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關鍵在大明
1472大航海:征服新世界 作者:阿斯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關於大明的態度問題,眾人很明顯的分成了兩派意見。
雷奧和弗蘭克幾人,對大明並沒有太多的概念,除了和商人打交道之外,對大明的官方,可以說絲毫不了解,甚至說,連一丁點的概念都沒有。
畢竟他們的國王,雖然也是高高在上的君主,可也會對金錢感興趣。而他們不明白,為什麽大明皇帝對錢沒興趣,反倒是與自己無關的他國戰事,有可能會參與進來。
許三爺和盧師爺這種,從小在大明長大,經年累月,耳濡目染,對大明朝廷天威的敬畏,已經刻在了骨子裏。
都是知道點曆史的人,知道曾經如大明一般的大帝國,其威勢是何等的霸道。
尤其是前一段時間,大明天使剛來這裏走了一遭,大家夥可以說是,已經暴露在了大明朝廷的眼皮子底下。
不動如山,動則濤天。
看著幾人爭論,張小白沒有說話,心裏想的卻是同許三爺擔心的一樣。
大明朝廷如果插手怎麽辦?
這個問題張小白已經想了很多天了,隻是從沒跟任何人商量過而已。
事實上,早在大明天使來到北港,第一句質問所提到的問題時,張小白就突然想起了,後世曾經看到過的一篇曆史。
萬曆時期,日本太閣豐臣秀吉,從村級械鬥起家,到最後達成了武力懾服全國的威名。
為了緩解國內大名、武士集團之間的矛盾,同時也為了拿下大東亞扛把子的寶座,調動二十萬大軍,多路並進,侵攻朝鮮。
事實上,也確實如豐臣秀吉預想的那般。
朝鮮王國雖然兵力不少,可多年安逸下來,戰力根本不足為道,根本無法抵擋,這些日本百年戰亂廝殺,存活下下來的武士集團。
不過數月時間,豐臣秀吉的侵攻大軍,便已拿下了朝鮮王國的兩京八道,官員戰死、投降、逃散者不知凡幾,隻有朝鮮國王帶著少量官員,逃到了大明邊境的義州附近。
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被人打到這種程度,基本上可以宣告身死國滅了。
但是朝鮮不同啊!
它有一個很特殊的身份,它是大明天朝的藩屬國。每一任國王繼位,都有大明皇帝傳旨冊封,是按期朝貢的恭順之國。
所以當國家遭此危難,自身已無力迴天之時,唿叫上皇,請求援助也就理所當然。
作為大東亞大區,首屈一指的扛把子,對於自家小弟都要被人滅門的情形,自然也不能置之不理。
沒說的,必須出兵。
於是就有了,曆史上鼎鼎有名的萬曆三大征之一,抗日援朝反擊戰。
萬曆朝的大明,可不是崇禎朝的窩囊廢,內閣首輔張居正的改革,已經收獲成效,國庫充足,正是大明中興之時。
4萬邊軍精銳,奉兵部調令,入朝作戰。
如同日本侵略攻勢的翻版,援朝大軍同樣勢如破竹,數月之間收複朝鮮半數國土,將豐臣秀吉的日本侵攻軍,壓迴了朝鮮南部沿海一帶。
算是給不聽話的小弟,重新上了一堂,什麽叫做人的道理的課程。
戰事以日方的求和撤軍而告一段落。
兩年之後,豐臣秀吉率領14萬大軍再次卷土重來,隻不過這次更慘,露梁海戰,日本侵攻軍差點連後路都被封死。
雖說大明朝廷向來自詡以德服人,可他也沒說隻講文德啊,武德一樣很充沛的好不好。
像朝鮮王國這種對手,打敗他,或許不難,可如果你想消滅它,收服它,你就不能不考慮它身後的大明。
挑戰一下大明的扛把子地位?
雖然這幾年的發展很順利,新航線商會已經是東亞地區屈指可數的大勢力,但是並不代表張小白就已經飄得不知所以。
成化朝的大明和萬曆朝的大明,那個更強一些,張小白不知道答案,但是可以肯定,這兩朝都比現在的新航線商會強大得多。
聽說當年夜郎國王這麽想過,然後被人記在了史書上,留下個‘夜郎自大’的成語。
如果自己真的上手,強行和大明幹上一局,不知道會不會被後世的學者們,把‘白日做夢’的名號冠在自己頭上。
所以,接下來還要不要打?
打怎麽打?打到什麽程度?
如果不準備打下去,如何停火?
認輸讓出濟州島?那不可能,充其量張小白最多也隻能答應,兩方相安無事,互相不搭理而已。
眼見公爵那邊一直沒有說話,正在爭論的兩方也停了下來,扭頭看向張小白。
突然的安靜,讓張小白迴過神,“討論的如何”
“還是得大人您拿主意”,許三爺拱了拱手說道。
“我們聽公爵您的”,對於許三爺的話,弗蘭克沒有反對。
很顯然,大家把一錘定音的活,很順理成章的就推到了張小白身上。
張小白沉吟了一下,方才開口道,“我覺得應該和對方和談,繼續打下去,我也相信咱們能贏,可大明朝廷那邊大概率也會出手”
“但是如何談,我還沒有思路”
“大人是指大明那邊?”,盧師爺問道。
“沒錯,畢竟前些天咱們剛當著大明天使的麵,否認了濟州島的事情,現在要和談,咱們就得站到台前來了,大明皇帝那邊會不會惱羞成怒,不好說”
“再者,和談是兩方的事情,咱們一方說了不算,而且和談不是認輸,咱們的利益要保證住”
既然張小白發話了,大家討論的方向,就從打與不打,轉成了怎麽談的問題。
而眾人的這種默契,卻是給了張小白極大的壓力,因為這並不代表,大家是忠誠的執行自己這個公爵的命令。
或者說,這與忠誠無關,隻是單純的源自於相信。
因為這些年跟著張小白,大家都獲得了自己之前可望而不可及的,財富、名望與社會地位,所以大家相信跟著他走下去,大家還能得到更多更好的東西。
但是這一切的前提是,張小白不能失敗,大家的利益不能受損。
否則,就會有人陷入迷茫,迷茫之後就會人產生不同的想法,於是內耗和爭鬥就會加劇。
到那時,張小白不確定,自己還能不能掌控的了局麵。
雷奧和弗蘭克幾人,對大明並沒有太多的概念,除了和商人打交道之外,對大明的官方,可以說絲毫不了解,甚至說,連一丁點的概念都沒有。
畢竟他們的國王,雖然也是高高在上的君主,可也會對金錢感興趣。而他們不明白,為什麽大明皇帝對錢沒興趣,反倒是與自己無關的他國戰事,有可能會參與進來。
許三爺和盧師爺這種,從小在大明長大,經年累月,耳濡目染,對大明朝廷天威的敬畏,已經刻在了骨子裏。
都是知道點曆史的人,知道曾經如大明一般的大帝國,其威勢是何等的霸道。
尤其是前一段時間,大明天使剛來這裏走了一遭,大家夥可以說是,已經暴露在了大明朝廷的眼皮子底下。
不動如山,動則濤天。
看著幾人爭論,張小白沒有說話,心裏想的卻是同許三爺擔心的一樣。
大明朝廷如果插手怎麽辦?
這個問題張小白已經想了很多天了,隻是從沒跟任何人商量過而已。
事實上,早在大明天使來到北港,第一句質問所提到的問題時,張小白就突然想起了,後世曾經看到過的一篇曆史。
萬曆時期,日本太閣豐臣秀吉,從村級械鬥起家,到最後達成了武力懾服全國的威名。
為了緩解國內大名、武士集團之間的矛盾,同時也為了拿下大東亞扛把子的寶座,調動二十萬大軍,多路並進,侵攻朝鮮。
事實上,也確實如豐臣秀吉預想的那般。
朝鮮王國雖然兵力不少,可多年安逸下來,戰力根本不足為道,根本無法抵擋,這些日本百年戰亂廝殺,存活下下來的武士集團。
不過數月時間,豐臣秀吉的侵攻大軍,便已拿下了朝鮮王國的兩京八道,官員戰死、投降、逃散者不知凡幾,隻有朝鮮國王帶著少量官員,逃到了大明邊境的義州附近。
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被人打到這種程度,基本上可以宣告身死國滅了。
但是朝鮮不同啊!
它有一個很特殊的身份,它是大明天朝的藩屬國。每一任國王繼位,都有大明皇帝傳旨冊封,是按期朝貢的恭順之國。
所以當國家遭此危難,自身已無力迴天之時,唿叫上皇,請求援助也就理所當然。
作為大東亞大區,首屈一指的扛把子,對於自家小弟都要被人滅門的情形,自然也不能置之不理。
沒說的,必須出兵。
於是就有了,曆史上鼎鼎有名的萬曆三大征之一,抗日援朝反擊戰。
萬曆朝的大明,可不是崇禎朝的窩囊廢,內閣首輔張居正的改革,已經收獲成效,國庫充足,正是大明中興之時。
4萬邊軍精銳,奉兵部調令,入朝作戰。
如同日本侵略攻勢的翻版,援朝大軍同樣勢如破竹,數月之間收複朝鮮半數國土,將豐臣秀吉的日本侵攻軍,壓迴了朝鮮南部沿海一帶。
算是給不聽話的小弟,重新上了一堂,什麽叫做人的道理的課程。
戰事以日方的求和撤軍而告一段落。
兩年之後,豐臣秀吉率領14萬大軍再次卷土重來,隻不過這次更慘,露梁海戰,日本侵攻軍差點連後路都被封死。
雖說大明朝廷向來自詡以德服人,可他也沒說隻講文德啊,武德一樣很充沛的好不好。
像朝鮮王國這種對手,打敗他,或許不難,可如果你想消滅它,收服它,你就不能不考慮它身後的大明。
挑戰一下大明的扛把子地位?
雖然這幾年的發展很順利,新航線商會已經是東亞地區屈指可數的大勢力,但是並不代表張小白就已經飄得不知所以。
成化朝的大明和萬曆朝的大明,那個更強一些,張小白不知道答案,但是可以肯定,這兩朝都比現在的新航線商會強大得多。
聽說當年夜郎國王這麽想過,然後被人記在了史書上,留下個‘夜郎自大’的成語。
如果自己真的上手,強行和大明幹上一局,不知道會不會被後世的學者們,把‘白日做夢’的名號冠在自己頭上。
所以,接下來還要不要打?
打怎麽打?打到什麽程度?
如果不準備打下去,如何停火?
認輸讓出濟州島?那不可能,充其量張小白最多也隻能答應,兩方相安無事,互相不搭理而已。
眼見公爵那邊一直沒有說話,正在爭論的兩方也停了下來,扭頭看向張小白。
突然的安靜,讓張小白迴過神,“討論的如何”
“還是得大人您拿主意”,許三爺拱了拱手說道。
“我們聽公爵您的”,對於許三爺的話,弗蘭克沒有反對。
很顯然,大家把一錘定音的活,很順理成章的就推到了張小白身上。
張小白沉吟了一下,方才開口道,“我覺得應該和對方和談,繼續打下去,我也相信咱們能贏,可大明朝廷那邊大概率也會出手”
“但是如何談,我還沒有思路”
“大人是指大明那邊?”,盧師爺問道。
“沒錯,畢竟前些天咱們剛當著大明天使的麵,否認了濟州島的事情,現在要和談,咱們就得站到台前來了,大明皇帝那邊會不會惱羞成怒,不好說”
“再者,和談是兩方的事情,咱們一方說了不算,而且和談不是認輸,咱們的利益要保證住”
既然張小白發話了,大家討論的方向,就從打與不打,轉成了怎麽談的問題。
而眾人的這種默契,卻是給了張小白極大的壓力,因為這並不代表,大家是忠誠的執行自己這個公爵的命令。
或者說,這與忠誠無關,隻是單純的源自於相信。
因為這些年跟著張小白,大家都獲得了自己之前可望而不可及的,財富、名望與社會地位,所以大家相信跟著他走下去,大家還能得到更多更好的東西。
但是這一切的前提是,張小白不能失敗,大家的利益不能受損。
否則,就會有人陷入迷茫,迷茫之後就會人產生不同的想法,於是內耗和爭鬥就會加劇。
到那時,張小白不確定,自己還能不能掌控的了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