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滿朝文武都震驚得不得了!
大明:機甲六戰機是有億點點快 作者:何意啥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棣認出眼前這位是跟隨自己多年的老兵,便皺著眉頭問了一句。
而陶光嘯一見此人,心裏就隱隱有種不祥的預感。
沒過多久,那位燕王府的親衛定了定神,帶著強烈的驚恐語氣說:
“是大同府來的消息,代王他!代王他剛發明了一種叫做化肥的東西!”
“代王說!這化肥要是給莊稼用了,能多收七成!”
莊稼能增產七成?!
這一瞬間,整座大廳裏,除了那個燕王府的親衛,似乎再沒有一個活物存在了!
連心跳和唿吸聲都仿佛消失了!
朱棣和陶光嘯滿臉震驚,如同見了鬼怪一般!
“七成?!這怎麽可能?!”
陶光嘯失聲問道。
如果莊稼真能增產七成,那許多事情都將因此不同!
首要的一點,使用化肥的地方,就能養活更多的軍隊!
“大同府的知縣曹炳麟,曹大人就是這麽說的,增產的效果就是七成!”
燕王府的親衛再次強調道。
“咕嚕!”
陶光嘯在得到確認後,下意識地咽了口唾沫。
他再次感受到了朱桂的可怕之處!
原本還以為朱桂至少要三個月才能搗鼓出新玩意,結果一迴去就搞出來了!
而且還是一下子發明了能讓莊稼增產七成的化肥,這種能改變大明農業的神奇之物!
這讓陶光嘯不得不服。
在奇技淫巧這一塊,朱桂確實是當代無雙!
朱棣整個人如同被重錘擊中。
剛剛和陶光嘯討論一番後稍顯平複的心情,立刻又被朱桂的化肥拉迴到了穀底!
冥冥之中,朱棣感到將來或許不是朱桂輔佐自己,而是自己去輔佐朱桂了!
……
秦王府中。
作為一旦朱標去世後,最有希望繼任太子的老二秦王朱樉,聽說朱桂接連建功,氣得摔了好幾個碗,嘴裏還不停咒罵著朱桂。
晉王府裏。
排行第三的晉王朱棡,得知朱桂連續立功,又研發出能增產的化肥後,怒不可遏,當場斬殺了一名幕僚!
他認為自己不如朱桂,全是因為這些幕僚沒用!
而且朱棡現在不能再提什麽“朱標還在,你瞎忙乎什麽”這樣的話了。
畢竟朱標現在看起來半死不活的,正該是其他藩王發力的時候。
然而讓朱棡無奈又絕望的是,他比不過朱桂!
有了朱桂這樣一個瘋狂立功的兄弟在,不論年紀大小,其他藩王都感到了來自代王朱桂的巨大壓力!
與這些壓力山大的藩王不同,朱元璋此時卻是喜上心頭。
“小十三真是能幹啊。”
“剛在應天府這邊搞定改革大明寶鈔的事,迴到大同府就弄出了個增產七成的化肥。”
朝堂之上,朱元璋聽錦衣衛當眾匯報後,感慨道。
底下的藍玉、楊靖等人,也聽到了錦衣衛報告朱桂發明增產七成化肥的事情,頓時群臣皆驚!
眼神中滿是不可思議。
“陛下!能增產七成的神器,微臣前所未聞!這事不會是假的吧?”
戶部右侍郎傅友文皺眉,出列問道。
眼見自家部門的人居然敢質疑代王,戶部尚書楊靖有些不高興。
“如果是別人,或許有假,但這事是代王做的,絕不可能有假!”
戶部尚書楊靖站出來,反駁下屬的觀點。
朱元璋倒不在意傅友文的質疑。
老朱抬頭望向天花板。
“以前的話,咱也不信有增產七成的神器存在,可這東西是小十三拿出來的啊。”
“畢竟就在前不久,咱親眼見證了畝產五千斤的地瓜和土豆。”
傅友文聽得一頭霧水。
怎麽剛出個增產七成的化肥,又蹦出來個畝產五千斤的地瓜和土豆?
“陛下,您說的畝產五千斤的地瓜和土豆,也是代王殿下送來的?”
傅友文問道。
朱元璋瞥了他一眼,輕輕點了點頭。
“嘶——!”
傅友文當即倒吸一口冷氣。
他心中頓時驚駭不已!
臉色也是一變再變!
大明稻米一年一畝地也就產五百斤上下,而這地瓜和土豆,一畝的產量竟是稻米的十倍!
這樣的作物真的存在於世?
傅友文不信!
朱元璋看出了戶部右侍郎傅友文的震驚和懷疑,帶著幾分感慨地說:
“你也不用懷疑這地瓜和土豆的真實性,畢竟那是咱親眼所見的。”
“能種出畝產五千斤農作物的小十三,這事千真萬確!”
“所以,現在小十三弄出增產七成的化肥,自然也讓咱信服了。”
“實際上,小十三從沒騙過咱。”
得到朱元璋的再次確認,戶部右侍郎傅友文已經目瞪口呆,徹底說不出話來了!
從朱元璋的話語中聽來,那畝產五千斤的作物不像造假,是真的存在!
這tm是什麽離譜的作物?
竟然能比尋常稻米高出十倍的產量!
而且能搞到這種離譜作物的代王,又弄出了一個離譜的增產化肥!
傅友文堅信,能搞出這兩樣的代王朱桂絕對是頂尖的人才!
服了!傅友文徹底服了!
再無疑問。
而且如果此事屬實,既有了畝產五千斤的作物,又有增產七成的化肥,大明的農業將會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陛下!微臣認為應立即在大明推廣地瓜、土豆和化肥的使用!”
“這三樣東西加入大明農業,將是萬民之福!是國家之福!”
傅友文立刻拱手說道。
朱元璋聞言微笑著點頭:
“地瓜和土豆的種植章程已經定了,不過化肥聽聞目前產量有限。”
“恐怕還無法在大明廣泛推廣使用。”
這話一出,傅友文及不少官員都發出了遺憾的歎息。
他們也想看看增產七成的化肥實際效果如何,可現在隻在大同府有售,讓人頗為遺憾。
朱元璋聽著眾人的歎息,不禁笑了一聲。
作為農家出身的老朱,自然明白增產七成意味著什麽。
同樣一片土地,將來能養育更多人,換句話說,大明朝的人口要噌噌往上漲啦!
人多了,國家的實力自然水漲船高,這代表著無限的潛力和希望啊!
想到這裏,朱元璋感慨萬千地說:
“不得不承認,要是大明多幾位像小十三這樣的能人,我大明江山穩固幾百年不在話下!”
而陶光嘯一見此人,心裏就隱隱有種不祥的預感。
沒過多久,那位燕王府的親衛定了定神,帶著強烈的驚恐語氣說:
“是大同府來的消息,代王他!代王他剛發明了一種叫做化肥的東西!”
“代王說!這化肥要是給莊稼用了,能多收七成!”
莊稼能增產七成?!
這一瞬間,整座大廳裏,除了那個燕王府的親衛,似乎再沒有一個活物存在了!
連心跳和唿吸聲都仿佛消失了!
朱棣和陶光嘯滿臉震驚,如同見了鬼怪一般!
“七成?!這怎麽可能?!”
陶光嘯失聲問道。
如果莊稼真能增產七成,那許多事情都將因此不同!
首要的一點,使用化肥的地方,就能養活更多的軍隊!
“大同府的知縣曹炳麟,曹大人就是這麽說的,增產的效果就是七成!”
燕王府的親衛再次強調道。
“咕嚕!”
陶光嘯在得到確認後,下意識地咽了口唾沫。
他再次感受到了朱桂的可怕之處!
原本還以為朱桂至少要三個月才能搗鼓出新玩意,結果一迴去就搞出來了!
而且還是一下子發明了能讓莊稼增產七成的化肥,這種能改變大明農業的神奇之物!
這讓陶光嘯不得不服。
在奇技淫巧這一塊,朱桂確實是當代無雙!
朱棣整個人如同被重錘擊中。
剛剛和陶光嘯討論一番後稍顯平複的心情,立刻又被朱桂的化肥拉迴到了穀底!
冥冥之中,朱棣感到將來或許不是朱桂輔佐自己,而是自己去輔佐朱桂了!
……
秦王府中。
作為一旦朱標去世後,最有希望繼任太子的老二秦王朱樉,聽說朱桂接連建功,氣得摔了好幾個碗,嘴裏還不停咒罵著朱桂。
晉王府裏。
排行第三的晉王朱棡,得知朱桂連續立功,又研發出能增產的化肥後,怒不可遏,當場斬殺了一名幕僚!
他認為自己不如朱桂,全是因為這些幕僚沒用!
而且朱棡現在不能再提什麽“朱標還在,你瞎忙乎什麽”這樣的話了。
畢竟朱標現在看起來半死不活的,正該是其他藩王發力的時候。
然而讓朱棡無奈又絕望的是,他比不過朱桂!
有了朱桂這樣一個瘋狂立功的兄弟在,不論年紀大小,其他藩王都感到了來自代王朱桂的巨大壓力!
與這些壓力山大的藩王不同,朱元璋此時卻是喜上心頭。
“小十三真是能幹啊。”
“剛在應天府這邊搞定改革大明寶鈔的事,迴到大同府就弄出了個增產七成的化肥。”
朝堂之上,朱元璋聽錦衣衛當眾匯報後,感慨道。
底下的藍玉、楊靖等人,也聽到了錦衣衛報告朱桂發明增產七成化肥的事情,頓時群臣皆驚!
眼神中滿是不可思議。
“陛下!能增產七成的神器,微臣前所未聞!這事不會是假的吧?”
戶部右侍郎傅友文皺眉,出列問道。
眼見自家部門的人居然敢質疑代王,戶部尚書楊靖有些不高興。
“如果是別人,或許有假,但這事是代王做的,絕不可能有假!”
戶部尚書楊靖站出來,反駁下屬的觀點。
朱元璋倒不在意傅友文的質疑。
老朱抬頭望向天花板。
“以前的話,咱也不信有增產七成的神器存在,可這東西是小十三拿出來的啊。”
“畢竟就在前不久,咱親眼見證了畝產五千斤的地瓜和土豆。”
傅友文聽得一頭霧水。
怎麽剛出個增產七成的化肥,又蹦出來個畝產五千斤的地瓜和土豆?
“陛下,您說的畝產五千斤的地瓜和土豆,也是代王殿下送來的?”
傅友文問道。
朱元璋瞥了他一眼,輕輕點了點頭。
“嘶——!”
傅友文當即倒吸一口冷氣。
他心中頓時驚駭不已!
臉色也是一變再變!
大明稻米一年一畝地也就產五百斤上下,而這地瓜和土豆,一畝的產量竟是稻米的十倍!
這樣的作物真的存在於世?
傅友文不信!
朱元璋看出了戶部右侍郎傅友文的震驚和懷疑,帶著幾分感慨地說:
“你也不用懷疑這地瓜和土豆的真實性,畢竟那是咱親眼所見的。”
“能種出畝產五千斤農作物的小十三,這事千真萬確!”
“所以,現在小十三弄出增產七成的化肥,自然也讓咱信服了。”
“實際上,小十三從沒騙過咱。”
得到朱元璋的再次確認,戶部右侍郎傅友文已經目瞪口呆,徹底說不出話來了!
從朱元璋的話語中聽來,那畝產五千斤的作物不像造假,是真的存在!
這tm是什麽離譜的作物?
竟然能比尋常稻米高出十倍的產量!
而且能搞到這種離譜作物的代王,又弄出了一個離譜的增產化肥!
傅友文堅信,能搞出這兩樣的代王朱桂絕對是頂尖的人才!
服了!傅友文徹底服了!
再無疑問。
而且如果此事屬實,既有了畝產五千斤的作物,又有增產七成的化肥,大明的農業將會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陛下!微臣認為應立即在大明推廣地瓜、土豆和化肥的使用!”
“這三樣東西加入大明農業,將是萬民之福!是國家之福!”
傅友文立刻拱手說道。
朱元璋聞言微笑著點頭:
“地瓜和土豆的種植章程已經定了,不過化肥聽聞目前產量有限。”
“恐怕還無法在大明廣泛推廣使用。”
這話一出,傅友文及不少官員都發出了遺憾的歎息。
他們也想看看增產七成的化肥實際效果如何,可現在隻在大同府有售,讓人頗為遺憾。
朱元璋聽著眾人的歎息,不禁笑了一聲。
作為農家出身的老朱,自然明白增產七成意味著什麽。
同樣一片土地,將來能養育更多人,換句話說,大明朝的人口要噌噌往上漲啦!
人多了,國家的實力自然水漲船高,這代表著無限的潛力和希望啊!
想到這裏,朱元璋感慨萬千地說:
“不得不承認,要是大明多幾位像小十三這樣的能人,我大明江山穩固幾百年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