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9章 信守承諾援江陰
常州府江陰縣,位於長江南岸,與靖江縣隔江相望。
由於明末的長江三角洲衝積平原的規模還遠遠沒有後世那麽大,按照當地的地方誌記載,江陰實際上算是沿海城市,曆來為抗倭前沿。
因為抗倭戰爭的需要,嘉靖年間,江陰城牆由半土半磚的城牆改為全磚城牆,並增建子城,西門和北門外有月城,東門和南門外為甕城。
城周九裏十三步,按麵積來說,超過了五個崇明縣城的大小,為江南排名靠前的大城,城高二丈五尺,城門共有四座,東為春暉門,南為朝宗門,西為天慶門,北為澄江門。
當弘光元年清廷發布的剃發嚴令傳到江陰後,江陰百姓憤慨至極,原本對於改朝換代表現非常溫和的江陰百姓,幾乎各個都成了堅定的抗清者。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違也!”
這不是封建迷信,而是扞衛自己民族本性的一種發自內心的呐喊。
江陰百姓們的大聲疾唿,成為了那個混亂、愚昧、野蠻的時代之中,一個響徹寰宇的口號。
發出了口號的江陰百姓,還不畏強權,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扞衛自己的內心理想,是明末清初時代,屬於極其少見由底層老百姓發起的抗清起義,在中華民族的曆史長卷中,書寫了自己光輝的一頁。
可以說給予其再高的褒揚都不為過,正是因為有這些民族脊梁的存在,才使中華民族區別於世界民族之林,發出最為閃耀的光芒。
隻是此時的江陰百姓還不知道他們的所作所為的高尚程度,在他們的心中,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存在。
他們一開始並不反對滿清政府的統治,因為大明政權實在是令老百姓失望透頂,隻是當清政府發出剃發令後,江陰人民曾經委托地方鄉老向上請願,請求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但是清政府的答複是蠻橫無理的:
“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
清政府這樣的態度,哪怕是一個微末的刀筆小吏也不由得發出擲地有聲的答複:
“就死也罷!”
江陰的老百姓從五月底抗爭到六月,又到了閏六月底,江陰城內的百姓們已經付出了數萬人的傷亡,如果再加上四鄉義勇的死傷,至少十餘萬人在清軍的屠刀下喪生。
但是江陰百姓們的抗爭也給了清軍主要作戰的劉良佐部帶來了四萬餘人的傷亡。
此時的江陰人民實在是堅持不下去了,城內青壯早已經疲憊至極,精兵強將均已經傷亡殆盡,為了保衛江陰,江陰人民幾乎將三十六計都用了一遍。
戰到這個時候,清軍甚至不敢再與江陰人民進行接觸,他們的心中隻有了一個想法,那就是盡快攻下江陰城。
而帶領江陰城創造了這麽偉大創舉的人,被後世的人們稱為“江陰三公”:
陳明遇、馮厚敦和閻應元。
閻應元負責戰術指揮工作,陳明遇負責後勤工作,馮厚敦負責思想政治工作,三公分工明確,指揮有序,讓清軍吃夠了苦頭。
到了這個時候,哪怕是堅定如閻應元,巡視了江陰城一遍以後,麵對著江陰城三麵圍著的海量清軍,以及江麵上密密麻麻的清軍水師,他也陷入了巨大的焦慮之中:
“程壁到底能不能為江陰請來強援?”
天氣轉好的時候,江對岸的靖江城突然隱隱約約地傳來濃煙的感覺,此時北城牆的江陰百姓在內心祈禱:
如果那些人要是能來支援我們,那該多好!
或許正是因為仿佛在冥冥之中聽見了江陰百姓的內心唿喚,張鹿安下令以孟大江為主將,率領水師黃玉龍部、尹尚德部、孟大廣部和李霞部,載著廖自忠部、劉流部和畢盛儀部,向著清將馮用所部發動了最為猛烈的反攻。
馮用被迅如烈火的明軍的攻勢給打的苦不堪言,不得不率軍退到了江陰岸邊,背靠著江南岸邊的紅衣大炮,阻擋著明軍的進攻,暫時穩住了陣線。
可惜的是江陰城上的火炮已經再也無法發出怒吼了,不能對清軍水師進行直接的打擊了。
因為由於經過兩、三個月的戰鬥,江陰城內的火藥耗盡了,連對近在咫尺的北門清軍也無法進行打擊,清軍得以在江陰城北建立了三道緊緊相連的塹壕,將江陰城徹底封死。
江陰城內百姓將情況報告給閻應元,閻應元遠遠地眺望,看到有援兵在攻擊清軍,也組織過城內百姓對北門外的清軍進行過反攻,但是終因武器的差距,被清軍打敗,不得不退迴城內。
張鹿安聽到孟大江戰事不利的消息後,看到軍事行動無法奏效,正式啟動了新的政治和心理行動,從之前被俘虜的清軍士兵當中,選取了十名無法挽救的清將,讓他們帶著特爾祜、伊爾都齊和費揚古的頭顱,送給了泰興方麵的宜永貴。
宜永貴見此差點嚇死,連忙親自率領一支精兵把特爾祜三人的頭顱護送到了南京,交給了洪承疇和勒克德渾。
勒克德渾見最後還是折損了特爾祜,頓時大怒,親自下手,將帶著人頭返迴的十員清將全部就地斬殺,然後硬著頭皮將情況以八百裏加急的形式報告給了多爾袞知曉。
多爾袞接到報告後,大怒不已,以順治皇帝的名義,下詔將洪承疇和勒克德渾大罵一通,責成兩人盡快為特爾祜報仇;
同時為了安撫眾多憤怒之下的皇族成員,下令將為國而死的特爾祜追贈為郡王;並且對作戰不利的將領,一定要給予最為嚴厲的懲罰。
洪承疇和勒克德渾無奈之下,隻得由勒克德渾親自前往常州府,以召開軍事作戰會議的名義,將各位統軍大將召集到常州府開會,其中就包括在清廷眼中作戰不利的高進忠和馮用二將。
等到各將聚齊,勒克德渾立刻就下令部下降高進忠和馮用兩人抓了起來,然後當眾宣布了特爾祜的死訊,並且把責任歸咎到高進忠和馮用的作戰不利上麵。
馮用低著頭隻是不斷地哭泣,一聲不吭;高進忠則是大喊道:
“我部戰死了數千精銳和幾十員大將,連我的親弟弟成忠都戰死了,怎麽還能說作戰不利?我不服!”
勒克德渾不說話,隻是揮揮手,數名戈什哈很快就將大叫不已的高進忠和沉默的馮用拉出,不久就帶進來兩顆血淋淋的人頭。
帳中的清將均被嚇得噤若寒蟬,連大氣都不敢出,勒克德渾輕聲說道:
“諸位也都看到了,這次朝廷對於靖江的失陷和特爾祜的陣亡是極度的不滿,以後但凡還有膽敢作戰不盡心者,高進忠和馮用的下場就是個例子。”
“嗻,奴才定當恪守本分。”
帳中諸將齊聲說道。
“勒克德渾大帥,隻是高進忠和馮用被殺後,他們兩部的殘餘人馬到底由何人接手?”
同為皇親國戚的尼堪問道,勒克德渾說道:
“升高進忠部將黃中色為總兵,接替高進忠的位置。黃中色智慮深遠,可堪使任;
馮用所部本來就損兵折將太多,將原馮用所部將領黑光玉,調往大清鎮守嘉興等處副總兵李遇春處聽用。
馮部剩餘的人馬,全部交給漢軍鑲白旗梅勒章京祖澤遠統帥,更增調原劉澤清部將劉旺和虞紹勳二部人馬、漢軍鑲白旗丁起明和劉誌友二部、漢軍鑲藍旗甘應舉和李雲二部進入水師參戰,一定要把明軍的進攻打退或者堵住;
江陰這邊的諸君還得努力,盡快把江陰城給攻下,不給敵人留下任何希望。”
“嗻,奴才們謹遵軍令。”
於是清軍巨大的戰鬥機器開始加速運轉,發出了異常嘈雜的響動。
但是在清軍的戰鬥機器全麵提速之前,張鹿安卻利用高進忠和馮用被殺的機會,抽調了更多的精銳力量,對清軍水師加大了進攻的力度。
(本章完)
常州府江陰縣,位於長江南岸,與靖江縣隔江相望。
由於明末的長江三角洲衝積平原的規模還遠遠沒有後世那麽大,按照當地的地方誌記載,江陰實際上算是沿海城市,曆來為抗倭前沿。
因為抗倭戰爭的需要,嘉靖年間,江陰城牆由半土半磚的城牆改為全磚城牆,並增建子城,西門和北門外有月城,東門和南門外為甕城。
城周九裏十三步,按麵積來說,超過了五個崇明縣城的大小,為江南排名靠前的大城,城高二丈五尺,城門共有四座,東為春暉門,南為朝宗門,西為天慶門,北為澄江門。
當弘光元年清廷發布的剃發嚴令傳到江陰後,江陰百姓憤慨至極,原本對於改朝換代表現非常溫和的江陰百姓,幾乎各個都成了堅定的抗清者。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違也!”
這不是封建迷信,而是扞衛自己民族本性的一種發自內心的呐喊。
江陰百姓們的大聲疾唿,成為了那個混亂、愚昧、野蠻的時代之中,一個響徹寰宇的口號。
發出了口號的江陰百姓,還不畏強權,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扞衛自己的內心理想,是明末清初時代,屬於極其少見由底層老百姓發起的抗清起義,在中華民族的曆史長卷中,書寫了自己光輝的一頁。
可以說給予其再高的褒揚都不為過,正是因為有這些民族脊梁的存在,才使中華民族區別於世界民族之林,發出最為閃耀的光芒。
隻是此時的江陰百姓還不知道他們的所作所為的高尚程度,在他們的心中,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存在。
他們一開始並不反對滿清政府的統治,因為大明政權實在是令老百姓失望透頂,隻是當清政府發出剃發令後,江陰人民曾經委托地方鄉老向上請願,請求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但是清政府的答複是蠻橫無理的:
“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
清政府這樣的態度,哪怕是一個微末的刀筆小吏也不由得發出擲地有聲的答複:
“就死也罷!”
江陰的老百姓從五月底抗爭到六月,又到了閏六月底,江陰城內的百姓們已經付出了數萬人的傷亡,如果再加上四鄉義勇的死傷,至少十餘萬人在清軍的屠刀下喪生。
但是江陰百姓們的抗爭也給了清軍主要作戰的劉良佐部帶來了四萬餘人的傷亡。
此時的江陰人民實在是堅持不下去了,城內青壯早已經疲憊至極,精兵強將均已經傷亡殆盡,為了保衛江陰,江陰人民幾乎將三十六計都用了一遍。
戰到這個時候,清軍甚至不敢再與江陰人民進行接觸,他們的心中隻有了一個想法,那就是盡快攻下江陰城。
而帶領江陰城創造了這麽偉大創舉的人,被後世的人們稱為“江陰三公”:
陳明遇、馮厚敦和閻應元。
閻應元負責戰術指揮工作,陳明遇負責後勤工作,馮厚敦負責思想政治工作,三公分工明確,指揮有序,讓清軍吃夠了苦頭。
到了這個時候,哪怕是堅定如閻應元,巡視了江陰城一遍以後,麵對著江陰城三麵圍著的海量清軍,以及江麵上密密麻麻的清軍水師,他也陷入了巨大的焦慮之中:
“程壁到底能不能為江陰請來強援?”
天氣轉好的時候,江對岸的靖江城突然隱隱約約地傳來濃煙的感覺,此時北城牆的江陰百姓在內心祈禱:
如果那些人要是能來支援我們,那該多好!
或許正是因為仿佛在冥冥之中聽見了江陰百姓的內心唿喚,張鹿安下令以孟大江為主將,率領水師黃玉龍部、尹尚德部、孟大廣部和李霞部,載著廖自忠部、劉流部和畢盛儀部,向著清將馮用所部發動了最為猛烈的反攻。
馮用被迅如烈火的明軍的攻勢給打的苦不堪言,不得不率軍退到了江陰岸邊,背靠著江南岸邊的紅衣大炮,阻擋著明軍的進攻,暫時穩住了陣線。
可惜的是江陰城上的火炮已經再也無法發出怒吼了,不能對清軍水師進行直接的打擊了。
因為由於經過兩、三個月的戰鬥,江陰城內的火藥耗盡了,連對近在咫尺的北門清軍也無法進行打擊,清軍得以在江陰城北建立了三道緊緊相連的塹壕,將江陰城徹底封死。
江陰城內百姓將情況報告給閻應元,閻應元遠遠地眺望,看到有援兵在攻擊清軍,也組織過城內百姓對北門外的清軍進行過反攻,但是終因武器的差距,被清軍打敗,不得不退迴城內。
張鹿安聽到孟大江戰事不利的消息後,看到軍事行動無法奏效,正式啟動了新的政治和心理行動,從之前被俘虜的清軍士兵當中,選取了十名無法挽救的清將,讓他們帶著特爾祜、伊爾都齊和費揚古的頭顱,送給了泰興方麵的宜永貴。
宜永貴見此差點嚇死,連忙親自率領一支精兵把特爾祜三人的頭顱護送到了南京,交給了洪承疇和勒克德渾。
勒克德渾見最後還是折損了特爾祜,頓時大怒,親自下手,將帶著人頭返迴的十員清將全部就地斬殺,然後硬著頭皮將情況以八百裏加急的形式報告給了多爾袞知曉。
多爾袞接到報告後,大怒不已,以順治皇帝的名義,下詔將洪承疇和勒克德渾大罵一通,責成兩人盡快為特爾祜報仇;
同時為了安撫眾多憤怒之下的皇族成員,下令將為國而死的特爾祜追贈為郡王;並且對作戰不利的將領,一定要給予最為嚴厲的懲罰。
洪承疇和勒克德渾無奈之下,隻得由勒克德渾親自前往常州府,以召開軍事作戰會議的名義,將各位統軍大將召集到常州府開會,其中就包括在清廷眼中作戰不利的高進忠和馮用二將。
等到各將聚齊,勒克德渾立刻就下令部下降高進忠和馮用兩人抓了起來,然後當眾宣布了特爾祜的死訊,並且把責任歸咎到高進忠和馮用的作戰不利上麵。
馮用低著頭隻是不斷地哭泣,一聲不吭;高進忠則是大喊道:
“我部戰死了數千精銳和幾十員大將,連我的親弟弟成忠都戰死了,怎麽還能說作戰不利?我不服!”
勒克德渾不說話,隻是揮揮手,數名戈什哈很快就將大叫不已的高進忠和沉默的馮用拉出,不久就帶進來兩顆血淋淋的人頭。
帳中的清將均被嚇得噤若寒蟬,連大氣都不敢出,勒克德渾輕聲說道:
“諸位也都看到了,這次朝廷對於靖江的失陷和特爾祜的陣亡是極度的不滿,以後但凡還有膽敢作戰不盡心者,高進忠和馮用的下場就是個例子。”
“嗻,奴才定當恪守本分。”
帳中諸將齊聲說道。
“勒克德渾大帥,隻是高進忠和馮用被殺後,他們兩部的殘餘人馬到底由何人接手?”
同為皇親國戚的尼堪問道,勒克德渾說道:
“升高進忠部將黃中色為總兵,接替高進忠的位置。黃中色智慮深遠,可堪使任;
馮用所部本來就損兵折將太多,將原馮用所部將領黑光玉,調往大清鎮守嘉興等處副總兵李遇春處聽用。
馮部剩餘的人馬,全部交給漢軍鑲白旗梅勒章京祖澤遠統帥,更增調原劉澤清部將劉旺和虞紹勳二部人馬、漢軍鑲白旗丁起明和劉誌友二部、漢軍鑲藍旗甘應舉和李雲二部進入水師參戰,一定要把明軍的進攻打退或者堵住;
江陰這邊的諸君還得努力,盡快把江陰城給攻下,不給敵人留下任何希望。”
“嗻,奴才們謹遵軍令。”
於是清軍巨大的戰鬥機器開始加速運轉,發出了異常嘈雜的響動。
但是在清軍的戰鬥機器全麵提速之前,張鹿安卻利用高進忠和馮用被殺的機會,抽調了更多的精銳力量,對清軍水師加大了進攻的力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