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數百萬兩的生意
1472大航海:征服新世界 作者:阿斯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人暫且息怒,您覺得北港如何?可還算熱鬧?”
對於李俊的反應,張小白並沒有害怕,反倒是他這看起來頗為激動的情緒,讓張小白感覺更放心一些,如果來的是那種朝堂老油條,張小白反倒是不敢和他們講真話了。
李俊不知道,張小白為什麽話音突然又轉到了北港碼頭,但是還是坐了下來,說道:“我等雖是初到北港,所見不多,可碼頭上滿是三桅乃至四桅大船,一眼竟然無法數清,想來平日來往的客商極多,應該算是極熱鬧的吧”
他這話說的也是自己真實的感受,就在他們的官船剛剛進入北港範圍的時候,他和楊春就已經被碼頭附近的場景震驚住了。
《大明律例》中,擅造二桅以上違式大船,將帶違禁貨物下海,前往番國買賣、潛通海賊、同謀結聚、及為向導、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謀叛已行律、處斬、梟首示眾、全家發邊衛充軍。
因此在大明沿海的碼頭上,極少能見到這種兩桅、三桅大海船,更別提更大的四桅海船了,而且數量還是如此之多。
鄭和下西洋之事,他們也曾聽聞過,但是遠沒有這種直觀的感受,視覺上的衝擊,就算是見多識廣如他們,也不免有些失神。
至於後來在碼頭上,見到的那些,一看就知道是明人的海商們,反倒是沒那麽的驚奇了。
“僅北港一地,每年經手的貨物超過百萬擔,可獲利數百萬兩白銀”
“隻此一地,每年便可得銀數百萬兩?”,聽到此處,就連一直不太作聲的楊春,也不免驚唿出聲。
數百萬兩,盡管沒說幾百萬,可那也是個了不起的數字了。
大明遍布全國各地的銀礦,每年上繳國庫的也不過三四百萬兩,那可是地大物博的大明啊。
現在居然有人告訴他,在大明,最多也就是個小縣城規模的北港,每年的獲利居然趕得上整個大明的銀礦,這如何不讓他震驚。
“是的”,張小白淡然的點了點頭,然後問道:“大人覺得這算多嗎?”
“這如何還不算多?”,楊春難以置信的搖了搖頭。如果這都不算多的話,楊春已經無法想象,還有什麽能比整個更能斂財了。
張小白搖了搖頭,“如果我說,大明朝廷每年至少也會損失這麽多,大人如何看?”
楊春一時有些語噎,不知道張小白說的這話從何而來,轉頭看向李俊,發現對方也在望著自己,神色間有些猶疑。
畢竟張小白說的這些話,聽起來就像是喝多了的人說的醉話,一邊是每年幾百萬兩白銀的獲利,一邊是大明每年幾百萬兩白銀的損失,簡直聞所未聞。
真要有這麽大的窟窿,朝廷早就鬧開了,他們倆會不知道?
“這與倭亂有何關係?”,短時間接收到太多震撼的消息,李俊一時之間也理不清頭緒,索性直接把話題扯迴最開始的問題。
“這些損失就在‘倭亂’二字身上”,張小白也不再兜圈子。
“大明的生絲、綢緞、瓷器乃至茶葉,在周邊這些藩屬國都是極為暢銷的,同樣,大明也需要南洋的各種藥材,香料,還有日本的硫磺、銅料之類,碼頭上一大半船隻,運送的都是諸如此類的貨物”
這兩位天使已經來到北港了,這些信息肯定是瞞不住的,但是張小白還是知道避重就輕的,像鐵器之類的半軍器物資,絕口不提。
“公爵大人倒是敞亮,可要知道,在大明私販財貨出海可是重罪,輕則流放,重則斬首”,見到張小白自己先說出了這個事實,李俊有些戲謔的提醒道。
“大人說的是啊,可是財帛動人心啊”,張小白一臉無奈的樣子,“盡管我們北港主要的交易對象是日本、琉球以及南洋的滿剌加、滿者伯夷諸國,但確實有時會有疑似大明的商人跑來此地,我們也是防不勝防”
本質上,我們確實是遵守大明的規矩,可有些看著像是明人的海商,都說自己是滿剌加等地來的,還有官方文牒,我們也不能拒之門外不是。
反正宋元之時出海的漢民多了去了,整個南洋到處都有他們的身影,如今也在跑海上貿易,這一點也不稀奇啊。
至於那些文牒,肯定是真的啊,至於是滿剌加發放的,還是北港發放的,有那麽重要嗎,不喜歡滿剌加,給你換個呂宋的也可以,反正都是一家子,隻要按章繳稅,不影響通行。
“商人確實狡詐,大人也是費心了,可您還是沒說這和倭亂有什麽關係”
明知道張小白是在耍無賴,李俊也沒有硬掰扯,畢竟這裏不是他的主場,而且,他本就是為了探聽虛實而來,並不是要現在就解決這個問題。
“這就是他們之間的關係,財帛動人心。
像那些偷偷販貨出海的還算是好的,真正膽大包天的人,根本就不用販貨出海,隻要和倭寇合作,在大明就能把絲帛茶葉,直接換成各種藥材、香料、珍寶。
隻不過把這種交易隱藏在了‘倭亂’的煙霧下”
“這也是為什麽會有那麽多的從倭,隱藏在那些人後麵的便是諸多獲利豐厚的豪紳,這也是為什麽會有濟州島的縣令這種人,也在為倭寇提供便利,因為對他們來說,那些倭寇到了這裏就是良商,能為他們提供豐厚迴報的良商
這種人,朝鮮有,大明也不在少數,就是這些人在瓜分著每年至少數百萬兩的財貨,唯獨苦了那些被倭亂折騰的苦不堪言的平民百姓”
隨著張小白一點點的,將倭寇與地方官商之間的關係揭開,李俊反倒是沉默了下來。
盡管他不願意相信,可這些年的經曆告訴他,這很可能就是真實存在的,地方官商糾結牟利之事,在大明官員之中也不是什麽秘密。
但是,為了牟利,而引狼入室,協助倭寇侵擾自家鄉民,這還是超出了他的想象。
對於李俊的反應,張小白並沒有害怕,反倒是他這看起來頗為激動的情緒,讓張小白感覺更放心一些,如果來的是那種朝堂老油條,張小白反倒是不敢和他們講真話了。
李俊不知道,張小白為什麽話音突然又轉到了北港碼頭,但是還是坐了下來,說道:“我等雖是初到北港,所見不多,可碼頭上滿是三桅乃至四桅大船,一眼竟然無法數清,想來平日來往的客商極多,應該算是極熱鬧的吧”
他這話說的也是自己真實的感受,就在他們的官船剛剛進入北港範圍的時候,他和楊春就已經被碼頭附近的場景震驚住了。
《大明律例》中,擅造二桅以上違式大船,將帶違禁貨物下海,前往番國買賣、潛通海賊、同謀結聚、及為向導、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謀叛已行律、處斬、梟首示眾、全家發邊衛充軍。
因此在大明沿海的碼頭上,極少能見到這種兩桅、三桅大海船,更別提更大的四桅海船了,而且數量還是如此之多。
鄭和下西洋之事,他們也曾聽聞過,但是遠沒有這種直觀的感受,視覺上的衝擊,就算是見多識廣如他們,也不免有些失神。
至於後來在碼頭上,見到的那些,一看就知道是明人的海商們,反倒是沒那麽的驚奇了。
“僅北港一地,每年經手的貨物超過百萬擔,可獲利數百萬兩白銀”
“隻此一地,每年便可得銀數百萬兩?”,聽到此處,就連一直不太作聲的楊春,也不免驚唿出聲。
數百萬兩,盡管沒說幾百萬,可那也是個了不起的數字了。
大明遍布全國各地的銀礦,每年上繳國庫的也不過三四百萬兩,那可是地大物博的大明啊。
現在居然有人告訴他,在大明,最多也就是個小縣城規模的北港,每年的獲利居然趕得上整個大明的銀礦,這如何不讓他震驚。
“是的”,張小白淡然的點了點頭,然後問道:“大人覺得這算多嗎?”
“這如何還不算多?”,楊春難以置信的搖了搖頭。如果這都不算多的話,楊春已經無法想象,還有什麽能比整個更能斂財了。
張小白搖了搖頭,“如果我說,大明朝廷每年至少也會損失這麽多,大人如何看?”
楊春一時有些語噎,不知道張小白說的這話從何而來,轉頭看向李俊,發現對方也在望著自己,神色間有些猶疑。
畢竟張小白說的這些話,聽起來就像是喝多了的人說的醉話,一邊是每年幾百萬兩白銀的獲利,一邊是大明每年幾百萬兩白銀的損失,簡直聞所未聞。
真要有這麽大的窟窿,朝廷早就鬧開了,他們倆會不知道?
“這與倭亂有何關係?”,短時間接收到太多震撼的消息,李俊一時之間也理不清頭緒,索性直接把話題扯迴最開始的問題。
“這些損失就在‘倭亂’二字身上”,張小白也不再兜圈子。
“大明的生絲、綢緞、瓷器乃至茶葉,在周邊這些藩屬國都是極為暢銷的,同樣,大明也需要南洋的各種藥材,香料,還有日本的硫磺、銅料之類,碼頭上一大半船隻,運送的都是諸如此類的貨物”
這兩位天使已經來到北港了,這些信息肯定是瞞不住的,但是張小白還是知道避重就輕的,像鐵器之類的半軍器物資,絕口不提。
“公爵大人倒是敞亮,可要知道,在大明私販財貨出海可是重罪,輕則流放,重則斬首”,見到張小白自己先說出了這個事實,李俊有些戲謔的提醒道。
“大人說的是啊,可是財帛動人心啊”,張小白一臉無奈的樣子,“盡管我們北港主要的交易對象是日本、琉球以及南洋的滿剌加、滿者伯夷諸國,但確實有時會有疑似大明的商人跑來此地,我們也是防不勝防”
本質上,我們確實是遵守大明的規矩,可有些看著像是明人的海商,都說自己是滿剌加等地來的,還有官方文牒,我們也不能拒之門外不是。
反正宋元之時出海的漢民多了去了,整個南洋到處都有他們的身影,如今也在跑海上貿易,這一點也不稀奇啊。
至於那些文牒,肯定是真的啊,至於是滿剌加發放的,還是北港發放的,有那麽重要嗎,不喜歡滿剌加,給你換個呂宋的也可以,反正都是一家子,隻要按章繳稅,不影響通行。
“商人確實狡詐,大人也是費心了,可您還是沒說這和倭亂有什麽關係”
明知道張小白是在耍無賴,李俊也沒有硬掰扯,畢竟這裏不是他的主場,而且,他本就是為了探聽虛實而來,並不是要現在就解決這個問題。
“這就是他們之間的關係,財帛動人心。
像那些偷偷販貨出海的還算是好的,真正膽大包天的人,根本就不用販貨出海,隻要和倭寇合作,在大明就能把絲帛茶葉,直接換成各種藥材、香料、珍寶。
隻不過把這種交易隱藏在了‘倭亂’的煙霧下”
“這也是為什麽會有那麽多的從倭,隱藏在那些人後麵的便是諸多獲利豐厚的豪紳,這也是為什麽會有濟州島的縣令這種人,也在為倭寇提供便利,因為對他們來說,那些倭寇到了這裏就是良商,能為他們提供豐厚迴報的良商
這種人,朝鮮有,大明也不在少數,就是這些人在瓜分著每年至少數百萬兩的財貨,唯獨苦了那些被倭亂折騰的苦不堪言的平民百姓”
隨著張小白一點點的,將倭寇與地方官商之間的關係揭開,李俊反倒是沉默了下來。
盡管他不願意相信,可這些年的經曆告訴他,這很可能就是真實存在的,地方官商糾結牟利之事,在大明官員之中也不是什麽秘密。
但是,為了牟利,而引狼入室,協助倭寇侵擾自家鄉民,這還是超出了他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