵並六千壯丁支援丁官橋。
馬應魁得以利用這些增援,在丁官橋一帶挖掘了大量的壕溝和塹壕,暫時穩住了陣線;
儀征戰場更是沒有什麽好說的,基本上就是清軍攻而不得的狀態,而且劉良佐所部和張鹿安所部本身就存在巨大的仇怨,仇人見麵分外眼紅,雙方的廝殺非常慘烈,令狐雲湘所部損失了數百人,但是把劉部薛守信軍牢牢堵住在大銅山到儀征城一線;
天長和儀征兩個戰場並沒有出現太大的岔子,最大的岔子出現在鹽城縣方麵。
明末的鹽城縣還是沿海城池,屬於淮安府管轄,因產業得名,是整個江淮地區最大的海鹽生產基地,屬於比較富庶之地。
當淮安陷落以後,劉澤清外逃海上,劉澤清所部的團練總兵官高進忠,一開始是不願意投降滿清的,選擇帶領部下將士從安東撤到了鹽城縣,在鹽城縣周邊和興化縣的安豐一帶駐紮,截留了鹽城的鹽稅,用來招兵買馬,在極短的時間內,擁兵萬人,實力不容小覷。
而鹽城知縣何文鬱是一個非常傳統的士大夫,忠於朱明皇家,與縣衙眾位官吏盟誓:
“誓死不降清虜!奮戰到底!”
何文鬱為了留下高進忠所部,對於高進忠所部是百般討好,後來從北方逃到此地的高升、魏用通兩部人馬,也被何文鬱收留,然後讓他們隸屬於高進忠指揮。
同時為了增強鹽城的防備,何文鬱還廣泛發動鹽城地方百姓,組建了鹽城義勇,以鹽城屯政都司酆包國為統領,以鹽城諸生司石磐、孫光烈、厲豫等為將,日夜訓練,準備積極地應對清軍必然的南侵。
四月十一,清軍東路統帥準塔派人給何文鬱送來了一份勸降信。
何文鬱當即將信件撕毀,召集士紳百姓,將清軍的使者當眾斬首,以示自己與清廷絕不妥協的決心,號召全民進行抵抗。
鹽城的士紳百姓一度群起激昂,紛紛發誓與建奴不共戴天。
何文鬱為了增加抗清的勝算,還派人報告給揚州的督師史可法,請求揚州方麵派兵增援。
史可法也是深知鹽城的重要性,關鍵還是那麽全民抗清,正所謂地“抗戰基礎好”,可是實在是無兵可調。
揚州城內大部分都是新兵,還在抓緊訓練之中,安慶兵守城還行,讓他們去野戰的話,就有些強人所難了。
至於督標營的張天祿、張天福之輩,人家竟然跳過史可法,直接在泰州一帶大肆搶劫,然後退向了天伏洲,隨時準備渡過長江;
其餘興平軍麾下的王之綱、胡茂禎和李本深之流那就更不用指望了,幾乎都是全部直接拒絕了揚州方麵的軍令,朝廷一點辦法都沒有。
朝廷原本可以用軍餉來威脅,可是人家不害怕,直接就地搶劫,害的泰州以東的地區,群情激奮,使得明軍大失民心,老百姓甚至公開宣稱,希望清軍快點到來,把那些禍國殃民的“明軍土匪”全都給抓走。
隻是可憐的老百姓的期望,永遠都是自己的內心奢望。
他們所強烈歡迎的清軍到來之後,不但沒有約束軍頭對他們搶掠,反而更加變本加厲,比明朝時期更甚。
最終導致了泰州、如皋一帶的反清情緒濃厚,這是後話。
那麽鹽城的岔子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