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5章 明軍水陸雙發力
“什麽??
往萊陽去的道路被明軍所截斷?
哪裏來的明軍?”
清廷登萊巡撫陳錦聽到探馬的報告後,立刻從座椅上彈了起來,雙手狠狠地抓住負責偵查事宜的大將李登龍大叫道。
漢軍正藍旗世襲牛錄章京李登龍連忙迴答道:
“迴主子,是明軍的主力到了。奴才猜想此刻的萊陽城那邊,估計已經被明軍的主力給包圍了。我們終究還是太遲了。”
陳錦聽到這裏,才失魂落魄地放開了李登龍的衣領,口中喃喃自語道:
“是啊,終歸是太遲了。最可恨的就是那柯永盛,還好意思號稱勇將,萊陽城總共隻有千餘明軍,竟然把他堵了好幾天,不知道他是幹什麽吃的?”
李登龍不敢再說話。
“報告主子,後方有信來報!”
陳錦的撫標營護軍統領佟保貴突然從外麵急匆匆地跑了進來。
“怎麽迴事?”
“啟稟主子,碭山遊擊朱安時來報,黃島已經被明軍反攻所占,明軍水師已經封鎖了膠州海灣,並且有向登萊運河內河進軍的動象。他所部人馬已經同時受到了明軍水陸兩師至少數萬人的圍攻,目前情況危急,懇請支援。”
佟保貴急切地說道。
“哼,明軍這胃口看上去不小啊,難道想一下子吃掉我們數萬大軍?也不看看自己的牙口好不好?來人,派一些會水的夜不收,泅水迴去向後方的尚善主子請求援助。”
“嗻。”
由於登萊運河的戰線實在是太長,明軍的數量太少,讓清軍的小股精銳人馬很容易就鑽到了空子,渡河將明軍大反攻的消息報告給了清軍統帥貝子尚善。
愛新覺羅尚善得知消息後,立刻命令滿洲正藍旗梅勒章京赫舍裏.庫爾瞻率領滿洲兵三百人、漢軍鑲黃旗傅大受、聶仲金兩部、漢軍正黃旗郭名望和戴都兩部以及綠營總兵李中星、副將胡尚友、副將楊衍、副將張應夢等將,合計人馬共計三萬人,立刻從青州南下,支援陷入困境的南線清軍。
庫爾瞻以戴都為先鋒,率領正黃旗漢軍騎兵一千人為先鋒,前麵也有提到過,本名李獻祖的戴都是個絕對的“精神滿洲人”,死心塌地為滿洲效力,得到前鋒的任務後,立刻率領所部人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就狂奔到了登萊河邊,隻是讓他吃驚的是西岸的船隻都已經燃起了熊熊的大火,登萊運河的中間則是航行著明軍水師的船隻。
戴都隻能一麵向庫爾瞻報告,一麵讓部下去附近搜羅百姓,強迫他們打製木筏和竹排。
此時正好遊弋在附近的明軍水師孟大廣部,在摧毀了清軍的沿岸船隻後,派人向張鹿安通報了清軍援軍到來的消息,然後繼續瀟灑地航行巡邏。
正好此時天氣已經轉暖,明軍水師得以牢牢地掌控著“製水權”,清軍的弓箭對明軍的船隻沒有太大的妨礙,反而是明軍水師的火炮可以給西岸的清軍給予嚴重的威脅。
戴都在所部損失了數十人後,也是沒有辦法,將人馬後退三裏紮營,隻能咬牙切齒地等待著後續大軍將火炮運來,到時候再對明軍加以報複。
孟大廣的消息被迅速地傳遞到統帥張鹿安的耳中,張鹿安命令各部不惜一切代價開始全線反攻,務必要在清軍援兵有能力過河之前,把河流東岸的清軍給殲滅大部。
但是總讚畫司的王征卻向張鹿安表示明軍這邊的人數還是太少,導致包圍清軍的戰線是捉襟見肘,各處都是漏洞百出,建議從後方抽調更多的地方兵和民團前往前線助戰。
張鹿安念及此時非農忙季節,便同意了王征的建議,下達了第一次動員令,命令除了第一線的縣鄉以外,膠州府和文登府兩府的府兵、縣民團、各鄉護衛隊立刻集合,然後在當地各級武官的帶領下,迅速向萊陽城方向集合,由王公弼統一指揮調動,以老弱運輸物資,以精壯拿上武器準參與戰鬥,其中精壯之中,按照“父在子迴,兄在弟迴”的原則進行篩選,集合完畢後向張鹿安報告。
這一次調動,也算是對地方文武官員的一次嚴峻的考驗,但是好在一切還算順利,經過三日的調動,絕大部分地方武裝都已經趕到萊陽城外,王公弼向張鹿安報告有精壯十萬人。
這得益於之前從其他山東各地、揚州、崇明、江陰等地移居而來的大量人口,使得登萊一地的百姓總人數早就突破了百萬,精壯勞力還是比較充裕的。
張鹿安不敢以這些訓練不多的精壯進行打仗,但是由他們負責製造聲勢,並且參與包圍圈的建設,把戰兵給騰換出來,還是完全可以的。
明軍這樣大規模的調動,很快就傳到了陳錦的耳朵裏,得知己方援兵被困在了運河以西,四麵八方又有海量的“明軍”朝著古城集匯聚而來,陳錦的心思開始亂了,完全沒有了以前的那種鎮定,經過一番思考後,為了避免被明軍包圍,陳錦決定下令全軍向西撤退。
陳錦先是派遣大量的傳令兵分別前往王道善、程繼孔、朱安時和柯永盛等將領處,試圖要求清軍各部迅速向自己靠攏,準備暫時撤退,先撤退到運河以西進行休整後,以備再戰。
但是不等四部給予迴應,麵對著已經逼近到沽河對岸的明將丁維嶽和裴守政兩部數千大軍的猛攻,陳錦最終還是等不及了,率領撫標營人馬以及直屬的其他各路人馬兩萬餘人,向著南麵沽河與登萊運河之間的談家集前進,並且以李登龍所部襲取了東麵渡口,然後從周邊砍伐樹木打造木筏或者小船準備渡河。
稍北方向的降將朱安時算是第一個對陳錦的命令做出迅速反應的將領,他按照陳錦的命令,向陳錦所在的談家集靠攏,並帶來了十餘隻船,陳錦當即命令朱安時率領所部人馬殿後,讓李登龍為先鋒,率先從渡口乘船擺渡到運河西岸。
運河內的明軍水師按照張鹿安的要求,為了防止這數萬清軍在東岸困獸猶鬥,並沒有對強渡運河的清軍先頭部隊下死手,而是象征性地抵抗了一下,就分別向南北方向撤去。
清軍方麵看到了生存下去的極大希望,眾多的清軍將士紛紛往碼頭趕來,陳錦不得不讓部將佟保貴率領精銳的戈什哈護衛在碼頭維護秩序,指揮清軍有序地退往河西岸。
而陳錦的撤退,立刻就把後方的空檔給留了出來,明將丁維嶽率領所部人馬渡過沽河,搶占了古城集,然後組織地方民壯在古城集內外構築了大量的防禦陣地,等待著萊陽方向清軍的撤退。
至此,萊陽城外的清軍被明軍給包圍。
(本章完)
“什麽??
往萊陽去的道路被明軍所截斷?
哪裏來的明軍?”
清廷登萊巡撫陳錦聽到探馬的報告後,立刻從座椅上彈了起來,雙手狠狠地抓住負責偵查事宜的大將李登龍大叫道。
漢軍正藍旗世襲牛錄章京李登龍連忙迴答道:
“迴主子,是明軍的主力到了。奴才猜想此刻的萊陽城那邊,估計已經被明軍的主力給包圍了。我們終究還是太遲了。”
陳錦聽到這裏,才失魂落魄地放開了李登龍的衣領,口中喃喃自語道:
“是啊,終歸是太遲了。最可恨的就是那柯永盛,還好意思號稱勇將,萊陽城總共隻有千餘明軍,竟然把他堵了好幾天,不知道他是幹什麽吃的?”
李登龍不敢再說話。
“報告主子,後方有信來報!”
陳錦的撫標營護軍統領佟保貴突然從外麵急匆匆地跑了進來。
“怎麽迴事?”
“啟稟主子,碭山遊擊朱安時來報,黃島已經被明軍反攻所占,明軍水師已經封鎖了膠州海灣,並且有向登萊運河內河進軍的動象。他所部人馬已經同時受到了明軍水陸兩師至少數萬人的圍攻,目前情況危急,懇請支援。”
佟保貴急切地說道。
“哼,明軍這胃口看上去不小啊,難道想一下子吃掉我們數萬大軍?也不看看自己的牙口好不好?來人,派一些會水的夜不收,泅水迴去向後方的尚善主子請求援助。”
“嗻。”
由於登萊運河的戰線實在是太長,明軍的數量太少,讓清軍的小股精銳人馬很容易就鑽到了空子,渡河將明軍大反攻的消息報告給了清軍統帥貝子尚善。
愛新覺羅尚善得知消息後,立刻命令滿洲正藍旗梅勒章京赫舍裏.庫爾瞻率領滿洲兵三百人、漢軍鑲黃旗傅大受、聶仲金兩部、漢軍正黃旗郭名望和戴都兩部以及綠營總兵李中星、副將胡尚友、副將楊衍、副將張應夢等將,合計人馬共計三萬人,立刻從青州南下,支援陷入困境的南線清軍。
庫爾瞻以戴都為先鋒,率領正黃旗漢軍騎兵一千人為先鋒,前麵也有提到過,本名李獻祖的戴都是個絕對的“精神滿洲人”,死心塌地為滿洲效力,得到前鋒的任務後,立刻率領所部人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就狂奔到了登萊河邊,隻是讓他吃驚的是西岸的船隻都已經燃起了熊熊的大火,登萊運河的中間則是航行著明軍水師的船隻。
戴都隻能一麵向庫爾瞻報告,一麵讓部下去附近搜羅百姓,強迫他們打製木筏和竹排。
此時正好遊弋在附近的明軍水師孟大廣部,在摧毀了清軍的沿岸船隻後,派人向張鹿安通報了清軍援軍到來的消息,然後繼續瀟灑地航行巡邏。
正好此時天氣已經轉暖,明軍水師得以牢牢地掌控著“製水權”,清軍的弓箭對明軍的船隻沒有太大的妨礙,反而是明軍水師的火炮可以給西岸的清軍給予嚴重的威脅。
戴都在所部損失了數十人後,也是沒有辦法,將人馬後退三裏紮營,隻能咬牙切齒地等待著後續大軍將火炮運來,到時候再對明軍加以報複。
孟大廣的消息被迅速地傳遞到統帥張鹿安的耳中,張鹿安命令各部不惜一切代價開始全線反攻,務必要在清軍援兵有能力過河之前,把河流東岸的清軍給殲滅大部。
但是總讚畫司的王征卻向張鹿安表示明軍這邊的人數還是太少,導致包圍清軍的戰線是捉襟見肘,各處都是漏洞百出,建議從後方抽調更多的地方兵和民團前往前線助戰。
張鹿安念及此時非農忙季節,便同意了王征的建議,下達了第一次動員令,命令除了第一線的縣鄉以外,膠州府和文登府兩府的府兵、縣民團、各鄉護衛隊立刻集合,然後在當地各級武官的帶領下,迅速向萊陽城方向集合,由王公弼統一指揮調動,以老弱運輸物資,以精壯拿上武器準參與戰鬥,其中精壯之中,按照“父在子迴,兄在弟迴”的原則進行篩選,集合完畢後向張鹿安報告。
這一次調動,也算是對地方文武官員的一次嚴峻的考驗,但是好在一切還算順利,經過三日的調動,絕大部分地方武裝都已經趕到萊陽城外,王公弼向張鹿安報告有精壯十萬人。
這得益於之前從其他山東各地、揚州、崇明、江陰等地移居而來的大量人口,使得登萊一地的百姓總人數早就突破了百萬,精壯勞力還是比較充裕的。
張鹿安不敢以這些訓練不多的精壯進行打仗,但是由他們負責製造聲勢,並且參與包圍圈的建設,把戰兵給騰換出來,還是完全可以的。
明軍這樣大規模的調動,很快就傳到了陳錦的耳朵裏,得知己方援兵被困在了運河以西,四麵八方又有海量的“明軍”朝著古城集匯聚而來,陳錦的心思開始亂了,完全沒有了以前的那種鎮定,經過一番思考後,為了避免被明軍包圍,陳錦決定下令全軍向西撤退。
陳錦先是派遣大量的傳令兵分別前往王道善、程繼孔、朱安時和柯永盛等將領處,試圖要求清軍各部迅速向自己靠攏,準備暫時撤退,先撤退到運河以西進行休整後,以備再戰。
但是不等四部給予迴應,麵對著已經逼近到沽河對岸的明將丁維嶽和裴守政兩部數千大軍的猛攻,陳錦最終還是等不及了,率領撫標營人馬以及直屬的其他各路人馬兩萬餘人,向著南麵沽河與登萊運河之間的談家集前進,並且以李登龍所部襲取了東麵渡口,然後從周邊砍伐樹木打造木筏或者小船準備渡河。
稍北方向的降將朱安時算是第一個對陳錦的命令做出迅速反應的將領,他按照陳錦的命令,向陳錦所在的談家集靠攏,並帶來了十餘隻船,陳錦當即命令朱安時率領所部人馬殿後,讓李登龍為先鋒,率先從渡口乘船擺渡到運河西岸。
運河內的明軍水師按照張鹿安的要求,為了防止這數萬清軍在東岸困獸猶鬥,並沒有對強渡運河的清軍先頭部隊下死手,而是象征性地抵抗了一下,就分別向南北方向撤去。
清軍方麵看到了生存下去的極大希望,眾多的清軍將士紛紛往碼頭趕來,陳錦不得不讓部將佟保貴率領精銳的戈什哈護衛在碼頭維護秩序,指揮清軍有序地退往河西岸。
而陳錦的撤退,立刻就把後方的空檔給留了出來,明將丁維嶽率領所部人馬渡過沽河,搶占了古城集,然後組織地方民壯在古城集內外構築了大量的防禦陣地,等待著萊陽方向清軍的撤退。
至此,萊陽城外的清軍被明軍給包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