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這麽重要的規矩都能忘
大明:機甲六戰機是有億點點快 作者:何意啥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二天清早,大家再次聚到煉鋼房。
朱桂把昨晚係統給的提示告訴大家。
聽完後,眾人微微點頭。
他們並不感到奇怪,
還以為是朱桂突然想起來了呢。
隨後,大家又開始了新一番的忙碌。
到了中午,煉好的鐵水被倒了出來。
現在已經足足過了兩天了。
而傾倒出的鐵水,則由兩個人抬到了一旁。
接下來,就是耐心等待它冷卻。
冷卻的過程相當漫長。
“趕緊開始下一批的煉製,我們不能確保這次一定能成功。”
朱桂吩咐道。
經過一整天,鐵水徹底冷卻了。
接下來,是最關鍵的檢驗時刻。
能不能達到朱桂的要求,全看這次試驗了。
跟上次一樣,朱桂又對著它開了一槍。
不過這一次,結果讓人驚喜不已。
鋼鐵表麵沒有任何變化,
這足以證明硬度已經達標了。
接下來,就要測測它的韌性如何。
於是,朱桂把鋼鐵懸空起來,
讓其他人往上放石塊。
慢慢地,鋼板上的石塊越堆越高,但鋼板依然紋絲不動。
就連彎曲的跡象都沒有。
很快,鋼板上的石頭已經有了上千斤重。
“看來韌性也合格了。”
朱桂暗自說道。
其他人也是一片歡欣鼓舞。
經過這些日子的努力,終於把鋼鐵給煉出來了。
這一切,都多虧了係統的提示。
要是沒有係統的提醒,不可能在這麽短的時間內成功。
這一點,隻有朱桂心裏最清楚。
他很快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朱元璋,
並請求擴大鋼鐵的生產,以滿足建築的需要。
有了如此高強度的鋼鐵,就能建造更堅實的城牆。
不僅如此,朱桂還打算建樓房。
原以為建樓房的事得拖很久,
沒想到這麽快就能提上日程。
建樓房所需的磚頭,朱桂也能順利生產。
畢竟,磚頭的主要原料是粘土,
而粘土很容易就能獲取。
“父皇,兒臣想建一棟樓房。”
朱桂望著朱元璋說。
“樓房?什麽是樓房?”
朱元璋滿臉疑惑地問。
這時的朱桂也說不清怎麽解釋。
隻能說等建好了,父皇一看便知。
聽了這樣的迴答,朱元璋隻能微微點頭。
他也沒反對這事。
在朱元璋眼裏,
朱桂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大明國好。
得到朱元璋的同意後,朱桂立刻在代王府劃出一塊地。
這塊地上,將會矗立起大明國的第一棟樓房。
現在最關鍵的是,盡快弄到足夠的磚頭和鋼筋。
如今有了鋼鐵,製作鋼筋也就輕鬆多了。
隻需將它們加工成鋼筋的形狀就好。
至於用粘土做磚頭的事,朱桂交給了管仲去辦。
首要任務,是找到足夠多的粘土。 朱桂計劃將首席高樓建在代王府裏,
這樣他能親自盯緊施工現場,
免去來迴跑的辛苦。
接下來的任務,是製造出足夠的鋼材,
好加工成必需的鋼筋,
沒有足夠的鋼筋,蓋樓的事就進行不下去。
\"把這些鋼材切割,再熔化一遍。\"朱桂吩咐。
這話一出,眾人驚愕不已,
對朱桂這招不解:
剛出爐的鋼材,為啥要重熔一次?
這不是浪費麽?
朱桂隨後解釋了這麽做的理由:
隻有熔化鋼材,才能更便捷地製出鋼筋,
光靠人力,根本不可能達到理想的形狀。
聽了這解釋,大家略一點頭,
既然是殿下的決定,隻能照辦。
於是,已煉好的鋼材又被投進了熔爐,
朱桂立刻著手製作模具,
將融化的鋼液倒入模具,冷卻後變成鋼筋。
另外,鋼筋還需摻入水泥中,
但因粘土短缺,水泥暫無法生產。
這期間,得抓緊造鋼筋。
\"所有人輪班,確保效率。\"朱桂安排道。
他又設了三條鋼筋生產線,
每條線十人,輪流作業,每日五人。
經過周密部署,鋼筋產量飛速增長。
見眾人如此努力,朱桂滿意地點點頭。
另一邊,管仲仍在搜尋粘土,
手裏握著朱桂給的樣品。
粘土常分布在湖畔和濕潤之地,
在黃河沿岸應該不難找。
果然,
搜索兩天後,管仲在附近的黃河岸邊發現大量粘土,
立刻將消息告知了朱桂。
朱桂即刻派人去采集粘土。
下一步,是製作石灰,
雖過程簡單,卻很耗人力,
但這在代王府不是問題。
半月後,所有材料準備就緒。
接著,朱桂拿出了樓房設計圖,
首要任務是打地基。
\"張叔,蓋樓的事就交給你了。\"他對身邊的張淵明說。
\"殿下放心,蓋房的事我絕對靠譜。\"
\"何況您手裏還有圖紙,
對我來說,小意思。\"張淵明自信滿滿。
隨即,他帶著工人開始了工作,
先劃出一塊區域,
足以容納兩座樓房。
工人幹得起勁,朱桂在一旁指揮,
朱元璋也時常來查看進展。
\"十三,你們在做什麽呢?\"
\"挖這麽大的坑幹嘛?\"朱元璋疑惑地問。
\"迴父皇,這是在打地基,
有了地基,樓房才能穩固,
畢竟樓高十幾米,不打基礎容易倒塌。\"朱桂解釋。
聽說樓房有十幾米高,朱元璋驚訝不已,
大明國裏,最高的建築僅是皇宮。
朱元璋對此頗不滿意,
大明律例規定,任何建築不得高於皇宮。
隨後,朱元璋帶著怒意看向朱桂:
\"身為皇子,你不知道大明的規矩嗎?\"
朱桂聞言,心頭一顫,
不明朱元璋言下之意,
也不清楚指的規矩是何事。
這時,管仲上前一步:
\"殿下,您咋不提前說樓有多高呢?
大明律例,所有建築高度不可超過皇宮。\"管仲憂慮地說。
聽此解釋,朱桂恍然大悟,
竟把這規矩忘了,
幸虧說漏嘴得早,否則就違了國法。
但樓房建設已啟動,
就此停下,實在心有不甘。
於是,朱桂懇求朱元璋允許他繼續,
而朱元璋對這規矩極為重視,
若放任樓房建成,
將意味著他的地位受威脅。
於是,命工人停工。
張淵明知曉原因後,一時手足無措,
他之前並不知這樓高達十幾米,
若早知,必會反對。
朱元璋則怒氣衝衝地離開現場。
朱桂意識到,自己太過急躁了。
朱桂把昨晚係統給的提示告訴大家。
聽完後,眾人微微點頭。
他們並不感到奇怪,
還以為是朱桂突然想起來了呢。
隨後,大家又開始了新一番的忙碌。
到了中午,煉好的鐵水被倒了出來。
現在已經足足過了兩天了。
而傾倒出的鐵水,則由兩個人抬到了一旁。
接下來,就是耐心等待它冷卻。
冷卻的過程相當漫長。
“趕緊開始下一批的煉製,我們不能確保這次一定能成功。”
朱桂吩咐道。
經過一整天,鐵水徹底冷卻了。
接下來,是最關鍵的檢驗時刻。
能不能達到朱桂的要求,全看這次試驗了。
跟上次一樣,朱桂又對著它開了一槍。
不過這一次,結果讓人驚喜不已。
鋼鐵表麵沒有任何變化,
這足以證明硬度已經達標了。
接下來,就要測測它的韌性如何。
於是,朱桂把鋼鐵懸空起來,
讓其他人往上放石塊。
慢慢地,鋼板上的石塊越堆越高,但鋼板依然紋絲不動。
就連彎曲的跡象都沒有。
很快,鋼板上的石頭已經有了上千斤重。
“看來韌性也合格了。”
朱桂暗自說道。
其他人也是一片歡欣鼓舞。
經過這些日子的努力,終於把鋼鐵給煉出來了。
這一切,都多虧了係統的提示。
要是沒有係統的提醒,不可能在這麽短的時間內成功。
這一點,隻有朱桂心裏最清楚。
他很快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朱元璋,
並請求擴大鋼鐵的生產,以滿足建築的需要。
有了如此高強度的鋼鐵,就能建造更堅實的城牆。
不僅如此,朱桂還打算建樓房。
原以為建樓房的事得拖很久,
沒想到這麽快就能提上日程。
建樓房所需的磚頭,朱桂也能順利生產。
畢竟,磚頭的主要原料是粘土,
而粘土很容易就能獲取。
“父皇,兒臣想建一棟樓房。”
朱桂望著朱元璋說。
“樓房?什麽是樓房?”
朱元璋滿臉疑惑地問。
這時的朱桂也說不清怎麽解釋。
隻能說等建好了,父皇一看便知。
聽了這樣的迴答,朱元璋隻能微微點頭。
他也沒反對這事。
在朱元璋眼裏,
朱桂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大明國好。
得到朱元璋的同意後,朱桂立刻在代王府劃出一塊地。
這塊地上,將會矗立起大明國的第一棟樓房。
現在最關鍵的是,盡快弄到足夠的磚頭和鋼筋。
如今有了鋼鐵,製作鋼筋也就輕鬆多了。
隻需將它們加工成鋼筋的形狀就好。
至於用粘土做磚頭的事,朱桂交給了管仲去辦。
首要任務,是找到足夠多的粘土。 朱桂計劃將首席高樓建在代王府裏,
這樣他能親自盯緊施工現場,
免去來迴跑的辛苦。
接下來的任務,是製造出足夠的鋼材,
好加工成必需的鋼筋,
沒有足夠的鋼筋,蓋樓的事就進行不下去。
\"把這些鋼材切割,再熔化一遍。\"朱桂吩咐。
這話一出,眾人驚愕不已,
對朱桂這招不解:
剛出爐的鋼材,為啥要重熔一次?
這不是浪費麽?
朱桂隨後解釋了這麽做的理由:
隻有熔化鋼材,才能更便捷地製出鋼筋,
光靠人力,根本不可能達到理想的形狀。
聽了這解釋,大家略一點頭,
既然是殿下的決定,隻能照辦。
於是,已煉好的鋼材又被投進了熔爐,
朱桂立刻著手製作模具,
將融化的鋼液倒入模具,冷卻後變成鋼筋。
另外,鋼筋還需摻入水泥中,
但因粘土短缺,水泥暫無法生產。
這期間,得抓緊造鋼筋。
\"所有人輪班,確保效率。\"朱桂安排道。
他又設了三條鋼筋生產線,
每條線十人,輪流作業,每日五人。
經過周密部署,鋼筋產量飛速增長。
見眾人如此努力,朱桂滿意地點點頭。
另一邊,管仲仍在搜尋粘土,
手裏握著朱桂給的樣品。
粘土常分布在湖畔和濕潤之地,
在黃河沿岸應該不難找。
果然,
搜索兩天後,管仲在附近的黃河岸邊發現大量粘土,
立刻將消息告知了朱桂。
朱桂即刻派人去采集粘土。
下一步,是製作石灰,
雖過程簡單,卻很耗人力,
但這在代王府不是問題。
半月後,所有材料準備就緒。
接著,朱桂拿出了樓房設計圖,
首要任務是打地基。
\"張叔,蓋樓的事就交給你了。\"他對身邊的張淵明說。
\"殿下放心,蓋房的事我絕對靠譜。\"
\"何況您手裏還有圖紙,
對我來說,小意思。\"張淵明自信滿滿。
隨即,他帶著工人開始了工作,
先劃出一塊區域,
足以容納兩座樓房。
工人幹得起勁,朱桂在一旁指揮,
朱元璋也時常來查看進展。
\"十三,你們在做什麽呢?\"
\"挖這麽大的坑幹嘛?\"朱元璋疑惑地問。
\"迴父皇,這是在打地基,
有了地基,樓房才能穩固,
畢竟樓高十幾米,不打基礎容易倒塌。\"朱桂解釋。
聽說樓房有十幾米高,朱元璋驚訝不已,
大明國裏,最高的建築僅是皇宮。
朱元璋對此頗不滿意,
大明律例規定,任何建築不得高於皇宮。
隨後,朱元璋帶著怒意看向朱桂:
\"身為皇子,你不知道大明的規矩嗎?\"
朱桂聞言,心頭一顫,
不明朱元璋言下之意,
也不清楚指的規矩是何事。
這時,管仲上前一步:
\"殿下,您咋不提前說樓有多高呢?
大明律例,所有建築高度不可超過皇宮。\"管仲憂慮地說。
聽此解釋,朱桂恍然大悟,
竟把這規矩忘了,
幸虧說漏嘴得早,否則就違了國法。
但樓房建設已啟動,
就此停下,實在心有不甘。
於是,朱桂懇求朱元璋允許他繼續,
而朱元璋對這規矩極為重視,
若放任樓房建成,
將意味著他的地位受威脅。
於是,命工人停工。
張淵明知曉原因後,一時手足無措,
他之前並不知這樓高達十幾米,
若早知,必會反對。
朱元璋則怒氣衝衝地離開現場。
朱桂意識到,自己太過急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