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3章 八方義士聚靖江
張鹿安對於尹尚德的反正感到由衷的高興,對尹尚德是高度讚揚。
尹尚德本是安慶府桐城縣浮山人,家中父母已經隨著浮山軍前往登萊,他因為在南京城值守,拱衛南京,未能一同撤離,此次正好趕上好時機,便率領部下選擇反正歸明。
張鹿安宣布將尹尚德暫時編為水師第一協第四營遊擊,接替了陣亡的原遊擊葛之綸的位置,在得知了尹尚德所部尚有一部分士兵的家眷是在清政府統治區後,張鹿安便讓尹尚德將這部分士兵,好生安慰了一番以後,全部提供了路費並且提供船隻,讓他們返迴故鄉。
尹尚德剛剛投靠張鹿安,正是想特別想盡快立下功勞的時候,便向張鹿安建議道:
“大帥,屬下建議大軍迅速進攻靖江城。”
“為何?”
“靖江島上目前僅僅隻有八旗兵兩千和綠營兵兩千,區區四千人馬,隻要我們能夠快速攻下靖江城,附近清軍的主力人馬就會根本來不及增援。”
張鹿安有些為難,想了一想後還是把軍中情況稍微提及了一下:
“尹將軍,我們所部雖然有數百艘戰船,看上去也像有數萬人馬,但是大部分都是揚州和瓜洲百姓,真正的作戰部隊才一萬餘人,這還包括之前反正的兄弟。而且我們的火藥和銃彈損失比較大,亟需補充後才能再戰,恐怕此事還得從長計議了。”
自從部將畢盛儀所部人馬在靖江島的初戰失利以後,張鹿安是打心眼裏不想節外生枝,哪怕是就在對岸正與清兵進行殊死搏鬥的江陰人民,張鹿安也有一種愛莫能助的感覺。
放眼整個江南,或許有很多地方都發生了反抗清廷統治的起義,但是從下而上由群眾自發起義的,隻有江陰一地百姓。其他都是由士紳牽頭或者流亡將領牽頭的,從這一點來看,江陰人是絕對了不起的,他們才是真正的“愛國者”。
隻是張鹿安自己還在逃亡中,他所率領的船隊當中,還有數萬名同樣了不起的揚州人民,肩負著這麽多人的生死,使得張鹿安不敢大意,他的想法就是盡快攻下崇明島,讓老百姓暫時有個安穩的去處,如果崇明島無法堅守,那就直接北上登萊,怎麽說也得先讓這數萬名百姓獲救。
麵對著張鹿安的拒絕,尹尚德雖感無奈,卻也沒有繼續勸說,正在此時,突然吳鬆走進來報告道:
“大帥,江陰使者程壁前來求援。”
“程壁?”
張鹿安有些不想見,但是當著那麽多將領的麵,又不好顯得太慫,便下令程壁入見。
程壁來自於徽州,是個大商人,在江陰人民反抗伊始,滯留在江陰的程壁將自己辛苦攢下的十四萬兩白銀直接捐給了江陰城,可謂是高風亮節;等到江陰被圍危機時刻,還是程壁挺身而出,前往外地尋求救援。
他已經前往吳淞尋求援助,但是吳淞那邊被李成棟給殺的太狠了,根本無法提供援助,因為清軍吳淞提督李成棟的親弟弟李成林在進攻嘉定城的過程中,被嘉定百姓發出的弓箭所殺,這可就捅了馬蜂窩了。
前麵也提到過,李成棟自己是沒有生育能力的,所以他才會收取李元胤、李元泰等為義子,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李成棟還有一個非常年輕的親弟弟李成林,李成林比李成棟小很多,說是長兄為父也不為過,由於被李成棟保護的太好,所以李成林才會在戰場上犯下致命的錯誤,他選擇親自攀爬竹梯攻城,最後死在了自己的無知和自大上。
李成林的死標誌著李成棟的家庭血脈的斷絕,李成棟的絕望可想而知,並且很快把這份絕望化為對嘉定起義百姓的巨大的仇恨,不顧李元胤的勸阻,攻下嘉定城後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
此時的吳淞一帶的義軍,被李成棟反複屠殺了好幾次了,早就沒有了餘力去支援江陰,程壁隻得無功而返。
在之前的曆史中,程壁還會先後前往太湖尋找黃蜚、吳之葵義軍,再前往徽州金聲、江天一處尋求支援,隻是當他趕到徽州時,金聲和江天一的起義已經失敗了,兩人都被抓到了南京,很快就被洪承疇給殺害。
在這個時空中,程壁在吳淞打聽到浮山伯張鹿安已經從揚州突圍,已經來到了靖江一帶,所以清軍才會滿世界地調遣水師,希望阻止浮山軍的逃離。
這個消息給程壁帶來巨大的希望,他再也不想去太湖和徽州請援了,浮山軍就是最好的請援對象。
程壁不顧疲勞,駕駛一艘小船,曆經千辛萬苦,終於見到了張鹿安,隻是滿腔熱血的程壁卻碰上了虛與委蛇的張鹿安,程壁見張鹿安遲遲沒有答應帶兵支援江陰,就質問道:
“浮山伯是有什麽顧慮嗎?”
張鹿安對於程壁這樣的忠義之士是充滿好感的,也不好來難為程壁,便把自己對尹尚德所說的一番說辭再次拿了出來。
沒想到程壁也是說道;
“浮山伯何不攻下靖江城?既能夠起到圍魏救趙的作用,還能在攻下靖江島後,可以用水師直接對對麵的江陰進行直接支援。”
“靖江城不是空城,那邊可是有四千精銳的清兵……”
“那又如何?如果浮山伯不在,那恐怕勝負難說,在江南軍民的心中,何人不曉浮山伯?
隻要浮山伯放出話去,表示兩日後要攻下靖江城,相信到時候自然會有大量的遠近義士前來會盟的,他們都將成為浮山伯的臂助。
程某不才,正好在靖江島有個故人在,程某這就準備啟程過去,進行遊說勸說。”
“故人?可否明言?”
“原靖江守備夏起隆,此人曾經為故興平伯高傑麾下李本深部下,李本深安排夏起隆帶兵駐紮靖江,後來李本深被清軍調往江西戰場,夏起隆則被留在了靖江,為清軍防守江防。
在下曾經多次去靖江經商,與他打過數次交道,包括為江陰城購買火藥和銃彈,都是在此人的手中購買的……”
“他還出售軍用物資?那他恐怕會把自己所部的東西都快賣完了吧?跟這種人有什麽必要打交道的?”
張鹿安質疑道。
“夏守備或許……或許人品上不太好,有些貪財好色,但是他與現在的清軍靖江遊擊蘇見樂有很大的矛盾,蘇見樂是清軍從南京城空降的官員,蘇見樂一來,就阻斷了夏起隆所設置的一些鈔關,侵占了不少夏起隆的利益,因此深為夏起隆所記恨,此為其一;
其二是雖然夏守備所部將士戰鬥力不足,但是勝在人多,至少有一千五百人到兩千人之間,也許正麵作戰不夠格,但是在城內破壞絕對還是可以的。”
張鹿安最終被程壁說服了,在他的心裏,他其實還是對江陰的百姓放不下的,隻是貿然前往江陰支援,那就是送死。
所以張鹿安決定還是先行攻下靖江再說,便按照程壁的說法,讓錢澄之和應廷吉一起發布檄文,明確宣揚浮山軍將會於三日後的六月二十八進攻靖江城,號召江南軍民來靖江會師,共襄大業,同時也是給清軍傳遞一份假消息,來麻痹敵人。
讓張鹿安沒有想到的是,檄文發出後,竟然會產生如此之大的效果,不到兩日,竟然有大量的義軍紛紛突破清軍的攔截,齊聚靖江附近水麵,紛紛派人來到張鹿安的坐艦,宣布願意接受浮山伯的調遣(也有可能是清軍想要“聚而殲之”的故意縱容,這種事清廷幹了很多次):
“泰興黃橋張逵,攜江北義勇三千人,前來聽從浮山伯令!”
“泰興十院寺俗家弟子耿和尚耿永忠,率忠義僧兵200人,願意聽從浮山伯軍令!”
“原江陰參將張宿,國破之際本已辭官在家,聞聽浮山伯在此共襄義舉,內心激蕩不已,特地毀家紓難,籌集糧草4000石,帶領全家男女老少357人並大小船隻17艘來投,懇請浮山伯收留!”
“原江陰海防遊擊程如風,攜帶家屬103人,族人義勇千餘人,前來會師,請浮山伯下令!”
“貧僧寧其愚率江南僧兵六百,前來聽從浮山伯令!”
“學生常熟金貢南,率領本家義勇198名、戰船十艘前來聽令!”
“啟稟浮山伯,小人是來自於江陰路貫的徐玉揚,率領南鄉一帶義勇兄弟700人、船隻119艘、糧食170石五鬥前來會師,請浮山伯安排!江陰城我們實在進不去,希望浮山伯能夠帶領我等攻下靖江城、支援江陰城,我們不怕死,請把最危險的地方留給我們!”
“卑職吳升嘉,字之葵,攜常熟虞山、福山、許浦、白矛一帶鄉民三萬人,前來聽令,願與浮山伯共襄義舉。”
“浮山伯,爾銘來了!”
……
(本章完)
張鹿安對於尹尚德的反正感到由衷的高興,對尹尚德是高度讚揚。
尹尚德本是安慶府桐城縣浮山人,家中父母已經隨著浮山軍前往登萊,他因為在南京城值守,拱衛南京,未能一同撤離,此次正好趕上好時機,便率領部下選擇反正歸明。
張鹿安宣布將尹尚德暫時編為水師第一協第四營遊擊,接替了陣亡的原遊擊葛之綸的位置,在得知了尹尚德所部尚有一部分士兵的家眷是在清政府統治區後,張鹿安便讓尹尚德將這部分士兵,好生安慰了一番以後,全部提供了路費並且提供船隻,讓他們返迴故鄉。
尹尚德剛剛投靠張鹿安,正是想特別想盡快立下功勞的時候,便向張鹿安建議道:
“大帥,屬下建議大軍迅速進攻靖江城。”
“為何?”
“靖江島上目前僅僅隻有八旗兵兩千和綠營兵兩千,區區四千人馬,隻要我們能夠快速攻下靖江城,附近清軍的主力人馬就會根本來不及增援。”
張鹿安有些為難,想了一想後還是把軍中情況稍微提及了一下:
“尹將軍,我們所部雖然有數百艘戰船,看上去也像有數萬人馬,但是大部分都是揚州和瓜洲百姓,真正的作戰部隊才一萬餘人,這還包括之前反正的兄弟。而且我們的火藥和銃彈損失比較大,亟需補充後才能再戰,恐怕此事還得從長計議了。”
自從部將畢盛儀所部人馬在靖江島的初戰失利以後,張鹿安是打心眼裏不想節外生枝,哪怕是就在對岸正與清兵進行殊死搏鬥的江陰人民,張鹿安也有一種愛莫能助的感覺。
放眼整個江南,或許有很多地方都發生了反抗清廷統治的起義,但是從下而上由群眾自發起義的,隻有江陰一地百姓。其他都是由士紳牽頭或者流亡將領牽頭的,從這一點來看,江陰人是絕對了不起的,他們才是真正的“愛國者”。
隻是張鹿安自己還在逃亡中,他所率領的船隊當中,還有數萬名同樣了不起的揚州人民,肩負著這麽多人的生死,使得張鹿安不敢大意,他的想法就是盡快攻下崇明島,讓老百姓暫時有個安穩的去處,如果崇明島無法堅守,那就直接北上登萊,怎麽說也得先讓這數萬名百姓獲救。
麵對著張鹿安的拒絕,尹尚德雖感無奈,卻也沒有繼續勸說,正在此時,突然吳鬆走進來報告道:
“大帥,江陰使者程壁前來求援。”
“程壁?”
張鹿安有些不想見,但是當著那麽多將領的麵,又不好顯得太慫,便下令程壁入見。
程壁來自於徽州,是個大商人,在江陰人民反抗伊始,滯留在江陰的程壁將自己辛苦攢下的十四萬兩白銀直接捐給了江陰城,可謂是高風亮節;等到江陰被圍危機時刻,還是程壁挺身而出,前往外地尋求救援。
他已經前往吳淞尋求援助,但是吳淞那邊被李成棟給殺的太狠了,根本無法提供援助,因為清軍吳淞提督李成棟的親弟弟李成林在進攻嘉定城的過程中,被嘉定百姓發出的弓箭所殺,這可就捅了馬蜂窩了。
前麵也提到過,李成棟自己是沒有生育能力的,所以他才會收取李元胤、李元泰等為義子,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李成棟還有一個非常年輕的親弟弟李成林,李成林比李成棟小很多,說是長兄為父也不為過,由於被李成棟保護的太好,所以李成林才會在戰場上犯下致命的錯誤,他選擇親自攀爬竹梯攻城,最後死在了自己的無知和自大上。
李成林的死標誌著李成棟的家庭血脈的斷絕,李成棟的絕望可想而知,並且很快把這份絕望化為對嘉定起義百姓的巨大的仇恨,不顧李元胤的勸阻,攻下嘉定城後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
此時的吳淞一帶的義軍,被李成棟反複屠殺了好幾次了,早就沒有了餘力去支援江陰,程壁隻得無功而返。
在之前的曆史中,程壁還會先後前往太湖尋找黃蜚、吳之葵義軍,再前往徽州金聲、江天一處尋求支援,隻是當他趕到徽州時,金聲和江天一的起義已經失敗了,兩人都被抓到了南京,很快就被洪承疇給殺害。
在這個時空中,程壁在吳淞打聽到浮山伯張鹿安已經從揚州突圍,已經來到了靖江一帶,所以清軍才會滿世界地調遣水師,希望阻止浮山軍的逃離。
這個消息給程壁帶來巨大的希望,他再也不想去太湖和徽州請援了,浮山軍就是最好的請援對象。
程壁不顧疲勞,駕駛一艘小船,曆經千辛萬苦,終於見到了張鹿安,隻是滿腔熱血的程壁卻碰上了虛與委蛇的張鹿安,程壁見張鹿安遲遲沒有答應帶兵支援江陰,就質問道:
“浮山伯是有什麽顧慮嗎?”
張鹿安對於程壁這樣的忠義之士是充滿好感的,也不好來難為程壁,便把自己對尹尚德所說的一番說辭再次拿了出來。
沒想到程壁也是說道;
“浮山伯何不攻下靖江城?既能夠起到圍魏救趙的作用,還能在攻下靖江島後,可以用水師直接對對麵的江陰進行直接支援。”
“靖江城不是空城,那邊可是有四千精銳的清兵……”
“那又如何?如果浮山伯不在,那恐怕勝負難說,在江南軍民的心中,何人不曉浮山伯?
隻要浮山伯放出話去,表示兩日後要攻下靖江城,相信到時候自然會有大量的遠近義士前來會盟的,他們都將成為浮山伯的臂助。
程某不才,正好在靖江島有個故人在,程某這就準備啟程過去,進行遊說勸說。”
“故人?可否明言?”
“原靖江守備夏起隆,此人曾經為故興平伯高傑麾下李本深部下,李本深安排夏起隆帶兵駐紮靖江,後來李本深被清軍調往江西戰場,夏起隆則被留在了靖江,為清軍防守江防。
在下曾經多次去靖江經商,與他打過數次交道,包括為江陰城購買火藥和銃彈,都是在此人的手中購買的……”
“他還出售軍用物資?那他恐怕會把自己所部的東西都快賣完了吧?跟這種人有什麽必要打交道的?”
張鹿安質疑道。
“夏守備或許……或許人品上不太好,有些貪財好色,但是他與現在的清軍靖江遊擊蘇見樂有很大的矛盾,蘇見樂是清軍從南京城空降的官員,蘇見樂一來,就阻斷了夏起隆所設置的一些鈔關,侵占了不少夏起隆的利益,因此深為夏起隆所記恨,此為其一;
其二是雖然夏守備所部將士戰鬥力不足,但是勝在人多,至少有一千五百人到兩千人之間,也許正麵作戰不夠格,但是在城內破壞絕對還是可以的。”
張鹿安最終被程壁說服了,在他的心裏,他其實還是對江陰的百姓放不下的,隻是貿然前往江陰支援,那就是送死。
所以張鹿安決定還是先行攻下靖江再說,便按照程壁的說法,讓錢澄之和應廷吉一起發布檄文,明確宣揚浮山軍將會於三日後的六月二十八進攻靖江城,號召江南軍民來靖江會師,共襄大業,同時也是給清軍傳遞一份假消息,來麻痹敵人。
讓張鹿安沒有想到的是,檄文發出後,竟然會產生如此之大的效果,不到兩日,竟然有大量的義軍紛紛突破清軍的攔截,齊聚靖江附近水麵,紛紛派人來到張鹿安的坐艦,宣布願意接受浮山伯的調遣(也有可能是清軍想要“聚而殲之”的故意縱容,這種事清廷幹了很多次):
“泰興黃橋張逵,攜江北義勇三千人,前來聽從浮山伯令!”
“泰興十院寺俗家弟子耿和尚耿永忠,率忠義僧兵200人,願意聽從浮山伯軍令!”
“原江陰參將張宿,國破之際本已辭官在家,聞聽浮山伯在此共襄義舉,內心激蕩不已,特地毀家紓難,籌集糧草4000石,帶領全家男女老少357人並大小船隻17艘來投,懇請浮山伯收留!”
“原江陰海防遊擊程如風,攜帶家屬103人,族人義勇千餘人,前來會師,請浮山伯下令!”
“貧僧寧其愚率江南僧兵六百,前來聽從浮山伯令!”
“學生常熟金貢南,率領本家義勇198名、戰船十艘前來聽令!”
“啟稟浮山伯,小人是來自於江陰路貫的徐玉揚,率領南鄉一帶義勇兄弟700人、船隻119艘、糧食170石五鬥前來會師,請浮山伯安排!江陰城我們實在進不去,希望浮山伯能夠帶領我等攻下靖江城、支援江陰城,我們不怕死,請把最危險的地方留給我們!”
“卑職吳升嘉,字之葵,攜常熟虞山、福山、許浦、白矛一帶鄉民三萬人,前來聽令,願與浮山伯共襄義舉。”
“浮山伯,爾銘來了!”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