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佛畢,趙德芳一行來到高宗江邊駐足處,這裏地勢開闊,江水澎湃,對麵就是溫州最大的造船廠,一艘艘正在打造的木質海船及匠人的勞作場麵,躍入他的視線。
趙德芳想象著當年趙構皇帝在此居留期間的場景,高宗在寺院裏潛心禪修,心裏卻鬱鬱不歡。麵對江山的衰亡,他站在岸邊,看著甌江潮水的起起落落,心裏盤算著如何複興江山社稷。當年的他留下了“市舶之利最厚,所得動以百萬計”之言,肯定也看到了這個造船廠。定都杭州後,目睹了溫州的造船工業和海運業的發展潛力,他謀定國策,把注意力放到外海,以招商引資為國策,以拓海為戰略,實行了一係列有利於溫州對外發展的政策,由此,溫州港一躍成為了南宋的第一港口,使得溫州的政治地位和經濟發展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唉,造化弄人,輪迴弄人,這一世,我華夏,我漢人再也不能任人欺侮了。”趙德芳熱血上湧。
正在這時,遠處傳來一陣喧嘩聲,打攪了清靜的寺廟。弘正法師快步走向奔來的小沙彌。
“師父,林施主在碑林那邊與他們爭吵了起來。”小沙彌報告。
“可能是唐玨與對方起了衝突,走,過去看看。”趙德芳道,說著帶著眾人離開江岸,往碑林奔去。
此時,寺廟北側的碑林處,唐玨帶人將大門擋住,門內三人,年約二三十歲,皆為書生打扮,正在與唐玨爭吵。
“你這軍校,吾乃本地人士,今日正在立碑,為何阻擋我們?”中間一名三十歲左右的灰衣書生道。
“都給你講了,今有貴人過來宗室道場祭拜,任何人不得打擾。”唐玨道。
“今日又非忌日,何來道場祭拜一說,你就是故意為之,喊你家主子過來,我要與他理論一番。”
唐玨身子一橫,與侍衛胳膊相挽,“有膽你過來。”
三人衝擊了幾次,都被唐玨擋了進去。
“唐玨,放開他們。”趙德芳道,他看這幾人不似平常村民,倒像是讀書之人,一時感了興趣。
此時,麵紗遮臉的李雲娘忽然拔出寶劍,冷冰冰對著幾人喝道:“來人不得靠近五步之內。”一股寒意籠罩四周。
三人驚駭不已,對方氣場太強大了,尤其是眾人唯這個氣度不凡的年輕人為尊,旁邊隨從看似官府中人。
這時弘正法師道:“林施主,鄭施主,謝施主,莫衝撞了祖王爺。”
灰衣書生趕緊拉住二人,拱手道:“平陽人林景熙,敢問貴人名姓,來自何方?祖王爺又是誰?”
“你是林景熙?”文天祥和陸秀夫吃驚不小,昨日祖王爺還提起林景熙,今日就遇到了,緣分啊。文天祥和陸秀夫都沒有與林景熙見過麵,文天祥在江西,陸秀夫在軍中,後來二人進入朝堂,也隻是聽說過林景熙這個名字,並無交集。
弘正法師趕緊道:“此乃祖王爺,這是丞相文天祥大人,這是禮部侍郎陸秀夫大人。”
林景熙如夢初醒,趕緊施禮拜見。
“這二位是?”陸秀夫問道。
“弟子鄭樸翁!”
“弟子謝翱!”他們在文天祥和陸秀夫麵前隻能稱弟子。
“哈哈,你們三人,卻都在這裏遇到,不用再去找你們了。”陸秀夫大笑道。此時唐玨和李雲娘方鬆了一口氣。
“林景熙,鄭樸翁,謝翱,你們剛剛辭官歸隱,現在需要你們重新出來做事,意下如何?”文天祥問道。
林景熙三人原本有著書生氣節,看著社稷將傾,不願投降元軍,故早早辭官歸裏。然而近期聽聞祖王爺帶領宋軍連戰連捷時,對趙宋又升起了希望。但既然已辭官,哪還有臉麵再自行出山,因而與友人寄情於山水,抒發心中鬱結。
“這……這……太突然了,容弟子思量一番。”
“你們應該聽說了,在祖王爺帶領下,前方已經打贏了數場大仗,現在正是我大宋用人之際,你們三人本就是宋臣,不想為元朝賣命,很有氣節,難道就想過這樣的隱居生活,不問世事,高高掛起嗎?”文天祥直截了當詰問道。
林景熙、鄭樸翁和謝翱被問得羞愧難當。德佑元年三月,元軍進入建康,臨安政權呈土崩瓦解之勢,他眼看國事已無可為,便棄官歸裏,隱居平陽縣城白石巷,整日與鄭樸翁及誌同道合的友人寄情山水,詩詞交流,與寺廟道觀主持尤為熟悉。但林景熙民族正氣依然存在,沒有隨著國家的淪亡而完全消失,他心裏一直存留著不甘,想要抗爭一番,更想著能世出一位大英雄力挽狂瀾,造太平盛世。
“祖王爺、文大人、陸大人,景熙雖然歸隱,但無時無刻都在關注著臨安,關注著我們的王師,夙夜不眠,何敢偶歇。景熙不才,唯詩以明誌。”說著掏出一張紙遞給文天祥。
“《枯樹》?”文天祥讀出聲來:
凋悴緣何事,青青憶舊叢。
有枝撐夜月,無葉起秋風。
暑路行人惜,寒巢宿鳥空。
倘留心不死,噓拂待春工。
文天祥、陸秀夫何等人也,一讀便明白了詩中深意。“有枝撐夜月,無葉起秋風”暗示為朝廷而努力的誌士尚在,隻是力量還不足,“倘留心不死,噓拂待春工”,指隻要人心不變,到適當的時候一定會達到複國目的。整詩就是號召大家團結起來等待時機,趕走元軍,實現複國目的,充滿了對大宋的忠貞不渝。
“詩以言誌,真難為你了。”文天祥道。
“大人,弟子長存報國之心,多方交友,皆與友稟明心跡,隻是謝翱近日專程過來找我,不敢貿然應允,還容我們商議。”隨後,林景熙三人轉頭商量。
“看來他們雖然心存不甘,但也似鬥誌不高了。”文天祥道,“否則哪有商量餘地。”
“也許有人身不由己,我們拭目以待吧。”陸秀夫道。
片刻之後,林景熙三人轉迴。
“祖王爺,兩位大人,我們三人商議過了,我和樸翁甘願出來為我宋做事,隻是謝翱乃福建人,恐怕有負大人了。”林景熙道。
謝翱也是深深下拜,“祖王爺,兩位大人,承蒙看得起弟子,但弟子離家已十餘日,尚需迴去稟明雙親,還望大人恕罪。”
“那好吧,人各有誌,不勉強。”文天祥道。
謝翱就是那個身不由己之人,他心裏有個秘密沒有給任何人講。他本是福建長溪人,參加進士科考,試進不中,落魄於漳州和泉州。此次他來找林景熙前,泉州實際上的軍政控製人,福建安撫沿海都指揮使兼提舉泉州市舶司、阿拉伯人蒲壽庚對包括其在內的讀書人進行告誡,不得進行與宋和元之戰的任何宣揚和串聯,不得參與宋和元兩者任一方的拉攏,否則以惑亂軍心民心者定罪,且將罪及家人。
趙德芳想象著當年趙構皇帝在此居留期間的場景,高宗在寺院裏潛心禪修,心裏卻鬱鬱不歡。麵對江山的衰亡,他站在岸邊,看著甌江潮水的起起落落,心裏盤算著如何複興江山社稷。當年的他留下了“市舶之利最厚,所得動以百萬計”之言,肯定也看到了這個造船廠。定都杭州後,目睹了溫州的造船工業和海運業的發展潛力,他謀定國策,把注意力放到外海,以招商引資為國策,以拓海為戰略,實行了一係列有利於溫州對外發展的政策,由此,溫州港一躍成為了南宋的第一港口,使得溫州的政治地位和經濟發展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唉,造化弄人,輪迴弄人,這一世,我華夏,我漢人再也不能任人欺侮了。”趙德芳熱血上湧。
正在這時,遠處傳來一陣喧嘩聲,打攪了清靜的寺廟。弘正法師快步走向奔來的小沙彌。
“師父,林施主在碑林那邊與他們爭吵了起來。”小沙彌報告。
“可能是唐玨與對方起了衝突,走,過去看看。”趙德芳道,說著帶著眾人離開江岸,往碑林奔去。
此時,寺廟北側的碑林處,唐玨帶人將大門擋住,門內三人,年約二三十歲,皆為書生打扮,正在與唐玨爭吵。
“你這軍校,吾乃本地人士,今日正在立碑,為何阻擋我們?”中間一名三十歲左右的灰衣書生道。
“都給你講了,今有貴人過來宗室道場祭拜,任何人不得打擾。”唐玨道。
“今日又非忌日,何來道場祭拜一說,你就是故意為之,喊你家主子過來,我要與他理論一番。”
唐玨身子一橫,與侍衛胳膊相挽,“有膽你過來。”
三人衝擊了幾次,都被唐玨擋了進去。
“唐玨,放開他們。”趙德芳道,他看這幾人不似平常村民,倒像是讀書之人,一時感了興趣。
此時,麵紗遮臉的李雲娘忽然拔出寶劍,冷冰冰對著幾人喝道:“來人不得靠近五步之內。”一股寒意籠罩四周。
三人驚駭不已,對方氣場太強大了,尤其是眾人唯這個氣度不凡的年輕人為尊,旁邊隨從看似官府中人。
這時弘正法師道:“林施主,鄭施主,謝施主,莫衝撞了祖王爺。”
灰衣書生趕緊拉住二人,拱手道:“平陽人林景熙,敢問貴人名姓,來自何方?祖王爺又是誰?”
“你是林景熙?”文天祥和陸秀夫吃驚不小,昨日祖王爺還提起林景熙,今日就遇到了,緣分啊。文天祥和陸秀夫都沒有與林景熙見過麵,文天祥在江西,陸秀夫在軍中,後來二人進入朝堂,也隻是聽說過林景熙這個名字,並無交集。
弘正法師趕緊道:“此乃祖王爺,這是丞相文天祥大人,這是禮部侍郎陸秀夫大人。”
林景熙如夢初醒,趕緊施禮拜見。
“這二位是?”陸秀夫問道。
“弟子鄭樸翁!”
“弟子謝翱!”他們在文天祥和陸秀夫麵前隻能稱弟子。
“哈哈,你們三人,卻都在這裏遇到,不用再去找你們了。”陸秀夫大笑道。此時唐玨和李雲娘方鬆了一口氣。
“林景熙,鄭樸翁,謝翱,你們剛剛辭官歸隱,現在需要你們重新出來做事,意下如何?”文天祥問道。
林景熙三人原本有著書生氣節,看著社稷將傾,不願投降元軍,故早早辭官歸裏。然而近期聽聞祖王爺帶領宋軍連戰連捷時,對趙宋又升起了希望。但既然已辭官,哪還有臉麵再自行出山,因而與友人寄情於山水,抒發心中鬱結。
“這……這……太突然了,容弟子思量一番。”
“你們應該聽說了,在祖王爺帶領下,前方已經打贏了數場大仗,現在正是我大宋用人之際,你們三人本就是宋臣,不想為元朝賣命,很有氣節,難道就想過這樣的隱居生活,不問世事,高高掛起嗎?”文天祥直截了當詰問道。
林景熙、鄭樸翁和謝翱被問得羞愧難當。德佑元年三月,元軍進入建康,臨安政權呈土崩瓦解之勢,他眼看國事已無可為,便棄官歸裏,隱居平陽縣城白石巷,整日與鄭樸翁及誌同道合的友人寄情山水,詩詞交流,與寺廟道觀主持尤為熟悉。但林景熙民族正氣依然存在,沒有隨著國家的淪亡而完全消失,他心裏一直存留著不甘,想要抗爭一番,更想著能世出一位大英雄力挽狂瀾,造太平盛世。
“祖王爺、文大人、陸大人,景熙雖然歸隱,但無時無刻都在關注著臨安,關注著我們的王師,夙夜不眠,何敢偶歇。景熙不才,唯詩以明誌。”說著掏出一張紙遞給文天祥。
“《枯樹》?”文天祥讀出聲來:
凋悴緣何事,青青憶舊叢。
有枝撐夜月,無葉起秋風。
暑路行人惜,寒巢宿鳥空。
倘留心不死,噓拂待春工。
文天祥、陸秀夫何等人也,一讀便明白了詩中深意。“有枝撐夜月,無葉起秋風”暗示為朝廷而努力的誌士尚在,隻是力量還不足,“倘留心不死,噓拂待春工”,指隻要人心不變,到適當的時候一定會達到複國目的。整詩就是號召大家團結起來等待時機,趕走元軍,實現複國目的,充滿了對大宋的忠貞不渝。
“詩以言誌,真難為你了。”文天祥道。
“大人,弟子長存報國之心,多方交友,皆與友稟明心跡,隻是謝翱近日專程過來找我,不敢貿然應允,還容我們商議。”隨後,林景熙三人轉頭商量。
“看來他們雖然心存不甘,但也似鬥誌不高了。”文天祥道,“否則哪有商量餘地。”
“也許有人身不由己,我們拭目以待吧。”陸秀夫道。
片刻之後,林景熙三人轉迴。
“祖王爺,兩位大人,我們三人商議過了,我和樸翁甘願出來為我宋做事,隻是謝翱乃福建人,恐怕有負大人了。”林景熙道。
謝翱也是深深下拜,“祖王爺,兩位大人,承蒙看得起弟子,但弟子離家已十餘日,尚需迴去稟明雙親,還望大人恕罪。”
“那好吧,人各有誌,不勉強。”文天祥道。
謝翱就是那個身不由己之人,他心裏有個秘密沒有給任何人講。他本是福建長溪人,參加進士科考,試進不中,落魄於漳州和泉州。此次他來找林景熙前,泉州實際上的軍政控製人,福建安撫沿海都指揮使兼提舉泉州市舶司、阿拉伯人蒲壽庚對包括其在內的讀書人進行告誡,不得進行與宋和元之戰的任何宣揚和串聯,不得參與宋和元兩者任一方的拉攏,否則以惑亂軍心民心者定罪,且將罪及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