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對外姓將領,難免多留心眼
大明:機甲六戰機是有億點點快 作者:何意啥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是徹底清理元朝的餘孽,二是保障絲綢之路的暢通無阻。
一仗算政治賬,一仗算經濟賬,都是有板有眼的。
可這次朱桂對野人女真的行動,老朱絞盡腦汁也想不出個所以然來。
“那野人女真的地界,鳥不拉屎的,打下來有啥好處?”老朱心裏嘀咕,“小十三又不是個糊塗蛋,咋就盯上那兒了呢?”
老朱又陷進了沉思的漩渦裏。
就算他用盡想象力去猜,也猜不到,正是這群野人女真的後裔,將來會給大明朝帶來滅頂之災。
朱桂這番舉動,其實是在源頭上掐斷了野人女真入主中原的可能。
國家哪有不敗之理,明朝或許也會因其他原因而傾覆,但朱桂能做的,就是見一個隱患,滅一個隱患。
這些深謀遠慮,朱元璋自然是不知曉的,也不可能知曉。
想不通,老朱索性先放一邊。
在他看來,朱桂事後呈上的戰報自會說明一切。
.於是,老朱照常上朝去了。
朝堂上,文武百官已各就各位。
老朱的目光無意間掃過右側空空如也的位置,眼神裏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落寞。
那裏本該站著輔政的朱標,可自從朱標病重後,那個位子就一直空著,讓年逾花甲的朱元璋心中不免悲涼。
白發送黑發,即便是硬漢如朱元璋,也感到心力交瘁,痛楚難當。
“有事上奏。”錦衣衛指揮使二虎見老朱麵露哀色,心中也是一動。他不善言辭,此時隻好對群臣高聲喊道。
百官自然也注意到了老朱的異常,紛紛打算說些喜事讓他寬心。
“臣有事稟報。”戶部尚書楊靖出列,滿麵紅光地向禦座上的老朱拱手行禮。.
老朱顯得興致不高,沒言語,隻輕輕抬了抬眼皮。
“講。”二虎時刻留意著老朱的神情,默契地對楊靖示意。
楊靖清了清嗓子,朗聲道:“據戶部上月統計,我大明農業稅比重從以往的八成降到了一成左右,同時推出多項減免農稅的政策。相反,原本占總稅收不足一成的商稅,如今提升至八成!這得益於代王推行的商稅改革,加之代王親自繳納大額商稅,上月大明總稅收達到了三千一百五十八萬兩。”
三千萬兩的稅收!
這數字一出,朝堂上一片嘩然。一個月的稅收,竟抵得上過去一年!
眾人倒吸冷氣,驚歎不已。
除了戶部,其他人都是頭一迴聽說這天文數字,朝堂上頓時炸開了鍋。
“嘶——!一個月三千萬兩?商稅占八成?!我大明何時變得如此強大?!一月三千萬,一年豈不是三億多兩?!”
“哈哈,我大明國庫終於充盈了!”
驚歎、驚喜、不敢置信,各種聲音交織。
“什麽?!一個月稅收三千萬兩?!”朱元璋聞言,一時愣住了。他的悲傷瞬間被震驚取代。
老朱雖知商稅改革加上朱桂研發的新產品,加之與西域、東察合台汗國及南海諸國貿易線路的開通,會促使大明商稅快速增長,但他萬萬沒想到增長如此驚人,一個月竟能達到三千多萬!
“現在一個月的稅收比過去一年還多!”老朱心中一震。
以前的他節儉持家,對官員俸祿也摳門,一年稅收不過兩百多萬兩。
朱桂主政大同後,一邊創新產品,一邊改革商稅,兩手抓,讓大明稅收實現了質的飛躍。
而朱桂本人,從不吝嗇花錢,工人、人才、士兵,待遇都是別人的十倍以上,看似揮金如土,卻能讓大明稅收翻了十倍不止,這手段,實在令人咋舌!
“難道是上天帶走標兒後,不忍見我大明衰敗,才派來了小十三?”朱元璋心中不由生出這樣的念頭。
朱桂文武雙全,行事低調,若再多幾個這樣的兒子,老朱覺得大明能打到歐洲去!
“好!這稅收數字好!”朱元璋不再愁眉苦臉,笑嗬嗬地說。
如今朝廷月入三千萬,能辦大事了,比如城市建設和邊防鞏固,之前頭疼的八衛六十四堡重建問題也能迎刃而解。
朱桂不僅改變了大同府,更通過稅收改革,讓整個大明煥然一新!
“還有其他事要報嗎?”朱元璋環視群臣問道。
“末將也有事稟告!”這時,藍玉出列拱手道。
“嗯,說吧。”老朱微微點頭。
藍玉隨即拱手,緩緩道來:
“自打采用了代王獻上的蒸汽戰艦和那世界圖誌後,”
“我大明海軍上個月搜羅各色礦石資源,估摸著值九百萬兩銀子。”
言畢,藍玉麵上閃過一絲黯然。
早先,這數目足抵大明四月賦稅,算得上大功一件。
誰曾想,世事難料!
大明稅收如火箭般躥升,一月之數直逼往昔全年。
加之南海無金銀礦藏,餘下礦產又受限於技術,難以開采,
故而海軍辛勞一月,僅得九百萬兩,與戶部一月狂收三千一百五十八萬兩相比,實乃雲泥之別!
“竟還有九百萬兩?!”
老朱聞此言,驚詫之下,心髒幾乎停擺!
老朱不似藍玉,拘泥於一事之得失,
他著眼於大明江山全局。
單看戶部與海軍的匯報,這兩項上月共入賬四千萬兩銀子,
已超以往大明一年稅收!
一月稅收超全年,此乃非凡之功!
“幹得好!”
朱元璋讚許地望著藍玉。
如今的大明,商業與軍事並駕齊驅。
“南海駐軍人選務必可靠。”
朱元璋不忘叮囑。
正如朱桂昔日於西域的布局,
老朱亦認為沿途小國駐軍為上策,故一一部署。
現今大明商賈遍布鄰邦,
若無駐軍,商旅安全何以保障?
老朱無意推行那“雖遠必誅”,
大軍一動,耗資巨大,非長久之計。
故而在小國駐紮大明軍隊,實為上佳之選。
有駐軍在,大明與商賈的利益便有保障,
商賈納稅,稅收又可用於供養駐軍,形成良性循環。
“陛下請放心!”
“末將所選,皆為軍中信賴之人,”
“其家眷留於應天府,且將領年年輪換。”
藍玉細述緣由。
一仗算政治賬,一仗算經濟賬,都是有板有眼的。
可這次朱桂對野人女真的行動,老朱絞盡腦汁也想不出個所以然來。
“那野人女真的地界,鳥不拉屎的,打下來有啥好處?”老朱心裏嘀咕,“小十三又不是個糊塗蛋,咋就盯上那兒了呢?”
老朱又陷進了沉思的漩渦裏。
就算他用盡想象力去猜,也猜不到,正是這群野人女真的後裔,將來會給大明朝帶來滅頂之災。
朱桂這番舉動,其實是在源頭上掐斷了野人女真入主中原的可能。
國家哪有不敗之理,明朝或許也會因其他原因而傾覆,但朱桂能做的,就是見一個隱患,滅一個隱患。
這些深謀遠慮,朱元璋自然是不知曉的,也不可能知曉。
想不通,老朱索性先放一邊。
在他看來,朱桂事後呈上的戰報自會說明一切。
.於是,老朱照常上朝去了。
朝堂上,文武百官已各就各位。
老朱的目光無意間掃過右側空空如也的位置,眼神裏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落寞。
那裏本該站著輔政的朱標,可自從朱標病重後,那個位子就一直空著,讓年逾花甲的朱元璋心中不免悲涼。
白發送黑發,即便是硬漢如朱元璋,也感到心力交瘁,痛楚難當。
“有事上奏。”錦衣衛指揮使二虎見老朱麵露哀色,心中也是一動。他不善言辭,此時隻好對群臣高聲喊道。
百官自然也注意到了老朱的異常,紛紛打算說些喜事讓他寬心。
“臣有事稟報。”戶部尚書楊靖出列,滿麵紅光地向禦座上的老朱拱手行禮。.
老朱顯得興致不高,沒言語,隻輕輕抬了抬眼皮。
“講。”二虎時刻留意著老朱的神情,默契地對楊靖示意。
楊靖清了清嗓子,朗聲道:“據戶部上月統計,我大明農業稅比重從以往的八成降到了一成左右,同時推出多項減免農稅的政策。相反,原本占總稅收不足一成的商稅,如今提升至八成!這得益於代王推行的商稅改革,加之代王親自繳納大額商稅,上月大明總稅收達到了三千一百五十八萬兩。”
三千萬兩的稅收!
這數字一出,朝堂上一片嘩然。一個月的稅收,竟抵得上過去一年!
眾人倒吸冷氣,驚歎不已。
除了戶部,其他人都是頭一迴聽說這天文數字,朝堂上頓時炸開了鍋。
“嘶——!一個月三千萬兩?商稅占八成?!我大明何時變得如此強大?!一月三千萬,一年豈不是三億多兩?!”
“哈哈,我大明國庫終於充盈了!”
驚歎、驚喜、不敢置信,各種聲音交織。
“什麽?!一個月稅收三千萬兩?!”朱元璋聞言,一時愣住了。他的悲傷瞬間被震驚取代。
老朱雖知商稅改革加上朱桂研發的新產品,加之與西域、東察合台汗國及南海諸國貿易線路的開通,會促使大明商稅快速增長,但他萬萬沒想到增長如此驚人,一個月竟能達到三千多萬!
“現在一個月的稅收比過去一年還多!”老朱心中一震。
以前的他節儉持家,對官員俸祿也摳門,一年稅收不過兩百多萬兩。
朱桂主政大同後,一邊創新產品,一邊改革商稅,兩手抓,讓大明稅收實現了質的飛躍。
而朱桂本人,從不吝嗇花錢,工人、人才、士兵,待遇都是別人的十倍以上,看似揮金如土,卻能讓大明稅收翻了十倍不止,這手段,實在令人咋舌!
“難道是上天帶走標兒後,不忍見我大明衰敗,才派來了小十三?”朱元璋心中不由生出這樣的念頭。
朱桂文武雙全,行事低調,若再多幾個這樣的兒子,老朱覺得大明能打到歐洲去!
“好!這稅收數字好!”朱元璋不再愁眉苦臉,笑嗬嗬地說。
如今朝廷月入三千萬,能辦大事了,比如城市建設和邊防鞏固,之前頭疼的八衛六十四堡重建問題也能迎刃而解。
朱桂不僅改變了大同府,更通過稅收改革,讓整個大明煥然一新!
“還有其他事要報嗎?”朱元璋環視群臣問道。
“末將也有事稟告!”這時,藍玉出列拱手道。
“嗯,說吧。”老朱微微點頭。
藍玉隨即拱手,緩緩道來:
“自打采用了代王獻上的蒸汽戰艦和那世界圖誌後,”
“我大明海軍上個月搜羅各色礦石資源,估摸著值九百萬兩銀子。”
言畢,藍玉麵上閃過一絲黯然。
早先,這數目足抵大明四月賦稅,算得上大功一件。
誰曾想,世事難料!
大明稅收如火箭般躥升,一月之數直逼往昔全年。
加之南海無金銀礦藏,餘下礦產又受限於技術,難以開采,
故而海軍辛勞一月,僅得九百萬兩,與戶部一月狂收三千一百五十八萬兩相比,實乃雲泥之別!
“竟還有九百萬兩?!”
老朱聞此言,驚詫之下,心髒幾乎停擺!
老朱不似藍玉,拘泥於一事之得失,
他著眼於大明江山全局。
單看戶部與海軍的匯報,這兩項上月共入賬四千萬兩銀子,
已超以往大明一年稅收!
一月稅收超全年,此乃非凡之功!
“幹得好!”
朱元璋讚許地望著藍玉。
如今的大明,商業與軍事並駕齊驅。
“南海駐軍人選務必可靠。”
朱元璋不忘叮囑。
正如朱桂昔日於西域的布局,
老朱亦認為沿途小國駐軍為上策,故一一部署。
現今大明商賈遍布鄰邦,
若無駐軍,商旅安全何以保障?
老朱無意推行那“雖遠必誅”,
大軍一動,耗資巨大,非長久之計。
故而在小國駐紮大明軍隊,實為上佳之選。
有駐軍在,大明與商賈的利益便有保障,
商賈納稅,稅收又可用於供養駐軍,形成良性循環。
“陛下請放心!”
“末將所選,皆為軍中信賴之人,”
“其家眷留於應天府,且將領年年輪換。”
藍玉細述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