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 酒樓士子
1472大航海:征服新世界 作者:阿斯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泉州,作為最早聯通世界海貿的重要商港之一,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起點,說是名揚四海也不為過。
兩世為人,張小白對這裏早就聞名已久,但真正踏足,他卻還是第一次。
第一感覺,這個時間過來,還真不是個好主意。
太陽炙烤的高溫,再加上頻繁的落雨所帶來的潮濕,讓張小白有一種進了蒸籠的感覺。
悶熱,煩躁,簡直和北港別無二致。讓張小白初來泉州時的激情,一下子消散許多。
“快快快,趕緊進來了”
“外麵涼快”
轟~隆~隆~~
嘴強貪玩的巴裏特剛剛說完,雷聲乍響,本來還隻是稀拉拉的小雨,突然就變成了瓢潑似的,一下子就將巴裏特澆了個通透。
“老板,有雅間嗎?兩個雅間,再打幾盆清水過來”
“有的,有的,客官樓上請!”
剛剛打算出去遊玩一番,突如其來的雷雨,一下子將他們趕到了附近的酒樓裏。普通的二層小酒樓,算不上精致,好在還是有布設雅間,就兩間。幾個淋濕了的小家夥塞進去,自然有人幫他們收拾。
雖然沒有帶替換的衣服出門,不過這天氣,隻要不吹著涼風,一時半會兒倒也問題不大。
街麵上就有成衣鋪子,待會兒打發店小二,帶人出去買幾身,隨便應個急倒也不難。
此時不過是半上午,酒樓裏的客人並不算多,樓下倒是人多,不過大多是和張小白一樣,被雨給推進來的,很自覺,根本不往二樓走,隻有七八張桌子的二樓,此時僅有一桌坐著人。
三個人,一壺酒,兩碟小菜。
張小白找了另一張靠窗的桌子坐了下來,很快,指示完店小二往雅間送清水,店掌櫃就來到了張小白跟前。
“客官需要來點酒菜嗎?本店師傅做海味很拿手,給您來兩碟嚐嚐?”
“行,就你們拿手的,來幾碟。有什麽好酒嗎?”
雖然這會兒並不餓,但是看外麵的雨,估計一時半會兒也停不下來,索性來點小酒消遣一下。
“竹葉青怎麽樣?我們家的竹葉青,都是用山泉水釀製的,口感清冽,還有著一絲清醇香甜”
“行,這幾張桌子都要了,每桌一壺酒,菜你們看著上”
“好嘞,您稍等,馬上就來!”,店掌櫃心情大悅,小跑著下樓張羅去了。
“愛州,這會兒沒什麽事,你們也都坐吧”,每桌才一壺酒而已,對張小白的這些護衛們來說,根本不會耽誤事。
或許是因為,張小白這邊動靜有點大,那桌客人往這裏瞅了好幾次,迎上張小白的目光,還笑著點頭示意了一下,張小白也迴了一個微笑。
很快店掌櫃就上來了,身後店小二端著一拖盤酒菜,“客官,這道酒釀鰻魚,一直在井裏鎮著,最是鮮甜爽口,您先慢用,其他菜品稍後就來”
份量不大,但是紅白交錯的鰻魚和醬汁,看起來十分精致,淡淡的酒香之外,還透著一絲涼意,在這炎熱的天氣裏,看著確實讓人很有食欲,張小白拿起筷子夾了一塊扔嘴裏,忍不住滿意地點點頭。
“劉兄?你想好了?真的不再試試了?”
“想好了,我就不是那塊料,製義對我來說還是太難了”
“可今年都到這個時間了?這個時候放棄,未免太可惜了點,萬一呢”
“是啊,萬一,對我來說也就是萬一了”
外麵轟隆的雷聲有些吵鬧,三人交談的聲音也就有些大,斷斷續續的,張小白也就聽到不少,大概聽明白了,三人應該都是學院的士子,正在勸其中一人不要放棄今年的鄉試。
鄉試,對這個時代的學子們來說,說它是最重要的一關也不為過。
每三年一次的鄉試,又稱‘秋闈’,全省學子大比拚,由天子欽命的主考官主持,考點在各省布政使司所在的省城,根據各省人口多少,由朝廷劃分出不同的錄取數量,大致也就數十名到一百多名。
中試稱為“舉人”,中試之舉人,原則上已經有了選官的資格,並且可以參加第二年在京城舉辦的會試,再次通過之後,那就是進士科了。
反倒是最後的殿試,顯得更為形式一些,隻要沒有什麽原則上的問題,你好我好大家好。
張小白這個經曆過各種電視劇轟炸的人,剛開始對舉人這個身份沒什麽太大的感覺。而且對於上學時的學的那篇《範進中舉》十分不以為然。
一個舉人而已,至於嗎?
畢竟電視劇裏,動不動就進士,進士的,好像沒到進士,沒成為前三甲,就跟失敗了似的。
可真正融入這個時代,在跟盧師爺他們詳聊過之後,才算是真正明白了,一個舉人意味著什麽。
不像大清朝的時候,一個進士都未必有官可選。這個時代的舉人,是實實在在的有選官的資格。
中舉即可為官,如同魚躍龍門!
舉人入仕選官,按例需要再經曆一次考試篩選,依照考試成績分為上、中、下三等。
位列上等者,授同知(知府佐官,從四品)、知州,中等者,取知縣(一般為正七品),下等者為通判(正六品,但屬於州府副職,不如知縣權重)。
可以說,州府地方的中高級官員,大多都是舉人出身。
至於更高一級的進士科,大都在京出任內閣、六部、都察院等中央重地的高官,一般沒得罪皇帝,輕易不會出現,把一個進士,扔到地方上當個‘小知縣‘’的情況。
所以,對於大明朝的學子們來講,鄉試才是真正的最慘烈的一關。
它不是一個普通的等級考試而已,它決定了你這輩子,是官還是民。
當初盧師爺剛到北港的時候,張小白還好奇的問過,這個考試的錄取率有多少。
百取三四人而已!
雖然,秀才已經是普通人眼中的學問人了,但是往鄉試考場一扔,也不過如此而已,沒幾人敢說自己一定能取中。
尤其是像江南等地,文風興盛,學子眾多,其中難度更是直線上升,百中取二三人可能都有些說多了。
初應試時,自然是信心滿滿,但是當考個兩三次未中之後,也就對自己的水平有個定位了。
所以,遺憾歸遺憾,該放棄的,也就放棄了,沒有多少人能一直堅持考下去。
兩世為人,張小白對這裏早就聞名已久,但真正踏足,他卻還是第一次。
第一感覺,這個時間過來,還真不是個好主意。
太陽炙烤的高溫,再加上頻繁的落雨所帶來的潮濕,讓張小白有一種進了蒸籠的感覺。
悶熱,煩躁,簡直和北港別無二致。讓張小白初來泉州時的激情,一下子消散許多。
“快快快,趕緊進來了”
“外麵涼快”
轟~隆~隆~~
嘴強貪玩的巴裏特剛剛說完,雷聲乍響,本來還隻是稀拉拉的小雨,突然就變成了瓢潑似的,一下子就將巴裏特澆了個通透。
“老板,有雅間嗎?兩個雅間,再打幾盆清水過來”
“有的,有的,客官樓上請!”
剛剛打算出去遊玩一番,突如其來的雷雨,一下子將他們趕到了附近的酒樓裏。普通的二層小酒樓,算不上精致,好在還是有布設雅間,就兩間。幾個淋濕了的小家夥塞進去,自然有人幫他們收拾。
雖然沒有帶替換的衣服出門,不過這天氣,隻要不吹著涼風,一時半會兒倒也問題不大。
街麵上就有成衣鋪子,待會兒打發店小二,帶人出去買幾身,隨便應個急倒也不難。
此時不過是半上午,酒樓裏的客人並不算多,樓下倒是人多,不過大多是和張小白一樣,被雨給推進來的,很自覺,根本不往二樓走,隻有七八張桌子的二樓,此時僅有一桌坐著人。
三個人,一壺酒,兩碟小菜。
張小白找了另一張靠窗的桌子坐了下來,很快,指示完店小二往雅間送清水,店掌櫃就來到了張小白跟前。
“客官需要來點酒菜嗎?本店師傅做海味很拿手,給您來兩碟嚐嚐?”
“行,就你們拿手的,來幾碟。有什麽好酒嗎?”
雖然這會兒並不餓,但是看外麵的雨,估計一時半會兒也停不下來,索性來點小酒消遣一下。
“竹葉青怎麽樣?我們家的竹葉青,都是用山泉水釀製的,口感清冽,還有著一絲清醇香甜”
“行,這幾張桌子都要了,每桌一壺酒,菜你們看著上”
“好嘞,您稍等,馬上就來!”,店掌櫃心情大悅,小跑著下樓張羅去了。
“愛州,這會兒沒什麽事,你們也都坐吧”,每桌才一壺酒而已,對張小白的這些護衛們來說,根本不會耽誤事。
或許是因為,張小白這邊動靜有點大,那桌客人往這裏瞅了好幾次,迎上張小白的目光,還笑著點頭示意了一下,張小白也迴了一個微笑。
很快店掌櫃就上來了,身後店小二端著一拖盤酒菜,“客官,這道酒釀鰻魚,一直在井裏鎮著,最是鮮甜爽口,您先慢用,其他菜品稍後就來”
份量不大,但是紅白交錯的鰻魚和醬汁,看起來十分精致,淡淡的酒香之外,還透著一絲涼意,在這炎熱的天氣裏,看著確實讓人很有食欲,張小白拿起筷子夾了一塊扔嘴裏,忍不住滿意地點點頭。
“劉兄?你想好了?真的不再試試了?”
“想好了,我就不是那塊料,製義對我來說還是太難了”
“可今年都到這個時間了?這個時候放棄,未免太可惜了點,萬一呢”
“是啊,萬一,對我來說也就是萬一了”
外麵轟隆的雷聲有些吵鬧,三人交談的聲音也就有些大,斷斷續續的,張小白也就聽到不少,大概聽明白了,三人應該都是學院的士子,正在勸其中一人不要放棄今年的鄉試。
鄉試,對這個時代的學子們來說,說它是最重要的一關也不為過。
每三年一次的鄉試,又稱‘秋闈’,全省學子大比拚,由天子欽命的主考官主持,考點在各省布政使司所在的省城,根據各省人口多少,由朝廷劃分出不同的錄取數量,大致也就數十名到一百多名。
中試稱為“舉人”,中試之舉人,原則上已經有了選官的資格,並且可以參加第二年在京城舉辦的會試,再次通過之後,那就是進士科了。
反倒是最後的殿試,顯得更為形式一些,隻要沒有什麽原則上的問題,你好我好大家好。
張小白這個經曆過各種電視劇轟炸的人,剛開始對舉人這個身份沒什麽太大的感覺。而且對於上學時的學的那篇《範進中舉》十分不以為然。
一個舉人而已,至於嗎?
畢竟電視劇裏,動不動就進士,進士的,好像沒到進士,沒成為前三甲,就跟失敗了似的。
可真正融入這個時代,在跟盧師爺他們詳聊過之後,才算是真正明白了,一個舉人意味著什麽。
不像大清朝的時候,一個進士都未必有官可選。這個時代的舉人,是實實在在的有選官的資格。
中舉即可為官,如同魚躍龍門!
舉人入仕選官,按例需要再經曆一次考試篩選,依照考試成績分為上、中、下三等。
位列上等者,授同知(知府佐官,從四品)、知州,中等者,取知縣(一般為正七品),下等者為通判(正六品,但屬於州府副職,不如知縣權重)。
可以說,州府地方的中高級官員,大多都是舉人出身。
至於更高一級的進士科,大都在京出任內閣、六部、都察院等中央重地的高官,一般沒得罪皇帝,輕易不會出現,把一個進士,扔到地方上當個‘小知縣‘’的情況。
所以,對於大明朝的學子們來講,鄉試才是真正的最慘烈的一關。
它不是一個普通的等級考試而已,它決定了你這輩子,是官還是民。
當初盧師爺剛到北港的時候,張小白還好奇的問過,這個考試的錄取率有多少。
百取三四人而已!
雖然,秀才已經是普通人眼中的學問人了,但是往鄉試考場一扔,也不過如此而已,沒幾人敢說自己一定能取中。
尤其是像江南等地,文風興盛,學子眾多,其中難度更是直線上升,百中取二三人可能都有些說多了。
初應試時,自然是信心滿滿,但是當考個兩三次未中之後,也就對自己的水平有個定位了。
所以,遺憾歸遺憾,該放棄的,也就放棄了,沒有多少人能一直堅持考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