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搗鼓些新鮮事物
大明:機甲六戰機是有億點點快 作者:何意啥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要不是朱桂高俸祿拉攏人,秦王府的人怎會走!
朱桂實在是欺人太甚!
就仗著自己銀子多,用這撒錢的法子挖牆腳,實在不齒!
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短短時間裏,秦王府接連遭了兩難!
先是被朱元璋處置了一批秦王府的人,朱樉好不容易招了新人,結果被朱桂高俸祿給勾引走了。
眼下,秦王府又成了空架子!
朱樉頓時感到滿腹的冤枉!
活這麽大,他還從未受過這等委屈!
“小十三!朱桂!這仇我記下了!”
秦王朱樉幾乎是咬牙切齒地說著。
朱樉重重喘了幾口氣,一瞧見麵前的郭年,還有沒走的秦王府仆人,心稍安。
好歹秦王府的人沒全走,還有忠心耿耿的留下。
對於這樣忠心的家丁,自然該重重獎賞!
於是,秦王朱樉目光轉向秦王府仆人,擠出笑容說:
“你不錯,別人都走了,就你還守著,咱得重重賞你!”
那仆人一聽,頓時一臉驚喜。
沒想到自己還有得獎賞的機會,這讓他有點幸福來得太突然,傻愣愣的。
“謝殿下!”
“往後,俺願為殿下肝腦塗地,在所不惜!”
秦王府的仆人一副真情流露的樣子說著。
朱樉看在眼裏,頗為滿意。
看來自己也不是一文不值,還有人樂意跟隨。
這讓朱樉心裏稍稍激動起來。
隨即,秦王朱樉隨口一問:
“說起來,別人都走了,你咋還願意留在秦王府呢?”
那秦王府的仆人已被許諾的獎賞樂懵了,實話實說道:
“俺就是一打雜的,尋思去大同府代王那不一定收,就留下了。”
這話一出,秦王朱樉臉上的笑僵住了。
剛還熱乎乎的心瞬間涼透!
秦王府仆人這話,如同一記重錘砸在朱樉心窩上!
原來,這仆人不走,並非出於對他的忠誠!
而是他想去大同府,又怕朱桂不要,索性就留下了!
這麽說來,他大明朝的二皇子,堂堂秦王朱樉,竟成了一個打雜的備選!
想到這兒,朱樉氣血直衝腦門。
連當年老朱鞭打都沒受過的侮辱,此刻湧上心頭。
隨後,朱樉覺得喉嚨發甜。
緊接著——
“朱桂你……”
“噗!!!”
朱樉怒吼一聲,失控之下,一口鮮血狂噴。
隨之而來的是眼前一黑,身體無力向後倒去,耳邊傳來郭年二人的驚唿。
那秦王府的仆人怎麽想也想不通,好端端的秦王朱樉怎會突然吐血。
……
燕王府中。
朱桂向各藩王府的人才發出的邀請,燕王府也在其中。
這讓朱棣頗感意外。
朱桂這一招高薪招攬,可謂是對所有藩王下了戰書!
畢竟,像朱桂這樣大張旗鼓挖各藩王府牆腳的,可是頭一遭!
“小十三怕是嫌咱們宗室日子太平淡,想給大夥添點樂子吧?”
朱棣苦笑,望著大同府的方向暗自思量。
朱桂這加俸祿的招攬,對其他藩王效果如何,朱棣不得而知。
但對燕王府來說,影響一般。
改投門庭可是大忌,往往要權衡許多,俸祿不是唯一考量。
十倍俸祿對普通人才或許有吸引力。
但對稍有能耐的人才,光是增加俸祿已不足以滿足,他們會考慮輔佐之人的未來。
朱桂的前程雖遠大,可在不少人眼裏,朱棣也是一位前途無量的皇子。
因此,燕王府受到的影響並不大。
也走了幾個嘞。
想到那些離了的,朱棣就朝著身邊的陶光嘯說道:
“天要落雨,娘要嫁人。走了的那些,由他們去吧,也別給他們添堵了。”
陶光嘯聽罷,點了點頭。
實際上,陶光嘯對那些人並沒下狠手。
他還偷偷在裏頭埋了個人,想借機打進朱桂的隊伍裏麵去!
陶光嘯沒把這事跟朱棣提。
怕朱棣不樂意,想的是等事情成了,真有啥成效了,再跟朱棣講。
……
跟朱棣那還算輕快的局麵不同。
別的藩王們碰上朱桂招攬所有藩王府的能人,那可是一個個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他們多數藩王的日子,都不咋地。
藩王府的幕僚們也多半覺得這輩子就這樣了,往後也就是混口飯吃,等日子罷了。
現在突然冒出了這麽一個有權勢,封地又蒸蒸日上的藩王。
這等於說是給了他們改變命途的機會!
於是乎,許多藩王府的人才就有了跳槽的心思,這心思很快化為了行動!
這情形,讓藩王們心裏直想罵娘!
畢竟人再這麽跑了,他們隻怕得落到無人可用的地步!
一時間,無數藩王都在咒罵朱桂!
對應天府的抱怨,更是如同雨水般落下來!
應天府,朝廷上。
朱元璋一聽說朱桂明目張膽挖藩王牆角的事,一時半會兒哭笑不得。
以前藩王之間雖然也爭鬥,卻還沒鬧到這要撕破臉皮的地步。
現在別的藩王接二連三向朱桂發難,那言辭之激烈,好像朱桂要是在跟前,能把朱桂生吞活剝了一樣!
“報!陛下!秦王因為代王挖牆腳的事,氣得吐血,眼下臥床不起!”
就在這時,一個錦衣衛帶來了消息。
老朱一聽,先是一愣,隨後更頭疼了。
朱桂這到底是在搞啥名堂?
找這麽多人去大同府是想幹啥?
“你們說說,小十三為啥要去挖其他藩王的牆角?”
朱元璋不解,便望向群臣問道。
原工部右侍郎,現任工部尚書秦逵站了出來,說道:
“臣聽說,代王最近放出風聲,要將大同府建成第一座工業重鎮。”
“代王還想讓大同府成為天下最繁華的商業中心。”
“想必是為了實現這些規劃,人手不夠,這才去挖了藩王們的牆角。”
秦逵和楊靖一樣是個幸運兒。
原本的工部尚書因為修建鐵路的事得罪了朱桂,自請辭了工部尚書,這才使得秦逵這位原工部右侍郎有了上位的機會。
因此,秦逵對朱桂也頗感感激。
朱元璋聽著秦逵的話,輕輕點了頭。
朱桂搞規劃的事,朱元璋也知曉。
這樣的規劃得要許多人材參與,單靠大同府的人材顯然不夠。
朱桂實在是欺人太甚!
就仗著自己銀子多,用這撒錢的法子挖牆腳,實在不齒!
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短短時間裏,秦王府接連遭了兩難!
先是被朱元璋處置了一批秦王府的人,朱樉好不容易招了新人,結果被朱桂高俸祿給勾引走了。
眼下,秦王府又成了空架子!
朱樉頓時感到滿腹的冤枉!
活這麽大,他還從未受過這等委屈!
“小十三!朱桂!這仇我記下了!”
秦王朱樉幾乎是咬牙切齒地說著。
朱樉重重喘了幾口氣,一瞧見麵前的郭年,還有沒走的秦王府仆人,心稍安。
好歹秦王府的人沒全走,還有忠心耿耿的留下。
對於這樣忠心的家丁,自然該重重獎賞!
於是,秦王朱樉目光轉向秦王府仆人,擠出笑容說:
“你不錯,別人都走了,就你還守著,咱得重重賞你!”
那仆人一聽,頓時一臉驚喜。
沒想到自己還有得獎賞的機會,這讓他有點幸福來得太突然,傻愣愣的。
“謝殿下!”
“往後,俺願為殿下肝腦塗地,在所不惜!”
秦王府的仆人一副真情流露的樣子說著。
朱樉看在眼裏,頗為滿意。
看來自己也不是一文不值,還有人樂意跟隨。
這讓朱樉心裏稍稍激動起來。
隨即,秦王朱樉隨口一問:
“說起來,別人都走了,你咋還願意留在秦王府呢?”
那秦王府的仆人已被許諾的獎賞樂懵了,實話實說道:
“俺就是一打雜的,尋思去大同府代王那不一定收,就留下了。”
這話一出,秦王朱樉臉上的笑僵住了。
剛還熱乎乎的心瞬間涼透!
秦王府仆人這話,如同一記重錘砸在朱樉心窩上!
原來,這仆人不走,並非出於對他的忠誠!
而是他想去大同府,又怕朱桂不要,索性就留下了!
這麽說來,他大明朝的二皇子,堂堂秦王朱樉,竟成了一個打雜的備選!
想到這兒,朱樉氣血直衝腦門。
連當年老朱鞭打都沒受過的侮辱,此刻湧上心頭。
隨後,朱樉覺得喉嚨發甜。
緊接著——
“朱桂你……”
“噗!!!”
朱樉怒吼一聲,失控之下,一口鮮血狂噴。
隨之而來的是眼前一黑,身體無力向後倒去,耳邊傳來郭年二人的驚唿。
那秦王府的仆人怎麽想也想不通,好端端的秦王朱樉怎會突然吐血。
……
燕王府中。
朱桂向各藩王府的人才發出的邀請,燕王府也在其中。
這讓朱棣頗感意外。
朱桂這一招高薪招攬,可謂是對所有藩王下了戰書!
畢竟,像朱桂這樣大張旗鼓挖各藩王府牆腳的,可是頭一遭!
“小十三怕是嫌咱們宗室日子太平淡,想給大夥添點樂子吧?”
朱棣苦笑,望著大同府的方向暗自思量。
朱桂這加俸祿的招攬,對其他藩王效果如何,朱棣不得而知。
但對燕王府來說,影響一般。
改投門庭可是大忌,往往要權衡許多,俸祿不是唯一考量。
十倍俸祿對普通人才或許有吸引力。
但對稍有能耐的人才,光是增加俸祿已不足以滿足,他們會考慮輔佐之人的未來。
朱桂的前程雖遠大,可在不少人眼裏,朱棣也是一位前途無量的皇子。
因此,燕王府受到的影響並不大。
也走了幾個嘞。
想到那些離了的,朱棣就朝著身邊的陶光嘯說道:
“天要落雨,娘要嫁人。走了的那些,由他們去吧,也別給他們添堵了。”
陶光嘯聽罷,點了點頭。
實際上,陶光嘯對那些人並沒下狠手。
他還偷偷在裏頭埋了個人,想借機打進朱桂的隊伍裏麵去!
陶光嘯沒把這事跟朱棣提。
怕朱棣不樂意,想的是等事情成了,真有啥成效了,再跟朱棣講。
……
跟朱棣那還算輕快的局麵不同。
別的藩王們碰上朱桂招攬所有藩王府的能人,那可是一個個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他們多數藩王的日子,都不咋地。
藩王府的幕僚們也多半覺得這輩子就這樣了,往後也就是混口飯吃,等日子罷了。
現在突然冒出了這麽一個有權勢,封地又蒸蒸日上的藩王。
這等於說是給了他們改變命途的機會!
於是乎,許多藩王府的人才就有了跳槽的心思,這心思很快化為了行動!
這情形,讓藩王們心裏直想罵娘!
畢竟人再這麽跑了,他們隻怕得落到無人可用的地步!
一時間,無數藩王都在咒罵朱桂!
對應天府的抱怨,更是如同雨水般落下來!
應天府,朝廷上。
朱元璋一聽說朱桂明目張膽挖藩王牆角的事,一時半會兒哭笑不得。
以前藩王之間雖然也爭鬥,卻還沒鬧到這要撕破臉皮的地步。
現在別的藩王接二連三向朱桂發難,那言辭之激烈,好像朱桂要是在跟前,能把朱桂生吞活剝了一樣!
“報!陛下!秦王因為代王挖牆腳的事,氣得吐血,眼下臥床不起!”
就在這時,一個錦衣衛帶來了消息。
老朱一聽,先是一愣,隨後更頭疼了。
朱桂這到底是在搞啥名堂?
找這麽多人去大同府是想幹啥?
“你們說說,小十三為啥要去挖其他藩王的牆角?”
朱元璋不解,便望向群臣問道。
原工部右侍郎,現任工部尚書秦逵站了出來,說道:
“臣聽說,代王最近放出風聲,要將大同府建成第一座工業重鎮。”
“代王還想讓大同府成為天下最繁華的商業中心。”
“想必是為了實現這些規劃,人手不夠,這才去挖了藩王們的牆角。”
秦逵和楊靖一樣是個幸運兒。
原本的工部尚書因為修建鐵路的事得罪了朱桂,自請辭了工部尚書,這才使得秦逵這位原工部右侍郎有了上位的機會。
因此,秦逵對朱桂也頗感感激。
朱元璋聽著秦逵的話,輕輕點了頭。
朱桂搞規劃的事,朱元璋也知曉。
這樣的規劃得要許多人材參與,單靠大同府的人材顯然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