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佑二年正月二十日上午,臨安皇城,慈寧宮內。太皇太後謝道清剛洗漱完畢,內侍宮女朱靜芬和劉紫茵正在服侍老太太用早膳。她已經六十六歲高齡了,滿頭銀發,高貴端莊,卻掩飾不住麵容憔悴。
元軍大軍壓境,大臣逃的逃,降的降,她不得不出來垂簾聽政,然而,朝堂的大臣整天吵來吵去,也沒有吵出個結果。從一開始的稱臣,到現在的乞降,已經被逼無路了。難道大宋真的要葬送在孤之手嗎?蒼天啊,你能否發發慈悲,降天神於我大宋,挽救黎民於水火?孤定當每日焚香敬供。
前日晚上,右丞相陳宜中遁走,大將張世傑帶兵浮於海上,而伯顏一再要求能夠主事的大臣前往元營。思來想去,還是讓文天祥去吧,也隻有此人聽從勤王之詔,算得上忠心耿耿了。但文相要在宣麻後才能去,昨日不得不派使者請求伯顏寬限了幾日。
“稟太皇太後,全太後、陳夫人和朱夫人拜見!”內侍宮女報稱。
“宣進來吧。”謝太後無力的道。
不一會兒,全太後、陳夫人、朱夫人在宮女的陪同下來到寢宮,三人彎腰下拜,“恭請太皇太後萬福”。
“免禮吧,今後不要再來問安了,”謝太皇太後道,“後宮的事,你要多操心,該準備的要準備了。”
“臣妾遵命。”全太後答應道,她知道謝太後還要處理朝政,事務繁忙,而近日大批內侍、宮女跟著兩位皇子已離開臨安,出缺了很多,事情卻沒有少多少。
“王昭儀,宣汪元量過來吧。”昭儀王清惠忙應諾一聲。時琴師汪元量正在宮外候著,聽見太後宣其進宮,趕緊奉琴入內,拜見眾人後支好琴台。
“太皇太後,微臣新作一詞曲,欲唱與太後聽,隻是有點感懷,還望恕罪。”汪元量開始撫琴,邊撫邊唱:
一片風流,今夕與誰同樂?月台花館,慨塵埃漠漠。豪華蕩盡,隻有青山如洛。錢塘依舊,潮生潮落。
萬點燈光,羞照舞鈿歌箔。玉梅消瘦,恨東皇命薄。昭君淚流,手撚琵琶弦索。離愁聊寄,畫樓哀角。
一曲撫罷,謝太後、全太後皆顯淒涼落寞神色,汪元量也是暗自垂淚。大廈將傾,無可奈何花落去啊。
王昭儀趕緊上前,“汪琴師,讓你彈一些愉悅的,你竟敢彈奏如此哀傷之樂,該當何罪?”
“昭儀,不可怪罪汪琴師,孤——喜歡聽!”謝太皇太後道,“隻怕今日是孤最後聽汪琴師撫琴了,你且下去吧。”
王清惠趕緊將汪元量帶出慈寧宮。作為昭儀,王清惠侍奉在謝太後身邊打理文書奏章,汪元量時常為謝太後彈唱,一來二去,王清惠被汪元量的才華折服,經常向汪元量討教詩詞歌賦,兩人關係曖昧,但誰都沒敢逾越規製。
正在這時,一名內侍匆匆走進慈寧宮奏道:“啟稟太後,左丞相吳堅、右丞相文天祥現在垂拱殿,稱有急事奏報。”
斯時,文天祥已於昨日也就是正月十九日“早除樞密使,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
全太後及陳、朱二夫人趕緊告退,謝太後在王昭儀和兩個宮女的陪同下,帶上五歲的小皇帝,很快來到垂拱殿,見到二人竟麵帶喜色,謝太後不知二人喜從何來。
吳堅、文天祥二人拜見後,吳堅掏出一本奏折,交由王昭儀遞交,奏道:“太皇太後,這是陳宜中丞相的奏折。”
謝太後打開,不看則已,一看竟從頭至尾看了幾遍。什麽?竟然出現一個祖王爺?消滅元軍萬餘人?
謝太後轉而一想,慍怒道:“二位大人,此緊要時刻,陳宜中還敢拿這些糊弄取悅孤,居心何在?良心可安?”
“微臣和吳丞相本也不信,奈何駐守城外江岸的士卒發現了很多元軍屍體,還有無數隨船它物從海上漂至近岸,故與吳相反複實地查看,適逢張世傑將軍家將張霸連夜趕來親口告知,方才相信,故特來奏報。”
“真的是元軍屍體?”謝太後再問。
“千真萬確,張世傑家將張霸,微臣見過。”
“這麽大的事,如果是真,為何陳宜中或者張世傑不親自前來,親口告孤?”謝太後道。
“這個……這個,微臣確實不知。”吳堅道。
“微臣覺得,此役我軍大勝,皆賴祖王爺神勇,加上眾兵將用命,現今返迴大營歇息,二人應隨侍在祖王爺左右,以備慶賀也無不可,再者,元軍必將舉力反攻,軍寨此時應在備戰中,陳相和張將軍現確不便迴來。”文天祥分析道。
目前大家還不知道這個祖王爺的來曆,陳宜中怕奏折說不清,就含糊其辭,主要說了與元軍作戰的經過,祖王爺這個事,還是當麵由他自己說吧。
“那張霸現在何處,孤要見他。”謝太後道。
不一會,張霸進殿,參見太後畢,從懷裏掏出一個蠟封交給王昭儀,王昭儀趕緊將蠟封扭開後交給太後。
“這是張世傑將軍專門叮囑卑職,務必當麵交給太皇太後,路上如遇不測,卑職定當吞下蠟封。”張霸道。
謝太後打開蠟封內的紙團,原來是張世傑他們製定的作戰方案,一方麵讓臨安繼續與伯顏談判做投降狀,實行緩兵之計,一方麵他們將引誘元軍至海上,逐一消滅,此外,還建議臨安密詔各地,至少堅守月餘雲雲。
謝太後看完後將紙團湊在蠟燭上點燃,又了解了一些情況,並讓王昭儀取來一貫錢交給張霸,讓他在宮外候旨,張霸謝恩出宮。這時候謝太後才基本相信了這場勝利。
“賞,每個參戰兵將都要賞賜,此戰勝利,必將大漲我將士士氣,鼓舞我大宋子民,我大宋太需要一場勝仗了,告知樞密院將軍功暫且記下吧。”
“諾”,王昭儀答應一聲,記在心裏。
“宣賈餘慶、謝堂、楊應奎、家鉉翁、劉岊入朝議事。”謝太後高聲道,她要將消息告訴一眾大臣。
君臣議論間,各位大臣陸續到來。謝太後向大家簡要說了舟山渡水軍與元軍海戰情況,眾人都以為聽錯了,等到反複確認後,大臣們興奮有加,紛紛向謝太後和小皇帝祝賀。
“這祖王爺是什麽來頭呢?”大家議論起來,卻也沒個頭緒。
謝太後高興之餘,不無擔心的道:“伯顏若因此而遷怒於我大宋,以致大開殺戒,造成生靈塗炭,孤罪過大啊!”
吳堅、文天祥等人麵麵相覷,畢竟是太後,還保持清醒一些,如真造成惡果,那謝太後比任何人的罪過都大。
“太後,此戰或可為我方談判增加分量,伯顏知道宋軍尚有戰力,若決一死戰,勢必兩敗俱傷,國破家亡,山河不存,此非元帝本意,且益、廣二王行蹤成謎,大宋國祚可期,伯顏定會心有所忌。”文天祥凜然道。
“但願吧!不日孤將赴靈隱寺進香,祈求平安。”謝太後道:“今日把大家召來朝議,還有兩個事,一個是檄告各州府縣獻城投降的手令,孤以為暫且擱置,眾卿有何看法?”
“太後聖明,臣定當忠心報效太後,報效我大宋。”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家鉉翁心情激動,高聲奏道。
元軍大軍壓境,大臣逃的逃,降的降,她不得不出來垂簾聽政,然而,朝堂的大臣整天吵來吵去,也沒有吵出個結果。從一開始的稱臣,到現在的乞降,已經被逼無路了。難道大宋真的要葬送在孤之手嗎?蒼天啊,你能否發發慈悲,降天神於我大宋,挽救黎民於水火?孤定當每日焚香敬供。
前日晚上,右丞相陳宜中遁走,大將張世傑帶兵浮於海上,而伯顏一再要求能夠主事的大臣前往元營。思來想去,還是讓文天祥去吧,也隻有此人聽從勤王之詔,算得上忠心耿耿了。但文相要在宣麻後才能去,昨日不得不派使者請求伯顏寬限了幾日。
“稟太皇太後,全太後、陳夫人和朱夫人拜見!”內侍宮女報稱。
“宣進來吧。”謝太後無力的道。
不一會兒,全太後、陳夫人、朱夫人在宮女的陪同下來到寢宮,三人彎腰下拜,“恭請太皇太後萬福”。
“免禮吧,今後不要再來問安了,”謝太皇太後道,“後宮的事,你要多操心,該準備的要準備了。”
“臣妾遵命。”全太後答應道,她知道謝太後還要處理朝政,事務繁忙,而近日大批內侍、宮女跟著兩位皇子已離開臨安,出缺了很多,事情卻沒有少多少。
“王昭儀,宣汪元量過來吧。”昭儀王清惠忙應諾一聲。時琴師汪元量正在宮外候著,聽見太後宣其進宮,趕緊奉琴入內,拜見眾人後支好琴台。
“太皇太後,微臣新作一詞曲,欲唱與太後聽,隻是有點感懷,還望恕罪。”汪元量開始撫琴,邊撫邊唱:
一片風流,今夕與誰同樂?月台花館,慨塵埃漠漠。豪華蕩盡,隻有青山如洛。錢塘依舊,潮生潮落。
萬點燈光,羞照舞鈿歌箔。玉梅消瘦,恨東皇命薄。昭君淚流,手撚琵琶弦索。離愁聊寄,畫樓哀角。
一曲撫罷,謝太後、全太後皆顯淒涼落寞神色,汪元量也是暗自垂淚。大廈將傾,無可奈何花落去啊。
王昭儀趕緊上前,“汪琴師,讓你彈一些愉悅的,你竟敢彈奏如此哀傷之樂,該當何罪?”
“昭儀,不可怪罪汪琴師,孤——喜歡聽!”謝太皇太後道,“隻怕今日是孤最後聽汪琴師撫琴了,你且下去吧。”
王清惠趕緊將汪元量帶出慈寧宮。作為昭儀,王清惠侍奉在謝太後身邊打理文書奏章,汪元量時常為謝太後彈唱,一來二去,王清惠被汪元量的才華折服,經常向汪元量討教詩詞歌賦,兩人關係曖昧,但誰都沒敢逾越規製。
正在這時,一名內侍匆匆走進慈寧宮奏道:“啟稟太後,左丞相吳堅、右丞相文天祥現在垂拱殿,稱有急事奏報。”
斯時,文天祥已於昨日也就是正月十九日“早除樞密使,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
全太後及陳、朱二夫人趕緊告退,謝太後在王昭儀和兩個宮女的陪同下,帶上五歲的小皇帝,很快來到垂拱殿,見到二人竟麵帶喜色,謝太後不知二人喜從何來。
吳堅、文天祥二人拜見後,吳堅掏出一本奏折,交由王昭儀遞交,奏道:“太皇太後,這是陳宜中丞相的奏折。”
謝太後打開,不看則已,一看竟從頭至尾看了幾遍。什麽?竟然出現一個祖王爺?消滅元軍萬餘人?
謝太後轉而一想,慍怒道:“二位大人,此緊要時刻,陳宜中還敢拿這些糊弄取悅孤,居心何在?良心可安?”
“微臣和吳丞相本也不信,奈何駐守城外江岸的士卒發現了很多元軍屍體,還有無數隨船它物從海上漂至近岸,故與吳相反複實地查看,適逢張世傑將軍家將張霸連夜趕來親口告知,方才相信,故特來奏報。”
“真的是元軍屍體?”謝太後再問。
“千真萬確,張世傑家將張霸,微臣見過。”
“這麽大的事,如果是真,為何陳宜中或者張世傑不親自前來,親口告孤?”謝太後道。
“這個……這個,微臣確實不知。”吳堅道。
“微臣覺得,此役我軍大勝,皆賴祖王爺神勇,加上眾兵將用命,現今返迴大營歇息,二人應隨侍在祖王爺左右,以備慶賀也無不可,再者,元軍必將舉力反攻,軍寨此時應在備戰中,陳相和張將軍現確不便迴來。”文天祥分析道。
目前大家還不知道這個祖王爺的來曆,陳宜中怕奏折說不清,就含糊其辭,主要說了與元軍作戰的經過,祖王爺這個事,還是當麵由他自己說吧。
“那張霸現在何處,孤要見他。”謝太後道。
不一會,張霸進殿,參見太後畢,從懷裏掏出一個蠟封交給王昭儀,王昭儀趕緊將蠟封扭開後交給太後。
“這是張世傑將軍專門叮囑卑職,務必當麵交給太皇太後,路上如遇不測,卑職定當吞下蠟封。”張霸道。
謝太後打開蠟封內的紙團,原來是張世傑他們製定的作戰方案,一方麵讓臨安繼續與伯顏談判做投降狀,實行緩兵之計,一方麵他們將引誘元軍至海上,逐一消滅,此外,還建議臨安密詔各地,至少堅守月餘雲雲。
謝太後看完後將紙團湊在蠟燭上點燃,又了解了一些情況,並讓王昭儀取來一貫錢交給張霸,讓他在宮外候旨,張霸謝恩出宮。這時候謝太後才基本相信了這場勝利。
“賞,每個參戰兵將都要賞賜,此戰勝利,必將大漲我將士士氣,鼓舞我大宋子民,我大宋太需要一場勝仗了,告知樞密院將軍功暫且記下吧。”
“諾”,王昭儀答應一聲,記在心裏。
“宣賈餘慶、謝堂、楊應奎、家鉉翁、劉岊入朝議事。”謝太後高聲道,她要將消息告訴一眾大臣。
君臣議論間,各位大臣陸續到來。謝太後向大家簡要說了舟山渡水軍與元軍海戰情況,眾人都以為聽錯了,等到反複確認後,大臣們興奮有加,紛紛向謝太後和小皇帝祝賀。
“這祖王爺是什麽來頭呢?”大家議論起來,卻也沒個頭緒。
謝太後高興之餘,不無擔心的道:“伯顏若因此而遷怒於我大宋,以致大開殺戒,造成生靈塗炭,孤罪過大啊!”
吳堅、文天祥等人麵麵相覷,畢竟是太後,還保持清醒一些,如真造成惡果,那謝太後比任何人的罪過都大。
“太後,此戰或可為我方談判增加分量,伯顏知道宋軍尚有戰力,若決一死戰,勢必兩敗俱傷,國破家亡,山河不存,此非元帝本意,且益、廣二王行蹤成謎,大宋國祚可期,伯顏定會心有所忌。”文天祥凜然道。
“但願吧!不日孤將赴靈隱寺進香,祈求平安。”謝太後道:“今日把大家召來朝議,還有兩個事,一個是檄告各州府縣獻城投降的手令,孤以為暫且擱置,眾卿有何看法?”
“太後聖明,臣定當忠心報效太後,報效我大宋。”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家鉉翁心情激動,高聲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