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3章 獲封靖北尊隆武
張鹿安看著抬手示意的張家玉,心裏也開始有了興趣,想知道隆武皇帝給自己畫了怎麽樣的一個“大餅”?
張鹿安轉向錢澄之示意他直接打開,錢澄之會意,緩緩地張開了“聖旨”看了一下,很快喜上眉頭,想把“聖旨”重新還給張家玉,讓欽使張家玉親自宣讀,但是被張家玉給笑著拒絕,錢澄之便出言念道:
奉,天承運,皇帝召曰:
聞浮山伯於戰火熔爐之境,身陷危險之地,遑論在所不惜,解救百姓無數,朕心甚慰。值此國家危難之際,為彰忠誠義士之德,特晉浮山伯張鹿安為靖北侯。
欽命所到,昭告天下。
欽此!
“卑職(在下、屬下)恭賀大帥、恭喜侯爺!”
廳內的眾多文武將弁頓時紛紛上前祝賀張鹿安,直接把張鹿安弄的騎虎難下了,按照這種局麵,如果他再出言違逆,那就是不識好歹了。
張鹿安隻得硬著頭皮,躬身雙手接過聖旨,口中唿道:
“臣張鹿安謝主隆恩,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張家玉連忙站起虛扶坐著行禮的張鹿安,口中說道:
“吾皇聖明,也算是慧眼識能,希望靖北侯暫且勉力為之,在下南迴福建以後,一定想方設法為大軍籌措物資。”
“那就再好不過了。”
於是張鹿安順理成章地成為了隆武的臣子。
隻是這個消息被很快傳到了紹興一帶,使得浙東殘明大臣如張國維、朱大典等人是異常緊張,本以為能夠靠著張鹿鳴的關係,可以非常順利地將張鹿安引為外援,沒有想到卻還是被隆武皇帝搶了個先。
不甘心風頭被搶的魯王朱以海,在張國維、朱大典、方國安、王之仁、張名振、張煌言等眾多文臣武將的擁護下,於弘光元年農曆七月十八日在紹興宣布正式即監國位。
為了拉攏武官,朱以海封大將方國安為鎮夷侯、王之仁為武寧侯,並派遣暫時依附於魯監國的荊本徹為使者,來到了崇明與張鹿安聯絡。
張鹿安這邊剛剛送走張家玉一行人,就聽到了荊本徹來訪的消息,頓時令張鹿安頭大如鬥。
隨同荊本徹來訪的還有張鹿鳴。
再次相見的親兄弟倆,都有著劫後餘生的感覺,千言萬語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哪怕是荊本徹多次向張鹿鳴示意,張鹿鳴還是始終沒有說話,荊本徹實在憋不住了,主動開口說道:
“請浮山伯接旨!”
張鹿安沒有給予迴應,荊本徹的臉色顯得非常難看,張鹿鳴不好讓荊本徹太過於難作,才主動說道:
“老弟,魯王已經監國,有旨意給你。”
“哥,鹿安之前受傷,身體實在是不便……”
荊本徹聽到此處,以為張鹿安隻是因為不能下跪才無法接收令旨,便裝模作樣的說道:
“無妨,當此世道混亂之際,一切禮數從簡,本欽差就直接念吧……欽封浮山伯張鹿安為文登侯,欽此!”
張鹿安聽到“文登侯”三字後,那是一點都高興不起來,說白了“文登侯”比“靖北侯”差遠了。這個魯監國哪怕是畫餅,都顯得太保守了。
張鹿安於是板著臉當著眾多文武官員的麵說道:
“各位,本爵還以為魯王是有什麽話要說,原來竟然是僭越封侯,試問普天之下,哪裏有臣來封臣的道理?我等既然已經采用隆武年號,使用隆武旗幟,自當前後一致,怎麽能三心二意?”
張鹿安的話把荊本徹給震驚了,張鹿安卻不願意再理會,命令應廷吉負責招待荊本徹,帶著張鹿鳴來到了在崇明的臨時住處,已經穿戴白綾白衣為馬應魁守孝的張鹿貞,也是與張鹿安一起勸說著張鹿鳴留下來,但是他們卻忘記了一點,張鹿鳴有人質在魯監國的手上。
“鹿貞、鹿安,不必說了,我的兩個兒子夢勝和夢喜還在紹興,為兄別無選擇……”
“哥,鹿安給你添麻煩了……”
“鹿安,你是對的,其實為兄也是反對魯王稱尊的,但是我更反對唐王稱尊,因為他使整個朝綱完全陷入了絕對的混亂當中。”
“是啊,按照繼位順序來說,最應該繼承帝位的應該是桂王,隻是隆武皇帝已經繼位,直接聲稱‘此永明之天下也。永明神宗嫡孫,正統所係。朕無子,後當屬諸永明。’,要知道永明王朱由榔乃是桂王第四子,由此可見隆武皇帝最起碼還算是一個可扶之君,他的這種說法也算是堵住了天下悠悠之口。
值此神州陸沉、天下板蕩之際,魯王在明知道隆武皇帝已經繼位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分裂的行為,無論從哪個方麵來看都不算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哎,那也是浙東諸臣為了自己的利益,將魯王高高抬起而已,他們哪裏會想那麽多?”
“哥,你在浙東待的時間長,你說魯王此人到底如何?”
“魯王待人平易近人,看上去卻是一個賢明之君,但是他對誰都是親切如一,完全無太多人君之威。
紹興政權完全是靠著兩大軍事勢力,方國安和王之仁兩部維持,但是兩部爭相害民、擾民,老百姓不堪其擾。
方國安甚至直接自己截留紹興、金華和寧波三郡的錢糧,跟軍閥無異。魯王壓根就無法解決這個痼疾。”
“浙東防務如何?”
“方國安在浙江搜羅了各地人馬,匯聚了十三萬人,全部部署在錢塘江南岸,與北岸的清軍隔江對峙,也就是清軍主力不在,否則的話,真的不知道錢塘江防線能不能守得住。”
“哥,你這次迴去後,一定要想辦法把家眷給帶出來,沈伯父那邊不會沒有船隻的,我個人感覺他應該還是支持魯監國的吧?”
“是的,嶽父大人是真心熱愛這個大明,他的想法就是驅逐建奴,複我中華。”
張鹿安為了自己的親哥,不敢得罪魯王,就派人代為書寫了一份告罪文書,書中以大明忠臣自居,表達了自己忠於大明的初衷不會變,但是因為前不久剛剛尊崇隆武皇帝,突然之間又要變化,恐怕會引起軍民混亂,希望魯王能夠予以體諒。
張鹿安讓張鹿鳴將信件帶給朱以海,隻是張鹿安的這種兩麵不得罪的做法,被浙東一帶的大儒如黃宗羲、謝三賓等人所詬病,認為張鹿安屬於典型的“騎牆派”,人品實在為人所不齒。
而負責執行任務的荊本徹和張鹿鳴沒有完成既定的任務,均是被撤職閑住,張鹿鳴樂得清閑,但是害怕失去權利的荊本徹可就不樂意了,他帶著自己的兒子荊元湘以及其他部下三千人,乘坐海船一百艘,希望能夠奪下舟山作為根據地,保住手中的武裝力量。
隻是隆武皇帝對於魯監國的不敬感到憤怒,特地命令黃斌卿帶領部分人馬再度返迴舟山,正好與從寧波而來的荊本徹父子不期而遇。
與荊本徹不同,黃斌卿被隆武皇帝朱聿健任命為肅虜伯,他是堅定的“擁唐派”,對於想要來奪權的荊本徹,黃斌卿表麵上和和氣氣,實際上卻提前部署了圍剿準備。
等到荊本徹父子來到舟山以後,由於所部人馬軍紀壞到了極點,導致大失民心,舟山當地的老百姓對荊本徹所部非常不滿。
黃斌卿利用這個機會,散布荊本徹將要再次搶掠百姓的傳聞,使得荊本徹引起了群憤,黃斌卿趁機率領所部人馬,將荊本徹和荊元湘父子給驅趕到了更為偏遠的馬鞍群島一帶,從而牢牢占據了舟山一帶。
為了防止張鹿安所部投靠魯監國,黃斌卿還按照隆武皇帝的命令,派人給崇明又送來了半船的火藥。
有了黃斌卿送來的火藥,再加上之前從張家玉和鄭彩那邊“薅來的”火藥和銃彈,張鹿安下定決心集中力量發動一次反攻作戰,盡可能擊敗清軍一部,解救被圍困的明軍和幾乎陷入絕境的江陰軍民。
(本章完)
張鹿安看著抬手示意的張家玉,心裏也開始有了興趣,想知道隆武皇帝給自己畫了怎麽樣的一個“大餅”?
張鹿安轉向錢澄之示意他直接打開,錢澄之會意,緩緩地張開了“聖旨”看了一下,很快喜上眉頭,想把“聖旨”重新還給張家玉,讓欽使張家玉親自宣讀,但是被張家玉給笑著拒絕,錢澄之便出言念道:
奉,天承運,皇帝召曰:
聞浮山伯於戰火熔爐之境,身陷危險之地,遑論在所不惜,解救百姓無數,朕心甚慰。值此國家危難之際,為彰忠誠義士之德,特晉浮山伯張鹿安為靖北侯。
欽命所到,昭告天下。
欽此!
“卑職(在下、屬下)恭賀大帥、恭喜侯爺!”
廳內的眾多文武將弁頓時紛紛上前祝賀張鹿安,直接把張鹿安弄的騎虎難下了,按照這種局麵,如果他再出言違逆,那就是不識好歹了。
張鹿安隻得硬著頭皮,躬身雙手接過聖旨,口中唿道:
“臣張鹿安謝主隆恩,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張家玉連忙站起虛扶坐著行禮的張鹿安,口中說道:
“吾皇聖明,也算是慧眼識能,希望靖北侯暫且勉力為之,在下南迴福建以後,一定想方設法為大軍籌措物資。”
“那就再好不過了。”
於是張鹿安順理成章地成為了隆武的臣子。
隻是這個消息被很快傳到了紹興一帶,使得浙東殘明大臣如張國維、朱大典等人是異常緊張,本以為能夠靠著張鹿鳴的關係,可以非常順利地將張鹿安引為外援,沒有想到卻還是被隆武皇帝搶了個先。
不甘心風頭被搶的魯王朱以海,在張國維、朱大典、方國安、王之仁、張名振、張煌言等眾多文臣武將的擁護下,於弘光元年農曆七月十八日在紹興宣布正式即監國位。
為了拉攏武官,朱以海封大將方國安為鎮夷侯、王之仁為武寧侯,並派遣暫時依附於魯監國的荊本徹為使者,來到了崇明與張鹿安聯絡。
張鹿安這邊剛剛送走張家玉一行人,就聽到了荊本徹來訪的消息,頓時令張鹿安頭大如鬥。
隨同荊本徹來訪的還有張鹿鳴。
再次相見的親兄弟倆,都有著劫後餘生的感覺,千言萬語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哪怕是荊本徹多次向張鹿鳴示意,張鹿鳴還是始終沒有說話,荊本徹實在憋不住了,主動開口說道:
“請浮山伯接旨!”
張鹿安沒有給予迴應,荊本徹的臉色顯得非常難看,張鹿鳴不好讓荊本徹太過於難作,才主動說道:
“老弟,魯王已經監國,有旨意給你。”
“哥,鹿安之前受傷,身體實在是不便……”
荊本徹聽到此處,以為張鹿安隻是因為不能下跪才無法接收令旨,便裝模作樣的說道:
“無妨,當此世道混亂之際,一切禮數從簡,本欽差就直接念吧……欽封浮山伯張鹿安為文登侯,欽此!”
張鹿安聽到“文登侯”三字後,那是一點都高興不起來,說白了“文登侯”比“靖北侯”差遠了。這個魯監國哪怕是畫餅,都顯得太保守了。
張鹿安於是板著臉當著眾多文武官員的麵說道:
“各位,本爵還以為魯王是有什麽話要說,原來竟然是僭越封侯,試問普天之下,哪裏有臣來封臣的道理?我等既然已經采用隆武年號,使用隆武旗幟,自當前後一致,怎麽能三心二意?”
張鹿安的話把荊本徹給震驚了,張鹿安卻不願意再理會,命令應廷吉負責招待荊本徹,帶著張鹿鳴來到了在崇明的臨時住處,已經穿戴白綾白衣為馬應魁守孝的張鹿貞,也是與張鹿安一起勸說著張鹿鳴留下來,但是他們卻忘記了一點,張鹿鳴有人質在魯監國的手上。
“鹿貞、鹿安,不必說了,我的兩個兒子夢勝和夢喜還在紹興,為兄別無選擇……”
“哥,鹿安給你添麻煩了……”
“鹿安,你是對的,其實為兄也是反對魯王稱尊的,但是我更反對唐王稱尊,因為他使整個朝綱完全陷入了絕對的混亂當中。”
“是啊,按照繼位順序來說,最應該繼承帝位的應該是桂王,隻是隆武皇帝已經繼位,直接聲稱‘此永明之天下也。永明神宗嫡孫,正統所係。朕無子,後當屬諸永明。’,要知道永明王朱由榔乃是桂王第四子,由此可見隆武皇帝最起碼還算是一個可扶之君,他的這種說法也算是堵住了天下悠悠之口。
值此神州陸沉、天下板蕩之際,魯王在明知道隆武皇帝已經繼位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分裂的行為,無論從哪個方麵來看都不算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哎,那也是浙東諸臣為了自己的利益,將魯王高高抬起而已,他們哪裏會想那麽多?”
“哥,你在浙東待的時間長,你說魯王此人到底如何?”
“魯王待人平易近人,看上去卻是一個賢明之君,但是他對誰都是親切如一,完全無太多人君之威。
紹興政權完全是靠著兩大軍事勢力,方國安和王之仁兩部維持,但是兩部爭相害民、擾民,老百姓不堪其擾。
方國安甚至直接自己截留紹興、金華和寧波三郡的錢糧,跟軍閥無異。魯王壓根就無法解決這個痼疾。”
“浙東防務如何?”
“方國安在浙江搜羅了各地人馬,匯聚了十三萬人,全部部署在錢塘江南岸,與北岸的清軍隔江對峙,也就是清軍主力不在,否則的話,真的不知道錢塘江防線能不能守得住。”
“哥,你這次迴去後,一定要想辦法把家眷給帶出來,沈伯父那邊不會沒有船隻的,我個人感覺他應該還是支持魯監國的吧?”
“是的,嶽父大人是真心熱愛這個大明,他的想法就是驅逐建奴,複我中華。”
張鹿安為了自己的親哥,不敢得罪魯王,就派人代為書寫了一份告罪文書,書中以大明忠臣自居,表達了自己忠於大明的初衷不會變,但是因為前不久剛剛尊崇隆武皇帝,突然之間又要變化,恐怕會引起軍民混亂,希望魯王能夠予以體諒。
張鹿安讓張鹿鳴將信件帶給朱以海,隻是張鹿安的這種兩麵不得罪的做法,被浙東一帶的大儒如黃宗羲、謝三賓等人所詬病,認為張鹿安屬於典型的“騎牆派”,人品實在為人所不齒。
而負責執行任務的荊本徹和張鹿鳴沒有完成既定的任務,均是被撤職閑住,張鹿鳴樂得清閑,但是害怕失去權利的荊本徹可就不樂意了,他帶著自己的兒子荊元湘以及其他部下三千人,乘坐海船一百艘,希望能夠奪下舟山作為根據地,保住手中的武裝力量。
隻是隆武皇帝對於魯監國的不敬感到憤怒,特地命令黃斌卿帶領部分人馬再度返迴舟山,正好與從寧波而來的荊本徹父子不期而遇。
與荊本徹不同,黃斌卿被隆武皇帝朱聿健任命為肅虜伯,他是堅定的“擁唐派”,對於想要來奪權的荊本徹,黃斌卿表麵上和和氣氣,實際上卻提前部署了圍剿準備。
等到荊本徹父子來到舟山以後,由於所部人馬軍紀壞到了極點,導致大失民心,舟山當地的老百姓對荊本徹所部非常不滿。
黃斌卿利用這個機會,散布荊本徹將要再次搶掠百姓的傳聞,使得荊本徹引起了群憤,黃斌卿趁機率領所部人馬,將荊本徹和荊元湘父子給驅趕到了更為偏遠的馬鞍群島一帶,從而牢牢占據了舟山一帶。
為了防止張鹿安所部投靠魯監國,黃斌卿還按照隆武皇帝的命令,派人給崇明又送來了半船的火藥。
有了黃斌卿送來的火藥,再加上之前從張家玉和鄭彩那邊“薅來的”火藥和銃彈,張鹿安下定決心集中力量發動一次反攻作戰,盡可能擊敗清軍一部,解救被圍困的明軍和幾乎陷入絕境的江陰軍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