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鹽定路的人
鐵血西軍:大宋楊家將後傳 作者:土著與土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晚間飯後,一家人其樂融融。隻有楊元奇生無可戀,李格非要他飯後陪他出去走走,這實在有違楊元奇的本意,不應該晚間隻陪女子。
李格非說:“朝堂最近對新黨追索放鬆了很多,有人還問我要不要迴去。”
黨人碑已被摧毀,隨著時間流逝,舊黨大佬故去,趙佶自己權利穩固,對當年舊黨的打壓要緩和很多。甚至假以時日,新的保守派可能又會出現,或者更為激進的新的新黨出現,現在的新黨成為了舊黨。
楊元奇表示知道:“切,一點眼力見也不漲,李叔的寶貝女兒都在我手裏,還有第一個外孫。他們拿什麽押注?”
李格非嗬嗬笑道:“都而立之年,說話這麽不正經。”
楊元奇歎:“李叔,你是還有什麽想法?”
李格非說:“你爹那裏我不好多說,他年紀比我長,我不是定邊官員。鹽定路人才稀缺,你爹是鹽定路經略使,總是可以要一些錄事參軍過來。至於朝堂究竟調哪些人不用理會,總會有些不錯的,畢竟大部分都是年輕人。楊家既然有底氣,就得做出來自己看。”
楊元奇發覺楊家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當楊家想把定邊變成楊家的自留地,本能就排斥了中樞所派官員,認為不會是一路人。這是一種自我切割,完全沒必要。定邊要成為楊家的祖地,和中樞方略有矛盾,但在規則框架內大家是可以拉扯的,要是不行,那鹽定路經略使就不會是楊興武。
現在楊家卻有點本能疏遠朝廷官員,雖然沒有實質動作,心裏上的確如此。最直觀表現在於經略司參軍主要是楊家一係,鹽定路成了時隻有定邊,人員調入主要來自定邊將領,勉強說得過去。但何不申請一些人來?
李格非靜靜地等著楊元奇思考,看他抬起頭來說道:“我不知道你想得如何,在外看來年輕官員當用則用,沒有那麽多區分。有的人覺得合適會留下,有的人覺得他有其他追求就會離開。這不需要你來甄別,定邊又不是每個人都一定要待著。”
楊元奇表示懂了,的確是楊家想多了。楊家要的是鹽定路,並沒有要反叛。哪怕楊元奇本身,對宋廷極不感冒,也沒有說楊家不做宋人,起碼現在來說,楊元奇要的是一個有自治能力的定邊,或許現在範圍寬了點,鹽定路!甚至將來,如果大宋能把金朝阻在燕雲之地,老楊家就會是牧守邊境的大宋忠臣!楊元奇希望的是世代富貴,讓他選擇走自己的路,實在是曆史的靖康之恥讓他心慌,新舊兩黨的惡鬥讓他心寒!
楊元奇說:“李叔……不對……嶽丈,小婿懂了!”李格非說這些不是因為李叔,而是他是楊元奇的嶽丈。李清照這個大女兒對他和王氏是敬愛,對弟弟妹妹則是寵溺,他們是一家人。
李格非:“你還是叫我李叔吧!”
楊元奇道:“那不是這會子麽?”
李格非打趣:“所以,你要是對我的建議滿意,我就是嶽丈,不喜歡就是李叔?!”
楊元奇趕緊迴:“我要是寶貝清照,你就是李叔。我要是寶貝李家弟弟妹妹,那就是嶽丈!”
李格非哈哈大笑:“那起碼我也是李叔!”他在明寨這兩年心情開朗很多。
楊元奇說:“李叔有沒有推薦的人選?”
李格非沉吟:“我想想吧,應該不會有,我那些知交生老病死的多,剩下的多在定邊。”
楊元奇道:“晚了吧,明天我得早起迴趟定邊。我老爹要是看我過去晚,沒準有罵我不知白天黑夜。”
李格非說:“那就後天再迴去。”
楊元奇“……”李格非太了解他們,所謂晚,不是明天後天,而是當天的早上還是下午。
……
書房。
李清照看著楊元奇出神,問:“你想什麽?”
楊元奇一歎:“現在才發現自己交往的都是老頭子,想弄幾個人來定邊都找不到熟悉可以推薦的。你在開封日久,有沒有?”
李清照想了想:“沒有!我認識的好像都是你認得的呢,哎喲,現在想想,開封一起的姐姐幾乎都跑定邊來了呢,哼……你是不是早有預謀!”
楊元奇“……”
李清照道:“哦,倒是以前趙明誠哥哥幾個朋友,我有點印象。就是感覺還不如趙明誠呢。說到這個,明兒我寫封信給他,他父親去世,他應該很難過吧。”蔡京複相,趙挺之被拉落馬下,不久就抑鬱離世。
楊元奇不是很樂觀,李清照認識的人多為國子監生,那裏都是達官顯貴的後人,怎麽會願意跑來定邊。楊元奇說道:“還是讓我老爹來吧,鹽定路經略司新建,本就該充斥一些人。”
……
開封中樞收到楊興武和朱勔共同署理的折子,請調部分官員進鹽定路經略司。這是一個讓中樞大慰的折子。鹽定路鹽州新定,這個名字一語成讖。以前定邊軍司基本就是鹽定路經略司的屬官衙,現在借著機會組建經略司,這有什麽不好安排的。楊興武識大體,朱勔能力非凡,這是中樞給他們兩個的評語。
第一個調往鹽定路經略司的是太學博士潘良貴,政和進士及第(榜眼),何栗、陳桷、虞祺等人的同科。潘良貴在京城和虞祺交好,虞祺對他的調職非常豔羨,他情願去西北的是他。潘良貴以正七品錄事參軍調往鹽定路經略司。
第二個叫陳遘,進士及第,文武全才,同樣是正七品錄事參軍。陳遘性子堅硬,說不好聽的話就是頭鐵,是個刺頭。這個調職對開封和鹽定路可謂雙贏。
鹽定路是為大宋的鹽定路。
(小編語:提前讓這些年輕人出來亮亮相,北宋靖康年間官場腐朽不堪,但總有些人堅守自身,不屈戰死。至於究竟如何安排,是依然在那場戰事中亮眼閃耀還是歸入楊家。故事推進再來慢慢想!現在列的大綱也沒啥用!)
李格非說:“朝堂最近對新黨追索放鬆了很多,有人還問我要不要迴去。”
黨人碑已被摧毀,隨著時間流逝,舊黨大佬故去,趙佶自己權利穩固,對當年舊黨的打壓要緩和很多。甚至假以時日,新的保守派可能又會出現,或者更為激進的新的新黨出現,現在的新黨成為了舊黨。
楊元奇表示知道:“切,一點眼力見也不漲,李叔的寶貝女兒都在我手裏,還有第一個外孫。他們拿什麽押注?”
李格非嗬嗬笑道:“都而立之年,說話這麽不正經。”
楊元奇歎:“李叔,你是還有什麽想法?”
李格非說:“你爹那裏我不好多說,他年紀比我長,我不是定邊官員。鹽定路人才稀缺,你爹是鹽定路經略使,總是可以要一些錄事參軍過來。至於朝堂究竟調哪些人不用理會,總會有些不錯的,畢竟大部分都是年輕人。楊家既然有底氣,就得做出來自己看。”
楊元奇發覺楊家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當楊家想把定邊變成楊家的自留地,本能就排斥了中樞所派官員,認為不會是一路人。這是一種自我切割,完全沒必要。定邊要成為楊家的祖地,和中樞方略有矛盾,但在規則框架內大家是可以拉扯的,要是不行,那鹽定路經略使就不會是楊興武。
現在楊家卻有點本能疏遠朝廷官員,雖然沒有實質動作,心裏上的確如此。最直觀表現在於經略司參軍主要是楊家一係,鹽定路成了時隻有定邊,人員調入主要來自定邊將領,勉強說得過去。但何不申請一些人來?
李格非靜靜地等著楊元奇思考,看他抬起頭來說道:“我不知道你想得如何,在外看來年輕官員當用則用,沒有那麽多區分。有的人覺得合適會留下,有的人覺得他有其他追求就會離開。這不需要你來甄別,定邊又不是每個人都一定要待著。”
楊元奇表示懂了,的確是楊家想多了。楊家要的是鹽定路,並沒有要反叛。哪怕楊元奇本身,對宋廷極不感冒,也沒有說楊家不做宋人,起碼現在來說,楊元奇要的是一個有自治能力的定邊,或許現在範圍寬了點,鹽定路!甚至將來,如果大宋能把金朝阻在燕雲之地,老楊家就會是牧守邊境的大宋忠臣!楊元奇希望的是世代富貴,讓他選擇走自己的路,實在是曆史的靖康之恥讓他心慌,新舊兩黨的惡鬥讓他心寒!
楊元奇說:“李叔……不對……嶽丈,小婿懂了!”李格非說這些不是因為李叔,而是他是楊元奇的嶽丈。李清照這個大女兒對他和王氏是敬愛,對弟弟妹妹則是寵溺,他們是一家人。
李格非:“你還是叫我李叔吧!”
楊元奇道:“那不是這會子麽?”
李格非打趣:“所以,你要是對我的建議滿意,我就是嶽丈,不喜歡就是李叔?!”
楊元奇趕緊迴:“我要是寶貝清照,你就是李叔。我要是寶貝李家弟弟妹妹,那就是嶽丈!”
李格非哈哈大笑:“那起碼我也是李叔!”他在明寨這兩年心情開朗很多。
楊元奇說:“李叔有沒有推薦的人選?”
李格非沉吟:“我想想吧,應該不會有,我那些知交生老病死的多,剩下的多在定邊。”
楊元奇道:“晚了吧,明天我得早起迴趟定邊。我老爹要是看我過去晚,沒準有罵我不知白天黑夜。”
李格非說:“那就後天再迴去。”
楊元奇“……”李格非太了解他們,所謂晚,不是明天後天,而是當天的早上還是下午。
……
書房。
李清照看著楊元奇出神,問:“你想什麽?”
楊元奇一歎:“現在才發現自己交往的都是老頭子,想弄幾個人來定邊都找不到熟悉可以推薦的。你在開封日久,有沒有?”
李清照想了想:“沒有!我認識的好像都是你認得的呢,哎喲,現在想想,開封一起的姐姐幾乎都跑定邊來了呢,哼……你是不是早有預謀!”
楊元奇“……”
李清照道:“哦,倒是以前趙明誠哥哥幾個朋友,我有點印象。就是感覺還不如趙明誠呢。說到這個,明兒我寫封信給他,他父親去世,他應該很難過吧。”蔡京複相,趙挺之被拉落馬下,不久就抑鬱離世。
楊元奇不是很樂觀,李清照認識的人多為國子監生,那裏都是達官顯貴的後人,怎麽會願意跑來定邊。楊元奇說道:“還是讓我老爹來吧,鹽定路經略司新建,本就該充斥一些人。”
……
開封中樞收到楊興武和朱勔共同署理的折子,請調部分官員進鹽定路經略司。這是一個讓中樞大慰的折子。鹽定路鹽州新定,這個名字一語成讖。以前定邊軍司基本就是鹽定路經略司的屬官衙,現在借著機會組建經略司,這有什麽不好安排的。楊興武識大體,朱勔能力非凡,這是中樞給他們兩個的評語。
第一個調往鹽定路經略司的是太學博士潘良貴,政和進士及第(榜眼),何栗、陳桷、虞祺等人的同科。潘良貴在京城和虞祺交好,虞祺對他的調職非常豔羨,他情願去西北的是他。潘良貴以正七品錄事參軍調往鹽定路經略司。
第二個叫陳遘,進士及第,文武全才,同樣是正七品錄事參軍。陳遘性子堅硬,說不好聽的話就是頭鐵,是個刺頭。這個調職對開封和鹽定路可謂雙贏。
鹽定路是為大宋的鹽定路。
(小編語:提前讓這些年輕人出來亮亮相,北宋靖康年間官場腐朽不堪,但總有些人堅守自身,不屈戰死。至於究竟如何安排,是依然在那場戰事中亮眼閃耀還是歸入楊家。故事推進再來慢慢想!現在列的大綱也沒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