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8章 形勢不妙
1472大航海:征服新世界 作者:阿斯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528章 形勢不妙
倭匪駕船出海,遁逃而走的消息傳來,如同一記狠狠地耳光,扇在了寧波府一眾官員們的臉上。
“好!好!好!區區不足五百倭寇,在我寧波府內如入無人之境,燒殺搶掠之後,居然還能安然逃離”,按察使楊繼宗五指大張,對著郭濤晃了晃,“郭指揮使,你告訴我,寧波城衛有兵士多少?”
“寧波乃重鎮,城衛兵士六千餘”,郭濤硬著頭皮迴道。
“嗬嗬,六千餘人”,楊繼宗哂然一笑,“當時城內作亂倭匪,還不到兩百人吧?”
郭濤不知道該怎麽迴道,這事確實不好辯駁。
當然,他此刻更是痛罵那些不地道的同僚,倭匪一路向海邊劫掠,他們不出兵截殺就算了,如今倭匪遁逃,他們還借口防備倭匪返殺迴來,各個謹守衛所,就自己在這裏麵對按察使的責問。
看著郭濤默然不語的樣子,楊繼宗也沒再繼續發問,揮了揮手,“如今城中不穩,劉知府那裏人手不足,還有勞指揮使派兵協助巡查,震懾宵小,安撫民心,指揮使且去忙吧。”
楊繼宗目送郭濤離開後,依舊坐在原位,目光看向遠方,心中不知在思慮些什麽。
片刻後,楊繼宗走向書房,“磨墨!”
跟隨在一旁的幕僚,揮手趕走了準備進來侍候的侍女,自行拿起墨條研墨,“大人準備彈劾衛所諸將?”
“寧波乃海防重鎮,外邦朝覲關防所在,今次之事,讓番邦之臣如何看我大明。煌煌大明,天朝上邦,卻被區區幾百倭匪攪得雞飛狗跳,最後居然還讓其安然離去。”,楊繼宗‘啪’的一聲,將筆拍在了剛剛寫了幾個字的奏章上,“奇恥大辱!”
“按我大明軍製,執掌衛所之將都是世襲,彈劾……恐怕難以奏效”
“我又豈能不知”,楊繼宗歎了一口氣,“可你看看,如今衛所成了什麽?寧波衛六千餘人,鎮海衛至少也是五千多人,再加上觀海衛、大嵩衛,以及龍山、定海諸千戶所,至少兩萬餘將士,這還不算巡檢司、烽堠哨所”
“在這重重包圍之下,居然讓幾百倭匪燒殺搶掠後安然離去,要他們有何用!”
“還有,你看看他們送來的戰情通報,幾個衛所加起來,戰死近萬人。就算是殺一萬頭豬,也得把那倭匪累死吧?”
幕僚師爺也不知道該怎麽說了,這些衛所指揮使是把按察使當傻子嗎?
楊繼宗重新鋪開一本奏章,“此事必須讓朝廷知曉,如今衛所已不堪用,必須加以整頓,否則倭匪再來,我等無法保境安民,就隻能以死謝罪了”
“軍戶逃散、兵員不足卻不上報,私吞軍田為己用,克扣軍餉、私役軍士,這些東西,真當我都不知道嗎?”
監察本就是按察使司的重點工作,新官上任三把火,本來還沒想好燒哪裏的楊繼宗,麵對此情此景,豈能不火力全開。
“戰死近萬?哼!怕是連一千也沒有”
借亂平賬,自古以來便是官場常用的手段,對於這些世襲的軍中勳貴,打個敗仗無非也就是一頓責罵而已。
戰死的兵員缺口,朝廷還得想法給補上,對他們來說,這又是一個新的發財機會。
將近一個時辰的時間,楊繼宗寫了厚厚的一份奏章,除了事情的大概情況表述,以及一個常規的自請處分之外,大半內容都是對衛所當前弊政的批駁與整飭建議。
“速速送往京師”
…………
北港也是第一時間,就接到了若阿金派人送來的消息。
讀完信的許三爺,一臉不可思議的看著張小白,手中的信紙隨風顫抖。
“嗬~”,張小白無意識地笑了一下,他也不清楚自己到底為何發笑。
是自己心底對‘我大明’的畏懼,還是對‘我大明’如此不堪的恥笑,又或是欽佩日本武士的‘悍勇’,張小白自己心裏都沒有頭緒。
實際上,無論是在大明開海前、後,在張小白的影響下,整個團體都趨向於低調行事,盡量不引起‘我大明’的重視。
畢竟中央高度集權的大明王朝,一旦將注意力集中到自己這個小團體身上,其所能夠聚集、驅動的力量,對他們來講,那就是毀滅性的。
可這次寧波的事情表明,大明王朝或許是一個龐大的巨人,可這個巨人也有其短板。
與連年作戰的北方邊軍不同,承平日久的南方衛所,如今的狀況,與永樂大帝時期相比,還能保有幾分水準,已經是一個值得懷疑的問題。
“日本人這是在打大明皇帝的臉麵”,好一會兒,許三爺的心情才算稍稍平複一些,“帝王一怒,血流千裏……”
“帝王一怒,有時候恐怕也隻是一怒罷了”,張小白搖了搖頭,“但是我們需要做些準備”
“何意?”,許三爺聽不懂了,在他看來,日本朝貢使團禍亂寧波,這種行為不比一般的倭寇作亂。
從性質上來講,這種行為遠比倭寇作亂更為惡劣。
本是表示恭順的朝貢使團,除了正常的商賈買賣之外,對於進獻的貢品,朝廷還會對其給予,遠超貢品價值的豐厚迴賜。
厚往而薄來,要的就是一個臣服與恭順。
如今日本使團不僅是在打臉大明王朝,還將大明王朝的朝貢之策,狠狠地扔到地上,踩了個稀碎。
所謂的‘天朝上邦,萬國來朝’成了一個赤裸裸的笑話。
藩屬之臣?天下共主?自欺欺人罷了。
“其一,日本乃洪武皇帝欽定的‘不征之國’,朝中大臣未必會同意皇帝陛下輕啟戰端,皇帝畢竟初登大寶,能不能掌控朝局還不好說”
“其二,自洪武皇帝起,麵對倭寇侵擾,朝廷最常用的措施……”
“海禁?”,許三爺驚唿道。
“海禁!”
倭匪駕船出海,遁逃而走的消息傳來,如同一記狠狠地耳光,扇在了寧波府一眾官員們的臉上。
“好!好!好!區區不足五百倭寇,在我寧波府內如入無人之境,燒殺搶掠之後,居然還能安然逃離”,按察使楊繼宗五指大張,對著郭濤晃了晃,“郭指揮使,你告訴我,寧波城衛有兵士多少?”
“寧波乃重鎮,城衛兵士六千餘”,郭濤硬著頭皮迴道。
“嗬嗬,六千餘人”,楊繼宗哂然一笑,“當時城內作亂倭匪,還不到兩百人吧?”
郭濤不知道該怎麽迴道,這事確實不好辯駁。
當然,他此刻更是痛罵那些不地道的同僚,倭匪一路向海邊劫掠,他們不出兵截殺就算了,如今倭匪遁逃,他們還借口防備倭匪返殺迴來,各個謹守衛所,就自己在這裏麵對按察使的責問。
看著郭濤默然不語的樣子,楊繼宗也沒再繼續發問,揮了揮手,“如今城中不穩,劉知府那裏人手不足,還有勞指揮使派兵協助巡查,震懾宵小,安撫民心,指揮使且去忙吧。”
楊繼宗目送郭濤離開後,依舊坐在原位,目光看向遠方,心中不知在思慮些什麽。
片刻後,楊繼宗走向書房,“磨墨!”
跟隨在一旁的幕僚,揮手趕走了準備進來侍候的侍女,自行拿起墨條研墨,“大人準備彈劾衛所諸將?”
“寧波乃海防重鎮,外邦朝覲關防所在,今次之事,讓番邦之臣如何看我大明。煌煌大明,天朝上邦,卻被區區幾百倭匪攪得雞飛狗跳,最後居然還讓其安然離去。”,楊繼宗‘啪’的一聲,將筆拍在了剛剛寫了幾個字的奏章上,“奇恥大辱!”
“按我大明軍製,執掌衛所之將都是世襲,彈劾……恐怕難以奏效”
“我又豈能不知”,楊繼宗歎了一口氣,“可你看看,如今衛所成了什麽?寧波衛六千餘人,鎮海衛至少也是五千多人,再加上觀海衛、大嵩衛,以及龍山、定海諸千戶所,至少兩萬餘將士,這還不算巡檢司、烽堠哨所”
“在這重重包圍之下,居然讓幾百倭匪燒殺搶掠後安然離去,要他們有何用!”
“還有,你看看他們送來的戰情通報,幾個衛所加起來,戰死近萬人。就算是殺一萬頭豬,也得把那倭匪累死吧?”
幕僚師爺也不知道該怎麽說了,這些衛所指揮使是把按察使當傻子嗎?
楊繼宗重新鋪開一本奏章,“此事必須讓朝廷知曉,如今衛所已不堪用,必須加以整頓,否則倭匪再來,我等無法保境安民,就隻能以死謝罪了”
“軍戶逃散、兵員不足卻不上報,私吞軍田為己用,克扣軍餉、私役軍士,這些東西,真當我都不知道嗎?”
監察本就是按察使司的重點工作,新官上任三把火,本來還沒想好燒哪裏的楊繼宗,麵對此情此景,豈能不火力全開。
“戰死近萬?哼!怕是連一千也沒有”
借亂平賬,自古以來便是官場常用的手段,對於這些世襲的軍中勳貴,打個敗仗無非也就是一頓責罵而已。
戰死的兵員缺口,朝廷還得想法給補上,對他們來說,這又是一個新的發財機會。
將近一個時辰的時間,楊繼宗寫了厚厚的一份奏章,除了事情的大概情況表述,以及一個常規的自請處分之外,大半內容都是對衛所當前弊政的批駁與整飭建議。
“速速送往京師”
…………
北港也是第一時間,就接到了若阿金派人送來的消息。
讀完信的許三爺,一臉不可思議的看著張小白,手中的信紙隨風顫抖。
“嗬~”,張小白無意識地笑了一下,他也不清楚自己到底為何發笑。
是自己心底對‘我大明’的畏懼,還是對‘我大明’如此不堪的恥笑,又或是欽佩日本武士的‘悍勇’,張小白自己心裏都沒有頭緒。
實際上,無論是在大明開海前、後,在張小白的影響下,整個團體都趨向於低調行事,盡量不引起‘我大明’的重視。
畢竟中央高度集權的大明王朝,一旦將注意力集中到自己這個小團體身上,其所能夠聚集、驅動的力量,對他們來講,那就是毀滅性的。
可這次寧波的事情表明,大明王朝或許是一個龐大的巨人,可這個巨人也有其短板。
與連年作戰的北方邊軍不同,承平日久的南方衛所,如今的狀況,與永樂大帝時期相比,還能保有幾分水準,已經是一個值得懷疑的問題。
“日本人這是在打大明皇帝的臉麵”,好一會兒,許三爺的心情才算稍稍平複一些,“帝王一怒,血流千裏……”
“帝王一怒,有時候恐怕也隻是一怒罷了”,張小白搖了搖頭,“但是我們需要做些準備”
“何意?”,許三爺聽不懂了,在他看來,日本朝貢使團禍亂寧波,這種行為不比一般的倭寇作亂。
從性質上來講,這種行為遠比倭寇作亂更為惡劣。
本是表示恭順的朝貢使團,除了正常的商賈買賣之外,對於進獻的貢品,朝廷還會對其給予,遠超貢品價值的豐厚迴賜。
厚往而薄來,要的就是一個臣服與恭順。
如今日本使團不僅是在打臉大明王朝,還將大明王朝的朝貢之策,狠狠地扔到地上,踩了個稀碎。
所謂的‘天朝上邦,萬國來朝’成了一個赤裸裸的笑話。
藩屬之臣?天下共主?自欺欺人罷了。
“其一,日本乃洪武皇帝欽定的‘不征之國’,朝中大臣未必會同意皇帝陛下輕啟戰端,皇帝畢竟初登大寶,能不能掌控朝局還不好說”
“其二,自洪武皇帝起,麵對倭寇侵擾,朝廷最常用的措施……”
“海禁?”,許三爺驚唿道。
“海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