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大明罵神
大明修道六十年,朕白日飛升 作者:寒廬煮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四月的浙江餘姚,一封書信到達了一個老人手中,他麵容消瘦,顴骨很高,眼神流轉間神氣攝人。
老人打開信紙,一目十行地掃了下去,看到最後不由得撫掌而笑。
他的弟子們也開始變得忙碌,王陽明要出山了!
紫禁城處處落花飛舞,微寒的東風吹斜了文華殿前的海棠。
一縷清新的花香乘著風吹入乾清宮,朱厚熜緩緩吐了一口氣,又拿起金擊子重重敲了眼前的玉磬三下。
“咚咚咚”
他神思內視,隻見丹田處有一個如眼珠般大小的紫色旋渦,紫氣蘊蘊盤旋,紫氣旋轉又帶動著他周身的真氣朝著奇經八脈湧去。
《太平升仙道》,練就人體造化金丹之法,與朱厚熜前世修真有異曲同工之妙,皆是一步一台階,一階一玄妙。
按照他的感覺,此刻他應該處於所謂築基境,但現在的世界缺乏靈氣,“築基”也隻不過讓他擁有了異於常人的腦力和日漸輕盈的身體。
“吱扭”
乾清宮的大門被人推開,黃錦走了進來,先是對著朱厚熜行了一禮,言道:“主上,用膳的時間到了,是否傳膳?”
朱厚熜點點頭,黃錦立刻安排傳膳,他小心翼翼地走到東邊的窗戶旁,將敞開的窗戶給合上了。
朱厚熜起身,拿起了書案前的一本《清靜經》,細細研讀起來。
中華古代的曆史燦若星辰,其中不知湧現了多少傑出的人物。
朱厚熜自從開始修仙之後,就時常翻閱這些前輩高人所遺留的經典著作。
盡管他們大部分都是憑空想象,或者直接就將武功內力等同於仙道修行,可這並不影響他們對道的研究和令人歎為觀止的成就。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朱厚熜之所以進步如此之快,閱讀前人書籍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黃錦侍立在一旁,神色淡漠,可看向朱厚熜的眼神中,卻是止不住的關切。
北京的春天還殘留著冬天的餘韻,盡管已是四月,紫禁城裏依舊有冷意殘留。
朱厚璁卻隻穿了一件內襯一件薄如蟬翼的道袍。
明代士人人人皆備一件道服,因其寬大舒適,穿上之後又顯得自然瀟灑。
可沒有哪一個大明書生會效仿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名士,冷風蕭瑟的天氣裏穿一件薄紗衣。
黃錦看著眼前穿著月牙白道服的青年,長身而立,儀態從容,完全不像一個主宰國家生死的帝王,反倒像是超凡脫俗的謫仙人。
麥福帶著尚膳監的官員進來了,身後是大大小小飯盒。
明朝主持皇帝餐飲的,並不是傳統的禦膳房,也非尚食局,而是光祿司和尚膳監。
光祿司由光祿寺升格而來,主要負責外廷的食物,也就是祭祀和宴會餐飲。
尚膳監,專司皇帝與後宮的飲食,下屬十多個部門,機構齊全。
前期皇帝們崇尚節儉,尚膳監所提供的飲食也偏於清淡質樸,從正德年間開始皇帝的飲食就變得奢侈。
麥福輕輕一拍手,尚膳監的宦官們就將各式餐點蔬果端上側殿的大桌。
原本皇宮裏是沒有這麽大的桌子的,這還是朱厚熜進京之後,為了方便飲食,特意命人打造安置在乾清宮。
黃錦依次拿出銀針測試每道菜,專門試菜的小太監也一個個行動了起來。
首先放在朱厚熜麵前的,是一個翠綠色的玉製食盒,盒蓋上雕飾著菊花瓣的紋樣,盒身也被特意雕成了花瓣狀。
打開食盒,幾節翠綠可愛的竹筍就在湯中生長。
“主上,此為千峰橫翠,新鮮春筍用母雞湯慢慢煨製,再向春筍中灌入雞肉,菜葉封頂,筍葉似山峰,黃湯為江河,故有千峰橫翠之稱。”
朱厚熜臉色一動,夾起了一塊就往嘴裏放,先是雞肉的濃香在舌尖綻開,緊接著是竹筍的甘甜,牙齒咀嚼纖維的暢快。
迴味的是青菜的清爽帶有微微的苦味,卻更加襯托出雞肉的濃香。
“甚好!”
朱厚璁一邊吃著飯,黃錦拿起錦衣衛的密報讀了起來,在吃飯的時候聽匯報是朱厚熜的一個小習慣。
“四月二十日,楊廷和,早朝之後便歸家未曾離開,與其子在書房暢談,迴房睡一個時辰有餘……”
朱元璋設立錦衣衛,一開始就是為了監察百官,直到後來才被曆任皇帝逐漸加大權重,可他的本職工作卻一直沒有被放棄。
朱厚熜又夾了一筷子火腿絲,慢慢嚼了起來,眼中若有所思。
他先前廢除中官製,改派翰林院庶吉士為監察使,並非一時心血來潮,而是之前就早有規劃。
一來分化文臣,二來為接下來的改革埋下伏筆!
黃錦的語速不徐不疾,聲音清冽,讓人聽起來心曠神怡。
“四月二月十日,王瓊,早朝結束之後百匯樓赴宴,期間大罵楊廷和黨同伐異,費宏、蔣冕、毛紀助紂為虐……”
讀到此處,黃錦的聲音都難免有一些不自然的停頓,朱厚熜嘴角忍不住露出一絲笑意。
王瓊,現任兵部尚書,大明“罵神”。
他批評早已離世的三楊,完全不懂國事,痛罵前任首輔李東陽不會做事,對待現任首輔更是時常權臣二字不離口。
當然這個老頭罵人也很有性格,一般人他還看不上,專門就罵那些有名的人。
誰的地位高,他罵誰。
老頭罵起人來也並非毫無根據,他本身非翰林院出身卻是一個實幹的能臣,自然對那些“筆墨書生”不屑一顧。
“這飯菜確實比上次做的可口了。”
朱厚熜慢慢喝下一口鬆茸湯,身心感到了極大的撫慰。
光祿司雖然是為外廷做飯,可手藝卻著實讓人不敢恭維,負責內閣大臣的飯食,可他們寧可從家中帶飯,也不願意吃宮裏的食物。
王瓊更是直言:“遠不如市井小食!”
朱厚熜到了北京,第一個接管的是錦衣衛,第二個整頓的就是光祿司和尚膳監,吃到嘴裏的東西可馬虎不得。
清寧宮裏張太後也在用著糕點,一旁的翠姑正揀著民間的有趣事說著,不時逗得太後會心一笑。
張太後剛結束膳食,馬修就急匆匆趕了進來,他一進來就撲通一聲跪在地上。
“太後娘娘,北邊的那位已經動身了!”
張太後聽聞此言,微微蹙起了眉頭,心中一下子閃過千萬個可能。
皇帝的登基儀式確定在五月,按照常理蔣王妃動身最快也應該是在五月初,怎麽她現在就行動了?
張太後輕輕擺了擺手,馬修會意最後仰著頭瞧了一眼高高的華麗藻井,就躬身退了出去。
張太後輕輕捋了捋頭,歎了口氣:“翠姑,最近先讓我的兩個弟弟安分些,這個節骨眼上可不要鬧出什麽事。”
翠姑彎腰行禮:“奴婢明白。”
她悄無聲息地快步離開清寧宮,向宮外傳遞消息。
與此同時,陸炳大口喘著粗氣,朝著紫禁城的方向飛奔。
老人打開信紙,一目十行地掃了下去,看到最後不由得撫掌而笑。
他的弟子們也開始變得忙碌,王陽明要出山了!
紫禁城處處落花飛舞,微寒的東風吹斜了文華殿前的海棠。
一縷清新的花香乘著風吹入乾清宮,朱厚熜緩緩吐了一口氣,又拿起金擊子重重敲了眼前的玉磬三下。
“咚咚咚”
他神思內視,隻見丹田處有一個如眼珠般大小的紫色旋渦,紫氣蘊蘊盤旋,紫氣旋轉又帶動著他周身的真氣朝著奇經八脈湧去。
《太平升仙道》,練就人體造化金丹之法,與朱厚熜前世修真有異曲同工之妙,皆是一步一台階,一階一玄妙。
按照他的感覺,此刻他應該處於所謂築基境,但現在的世界缺乏靈氣,“築基”也隻不過讓他擁有了異於常人的腦力和日漸輕盈的身體。
“吱扭”
乾清宮的大門被人推開,黃錦走了進來,先是對著朱厚熜行了一禮,言道:“主上,用膳的時間到了,是否傳膳?”
朱厚熜點點頭,黃錦立刻安排傳膳,他小心翼翼地走到東邊的窗戶旁,將敞開的窗戶給合上了。
朱厚熜起身,拿起了書案前的一本《清靜經》,細細研讀起來。
中華古代的曆史燦若星辰,其中不知湧現了多少傑出的人物。
朱厚熜自從開始修仙之後,就時常翻閱這些前輩高人所遺留的經典著作。
盡管他們大部分都是憑空想象,或者直接就將武功內力等同於仙道修行,可這並不影響他們對道的研究和令人歎為觀止的成就。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朱厚熜之所以進步如此之快,閱讀前人書籍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黃錦侍立在一旁,神色淡漠,可看向朱厚熜的眼神中,卻是止不住的關切。
北京的春天還殘留著冬天的餘韻,盡管已是四月,紫禁城裏依舊有冷意殘留。
朱厚璁卻隻穿了一件內襯一件薄如蟬翼的道袍。
明代士人人人皆備一件道服,因其寬大舒適,穿上之後又顯得自然瀟灑。
可沒有哪一個大明書生會效仿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名士,冷風蕭瑟的天氣裏穿一件薄紗衣。
黃錦看著眼前穿著月牙白道服的青年,長身而立,儀態從容,完全不像一個主宰國家生死的帝王,反倒像是超凡脫俗的謫仙人。
麥福帶著尚膳監的官員進來了,身後是大大小小飯盒。
明朝主持皇帝餐飲的,並不是傳統的禦膳房,也非尚食局,而是光祿司和尚膳監。
光祿司由光祿寺升格而來,主要負責外廷的食物,也就是祭祀和宴會餐飲。
尚膳監,專司皇帝與後宮的飲食,下屬十多個部門,機構齊全。
前期皇帝們崇尚節儉,尚膳監所提供的飲食也偏於清淡質樸,從正德年間開始皇帝的飲食就變得奢侈。
麥福輕輕一拍手,尚膳監的宦官們就將各式餐點蔬果端上側殿的大桌。
原本皇宮裏是沒有這麽大的桌子的,這還是朱厚熜進京之後,為了方便飲食,特意命人打造安置在乾清宮。
黃錦依次拿出銀針測試每道菜,專門試菜的小太監也一個個行動了起來。
首先放在朱厚熜麵前的,是一個翠綠色的玉製食盒,盒蓋上雕飾著菊花瓣的紋樣,盒身也被特意雕成了花瓣狀。
打開食盒,幾節翠綠可愛的竹筍就在湯中生長。
“主上,此為千峰橫翠,新鮮春筍用母雞湯慢慢煨製,再向春筍中灌入雞肉,菜葉封頂,筍葉似山峰,黃湯為江河,故有千峰橫翠之稱。”
朱厚熜臉色一動,夾起了一塊就往嘴裏放,先是雞肉的濃香在舌尖綻開,緊接著是竹筍的甘甜,牙齒咀嚼纖維的暢快。
迴味的是青菜的清爽帶有微微的苦味,卻更加襯托出雞肉的濃香。
“甚好!”
朱厚璁一邊吃著飯,黃錦拿起錦衣衛的密報讀了起來,在吃飯的時候聽匯報是朱厚熜的一個小習慣。
“四月二十日,楊廷和,早朝之後便歸家未曾離開,與其子在書房暢談,迴房睡一個時辰有餘……”
朱元璋設立錦衣衛,一開始就是為了監察百官,直到後來才被曆任皇帝逐漸加大權重,可他的本職工作卻一直沒有被放棄。
朱厚熜又夾了一筷子火腿絲,慢慢嚼了起來,眼中若有所思。
他先前廢除中官製,改派翰林院庶吉士為監察使,並非一時心血來潮,而是之前就早有規劃。
一來分化文臣,二來為接下來的改革埋下伏筆!
黃錦的語速不徐不疾,聲音清冽,讓人聽起來心曠神怡。
“四月二月十日,王瓊,早朝結束之後百匯樓赴宴,期間大罵楊廷和黨同伐異,費宏、蔣冕、毛紀助紂為虐……”
讀到此處,黃錦的聲音都難免有一些不自然的停頓,朱厚熜嘴角忍不住露出一絲笑意。
王瓊,現任兵部尚書,大明“罵神”。
他批評早已離世的三楊,完全不懂國事,痛罵前任首輔李東陽不會做事,對待現任首輔更是時常權臣二字不離口。
當然這個老頭罵人也很有性格,一般人他還看不上,專門就罵那些有名的人。
誰的地位高,他罵誰。
老頭罵起人來也並非毫無根據,他本身非翰林院出身卻是一個實幹的能臣,自然對那些“筆墨書生”不屑一顧。
“這飯菜確實比上次做的可口了。”
朱厚熜慢慢喝下一口鬆茸湯,身心感到了極大的撫慰。
光祿司雖然是為外廷做飯,可手藝卻著實讓人不敢恭維,負責內閣大臣的飯食,可他們寧可從家中帶飯,也不願意吃宮裏的食物。
王瓊更是直言:“遠不如市井小食!”
朱厚熜到了北京,第一個接管的是錦衣衛,第二個整頓的就是光祿司和尚膳監,吃到嘴裏的東西可馬虎不得。
清寧宮裏張太後也在用著糕點,一旁的翠姑正揀著民間的有趣事說著,不時逗得太後會心一笑。
張太後剛結束膳食,馬修就急匆匆趕了進來,他一進來就撲通一聲跪在地上。
“太後娘娘,北邊的那位已經動身了!”
張太後聽聞此言,微微蹙起了眉頭,心中一下子閃過千萬個可能。
皇帝的登基儀式確定在五月,按照常理蔣王妃動身最快也應該是在五月初,怎麽她現在就行動了?
張太後輕輕擺了擺手,馬修會意最後仰著頭瞧了一眼高高的華麗藻井,就躬身退了出去。
張太後輕輕捋了捋頭,歎了口氣:“翠姑,最近先讓我的兩個弟弟安分些,這個節骨眼上可不要鬧出什麽事。”
翠姑彎腰行禮:“奴婢明白。”
她悄無聲息地快步離開清寧宮,向宮外傳遞消息。
與此同時,陸炳大口喘著粗氣,朝著紫禁城的方向飛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