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秘而不宣
大明:機甲六戰機是有億點點快 作者:何意啥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他原以為會有別具一格的獎品,看來是自己期望過高了。不過,這份通訊設備的設計圖正是他夢寐以求的。
一旦有了通訊設備,未來與其他人的聯絡將變得極為便捷。
但要啟用這通訊工具,首要條件是朱桂得鋪設線路——不是現代的無線手機,而是民國時期那種固定電話式的通訊方式。
“幸好我手上有鋪設通訊線路所需的材料,否則還真不好辦。”
經過數日的研究,朱桂著手建設大明朝的第一條通訊線路。
這事他沒向上報給朱元璋,畢竟這玩意兒在這個時代顯得太過超前。
朱桂打算用這種通訊設備將大漢與大明緊密相連,以便能即時獲取大漢那邊的信息。
經過一年的艱苦建設,第一條通訊線路終於落成。
朱桂為此傾注了不少心血,尤其是鋪設線路這項艱巨任務,加之大漢與大明邊境間相隔數十公裏的距離,這事兒隻有朱桂和大漢那邊的少數人知曉。
當他們得知這一消息時,無不感到震驚,畢竟長久以來都是依靠書信傳遞信息。
“此事暫時保密,我會找合適的時機稟告父皇。”朱桂對著手下吩咐道。.
某日,朱桂被朱元璋召入皇宮。
“小十三,朕有一事需你通知給其他藩王,此事就交由你辦。”朱元璋望著跪在地上的朱桂,語氣中滿是信任。朱桂聞言輕輕點頭,心中卻暗自欣喜,終於找到了透露通訊線路的契機。
待事情辦妥,朱桂再次進宮,“父皇,您交代的事兒,兒臣已經辦好了。”
朱元璋聽後滿意地點點頭,而朱桂並未急於離開,目光緊鎖著朱元璋。
朱元璋察覺有異,便問朱桂是否還有其他事。
見時機成熟,朱桂便講述了鋪設通訊線路之事。
“通訊線路?這是何物?”
朱元璋臉上滿是困惑。
朱桂隨即詳盡解釋了一番。
聽完,朱元璋的疑惑轉瞬即逝,取而代之的是興奮。
他深知通訊線路若能在大明普及,將是何等的幸事。
接著,他追問通訊線路是否能成功實施。
得到朱桂的肯定答複後,朱元璋更是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
對他而言,隻需幾分鍾就能下達指令,簡直不可思議。
這意味著再也不必擔心消息在傳遞過程中被泄露。
一番了解後,朱元璋命朱桂全力以赴完成此事,但他也深知此事不易,未提過分要求,隻要能連接幾個關鍵城市便足矣。
消息很快傳至其他皇子耳中,他們心中更多的是嫉妒而非慶幸。
“朱桂這小子怎會有如此奇思妙想?”
“我愈發好奇,他腦子裏裝的到底是什麽。”朱棣自言自語道。
對這些皇子而言,朱桂已成為眼中釘。
若任由朱桂發展,他們的地位恐將日漸式微。
但他們也感到無力迴天,因為朱桂帶給大明的變化是他們無法企及的。
線路鋪設進展神速,有了先前經驗,這次的速度異常快。
朱桂的親信也加入其中,使得原本艱難的工作變得輕鬆許多。
不到半年,一些重要城市已與皇宮建立了通訊聯係。
接下來,便是逐步完善,畢竟還有許多城市間尚未建立這樣的通訊方式。
麵對手中的通訊設備,朱元璋一時不知如何操作。
“父皇,您看這些數字,每個都代表一個城市,組合起來也能指代特定城市,我已經整理好了。”朱桂在一旁解說。
朱元璋聽後滿意點頭,隨後在朱桂指導下撥通了燕王府的代碼。
一陣等待後,電話那頭傳來朱棣謹慎的聲音:“父皇?是您嗎?”
朱元璋一聽是朱棣,興奮得像個孩子,沒想到這設備真能跨越千裏,連通邊疆的燕王府。
接著,他又嚐試了幾座城市的代碼,均得到了確認。
體驗一番後,朱元璋漸漸平靜下來。“這東西真是神奇,十三,你幹得好,想要什麽獎賞,盡管說。”
朱元璋對朱桂說。
朱桂玩笑般提出想要皇位,此言一出,朱元璋的臉色瞬間僵硬,氣氛變得尷尬。
朱桂見狀,連忙笑稱自己隻是開玩笑,不在乎獎賞,隻想為大明做貢獻。
朱元璋雖知朱桂言不由衷,也隻是淡然一笑,未再多言。
朱桂從朱元璋的反應裏讀出了明顯的信號:登上那個至高無上的位置,並非他所願。..
盡管自己在大明朝中的地位已超越其他皇子,但顯然,父親的心門並未向他敞開。
這份領悟讓朱桂悄然退場,借故巡視為由,離開了皇宮的繁複與糾葛。
朱元璋目送他的背影,心中莫名湧動起一股危機的暗流。
“原來,他真的對那個位置念念不忘。”
一聲冷哼,藏著不容置疑的決心:
“但那份尊榮,絕不會輕易落入你手!”
朱桂歸府,心中反複咀嚼著今日父皇的微妙態度。
顯然,他還需更多努力,方能突破重圍。
盡管其餘皇子似乎已放棄爭奪,可誰能保證不會有新的對手暗中覬覦?
為加速實現目標,他必須為大明開疆拓土,積累更多功勳。此刻,除了等待競爭係統的下一個指令,別無他法。
與此同時,帖木兒帝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與鄰國的勝利為其贏得了諸多邦交之誼,成為其飛速發展的關鍵。
“新任務!”係統突兀的提示音讓朱桂心頭一震。
【目標:挺進歐洲,奪取屬於你的領地】
這項任務讓朱桂頗感意外,歐洲之行竟來得如此之快,幾乎不給他任何喘息的餘地。
即便無奈,也隻能遵從係統的安排,尋找合理的出兵理由,以免朝堂之上引起非議。
他決定先取得朱元璋的首肯,暫不廣而告之。數日後,朱桂麵聖,提出了自己的請求。
朱元璋初聞之下,麵露難色,畢竟兩國友誼初建,此時西征,恐遭外界猜忌。
朱桂辯解道:“父皇,此時不出手,待歐洲各國警覺,良機或失。帖木兒之事已傳遍歐陸,宜早不宜遲。”
一番言辭,朱元璋亦覺有理,遂決定與眾臣商議。
一旦有了通訊設備,未來與其他人的聯絡將變得極為便捷。
但要啟用這通訊工具,首要條件是朱桂得鋪設線路——不是現代的無線手機,而是民國時期那種固定電話式的通訊方式。
“幸好我手上有鋪設通訊線路所需的材料,否則還真不好辦。”
經過數日的研究,朱桂著手建設大明朝的第一條通訊線路。
這事他沒向上報給朱元璋,畢竟這玩意兒在這個時代顯得太過超前。
朱桂打算用這種通訊設備將大漢與大明緊密相連,以便能即時獲取大漢那邊的信息。
經過一年的艱苦建設,第一條通訊線路終於落成。
朱桂為此傾注了不少心血,尤其是鋪設線路這項艱巨任務,加之大漢與大明邊境間相隔數十公裏的距離,這事兒隻有朱桂和大漢那邊的少數人知曉。
當他們得知這一消息時,無不感到震驚,畢竟長久以來都是依靠書信傳遞信息。
“此事暫時保密,我會找合適的時機稟告父皇。”朱桂對著手下吩咐道。.
某日,朱桂被朱元璋召入皇宮。
“小十三,朕有一事需你通知給其他藩王,此事就交由你辦。”朱元璋望著跪在地上的朱桂,語氣中滿是信任。朱桂聞言輕輕點頭,心中卻暗自欣喜,終於找到了透露通訊線路的契機。
待事情辦妥,朱桂再次進宮,“父皇,您交代的事兒,兒臣已經辦好了。”
朱元璋聽後滿意地點點頭,而朱桂並未急於離開,目光緊鎖著朱元璋。
朱元璋察覺有異,便問朱桂是否還有其他事。
見時機成熟,朱桂便講述了鋪設通訊線路之事。
“通訊線路?這是何物?”
朱元璋臉上滿是困惑。
朱桂隨即詳盡解釋了一番。
聽完,朱元璋的疑惑轉瞬即逝,取而代之的是興奮。
他深知通訊線路若能在大明普及,將是何等的幸事。
接著,他追問通訊線路是否能成功實施。
得到朱桂的肯定答複後,朱元璋更是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
對他而言,隻需幾分鍾就能下達指令,簡直不可思議。
這意味著再也不必擔心消息在傳遞過程中被泄露。
一番了解後,朱元璋命朱桂全力以赴完成此事,但他也深知此事不易,未提過分要求,隻要能連接幾個關鍵城市便足矣。
消息很快傳至其他皇子耳中,他們心中更多的是嫉妒而非慶幸。
“朱桂這小子怎會有如此奇思妙想?”
“我愈發好奇,他腦子裏裝的到底是什麽。”朱棣自言自語道。
對這些皇子而言,朱桂已成為眼中釘。
若任由朱桂發展,他們的地位恐將日漸式微。
但他們也感到無力迴天,因為朱桂帶給大明的變化是他們無法企及的。
線路鋪設進展神速,有了先前經驗,這次的速度異常快。
朱桂的親信也加入其中,使得原本艱難的工作變得輕鬆許多。
不到半年,一些重要城市已與皇宮建立了通訊聯係。
接下來,便是逐步完善,畢竟還有許多城市間尚未建立這樣的通訊方式。
麵對手中的通訊設備,朱元璋一時不知如何操作。
“父皇,您看這些數字,每個都代表一個城市,組合起來也能指代特定城市,我已經整理好了。”朱桂在一旁解說。
朱元璋聽後滿意點頭,隨後在朱桂指導下撥通了燕王府的代碼。
一陣等待後,電話那頭傳來朱棣謹慎的聲音:“父皇?是您嗎?”
朱元璋一聽是朱棣,興奮得像個孩子,沒想到這設備真能跨越千裏,連通邊疆的燕王府。
接著,他又嚐試了幾座城市的代碼,均得到了確認。
體驗一番後,朱元璋漸漸平靜下來。“這東西真是神奇,十三,你幹得好,想要什麽獎賞,盡管說。”
朱元璋對朱桂說。
朱桂玩笑般提出想要皇位,此言一出,朱元璋的臉色瞬間僵硬,氣氛變得尷尬。
朱桂見狀,連忙笑稱自己隻是開玩笑,不在乎獎賞,隻想為大明做貢獻。
朱元璋雖知朱桂言不由衷,也隻是淡然一笑,未再多言。
朱桂從朱元璋的反應裏讀出了明顯的信號:登上那個至高無上的位置,並非他所願。..
盡管自己在大明朝中的地位已超越其他皇子,但顯然,父親的心門並未向他敞開。
這份領悟讓朱桂悄然退場,借故巡視為由,離開了皇宮的繁複與糾葛。
朱元璋目送他的背影,心中莫名湧動起一股危機的暗流。
“原來,他真的對那個位置念念不忘。”
一聲冷哼,藏著不容置疑的決心:
“但那份尊榮,絕不會輕易落入你手!”
朱桂歸府,心中反複咀嚼著今日父皇的微妙態度。
顯然,他還需更多努力,方能突破重圍。
盡管其餘皇子似乎已放棄爭奪,可誰能保證不會有新的對手暗中覬覦?
為加速實現目標,他必須為大明開疆拓土,積累更多功勳。此刻,除了等待競爭係統的下一個指令,別無他法。
與此同時,帖木兒帝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與鄰國的勝利為其贏得了諸多邦交之誼,成為其飛速發展的關鍵。
“新任務!”係統突兀的提示音讓朱桂心頭一震。
【目標:挺進歐洲,奪取屬於你的領地】
這項任務讓朱桂頗感意外,歐洲之行竟來得如此之快,幾乎不給他任何喘息的餘地。
即便無奈,也隻能遵從係統的安排,尋找合理的出兵理由,以免朝堂之上引起非議。
他決定先取得朱元璋的首肯,暫不廣而告之。數日後,朱桂麵聖,提出了自己的請求。
朱元璋初聞之下,麵露難色,畢竟兩國友誼初建,此時西征,恐遭外界猜忌。
朱桂辯解道:“父皇,此時不出手,待歐洲各國警覺,良機或失。帖木兒之事已傳遍歐陸,宜早不宜遲。”
一番言辭,朱元璋亦覺有理,遂決定與眾臣商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