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裏蘇神秘一笑,揮動著羽扇,來迴踱步道:“諸君有所不知啊!前些時候,繡衣台曾接到密報,說是五國貴族已經在暗中積蓄力量準備起事,就連流亡在外的燕國舊將臧荼都在招兵買馬,意欲反秦。之前他們之所以忍耐蟄伏,便是想看看秦軍戰力幾何。如今,他們見勢微力薄的叛軍都能和秦軍鬥個不分伯仲,他們便有些按耐不住,蠢蠢欲動了。我估計,用不了多久,他們定會高舉義旗,群起而攻秦!”
“啊!?還有這等事!?”群臣聽罷,再次一片嘩然。
白裏蘇點頭道:“不錯!倘若這五國一同起事,再加之東南的叛軍勢力,戰火勢必會以迅雷之勢蔓延大半個秦國。再迴到我之前和太尉討論的問題,一旦五國和叛軍起事成功,那麽中原還算是秦國的嗎?”
聞得此言,群臣立時便交頭接耳,連聲歎道:“丞相說的是啊!”“嗯!到那個時候,秦國恐怕也隻剩半壁江山了呀!”
聽著群臣的議論之聲,白裏蘇不禁露出一絲狡黠的笑容,繼續說道:“想必諸君現在都明白我的意思了吧?如今的形勢是,我北燕一旦南下攻秦,那些個諸侯叛軍必定趁勢而起,分我杯羹。屆時,即便我軍攻克鹹陽,也不過就是占據了關中之地而已,而大半個中原則會落於各路諸侯和叛軍的手中。”
群臣聽罷,卻不像之前那般議論紛紛,而是紛紛陷入了沉默。顯然,他們此時也已經意識到問鼎中原並沒有他們想象中的那麽簡單。
白裏蘇接著說道:“更為嚴峻的是,滅秦之前,我北燕和各路諸侯都可以同仇敵愾,一致對秦。可是滅秦之後,誰來做這天下共主呢!?諸君想想,如果讓我們大王來做,那些個諸侯能同意嗎!?若是他們不同意,那天下豈不又陷紛爭!?”
太尉聽罷,立即拱手說道:“丞相之言彷如醍醐灌頂,實令本官受益匪淺,本官佩服!”
禦史大夫跟著說道:“是啊!丞相之言細致入微,察旁人所不察!實令本官茅塞頓開!看來,滅秦之事,還得要從長計議呀!”
作為北燕朝中三公,白裏蘇和太尉、禦史大夫三人統一了意見之後,其他官員也就再無任何異議,他們紛紛拱手應道:“三位大人高見呐!”“是啊!方才是我等考慮不周啊!”“對對對!滅秦之事還得詳加計議才行!”
這時,逍遙老頭突然湊到白裏蘇身邊,豎起了一個大拇指,悄悄說道:“嘿嘿嘿!小子行啊!剛剛上朝的時候還不顯山不露水,這一開口就是高談闊論呐!還真把老哥給裝進去了!”
白裏蘇用羽扇遮住了半張玉麵,謙虛道:“老哥抬舉了,我才疏學淺,豈能有那番高見!?其實,我剛才都是按照大王的意思說的!”
“啊!?”逍遙老頭驚詫一聲,隨即一臉壞笑著說道:“嘿嘿!這倒也不奇怪。別看大王那小子年紀輕輕,其實啊,他是老謀深算,心裏麵鬼主意多著呢!”
白裏蘇聽得冷汗直流,趕緊提醒道:“老哥,千萬不能口無遮攔呐!咱家大王的聽力那可是舉世無雙的呀!”
“啊!”逍遙老頭立時便嚇得渾身一哆嗦,趁著李憐雲不注意,急急忙忙縮進了人群之中,再也不敢抬起頭來。
可即便如此,逍遙老頭剛才的一番調侃,李憐雲還是聽的一清二楚。不過,他並沒有為難逍遙老頭,畢竟,他們二人之間無拘無束慣了。而且,他現在也沒功夫搭理逍遙老頭,他最關心的,還是百官們的態度。
“嘿嘿嘿。”眼見群臣眾口一詞,他忍不住咧嘴笑出聲來,接著就朝白裏蘇甩去了一個肯定的眼神。顯然,對於白裏蘇在朝上唱的這出雙簧,他還是非常滿意的。
白裏蘇見狀,也急忙朝李憐雲微微點頭示意。
李憐雲會心一笑,隨即對群臣大聲道:“列位臣工!想必爾等對丞相的見解,都沒有異議了吧?”
群臣立即應道:“迴稟大王!臣等均無異議!”
“好!”李憐雲點了點頭,繼續說道:“看來,列位臣工都很洞徹事理啊!正如丞相方才所言,滅秦並不等於問鼎中原!其實,趁此秦國大亂之際,我軍隻要揮師南下,晝夜之間便可攻破鹹陽。可是攻破鹹陽之後呢?我們卻很有可能成為各路諸侯的眾矢之的!所以,本王以為,南下攻秦速勝之論,絕非問鼎中原之上策!”
白裏蘇一聽,急忙拱手奉承道:“大王運籌帷幄,思慮周全,實在是聖明啊!”
百官一聽,也跟著齊聲附和道:“大王聖明!”
然而片刻之後,太尉卻上前一步,拱手道:“大王方才之言句句在理,實令微臣歎服!然···速勝之論既非上策,那麽我北燕該如何問鼎中原呢?微臣鬥膽,懇請大王賜教!”
李憐雲笑道:“嗬嗬,此事本王已有計較。”說著,他便命人抬來一版巨幅地圖立於龍椅之側。緊接著,他就起身走到地圖前,指著圖上秦國的位置說道:“諸卿請看。”
群臣聽罷,急忙齊刷刷看向地圖。
李憐雲隨即分析道:“秦國坐擁中原,而我北燕則占據東起東海西至石河的塞北廣袤之地,對秦國形成威壓之勢。從態勢上看,我北燕雖有一定優勢,但大體上與秦國仍是南北對峙的局麵。而且秦國在北方也布置了重兵,我軍若欲南下,必然要經曆一番苦戰。”
“嗯,大王說的極是啊!”聽到這,群臣紛紛點頭表示認可。
李憐雲接著將手移至地圖上西域及秦國南部一帶來迴比劃著說道:“但是秦國的西域和南部的情況就不一樣了,在這些地區,幾乎沒有秦國的勢力,秦軍的嶺南軍團也隻駐防於象郡、桂林一帶,並未向南進軍。”
此言一出,群臣立即討論了起來。然而議了半天,他們還是沒能參透李憐雲的想法。於是,禦史大夫便代表百官上前問道:“大王!您的意思是······”
“哼哼!”李憐雲神秘一笑,大聲道:“諸卿聽好了!按照眼下的態勢,欲取中原,必先取西南!所以,本王決心進軍西南!采取大迂迴及大縱深戰略,將整個中原合圍於鼓掌之中!”
“啊!?大迂迴!?大縱深戰略!?”群臣聽罷,立時便驚唿一聲。
李憐雲點頭道:“不錯!倘若我軍派一支奇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占據敦煌郡以西地區,再借道月氏國境,攻占秦國西南邊陲的廣袤地區,那麽,我軍便可從北、西、南三個方向包圍整個中原!之後,我軍再以步步蠶食之法,先略地,後安民,逐一占領中原之地。等我們站穩腳跟,便可立於不敗之地!屆時,就算各路諸侯有心與我們為敵,他們也早已是甕中之鱉,束手待斃了!”
聽完李憐雲的一番高談闊論,群臣先是一片沉默,緊接著便爆發出一陣激動的讚歎之聲——“哎呀!此計真是驚為天人!也隻有大王才能想得出來呀!”“是啊!此計若能實現,定鼎中原便如探囊取物呀!”對於他們而言,如此宏偉的計劃,他們根本連想都不敢想。
一番讚歎過後,群臣不禁拱手高唿道:“大王英明神武!雄才偉略!臣等不勝欽佩之至!”
李憐雲擺手笑道:“諸卿免禮!既然爾等皆以為然,那我們便按此計行事吧!”
然而太尉聽罷,卻麵露難色道:“大王聖明!經略西南之計確是計中之計,奇也妙哉!然···微臣以為,若欲實現此計,還有諸多難處啊。”
此言一出,群臣再次小聲議論了起來,他們都不明白太尉的意思。
倒是李憐雲已經將太尉的想法猜出了個大概,不過,他也並未急著點破,而是故作驚訝道:“哦!?不知太尉有何顧慮?請直言無妨。”
“謝大王!”太尉應聲說道:“從戰略上看,迂迴西南可算是前無古人的上上之策,但就兵法而言,卻是舍近求遠,不合常理。且不說行程萬裏,大軍久暴在外,就說借道月氏國境,也未必見得月氏人會同意呀!”
“是啊!勞師以遠,確實對我軍不利呀!”“對對對!而且月氏人恐怕也沒那麽好心,讓我們借道呀!”太尉話音剛落,群臣便忍不住嘰嘰喳喳,討論了起來。
不過,李憐雲倒是一副風輕雲淡的樣子,對太尉招手道:“嗯,言之有理,你接著說,把顧慮都說出來。”
“遵命!”太尉再次應聲說道:“除此之外,微臣還聽聞敦煌西南的西羌高原之上,有一神秘的象雄國,據傳,象雄國民風彪悍,其兵勇猛善戰。雖說他們與我北燕曆來是互不相犯,但卻往來甚少,有道是人心叵測,微臣擔心,我軍繞道西南,他們會不會見利起意,偷襲我軍。若是他們真的偷襲,而月氏又不肯借道,那我軍必將陷入腹背受敵之境,屆時,又該如何應對呢!?”
“誒?太尉說的是啊!還有個象雄國呢!”“可不是嘛!這象雄國的實力高深莫測,如果他們起了歹心,那我軍豈不危矣!?”聽完太尉的話,群臣又是一片附和之聲。
然而對此,李憐雲卻並不在意,他不緊不慢地問道:“太尉,你還有其他的顧慮嗎?”
太尉急忙迴道:“哦···微臣的話都說完了,再無他慮。”
“嗯。”李憐雲點了點頭,隨即群臣問道:“列位臣工還有什麽顧慮嗎?”
群臣聽罷立即應道:“太尉之言,正是臣等心中所想,臣等別無他慮。”
李憐雲微微一笑,坐迴龍椅調侃道:“看來,列位臣工是同聲一氣呀。”
群臣惶然應道:“臣等之言皆為北燕社稷著想,還請大王海涵!”
李憐雲擺手道:“無礙的!你們的一片忠心,本王豈能不知啊?再者說,太尉方才所言不無道理,本王也是十分讚同的。”說到這,他稍稍停頓了一下。
群臣也逮著這個機會,大聲奉承道:“大王聖明!”
緊接著,李憐雲又話鋒一轉,自信笑道:“不過,對於此事諸卿也無需多慮,本王其實早有計較。”
“哦!?”太尉驚訝一聲道:“原來大王早已成竹在胸!?還請大王不吝賜教!”
“嗬嗬。”李憐雲神秘一笑,說道:“其實諸卿所慮之事,不過有三。一是勞師以遠,二是借道月氏,三是象雄偷襲。對吧?”
群臣立即應道:“大王聖明!臣等所慮正是這三件事情!”
李憐雲笑道:“好!先說這勞師以遠吧。有道是‘久暴師則國力不足’我軍若是興師動眾,跋涉萬裏,的確是勞民傷財。所以,這次經略西南,本王決心輕裝上陣,以奇兵奔襲,因糧於敵!如此也就不存在勞師以遠的問題了。”
太尉不禁好奇問道:“輕裝上陣!?大王,敢問您打算動用多少兵力啊?”
李憐雲思索片刻後,說道:“進軍路線和計劃還需詳加商議,不過···本王可以告訴你,這次動用的兵力,絕對不會超過兩萬!”
“啊!?兩萬!?”群臣聽罷,是大吃一驚。
禦史大夫急忙諫道:“大王!此行可是危難重重啊!既要與月氏斡旋,又要提防象雄,兩萬人馬是不是太少了!?”
太尉跟著附和道:“是啊大王!除卻月氏、象雄之外,秦國西南還有一個孔雀王國,雖從未與我北燕來往,但微臣聽說,他們的國力也頗為強盛,想要將其征服,實非易事!加之秦國南部還有諸多蠻夷勢力阻撓。微臣竊以為,大王隻派兩萬兵力,實在是捉襟見肘啊!”
禦史大夫和太尉的話多少有些危言聳聽,但李憐雲聽後卻依舊是泰然自若,他稍加思索後,笑著讚道:“嗬嗬,兩位愛卿所慮者遠,所謀者大,實在是老成謀國呀!”接著卻又話鋒一轉,說道:“不過···本王還是以為,兩萬兵力足矣!”
太尉不禁皺眉問道:“大王何以如此肯定!?”
“啊!?還有這等事!?”群臣聽罷,再次一片嘩然。
白裏蘇點頭道:“不錯!倘若這五國一同起事,再加之東南的叛軍勢力,戰火勢必會以迅雷之勢蔓延大半個秦國。再迴到我之前和太尉討論的問題,一旦五國和叛軍起事成功,那麽中原還算是秦國的嗎?”
聞得此言,群臣立時便交頭接耳,連聲歎道:“丞相說的是啊!”“嗯!到那個時候,秦國恐怕也隻剩半壁江山了呀!”
聽著群臣的議論之聲,白裏蘇不禁露出一絲狡黠的笑容,繼續說道:“想必諸君現在都明白我的意思了吧?如今的形勢是,我北燕一旦南下攻秦,那些個諸侯叛軍必定趁勢而起,分我杯羹。屆時,即便我軍攻克鹹陽,也不過就是占據了關中之地而已,而大半個中原則會落於各路諸侯和叛軍的手中。”
群臣聽罷,卻不像之前那般議論紛紛,而是紛紛陷入了沉默。顯然,他們此時也已經意識到問鼎中原並沒有他們想象中的那麽簡單。
白裏蘇接著說道:“更為嚴峻的是,滅秦之前,我北燕和各路諸侯都可以同仇敵愾,一致對秦。可是滅秦之後,誰來做這天下共主呢!?諸君想想,如果讓我們大王來做,那些個諸侯能同意嗎!?若是他們不同意,那天下豈不又陷紛爭!?”
太尉聽罷,立即拱手說道:“丞相之言彷如醍醐灌頂,實令本官受益匪淺,本官佩服!”
禦史大夫跟著說道:“是啊!丞相之言細致入微,察旁人所不察!實令本官茅塞頓開!看來,滅秦之事,還得要從長計議呀!”
作為北燕朝中三公,白裏蘇和太尉、禦史大夫三人統一了意見之後,其他官員也就再無任何異議,他們紛紛拱手應道:“三位大人高見呐!”“是啊!方才是我等考慮不周啊!”“對對對!滅秦之事還得詳加計議才行!”
這時,逍遙老頭突然湊到白裏蘇身邊,豎起了一個大拇指,悄悄說道:“嘿嘿嘿!小子行啊!剛剛上朝的時候還不顯山不露水,這一開口就是高談闊論呐!還真把老哥給裝進去了!”
白裏蘇用羽扇遮住了半張玉麵,謙虛道:“老哥抬舉了,我才疏學淺,豈能有那番高見!?其實,我剛才都是按照大王的意思說的!”
“啊!?”逍遙老頭驚詫一聲,隨即一臉壞笑著說道:“嘿嘿!這倒也不奇怪。別看大王那小子年紀輕輕,其實啊,他是老謀深算,心裏麵鬼主意多著呢!”
白裏蘇聽得冷汗直流,趕緊提醒道:“老哥,千萬不能口無遮攔呐!咱家大王的聽力那可是舉世無雙的呀!”
“啊!”逍遙老頭立時便嚇得渾身一哆嗦,趁著李憐雲不注意,急急忙忙縮進了人群之中,再也不敢抬起頭來。
可即便如此,逍遙老頭剛才的一番調侃,李憐雲還是聽的一清二楚。不過,他並沒有為難逍遙老頭,畢竟,他們二人之間無拘無束慣了。而且,他現在也沒功夫搭理逍遙老頭,他最關心的,還是百官們的態度。
“嘿嘿嘿。”眼見群臣眾口一詞,他忍不住咧嘴笑出聲來,接著就朝白裏蘇甩去了一個肯定的眼神。顯然,對於白裏蘇在朝上唱的這出雙簧,他還是非常滿意的。
白裏蘇見狀,也急忙朝李憐雲微微點頭示意。
李憐雲會心一笑,隨即對群臣大聲道:“列位臣工!想必爾等對丞相的見解,都沒有異議了吧?”
群臣立即應道:“迴稟大王!臣等均無異議!”
“好!”李憐雲點了點頭,繼續說道:“看來,列位臣工都很洞徹事理啊!正如丞相方才所言,滅秦並不等於問鼎中原!其實,趁此秦國大亂之際,我軍隻要揮師南下,晝夜之間便可攻破鹹陽。可是攻破鹹陽之後呢?我們卻很有可能成為各路諸侯的眾矢之的!所以,本王以為,南下攻秦速勝之論,絕非問鼎中原之上策!”
白裏蘇一聽,急忙拱手奉承道:“大王運籌帷幄,思慮周全,實在是聖明啊!”
百官一聽,也跟著齊聲附和道:“大王聖明!”
然而片刻之後,太尉卻上前一步,拱手道:“大王方才之言句句在理,實令微臣歎服!然···速勝之論既非上策,那麽我北燕該如何問鼎中原呢?微臣鬥膽,懇請大王賜教!”
李憐雲笑道:“嗬嗬,此事本王已有計較。”說著,他便命人抬來一版巨幅地圖立於龍椅之側。緊接著,他就起身走到地圖前,指著圖上秦國的位置說道:“諸卿請看。”
群臣聽罷,急忙齊刷刷看向地圖。
李憐雲隨即分析道:“秦國坐擁中原,而我北燕則占據東起東海西至石河的塞北廣袤之地,對秦國形成威壓之勢。從態勢上看,我北燕雖有一定優勢,但大體上與秦國仍是南北對峙的局麵。而且秦國在北方也布置了重兵,我軍若欲南下,必然要經曆一番苦戰。”
“嗯,大王說的極是啊!”聽到這,群臣紛紛點頭表示認可。
李憐雲接著將手移至地圖上西域及秦國南部一帶來迴比劃著說道:“但是秦國的西域和南部的情況就不一樣了,在這些地區,幾乎沒有秦國的勢力,秦軍的嶺南軍團也隻駐防於象郡、桂林一帶,並未向南進軍。”
此言一出,群臣立即討論了起來。然而議了半天,他們還是沒能參透李憐雲的想法。於是,禦史大夫便代表百官上前問道:“大王!您的意思是······”
“哼哼!”李憐雲神秘一笑,大聲道:“諸卿聽好了!按照眼下的態勢,欲取中原,必先取西南!所以,本王決心進軍西南!采取大迂迴及大縱深戰略,將整個中原合圍於鼓掌之中!”
“啊!?大迂迴!?大縱深戰略!?”群臣聽罷,立時便驚唿一聲。
李憐雲點頭道:“不錯!倘若我軍派一支奇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占據敦煌郡以西地區,再借道月氏國境,攻占秦國西南邊陲的廣袤地區,那麽,我軍便可從北、西、南三個方向包圍整個中原!之後,我軍再以步步蠶食之法,先略地,後安民,逐一占領中原之地。等我們站穩腳跟,便可立於不敗之地!屆時,就算各路諸侯有心與我們為敵,他們也早已是甕中之鱉,束手待斃了!”
聽完李憐雲的一番高談闊論,群臣先是一片沉默,緊接著便爆發出一陣激動的讚歎之聲——“哎呀!此計真是驚為天人!也隻有大王才能想得出來呀!”“是啊!此計若能實現,定鼎中原便如探囊取物呀!”對於他們而言,如此宏偉的計劃,他們根本連想都不敢想。
一番讚歎過後,群臣不禁拱手高唿道:“大王英明神武!雄才偉略!臣等不勝欽佩之至!”
李憐雲擺手笑道:“諸卿免禮!既然爾等皆以為然,那我們便按此計行事吧!”
然而太尉聽罷,卻麵露難色道:“大王聖明!經略西南之計確是計中之計,奇也妙哉!然···微臣以為,若欲實現此計,還有諸多難處啊。”
此言一出,群臣再次小聲議論了起來,他們都不明白太尉的意思。
倒是李憐雲已經將太尉的想法猜出了個大概,不過,他也並未急著點破,而是故作驚訝道:“哦!?不知太尉有何顧慮?請直言無妨。”
“謝大王!”太尉應聲說道:“從戰略上看,迂迴西南可算是前無古人的上上之策,但就兵法而言,卻是舍近求遠,不合常理。且不說行程萬裏,大軍久暴在外,就說借道月氏國境,也未必見得月氏人會同意呀!”
“是啊!勞師以遠,確實對我軍不利呀!”“對對對!而且月氏人恐怕也沒那麽好心,讓我們借道呀!”太尉話音剛落,群臣便忍不住嘰嘰喳喳,討論了起來。
不過,李憐雲倒是一副風輕雲淡的樣子,對太尉招手道:“嗯,言之有理,你接著說,把顧慮都說出來。”
“遵命!”太尉再次應聲說道:“除此之外,微臣還聽聞敦煌西南的西羌高原之上,有一神秘的象雄國,據傳,象雄國民風彪悍,其兵勇猛善戰。雖說他們與我北燕曆來是互不相犯,但卻往來甚少,有道是人心叵測,微臣擔心,我軍繞道西南,他們會不會見利起意,偷襲我軍。若是他們真的偷襲,而月氏又不肯借道,那我軍必將陷入腹背受敵之境,屆時,又該如何應對呢!?”
“誒?太尉說的是啊!還有個象雄國呢!”“可不是嘛!這象雄國的實力高深莫測,如果他們起了歹心,那我軍豈不危矣!?”聽完太尉的話,群臣又是一片附和之聲。
然而對此,李憐雲卻並不在意,他不緊不慢地問道:“太尉,你還有其他的顧慮嗎?”
太尉急忙迴道:“哦···微臣的話都說完了,再無他慮。”
“嗯。”李憐雲點了點頭,隨即群臣問道:“列位臣工還有什麽顧慮嗎?”
群臣聽罷立即應道:“太尉之言,正是臣等心中所想,臣等別無他慮。”
李憐雲微微一笑,坐迴龍椅調侃道:“看來,列位臣工是同聲一氣呀。”
群臣惶然應道:“臣等之言皆為北燕社稷著想,還請大王海涵!”
李憐雲擺手道:“無礙的!你們的一片忠心,本王豈能不知啊?再者說,太尉方才所言不無道理,本王也是十分讚同的。”說到這,他稍稍停頓了一下。
群臣也逮著這個機會,大聲奉承道:“大王聖明!”
緊接著,李憐雲又話鋒一轉,自信笑道:“不過,對於此事諸卿也無需多慮,本王其實早有計較。”
“哦!?”太尉驚訝一聲道:“原來大王早已成竹在胸!?還請大王不吝賜教!”
“嗬嗬。”李憐雲神秘一笑,說道:“其實諸卿所慮之事,不過有三。一是勞師以遠,二是借道月氏,三是象雄偷襲。對吧?”
群臣立即應道:“大王聖明!臣等所慮正是這三件事情!”
李憐雲笑道:“好!先說這勞師以遠吧。有道是‘久暴師則國力不足’我軍若是興師動眾,跋涉萬裏,的確是勞民傷財。所以,這次經略西南,本王決心輕裝上陣,以奇兵奔襲,因糧於敵!如此也就不存在勞師以遠的問題了。”
太尉不禁好奇問道:“輕裝上陣!?大王,敢問您打算動用多少兵力啊?”
李憐雲思索片刻後,說道:“進軍路線和計劃還需詳加商議,不過···本王可以告訴你,這次動用的兵力,絕對不會超過兩萬!”
“啊!?兩萬!?”群臣聽罷,是大吃一驚。
禦史大夫急忙諫道:“大王!此行可是危難重重啊!既要與月氏斡旋,又要提防象雄,兩萬人馬是不是太少了!?”
太尉跟著附和道:“是啊大王!除卻月氏、象雄之外,秦國西南還有一個孔雀王國,雖從未與我北燕來往,但微臣聽說,他們的國力也頗為強盛,想要將其征服,實非易事!加之秦國南部還有諸多蠻夷勢力阻撓。微臣竊以為,大王隻派兩萬兵力,實在是捉襟見肘啊!”
禦史大夫和太尉的話多少有些危言聳聽,但李憐雲聽後卻依舊是泰然自若,他稍加思索後,笑著讚道:“嗬嗬,兩位愛卿所慮者遠,所謀者大,實在是老成謀國呀!”接著卻又話鋒一轉,說道:“不過···本王還是以為,兩萬兵力足矣!”
太尉不禁皺眉問道:“大王何以如此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