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孫家與那許少傑同為皇朝親封的封疆大吏,吾弟乃是聖上親封的安南伯,他鎮北侯豈敢輕易對我孫家用兵?”
孫策作為孫家的大哥,其實原本才應該是孫吳集團的領袖,隻不過孫策醉心軍事,實在無心去管那些婆婆媽媽的政務。
所以,孫策雖然作為孫家家主,但是卻將孫吳集團的眾多事宜都交給了,更適合處理這些事情的弟弟孫權。
“兄長所言極是,隻要我孫家不給許少傑出兵的理由,那我瓊州便可以保證高枕無憂。”
孫權的內心其實也是這樣想的。
雖然說許少傑的這一招,是衝著讓自己抗旨來的,看似無解卻最容易解決。
想讓我抗旨,那我便反其道而行之,我遵旨出兵就是了。
這樣便不會有讓許少傑出兵攻打瓊州的機會,甚至還可以借機迴到吳州,找機會在吳州屯兵,然後進而接管吳州。
“如此一來,既能解眼前之困,又可借此立下戰功,有了從龍之功,便可於聖上麵前請功領賞,或許還能加官進爵,趁此良機,向皇上索迴吳州之掌控權,亦未可知啊。”
呂蒙一聽孫權的話,也是興奮的表示讚同。
“待到那時,聖旨既下,諒他許少傑,斷無不肯將吳州歸還於我等之理!”
“子明!你即刻集合人馬,我今次便要起兵進京勤王!”
見此情景,孫權即刻下令,命呂蒙整頓兵馬,準備即刻起兵向著內陸進發。
按照孫權此刻的設想,隻要自己這一次出兵進軍,前往京都拯救劉克用於水火之中,便可以改變現在孫吳集團麵臨的窘境。
首先就是躲過了許少傑的計策,許少傑沒有了抗旨的這個理由,便不能輕易的出兵攻打瓊州。
其次,隻要是這一次立下從龍之功,那便可以進而請求劉克用對許少傑施壓,從而盡快的將吳州收迴到自己的手中。
要知道,上一次立下從龍之功的,一個是許少傑,另一個是曹操,他們現在可都是皇朝內部炙手可熱的人物之一。
鎮北侯許少傑自然不必多說。
那曹操,就是靠著斬殺挾持天子的奸臣魏亮,直接從衛戍軍的一個小小的偏將,一躍成為了統帥荊州,梁州兵馬的征南將軍,領平南伯。
這樣的升遷速度,是任何一人都比不了的。
孫權說不羨慕,那都是假的,而這一次,隻要孫權成功的救劉克用於水火,那一個小小的吳州,還不是手到擒來的事情麽。
思及此處,興奮上頭的孫權完全沒有想到,這一個計劃有什麽問題。
“仲謀,此番進京,為兄率半數軍馬前去便是,吾弟與呂蒙率剩餘兵力留守瓊州,以作守備之用。”
孫策作為一個統軍的武將,自然對於軍事上的行動有著更為敏銳的洞察力。
孫策知道,將瓊州全部的軍隊傾巢而出的做法,是絕對不可取的。
至少留下一半的兵馬,這是最基本的保障,至少在維護瓊州本土統治的同時,還能以防萬一。
萬一真的出現了什麽不可控的因素,瓊州這剩餘的一半兵馬,還能讓孫家有迴旋的餘地。
若是真的傾瓊州兵馬而出,就等於是放棄了瓊州的統治,到時候瓊州那些尚未誠心歸附的蠻夷島民,會迅速的奪迴瓊州全境。
真到了那個時候,孫家便再也沒有退路可尋了。
“這......兄長所言極是,子明你即刻點齊半數兵馬,隨兄長出征。”
聽到孫策的話,孫權稍作猶豫便即刻答應下來。
孫家兄弟的關係,其實在別人看來是有些微妙的。
首先,身為孫家這一代嫡長兄的孫策,也是作為孫家當代家主統領孫家的,而孫權不過是孫家的二公子而已,卻成為了孫吳集團明麵上的掌舵人。
也就是說,孫家孫策是老大,但是孫吳的軍政集團,孫權才是老大。
在外人看來,這兩兄弟肯定是勢如水火,明爭暗鬥,爭權奪利才是,畢竟有袁家兄弟的前車之鑒,還有皇家骨肉相殘,兄弟反目的先例,還曆曆在目。
隻不過,孫家兄弟卻並沒有像是世人所想的那樣爭鬥不休,反而依舊是保持著十分和諧的關係。
擅長軍事的孫策主管軍中要務,擅長政事的孫權主管內政諸事,兩兄弟配合默契,互不幹擾,有任何事情都是商量著來。
這才有了在風雨飄搖之中,依舊還能存續下來的東吳孫家。
“兄長此番領兵入京,參與勤王之舉,萬望小心謹慎。這天下諸侯,雖表麵上相安無事,實則各懷鬼胎,各有圖謀。那許少傑與曹操,絕非等閑之輩,萬不可輕視。”
呂蒙領命離開之後,孫權將孫策拉到自己身邊,安撫孫策坐下,語重心長的說道。
孫權知道自己這個大哥,雖然武勇卓絕,統軍能力更是首屈一指,但是卻偏偏有個性情用事,又愛衝動的壞毛病。
尤其是打起仗來,打到了興頭上經常就是不管不顧,自己衝殺個開心高興,甚至曾經還幹過隻帶著數名隨從,前往敵軍營盤附近的事情。
雖然孫權知道,這世間能夠單打獨鬥拿下自己大哥的人其實並不算多,但是雙拳難敵四手,就算是四手能敵,那八手,十六手,一百手呢?
戰場之上,不是好勇鬥狠就能成事的,有些時候,戰場之下的兇險要遠勝於戰場之上真刀真槍的搏殺。
尤其是現在,在這皇朝亂局之中能夠存活至今的各路諸侯,又有哪一個不是萬裏挑一的人精。
雖然名義上都是皇朝的臣子,但是哪一個諸侯現在心中還想著效忠朝廷?
明為同僚,實為仇敵。
這就是現在皇朝境內各方諸侯勢力之間的關係,哪一個都想置其餘勢力於死地,在這一點上,其實就算是孫權也並沒有絲毫的例外......
“賢弟放心,為兄心中自有計較,此番若能按計劃順利奪迴吳州,便可以此為基,圖謀中原,我孫家之興盛,當指日可待矣。”
孫策看著麵前這個為自己擔心的弟弟,也是不由得在心中感歎,弟弟是真的長大了,再也不是那個跟在自己屁股後麵哥哥哥哥的叫著的孩童了......
孫策作為孫家的大哥,其實原本才應該是孫吳集團的領袖,隻不過孫策醉心軍事,實在無心去管那些婆婆媽媽的政務。
所以,孫策雖然作為孫家家主,但是卻將孫吳集團的眾多事宜都交給了,更適合處理這些事情的弟弟孫權。
“兄長所言極是,隻要我孫家不給許少傑出兵的理由,那我瓊州便可以保證高枕無憂。”
孫權的內心其實也是這樣想的。
雖然說許少傑的這一招,是衝著讓自己抗旨來的,看似無解卻最容易解決。
想讓我抗旨,那我便反其道而行之,我遵旨出兵就是了。
這樣便不會有讓許少傑出兵攻打瓊州的機會,甚至還可以借機迴到吳州,找機會在吳州屯兵,然後進而接管吳州。
“如此一來,既能解眼前之困,又可借此立下戰功,有了從龍之功,便可於聖上麵前請功領賞,或許還能加官進爵,趁此良機,向皇上索迴吳州之掌控權,亦未可知啊。”
呂蒙一聽孫權的話,也是興奮的表示讚同。
“待到那時,聖旨既下,諒他許少傑,斷無不肯將吳州歸還於我等之理!”
“子明!你即刻集合人馬,我今次便要起兵進京勤王!”
見此情景,孫權即刻下令,命呂蒙整頓兵馬,準備即刻起兵向著內陸進發。
按照孫權此刻的設想,隻要自己這一次出兵進軍,前往京都拯救劉克用於水火之中,便可以改變現在孫吳集團麵臨的窘境。
首先就是躲過了許少傑的計策,許少傑沒有了抗旨的這個理由,便不能輕易的出兵攻打瓊州。
其次,隻要是這一次立下從龍之功,那便可以進而請求劉克用對許少傑施壓,從而盡快的將吳州收迴到自己的手中。
要知道,上一次立下從龍之功的,一個是許少傑,另一個是曹操,他們現在可都是皇朝內部炙手可熱的人物之一。
鎮北侯許少傑自然不必多說。
那曹操,就是靠著斬殺挾持天子的奸臣魏亮,直接從衛戍軍的一個小小的偏將,一躍成為了統帥荊州,梁州兵馬的征南將軍,領平南伯。
這樣的升遷速度,是任何一人都比不了的。
孫權說不羨慕,那都是假的,而這一次,隻要孫權成功的救劉克用於水火,那一個小小的吳州,還不是手到擒來的事情麽。
思及此處,興奮上頭的孫權完全沒有想到,這一個計劃有什麽問題。
“仲謀,此番進京,為兄率半數軍馬前去便是,吾弟與呂蒙率剩餘兵力留守瓊州,以作守備之用。”
孫策作為一個統軍的武將,自然對於軍事上的行動有著更為敏銳的洞察力。
孫策知道,將瓊州全部的軍隊傾巢而出的做法,是絕對不可取的。
至少留下一半的兵馬,這是最基本的保障,至少在維護瓊州本土統治的同時,還能以防萬一。
萬一真的出現了什麽不可控的因素,瓊州這剩餘的一半兵馬,還能讓孫家有迴旋的餘地。
若是真的傾瓊州兵馬而出,就等於是放棄了瓊州的統治,到時候瓊州那些尚未誠心歸附的蠻夷島民,會迅速的奪迴瓊州全境。
真到了那個時候,孫家便再也沒有退路可尋了。
“這......兄長所言極是,子明你即刻點齊半數兵馬,隨兄長出征。”
聽到孫策的話,孫權稍作猶豫便即刻答應下來。
孫家兄弟的關係,其實在別人看來是有些微妙的。
首先,身為孫家這一代嫡長兄的孫策,也是作為孫家當代家主統領孫家的,而孫權不過是孫家的二公子而已,卻成為了孫吳集團明麵上的掌舵人。
也就是說,孫家孫策是老大,但是孫吳的軍政集團,孫權才是老大。
在外人看來,這兩兄弟肯定是勢如水火,明爭暗鬥,爭權奪利才是,畢竟有袁家兄弟的前車之鑒,還有皇家骨肉相殘,兄弟反目的先例,還曆曆在目。
隻不過,孫家兄弟卻並沒有像是世人所想的那樣爭鬥不休,反而依舊是保持著十分和諧的關係。
擅長軍事的孫策主管軍中要務,擅長政事的孫權主管內政諸事,兩兄弟配合默契,互不幹擾,有任何事情都是商量著來。
這才有了在風雨飄搖之中,依舊還能存續下來的東吳孫家。
“兄長此番領兵入京,參與勤王之舉,萬望小心謹慎。這天下諸侯,雖表麵上相安無事,實則各懷鬼胎,各有圖謀。那許少傑與曹操,絕非等閑之輩,萬不可輕視。”
呂蒙領命離開之後,孫權將孫策拉到自己身邊,安撫孫策坐下,語重心長的說道。
孫權知道自己這個大哥,雖然武勇卓絕,統軍能力更是首屈一指,但是卻偏偏有個性情用事,又愛衝動的壞毛病。
尤其是打起仗來,打到了興頭上經常就是不管不顧,自己衝殺個開心高興,甚至曾經還幹過隻帶著數名隨從,前往敵軍營盤附近的事情。
雖然孫權知道,這世間能夠單打獨鬥拿下自己大哥的人其實並不算多,但是雙拳難敵四手,就算是四手能敵,那八手,十六手,一百手呢?
戰場之上,不是好勇鬥狠就能成事的,有些時候,戰場之下的兇險要遠勝於戰場之上真刀真槍的搏殺。
尤其是現在,在這皇朝亂局之中能夠存活至今的各路諸侯,又有哪一個不是萬裏挑一的人精。
雖然名義上都是皇朝的臣子,但是哪一個諸侯現在心中還想著效忠朝廷?
明為同僚,實為仇敵。
這就是現在皇朝境內各方諸侯勢力之間的關係,哪一個都想置其餘勢力於死地,在這一點上,其實就算是孫權也並沒有絲毫的例外......
“賢弟放心,為兄心中自有計較,此番若能按計劃順利奪迴吳州,便可以此為基,圖謀中原,我孫家之興盛,當指日可待矣。”
孫策看著麵前這個為自己擔心的弟弟,也是不由得在心中感歎,弟弟是真的長大了,再也不是那個跟在自己屁股後麵哥哥哥哥的叫著的孩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