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章 投清者如過江之鯽
弘光元年五月初四深夜子時
清軍中的降將李本深、李成棟早已經來到了長江北岸,借著夜色的掩護,整裝待發。
無論是李本深還是李成棟,心裏麵都是憋著一股氣,不光是為了之前興平軍的那些好兄弟報仇,同時也是為了證明自己。
因為當李本深和李成棟組織人力在北岸積極打造戰船的時候,江對岸和巡江的明軍船隻,是不可能看不到的,但是明軍水師大將鄭彩對清軍水師是嘲笑不已:
“哈哈,北馬南舟,自古以來都是如此,可笑那幫北侉子,竟然不知道新伐樹木,要暴曬數十日,還要塗抹上油脂,才能保持足夠的浮力,才會具備足夠的運力?他們那麽搞的船隻,不用我們打,恐怕剛剛航行到江中,就會被江水和大風給衝垮了。”
對於部將們紛紛勸說,要給明軍顏色看看,鄭彩卻力排眾議,向自己的部將們如此解釋道。
出於對清軍水師的裝備非常不屑一顧,明軍水師甚至懶得去作提前打擊。
後世人看起來,這種情況真的是匪夷所思,但是奇怪的是,它竟然真的發生了,或許鄭家有一點兒容易驕傲的傳承吧?
在鄭彩的這種思維帶動下,一些明軍的水師在江邊遊弋,不斷地對北岸的清兵進行挑釁,氣焰態度非常囂張。
清軍因為戰船未曾準備完畢,因此選擇了暫時隱忍。
等到五月初四這晚,由於多鐸的嚴格軍令到了,李本深和李成棟無法再拖,盡管戰船的數量還是極少的,李本深卻不得不按照多鐸的命令,提前發動南渡。
李成棟自告奮勇地接受了這個任務。
李成棟非常擅長小股突擊隊的培養和建設,就如同後世的那種特種部隊一般,李成棟的軍中也會選取一些精壯強悍的勇士組成特別行動隊,以李成棟的義子李元胤統領,輔之以另外兩個義子李元泰和李建捷為將。
按照李成棟的吩咐,本次出馬的是李元胤和李元泰兄弟倆,自然以李元胤為先,二將率領50名精幹猛士,乘坐五艘明軍水師特別看不上的船隻,拚命地劃水,一直往南進發。
他們的後麵,江北站著的同僚們的身影是越來越遠,數萬名將士看著眼前的五十人,是否能夠完成攻下明軍灘頭陣地,並且順利守下來的壯舉。
李成棟的部將馬寶(即高謙的部將,在河南投靠的高傑,被高傑分配給李成棟的麾下聽用)和杜永和率領三千精兵,緊緊地守在江北岸的三百艘小船旁。
隻要南岸發出信號,他們倆就率領後續兵馬飛馳向南,前往接應。
李元胤和李元泰兩人都是奮勇向前,原以為地明軍巡邏船壓根不見蹤影,原本以為的明軍灘頭陣地也沒有,兩人都是非常順利地就帶著部下們順利在鎮江圌山北坡靠岸,期間沒有受到明軍的任何攔截。
圌山上有鄭彩的大營,不遠處的金山更是有鄭鴻逵的大營,數萬明軍其實就在眼前。
但是李元胤和李元泰沒有絲毫的害怕,他們登陸後,進行了分工合作,各自帶著25人,趁著明軍都在熟睡的功夫,以李元泰帶人去碼頭,對著停在岸邊的數千艘船隻放火,很快靠近岸邊的明軍水師船隻紛紛著起火來。
“著火啦,快救火啊。”
明軍的水手開始大叫,但是明軍水師船上的將領在此前一天都被叫到陸地上吃飯喝酒,壓根就沒有迴船,造成明軍水師群龍無首,一些水手隻是自發的解纜離港,但是沒有指揮的明軍水師,就如同一盤散沙,壓根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李元泰帶人放起的大火,使得鄭彩軍發生了營嘯,數萬人互相奔逃、踩踏、互相殘殺,不用清兵動手,明軍已經大亂。
另一邊的李元胤,更是創造了一個奇跡,以加上自己本人在內的總共二十六名將士,就敢直接衝擊明將鄭彩的大本營。
等到鄭彩被人從宿醉中叫醒過來,李成棟的部將馬寶和杜永和已經率領三千大軍陸續緊跟著靠岸了。
“清兵到啦!”
這句話就猶如一道魔咒,聽到這句話的明軍士兵,恨不得爹媽多給生條腿,撒丫子往遠處跑,明軍整個陣線大亂。
清軍總共3052人,在幾乎未失一人的情況下,把鄭彩所部給嚇垮了。
明將鄭彩看到情況無法挽迴,隻得帶領兩千多親兵往南逃去,明軍的混亂局麵,也引發了巨大的反作用,大量逃走的明兵湧入到鄭鴻逵和楊文驄的大營外麵,引發了更大的混亂和動蕩。
鄭鴻逵率先率領自己的的親信數千人,乘坐航海大船,直接順流而下。
清軍統帥部還以為鄭鴻逵是來打仗的,把他們給嚇了一大跳,哪知道鄭鴻逵一炮未放,直接向東逃走了!
下遊的明將楊文驄所部和黃斌卿所部人馬,看到上遊發生的這種情況後,營中的將士們也都沒有了繼續打仗的意願。
明軍當中的聰明人實在是太多,大家看到其他人都在跑,誰也不肯落後,抱著“你跑我也跑”的態度,整個長江南線防守大軍直接潰散了。
楊文驄和黃斌卿也是十分無奈,被手下將士裹挾著向著浙江方向逃去。
楊文驄、黃斌卿兩部潰散的消息很快就像病毒一樣,擴散到蘇州府,下江監軍道荊本徹,立刻帶領所部人馬渡江進入了崇明島,把大好的沿江陣地丟給了清軍。
隻是因為有傳言說,清軍派出了大量馬隊迂迴作戰,荊本徹害怕被包了餃子。
實際上的清軍是在三日後,才到達蘇州和吳淞口。
也就是說清軍實際上以52人為先鋒,竟然在不經意之中,摧毀了至少十萬人的明軍長江南岸守軍。
這一點怎麽能不令江南百姓痛徹心扉?
所以在嚴格的剃發令執行以前,江南各地都是望風披靡,壓根就沒有抵抗,幾乎全部直接上表投降了清廷,這一點也是無法抹去的事實。
清軍緊接著以李成棟為主將,向東南收複江浙各地;
以張天祿為先鋒,向西逼近南京城。
南京城有明軍二十四萬左右,南京的防備設施和各種物資儲備也還算健全,問題是清軍渡江的消息和明軍水師十萬人一觸即潰的消息傳來,南京城內早就是人心惶惶。
先是有大量的有錢有勢的官吏士紳逃離南京城,而大明弘光皇帝也認識到江南的將領不可靠,竟然在不通知首輔馬士英的情況下,帶著阮大铖偷偷地逃離了南京紫禁城。
明廷大臣緊急找弘光皇帝拿主意,竟然找不到了皇帝本人。
無奈之下,眾大臣和南京的武將隻得將關押著的假太子王之明請出來,倉促登基。
王之明即位成為皇帝後,以高夢箕為內閣首輔,以穆虎為親兵大將,並且不失時機地任命忻城伯趙之龍為南京城守總戎。
清軍統帥多鐸聽說江南進軍異常順利後,也是乘坐繳獲的明軍船隻,於五月初五,來到了南京城下。
清軍統帥多鐸的大纛,隻是剛剛在南京城外出現,便出現令人大跌眼鏡的事情:
大明勳貴趙之龍選擇一箭不發,一銃不放,率領京營二十餘萬大軍,帶頭奉表向清國投降,緊接著更多的“君子們”選擇了直接投降,據不完全統計,主動投降的文武官員有:
忻城伯趙之龍,大學士王鐸、蔡奕琛,尚書錢謙益,都禦史唐世濟、李沾,侍郎李喬、朱之臣、梁雲構、祁逢吉、張維機,魏國公徐胤爵、保國公朱國弼、靈璧侯湯國祚、安遠侯柳祚昌、永康侯徐弘爵、臨淮侯李祖述、鎮遠侯顧鳴郊、隆平侯張拱日、懷寧侯孫維城、定遠侯鄧文鬱、成安侯郭祚永、襄城伯李世弘、南和伯方一元、東寧伯焦夢熊、寧晉伯劉允極、惠安伯張承誌、大興伯鄒存義、雒中伯黃九鼎、保安伯黃調鼎、襄衛伯常應俊,掌宗人府駙馬都尉齊讚元,掌錦衣衛馮可宗,總兵楊禦蕃,孔希貴、曹存性、李應宗、於永綬、夏尚忠、劉澤泳、張應夢、張士元、範紹祖、蘇見樂、馮用,蔣雲台、司禮太監盧九德、高起潛等(注1)。
注1:原本曆史上還包括廣昌伯劉良佐、將軍王之綱、總兵王遵坦和總兵李中星,劉良佐、王之綱和王遵坦在本文中已經提前投降清廷,李中星此時還在揚州城內。
(本章完)
弘光元年五月初四深夜子時
清軍中的降將李本深、李成棟早已經來到了長江北岸,借著夜色的掩護,整裝待發。
無論是李本深還是李成棟,心裏麵都是憋著一股氣,不光是為了之前興平軍的那些好兄弟報仇,同時也是為了證明自己。
因為當李本深和李成棟組織人力在北岸積極打造戰船的時候,江對岸和巡江的明軍船隻,是不可能看不到的,但是明軍水師大將鄭彩對清軍水師是嘲笑不已:
“哈哈,北馬南舟,自古以來都是如此,可笑那幫北侉子,竟然不知道新伐樹木,要暴曬數十日,還要塗抹上油脂,才能保持足夠的浮力,才會具備足夠的運力?他們那麽搞的船隻,不用我們打,恐怕剛剛航行到江中,就會被江水和大風給衝垮了。”
對於部將們紛紛勸說,要給明軍顏色看看,鄭彩卻力排眾議,向自己的部將們如此解釋道。
出於對清軍水師的裝備非常不屑一顧,明軍水師甚至懶得去作提前打擊。
後世人看起來,這種情況真的是匪夷所思,但是奇怪的是,它竟然真的發生了,或許鄭家有一點兒容易驕傲的傳承吧?
在鄭彩的這種思維帶動下,一些明軍的水師在江邊遊弋,不斷地對北岸的清兵進行挑釁,氣焰態度非常囂張。
清軍因為戰船未曾準備完畢,因此選擇了暫時隱忍。
等到五月初四這晚,由於多鐸的嚴格軍令到了,李本深和李成棟無法再拖,盡管戰船的數量還是極少的,李本深卻不得不按照多鐸的命令,提前發動南渡。
李成棟自告奮勇地接受了這個任務。
李成棟非常擅長小股突擊隊的培養和建設,就如同後世的那種特種部隊一般,李成棟的軍中也會選取一些精壯強悍的勇士組成特別行動隊,以李成棟的義子李元胤統領,輔之以另外兩個義子李元泰和李建捷為將。
按照李成棟的吩咐,本次出馬的是李元胤和李元泰兄弟倆,自然以李元胤為先,二將率領50名精幹猛士,乘坐五艘明軍水師特別看不上的船隻,拚命地劃水,一直往南進發。
他們的後麵,江北站著的同僚們的身影是越來越遠,數萬名將士看著眼前的五十人,是否能夠完成攻下明軍灘頭陣地,並且順利守下來的壯舉。
李成棟的部將馬寶(即高謙的部將,在河南投靠的高傑,被高傑分配給李成棟的麾下聽用)和杜永和率領三千精兵,緊緊地守在江北岸的三百艘小船旁。
隻要南岸發出信號,他們倆就率領後續兵馬飛馳向南,前往接應。
李元胤和李元泰兩人都是奮勇向前,原以為地明軍巡邏船壓根不見蹤影,原本以為的明軍灘頭陣地也沒有,兩人都是非常順利地就帶著部下們順利在鎮江圌山北坡靠岸,期間沒有受到明軍的任何攔截。
圌山上有鄭彩的大營,不遠處的金山更是有鄭鴻逵的大營,數萬明軍其實就在眼前。
但是李元胤和李元泰沒有絲毫的害怕,他們登陸後,進行了分工合作,各自帶著25人,趁著明軍都在熟睡的功夫,以李元泰帶人去碼頭,對著停在岸邊的數千艘船隻放火,很快靠近岸邊的明軍水師船隻紛紛著起火來。
“著火啦,快救火啊。”
明軍的水手開始大叫,但是明軍水師船上的將領在此前一天都被叫到陸地上吃飯喝酒,壓根就沒有迴船,造成明軍水師群龍無首,一些水手隻是自發的解纜離港,但是沒有指揮的明軍水師,就如同一盤散沙,壓根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李元泰帶人放起的大火,使得鄭彩軍發生了營嘯,數萬人互相奔逃、踩踏、互相殘殺,不用清兵動手,明軍已經大亂。
另一邊的李元胤,更是創造了一個奇跡,以加上自己本人在內的總共二十六名將士,就敢直接衝擊明將鄭彩的大本營。
等到鄭彩被人從宿醉中叫醒過來,李成棟的部將馬寶和杜永和已經率領三千大軍陸續緊跟著靠岸了。
“清兵到啦!”
這句話就猶如一道魔咒,聽到這句話的明軍士兵,恨不得爹媽多給生條腿,撒丫子往遠處跑,明軍整個陣線大亂。
清軍總共3052人,在幾乎未失一人的情況下,把鄭彩所部給嚇垮了。
明將鄭彩看到情況無法挽迴,隻得帶領兩千多親兵往南逃去,明軍的混亂局麵,也引發了巨大的反作用,大量逃走的明兵湧入到鄭鴻逵和楊文驄的大營外麵,引發了更大的混亂和動蕩。
鄭鴻逵率先率領自己的的親信數千人,乘坐航海大船,直接順流而下。
清軍統帥部還以為鄭鴻逵是來打仗的,把他們給嚇了一大跳,哪知道鄭鴻逵一炮未放,直接向東逃走了!
下遊的明將楊文驄所部和黃斌卿所部人馬,看到上遊發生的這種情況後,營中的將士們也都沒有了繼續打仗的意願。
明軍當中的聰明人實在是太多,大家看到其他人都在跑,誰也不肯落後,抱著“你跑我也跑”的態度,整個長江南線防守大軍直接潰散了。
楊文驄和黃斌卿也是十分無奈,被手下將士裹挾著向著浙江方向逃去。
楊文驄、黃斌卿兩部潰散的消息很快就像病毒一樣,擴散到蘇州府,下江監軍道荊本徹,立刻帶領所部人馬渡江進入了崇明島,把大好的沿江陣地丟給了清軍。
隻是因為有傳言說,清軍派出了大量馬隊迂迴作戰,荊本徹害怕被包了餃子。
實際上的清軍是在三日後,才到達蘇州和吳淞口。
也就是說清軍實際上以52人為先鋒,竟然在不經意之中,摧毀了至少十萬人的明軍長江南岸守軍。
這一點怎麽能不令江南百姓痛徹心扉?
所以在嚴格的剃發令執行以前,江南各地都是望風披靡,壓根就沒有抵抗,幾乎全部直接上表投降了清廷,這一點也是無法抹去的事實。
清軍緊接著以李成棟為主將,向東南收複江浙各地;
以張天祿為先鋒,向西逼近南京城。
南京城有明軍二十四萬左右,南京的防備設施和各種物資儲備也還算健全,問題是清軍渡江的消息和明軍水師十萬人一觸即潰的消息傳來,南京城內早就是人心惶惶。
先是有大量的有錢有勢的官吏士紳逃離南京城,而大明弘光皇帝也認識到江南的將領不可靠,竟然在不通知首輔馬士英的情況下,帶著阮大铖偷偷地逃離了南京紫禁城。
明廷大臣緊急找弘光皇帝拿主意,竟然找不到了皇帝本人。
無奈之下,眾大臣和南京的武將隻得將關押著的假太子王之明請出來,倉促登基。
王之明即位成為皇帝後,以高夢箕為內閣首輔,以穆虎為親兵大將,並且不失時機地任命忻城伯趙之龍為南京城守總戎。
清軍統帥多鐸聽說江南進軍異常順利後,也是乘坐繳獲的明軍船隻,於五月初五,來到了南京城下。
清軍統帥多鐸的大纛,隻是剛剛在南京城外出現,便出現令人大跌眼鏡的事情:
大明勳貴趙之龍選擇一箭不發,一銃不放,率領京營二十餘萬大軍,帶頭奉表向清國投降,緊接著更多的“君子們”選擇了直接投降,據不完全統計,主動投降的文武官員有:
忻城伯趙之龍,大學士王鐸、蔡奕琛,尚書錢謙益,都禦史唐世濟、李沾,侍郎李喬、朱之臣、梁雲構、祁逢吉、張維機,魏國公徐胤爵、保國公朱國弼、靈璧侯湯國祚、安遠侯柳祚昌、永康侯徐弘爵、臨淮侯李祖述、鎮遠侯顧鳴郊、隆平侯張拱日、懷寧侯孫維城、定遠侯鄧文鬱、成安侯郭祚永、襄城伯李世弘、南和伯方一元、東寧伯焦夢熊、寧晉伯劉允極、惠安伯張承誌、大興伯鄒存義、雒中伯黃九鼎、保安伯黃調鼎、襄衛伯常應俊,掌宗人府駙馬都尉齊讚元,掌錦衣衛馮可宗,總兵楊禦蕃,孔希貴、曹存性、李應宗、於永綬、夏尚忠、劉澤泳、張應夢、張士元、範紹祖、蘇見樂、馮用,蔣雲台、司禮太監盧九德、高起潛等(注1)。
注1:原本曆史上還包括廣昌伯劉良佐、將軍王之綱、總兵王遵坦和總兵李中星,劉良佐、王之綱和王遵坦在本文中已經提前投降清廷,李中星此時還在揚州城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