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大明天使
1472大航海:征服新世界 作者:阿斯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炎熱的夏季來的很快,悶熱成了北港的主題,正午的烈日下,北港碼頭暫時安靜了下來,就連一向勤勞的苦力們,此刻也都躲在屋棚下享受著午間小憩。
此刻,北港東北方向的外海上,一麵硬帆的福船,正在頂著烈日和強風,艱難的行駛著,在茫茫大海上,顯得十分孤單。
“如何?今日能到嗎?”,一名官員問道。
哪怕天氣如此炎熱,他依舊是一身長袍,一板一眼沒有絲毫淩亂,如果忽略掉他手中不停擦汗的手帕的話,就像這天氣對他沒有絲毫影響一樣。
“迴大人,按照針路推算,今日大約是能到的,最遲不超過明日上午”
領航的水手再一次計算之後,在圖上標記出了此刻船所在的位置,側身對著官員迴道。
官員點了點頭,“有勞了!”
如果是剛剛出海那會兒,官員根本不會對這些水手船工如此客氣,可在路上見識過大海的威嚴後,他終於知道,這和陸上還是有著諸多不同,要想平安返航,少不了這些‘有本事的人’
“大人,我們此次前往北港,並無朝廷旨意,始終是有些不妥”,另一名官員來到近前,低聲說道,言語中頗多擔憂。
“楊兄不必擔憂,我們此次前去並非頒旨,隻是路過而已,與朝廷無礙”,明顯官階更高的那人擺了擺手,顯然並不在意這個問題。
“難道楊兄就不想去見識一下這個北港嗎”,李俊笑著問道。
楊春露出了一絲苦笑,說不好奇是假的,可他們二人的身份不同於常人,不是可以隨意行動的人。
他們二人此次出海屬於出使,奉大明天子的旨意,撫諭琉球王國。代表的是朝廷,是天子,不是他們個人,一旦妄自行動,出了什麽意外情況,就不好解釋了。
但是,自己隻是副使,對方才是正使,而且還是吏科給事中,而自己隻是行人司行人而已。雖說官階差距不大,可地位就是天差地別了。
對方是正兒八經的天子近臣,有監察百官與參政議政的職權,隨便立點功勞就能獲得三四階的提升,比自己這個跑腿的強多了。
“楊兄家學淵源,一門雙進士,可曾聽聞小琉球國”,李俊問道。
“小琉球國,史書所見不多,其與琉球國相近,卻未曾來朝,但洪武皇帝依舊將其列為‘不征之國’”,楊春搖了搖頭,就這些還是他中進士之後,在朝廷的文牘庫中看來的。
李俊點了點頭,“是啊,小琉球國,國力較琉球王國相差甚多,其實力甚至不足以來朝,所以洪武皇帝才將其列為不征之國。可現在看北港所在之地,分明就是小琉球國之地,此刻卻能壓製琉球,侵擾朝鮮、日本九州之地,實力可見一斑”
“所以……”
“所以,我們才要去北港看看,了解一下虛實,是否是我大明之敵,東南倭亂是否與其有關”,李俊沉聲說道。“而且,按照琉球王所說,此次朝鮮濟州島之亂,很可能就與這個北港有莫大的關係,查清楚再迴去也好向陛下交待”
當然,李俊沒有說的是,作為皇帝的近臣,自然了解一些皇帝的喜好,對於大明周邊的海上諸國,皇帝還是很有興趣的,甚至於對於諸多官員上奏的‘’開海與禁海之辯’,也在猶豫之中。
如果此次能夠摸清北港虛實,迴到朝中向皇帝述說一番,說不得也是大功一件。
至於其中有多少風險,李俊並沒有放在心上,畢竟不管怎麽說,他們也是大明天使,哪怕是敵人也會小心對待,輕易不會丟掉性命。
最壞的情況,大不了往史書上留個名,忠於王事而死,也未嚐不可。
楊春點了點頭,他們此次出使琉球國,便是因濟州島而起。朝鮮李朝遣使來朝,訴說濟州島遭一夥南來的強人所占,對方實力強大,請求大明皇帝陛下給小弟主持公道。
張小白怎麽也想不到,朝鮮王半年沒動靜,居然先把狀子告到了大明皇帝那裏。
隻不過,無論是朝鮮朝廷,還是大明朝廷都拿不準,這夥強人的身份具體為何,議論一番之後,把目光瞄向了琉球王國。
畢竟從洪武皇帝開始,大明東邊海上除了日本國以外,也就琉球王國了。
如果是日本國,朝鮮李朝不可能不認識,畢竟也是交手多次了,這點判斷總該有的,也就是琉球中山王,聽說這些年不怎麽消停,接連攻占周邊島嶼,這次恐怕也是他們搞的事。
去,告訴他們消停點。
皇帝發話了,於是李俊和楊春就接了這個差事,撫諭藩屬國,也算是個美差。
隻是沒想到的是,等他們到了琉球國,中山王就開始大吐苦水。
自從有了那個北港,別說攻略諸島了,來往他們島上的商旅都少了許多。
以往憑借著中間商的身份,混得風生水起的琉球王室,這幾年生活水平直線下降,全都被那些高大白帆的大船把錢搶走了。
如果說北邊有島嶼被強占了的話,不是倭寇就是他們,而且很大可能就是他們。
事情出現了偏差,是直接迴去交差,還是前往北港探清虛實。
最後,李俊憑借著吏科給事中以及正使的身份,說服了位低一階的楊春。而陽春之所以妥協,除了自身確實好奇之外,也想要多掙一份功勞,這年頭見識多也是一項資本。
還有就是他也有退路,雖然自身官階不如李俊這位天子近臣,可自己兒子爭氣啊,十九歲就中了進士,比自己強多了。
一門雙進士,兒子卻比父親中的早,也算一樁趣事了。
哪怕自己這次真的栽了跟頭,家中還有兒子在扛大梁,總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稟兩位大人,前麵已然能看見北港了”
此刻,北港東北方向的外海上,一麵硬帆的福船,正在頂著烈日和強風,艱難的行駛著,在茫茫大海上,顯得十分孤單。
“如何?今日能到嗎?”,一名官員問道。
哪怕天氣如此炎熱,他依舊是一身長袍,一板一眼沒有絲毫淩亂,如果忽略掉他手中不停擦汗的手帕的話,就像這天氣對他沒有絲毫影響一樣。
“迴大人,按照針路推算,今日大約是能到的,最遲不超過明日上午”
領航的水手再一次計算之後,在圖上標記出了此刻船所在的位置,側身對著官員迴道。
官員點了點頭,“有勞了!”
如果是剛剛出海那會兒,官員根本不會對這些水手船工如此客氣,可在路上見識過大海的威嚴後,他終於知道,這和陸上還是有著諸多不同,要想平安返航,少不了這些‘有本事的人’
“大人,我們此次前往北港,並無朝廷旨意,始終是有些不妥”,另一名官員來到近前,低聲說道,言語中頗多擔憂。
“楊兄不必擔憂,我們此次前去並非頒旨,隻是路過而已,與朝廷無礙”,明顯官階更高的那人擺了擺手,顯然並不在意這個問題。
“難道楊兄就不想去見識一下這個北港嗎”,李俊笑著問道。
楊春露出了一絲苦笑,說不好奇是假的,可他們二人的身份不同於常人,不是可以隨意行動的人。
他們二人此次出海屬於出使,奉大明天子的旨意,撫諭琉球王國。代表的是朝廷,是天子,不是他們個人,一旦妄自行動,出了什麽意外情況,就不好解釋了。
但是,自己隻是副使,對方才是正使,而且還是吏科給事中,而自己隻是行人司行人而已。雖說官階差距不大,可地位就是天差地別了。
對方是正兒八經的天子近臣,有監察百官與參政議政的職權,隨便立點功勞就能獲得三四階的提升,比自己這個跑腿的強多了。
“楊兄家學淵源,一門雙進士,可曾聽聞小琉球國”,李俊問道。
“小琉球國,史書所見不多,其與琉球國相近,卻未曾來朝,但洪武皇帝依舊將其列為‘不征之國’”,楊春搖了搖頭,就這些還是他中進士之後,在朝廷的文牘庫中看來的。
李俊點了點頭,“是啊,小琉球國,國力較琉球王國相差甚多,其實力甚至不足以來朝,所以洪武皇帝才將其列為不征之國。可現在看北港所在之地,分明就是小琉球國之地,此刻卻能壓製琉球,侵擾朝鮮、日本九州之地,實力可見一斑”
“所以……”
“所以,我們才要去北港看看,了解一下虛實,是否是我大明之敵,東南倭亂是否與其有關”,李俊沉聲說道。“而且,按照琉球王所說,此次朝鮮濟州島之亂,很可能就與這個北港有莫大的關係,查清楚再迴去也好向陛下交待”
當然,李俊沒有說的是,作為皇帝的近臣,自然了解一些皇帝的喜好,對於大明周邊的海上諸國,皇帝還是很有興趣的,甚至於對於諸多官員上奏的‘’開海與禁海之辯’,也在猶豫之中。
如果此次能夠摸清北港虛實,迴到朝中向皇帝述說一番,說不得也是大功一件。
至於其中有多少風險,李俊並沒有放在心上,畢竟不管怎麽說,他們也是大明天使,哪怕是敵人也會小心對待,輕易不會丟掉性命。
最壞的情況,大不了往史書上留個名,忠於王事而死,也未嚐不可。
楊春點了點頭,他們此次出使琉球國,便是因濟州島而起。朝鮮李朝遣使來朝,訴說濟州島遭一夥南來的強人所占,對方實力強大,請求大明皇帝陛下給小弟主持公道。
張小白怎麽也想不到,朝鮮王半年沒動靜,居然先把狀子告到了大明皇帝那裏。
隻不過,無論是朝鮮朝廷,還是大明朝廷都拿不準,這夥強人的身份具體為何,議論一番之後,把目光瞄向了琉球王國。
畢竟從洪武皇帝開始,大明東邊海上除了日本國以外,也就琉球王國了。
如果是日本國,朝鮮李朝不可能不認識,畢竟也是交手多次了,這點判斷總該有的,也就是琉球中山王,聽說這些年不怎麽消停,接連攻占周邊島嶼,這次恐怕也是他們搞的事。
去,告訴他們消停點。
皇帝發話了,於是李俊和楊春就接了這個差事,撫諭藩屬國,也算是個美差。
隻是沒想到的是,等他們到了琉球國,中山王就開始大吐苦水。
自從有了那個北港,別說攻略諸島了,來往他們島上的商旅都少了許多。
以往憑借著中間商的身份,混得風生水起的琉球王室,這幾年生活水平直線下降,全都被那些高大白帆的大船把錢搶走了。
如果說北邊有島嶼被強占了的話,不是倭寇就是他們,而且很大可能就是他們。
事情出現了偏差,是直接迴去交差,還是前往北港探清虛實。
最後,李俊憑借著吏科給事中以及正使的身份,說服了位低一階的楊春。而陽春之所以妥協,除了自身確實好奇之外,也想要多掙一份功勞,這年頭見識多也是一項資本。
還有就是他也有退路,雖然自身官階不如李俊這位天子近臣,可自己兒子爭氣啊,十九歲就中了進士,比自己強多了。
一門雙進士,兒子卻比父親中的早,也算一樁趣事了。
哪怕自己這次真的栽了跟頭,家中還有兒子在扛大梁,總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稟兩位大人,前麵已然能看見北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