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章 攘外必先安內?
亮劍:一個旅我就敢打太原 作者:沈禹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雲龍說完之後,武陽一臉無奈的看著他笑了起來。
“自九一八事變爆發以來,我們對日本侵略者的反抗行動就再也沒有停下。”
“但我們和日本國力上的巨大差距,讓抗日決心本就不堅定的蔣校長也變得很是猶豫。”
“我們都知道日本人是一個強大的帝國主義國家,它的軍力、經濟力、和組織能力在東方都是一流的,而我們中國是一個弱國。”
“我們在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能力各方麵都不如敵人,而且當時我們中國還沒有完成實質性的統一。”
武陽說到這裏之後,楚雲飛笑著看了一眼趙剛。
“於是我們的國民政府針對敵強我弱的態勢,和宣戰後可能帶來的國際影響,采取了一麵抵抗一麵交涉的辦法。”
“當時的國民政府認為如果對日宣戰,那中日雙方都成了交戰國,現在日本海軍占據著絕對的優勢,日本人可以用以我們互為交戰國的身份通告別的國家,禁止一切軍需物資以及軍需原材料輸入中國。”
“所以兩相比較之後,如果對日宣戰,日本人可以行使他們交戰國的權力來限製我們,我們反而行使不了交戰國的權力,還要處處被限製。”
“再說明白點就是對日宣戰之後的國際形勢,有利於日本人而不利於我們,再加上我們的蔣校長對英美等國在心理上的過度依賴,寄希望於在道義上處於有利位置的中國最終會博得國際社會的支援。”
“所以,正式宣戰就顯得更沒必要了,所以最終在37年的時候發表了《自衛抗戰聲明書》,宣布中國為日本無止盡的侵略所逼迫,茲以不得不實行自衛抵抗暴力,舉全國之力奮起抗戰。”
李雲龍聽到武陽之前對日本沒有宣戰的的解釋之後,把手上的筷子拍在了桌子上麵。
“他娘的!”
“這仗打的是真他娘的窩囊!”
“打了這麽多年,原來咱們一直是在被動的挨打。”
“連他娘的跟小鬼子宣戰的勇氣都沒有!”
“除了國力上的不足而不敢對日宣戰,我看在蔣委員長的心裏,還有別的什麽重要原因吧!”
“在蔣委員長的心中,恐怕有比抵抗日本人更重要的事情吧!”
趙剛說完之後,扭頭就看向了楚雲飛,意思已經很明顯了,就是在說之前老蔣發動國共內戰的事情!”
楚雲飛也聽出來了趙剛這話的意思,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蔣校長在演講中說攘外必先安內,統一方能禦侮,我感覺在當時那個環境下並沒有錯!”
“自古未有國賊在內不先去之,而能外禦其侮者,民國一十八也就是1929年的時候,全國形式上的統一剛剛完成。”
“當時,內有地方勢力環伺於側,你們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又強勢崛起,外有不平等條約的重重枷鎖及日本等列強虎視眈眈。”
“1929年下半年,我們又與蘇聯在中東路問題上發生爭端,內外交困之下,校長才以“反帝”、取消不平等條約為辭,將攘外和安內問題並提,我認為是完全正確的。”
“同年7月的時候,校長他發表的講演我楚雲飛至今都還記得。”
“校長在演講中講到:不平等條約已成為全國惟一之敵視,我們奮鬥以求達到,固非難事,惟有一最大前提,即應永久擁護國民政府,俾有中心力量!”
“吾人前半期革命,對象為軍閥,後半期為帝國主義,軍閥惡貫滿盈,吾人隻須以破壞工作,表示民眾力量,即可打倒,但對抗帝國主義,非培養真實力量努力建設秩序,並示人以集中統一之實際不可!”
這些話,針對不平等條約及日本等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以“集中統一”、“建設秩序”為抵抗外侮的“最大前提”,和我們曆史上出現的幾次“安內攘外”主張倒是非常的契合!”
“其實在我們中國之前的曆史上,就出現過很多次攘外必先安內這樣的例子。”
“當一個國家內外交困,麵臨重大統治危機時,曆代統治者為應付危機、維護統治,常常以安內為中心,“安內”“攘外”並舉,這完全是一眾非常正確的的方法。”
“南宋的理學家朱熹在農民起義和金兵入侵的雙重壓力下,就提出過先“安內”後“攘外”的方案。”
“清廷在內外交迫時,也以“滅發撚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為方針。”
“這兩例子之間雖然背景、重心、內涵不盡相同。”
“但鞏固自身,再求對外的思路則是一致的。”
“事實上,當我們從統治者本身利益看,安內是維護統治的基本企求,是永恆的、必然的!”
“而遇到強大外敵入侵並危及其自身統治時,攘外也是勢在必行刻不容緩的。”
“但是麵對輿論的強烈唿籲,日本的步步進逼,以及在西安發生的抗戰觀念衝突激化,也讓校長不得不放棄攘外必先安內這個政策,選擇國共聯合抗日!”
“國共內戰打了十年,你們紅軍在多方圍剿之下一路逃竄。”
“最終到達陝北之後,校長又親自前往西安,準備向剛剛經曆長征到達西安的三萬多紅軍最後一擊的時候,卻爆發了西安事變!”
“如果沒有在西安出了那檔子事,可能現在也就沒有你們八路軍了!”
“所在如果站在校長的立場上來看,攘外必先安內這個策略並沒有錯!”
楚雲飛說完之後,抬頭就看到李雲龍和趙剛的臉色不太好看,感覺明顯的有些不服。
“二位不要生氣,我們此次的討論不帶任何的立場,純粹就隻是討論局勢而已!”
還沒等李雲龍說話,趙剛就搶先開了口。
“楚兄如果真想討論的話,那我們就得好好的說道說道了。”
“自九一八事變爆發以來,我們對日本侵略者的反抗行動就再也沒有停下。”
“但我們和日本國力上的巨大差距,讓抗日決心本就不堅定的蔣校長也變得很是猶豫。”
“我們都知道日本人是一個強大的帝國主義國家,它的軍力、經濟力、和組織能力在東方都是一流的,而我們中國是一個弱國。”
“我們在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能力各方麵都不如敵人,而且當時我們中國還沒有完成實質性的統一。”
武陽說到這裏之後,楚雲飛笑著看了一眼趙剛。
“於是我們的國民政府針對敵強我弱的態勢,和宣戰後可能帶來的國際影響,采取了一麵抵抗一麵交涉的辦法。”
“當時的國民政府認為如果對日宣戰,那中日雙方都成了交戰國,現在日本海軍占據著絕對的優勢,日本人可以用以我們互為交戰國的身份通告別的國家,禁止一切軍需物資以及軍需原材料輸入中國。”
“所以兩相比較之後,如果對日宣戰,日本人可以行使他們交戰國的權力來限製我們,我們反而行使不了交戰國的權力,還要處處被限製。”
“再說明白點就是對日宣戰之後的國際形勢,有利於日本人而不利於我們,再加上我們的蔣校長對英美等國在心理上的過度依賴,寄希望於在道義上處於有利位置的中國最終會博得國際社會的支援。”
“所以,正式宣戰就顯得更沒必要了,所以最終在37年的時候發表了《自衛抗戰聲明書》,宣布中國為日本無止盡的侵略所逼迫,茲以不得不實行自衛抵抗暴力,舉全國之力奮起抗戰。”
李雲龍聽到武陽之前對日本沒有宣戰的的解釋之後,把手上的筷子拍在了桌子上麵。
“他娘的!”
“這仗打的是真他娘的窩囊!”
“打了這麽多年,原來咱們一直是在被動的挨打。”
“連他娘的跟小鬼子宣戰的勇氣都沒有!”
“除了國力上的不足而不敢對日宣戰,我看在蔣委員長的心裏,還有別的什麽重要原因吧!”
“在蔣委員長的心中,恐怕有比抵抗日本人更重要的事情吧!”
趙剛說完之後,扭頭就看向了楚雲飛,意思已經很明顯了,就是在說之前老蔣發動國共內戰的事情!”
楚雲飛也聽出來了趙剛這話的意思,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蔣校長在演講中說攘外必先安內,統一方能禦侮,我感覺在當時那個環境下並沒有錯!”
“自古未有國賊在內不先去之,而能外禦其侮者,民國一十八也就是1929年的時候,全國形式上的統一剛剛完成。”
“當時,內有地方勢力環伺於側,你們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又強勢崛起,外有不平等條約的重重枷鎖及日本等列強虎視眈眈。”
“1929年下半年,我們又與蘇聯在中東路問題上發生爭端,內外交困之下,校長才以“反帝”、取消不平等條約為辭,將攘外和安內問題並提,我認為是完全正確的。”
“同年7月的時候,校長他發表的講演我楚雲飛至今都還記得。”
“校長在演講中講到:不平等條約已成為全國惟一之敵視,我們奮鬥以求達到,固非難事,惟有一最大前提,即應永久擁護國民政府,俾有中心力量!”
“吾人前半期革命,對象為軍閥,後半期為帝國主義,軍閥惡貫滿盈,吾人隻須以破壞工作,表示民眾力量,即可打倒,但對抗帝國主義,非培養真實力量努力建設秩序,並示人以集中統一之實際不可!”
這些話,針對不平等條約及日本等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以“集中統一”、“建設秩序”為抵抗外侮的“最大前提”,和我們曆史上出現的幾次“安內攘外”主張倒是非常的契合!”
“其實在我們中國之前的曆史上,就出現過很多次攘外必先安內這樣的例子。”
“當一個國家內外交困,麵臨重大統治危機時,曆代統治者為應付危機、維護統治,常常以安內為中心,“安內”“攘外”並舉,這完全是一眾非常正確的的方法。”
“南宋的理學家朱熹在農民起義和金兵入侵的雙重壓力下,就提出過先“安內”後“攘外”的方案。”
“清廷在內外交迫時,也以“滅發撚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為方針。”
“這兩例子之間雖然背景、重心、內涵不盡相同。”
“但鞏固自身,再求對外的思路則是一致的。”
“事實上,當我們從統治者本身利益看,安內是維護統治的基本企求,是永恆的、必然的!”
“而遇到強大外敵入侵並危及其自身統治時,攘外也是勢在必行刻不容緩的。”
“但是麵對輿論的強烈唿籲,日本的步步進逼,以及在西安發生的抗戰觀念衝突激化,也讓校長不得不放棄攘外必先安內這個政策,選擇國共聯合抗日!”
“國共內戰打了十年,你們紅軍在多方圍剿之下一路逃竄。”
“最終到達陝北之後,校長又親自前往西安,準備向剛剛經曆長征到達西安的三萬多紅軍最後一擊的時候,卻爆發了西安事變!”
“如果沒有在西安出了那檔子事,可能現在也就沒有你們八路軍了!”
“所在如果站在校長的立場上來看,攘外必先安內這個策略並沒有錯!”
楚雲飛說完之後,抬頭就看到李雲龍和趙剛的臉色不太好看,感覺明顯的有些不服。
“二位不要生氣,我們此次的討論不帶任何的立場,純粹就隻是討論局勢而已!”
還沒等李雲龍說話,趙剛就搶先開了口。
“楚兄如果真想討論的話,那我們就得好好的說道說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