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啟門
大明修道六十年,朕白日飛升 作者:寒廬煮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國子監的最南邊有錦衣衛把守,設立了三道關卡,專門用於查驗身份。
眾人沿著之前早就畫好的行道,依次通過關卡,身份被核實清楚才會發放對應的號牌。
但無論前期怎麽宣傳,總有些人抱著僥幸的心理,最終一聲嗚咽之後,錦衣衛架了出去。
太醫院的禦醫也被請到了現場,專門提防有易容術,甚至戴了人皮麵具的人。
重重關卡布置得嚴密,但也僅僅是為了核實身份。
至於如科舉一般搜查小抄,算學考試是不必要的。
這一次的題目都是新出的,甚至好幾道題朱厚熜都親自參與。
麵容英武的陸炳,在心中暗想由他負責看守押運,這試題是萬萬不可能泄露出去。
國子監坐北朝南,與紫禁城相同也有一條中軸線。
中軸線的最南端,也就是國子監的大門——集賢門。
集賢門的東側就是持敬門,與孔廟相通。
此刻集賢門的大門緊閉,王陽明和袁宗皋正站在集賢門的兩側。
他們的下方,是已經按次序排列好的參考人員,大家都在翹首以盼。
巳時,王陽明抬頭望了望天。
彝倫堂外孔子塑像旁,巨大的石刻日冕上,一道影子準確無誤地落在蛇形雕畫上!
“咚咚咚”
集賢門之後的太學門內,分列左右兩側的鍾亭和鼓亭,鍾鼓之聲響徹不絕,好似泰山之巔傳來的長歎,又恰如滾滾黃河的波濤。
王陽明一振袍袖,彎腰朝左側孔廟的方向一揖,隨即就要向大門中央走去。
袁宗皋卻是眉頭一皺,目光不經意地掃向大門外的國子監官員。
司業和監丞神情肅穆正裝在身,身體微微朝大門兩側靠攏。
袁宗皋看出了王陽明的意圖,他這是要以尚書之尊給天下學子啟門!
在這一瞬間他的腦海中思緒萬千,既有對王陽明的佩服,也有對他深深的擔憂。
大明以文取士,文官地位最高,而在規章當中又以六部尚書地位最高。
堂堂大明的戶部尚書,竟然屈尊為學子開門,必然會在士林當中引起軒然大波。
想到此處袁宗皋目光一疑,他大笑幾聲。
“哈哈哈”
“伯安且慢來,老夫厚顏相求,這開門儀式就讓我來吧!”
也不等王陽明反駁,他幾步走到中央,神情鄭重,對著台階下的眾位考生言道。
“諸君,且正衣冠!”
下方眾人聞言,都肅然起敬,紛紛將腰挺直,整理衣冠。
集賢門下的諸多官員也都神情嚴肅,目光炯炯有神地看向前方。
王陽明輕輕搖了搖頭,有些無奈地看向前方的袁宗皋。
而後者,則如老頑童一般迴以一個得意的笑容。
但王陽明卻知道,自今日一事之後,袁宗皋將陷入無法自拔的口誅筆伐之中。
但官場沉浮多年的袁宗皋又怎麽會不知道呢?
他已經體驗過這種千夫所指的感覺,就像寒冬臘月,淅淅瀝瀝的雨水下到身上,從腳底開始渾身變得僵直。
但此時他卻管不上這些,自己都快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了。
別人罵也就罵了,即使在他的墳頭踩上幾腳又何妨?
袁宗皋繼而轉身朝北長身一揖,眾人也紛紛效仿,一時間整個國子監的氛圍都變得十分莊重。
所謂:“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儀式彰顯的是人們共同的追求。
袁宗皋將腰挺得板直,在一眾不可思議的目光中,從容向前走去。
此時,天空一片澄澈,國子監內的半圓形水池流水潺潺。
周圍一片肅靜,隻聽得到袁宗皋的腳步聲,還有一兩下輕聲地咳嗽。
他來到集賢門前,深深地望了一眼門上的牌匾,神色變得堅定,有些枯瘦的雙手搭在紅色的大門上。
明明隻是一個七十歲的瘦小老頭,這一瞬間卻仿佛擁有了撬動天地力量。
兩側的國子監司業和監承也同時用力一推。
“哢”——緊閉著的朱紅大門緩緩打開。
袁宗皋緩緩轉身,對著眾人大笑道:“今日,吾為諸君啟門。”
他頓了頓,聲音略帶沙啞,額頭上自然生出抬頭紋,他高聲道:“希君生羽翼,一化北溟魚。”
說完他看向王陽明,“同去否?”王陽明含笑點頭。
隨著兩人紅色官服飄飄,身後的眾人也魚貫而入。
齊元排在隊伍的中下方,他此時的心情也激動無比,亦如當初的入學禮。
古代重禮,入學禮被視為人生四大禮之一,與成人禮婚禮葬禮並列。
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對於教育的重視,對於知識的尊重。
他甚至感覺,比那個時候還要振奮。
作為早有準備的考生,他當然認得朝廷的禮部尚書。
但正因為知曉對方的身份,他才為老人為他們推門的舉動感到震驚。
明朝時官員的地位很高,平常百姓若無大事,甚至一輩子都見不到縣令,更何況讓堂堂的二品大員為他們開門。
在跨過集賢門門檻的那一刹那,齊元的心都仿佛停了半拍,右腳傳來踏實的落地感,他才如夢方醒。
十多年前他跨過了泮水,十多年後他走進了國子監。
最後離開大門時,他迴望了一眼門上的鬥拱,喃喃自語道:“啟蒙,啟門!”
朱厚熜從彝倫堂向前望去,見到王陽明和袁宗皋聯袂走出,不由撫掌而笑。
看到他們身後神采洋溢的眾多考生,臉上的笑意更甚。
他指著高高的集賢門笑道:“朕要為天下學子開道門!”
集賢門和太學門之間有一個巨大的院落,禮部的官吏早就在此等候,舉行算學考試的初試。
整整齊齊的柏木桌,井然有序地排列在院落中央,每張桌子前都有一名考官在等候。
齊元按著早就領到的號碼牌,來到最左側背陰的一張方桌。
而考核他的,正是新上任的禮部右侍郎方獻夫。
眾位考官清一色地著一身青色行衣,頭戴方巾,手中拿著一遝藍色的紙簿。
考官們沒有落座,而是和考生一般站立在方桌兩側。
齊元走至近前,雙方互相一揖。
眾人沿著之前早就畫好的行道,依次通過關卡,身份被核實清楚才會發放對應的號牌。
但無論前期怎麽宣傳,總有些人抱著僥幸的心理,最終一聲嗚咽之後,錦衣衛架了出去。
太醫院的禦醫也被請到了現場,專門提防有易容術,甚至戴了人皮麵具的人。
重重關卡布置得嚴密,但也僅僅是為了核實身份。
至於如科舉一般搜查小抄,算學考試是不必要的。
這一次的題目都是新出的,甚至好幾道題朱厚熜都親自參與。
麵容英武的陸炳,在心中暗想由他負責看守押運,這試題是萬萬不可能泄露出去。
國子監坐北朝南,與紫禁城相同也有一條中軸線。
中軸線的最南端,也就是國子監的大門——集賢門。
集賢門的東側就是持敬門,與孔廟相通。
此刻集賢門的大門緊閉,王陽明和袁宗皋正站在集賢門的兩側。
他們的下方,是已經按次序排列好的參考人員,大家都在翹首以盼。
巳時,王陽明抬頭望了望天。
彝倫堂外孔子塑像旁,巨大的石刻日冕上,一道影子準確無誤地落在蛇形雕畫上!
“咚咚咚”
集賢門之後的太學門內,分列左右兩側的鍾亭和鼓亭,鍾鼓之聲響徹不絕,好似泰山之巔傳來的長歎,又恰如滾滾黃河的波濤。
王陽明一振袍袖,彎腰朝左側孔廟的方向一揖,隨即就要向大門中央走去。
袁宗皋卻是眉頭一皺,目光不經意地掃向大門外的國子監官員。
司業和監丞神情肅穆正裝在身,身體微微朝大門兩側靠攏。
袁宗皋看出了王陽明的意圖,他這是要以尚書之尊給天下學子啟門!
在這一瞬間他的腦海中思緒萬千,既有對王陽明的佩服,也有對他深深的擔憂。
大明以文取士,文官地位最高,而在規章當中又以六部尚書地位最高。
堂堂大明的戶部尚書,竟然屈尊為學子開門,必然會在士林當中引起軒然大波。
想到此處袁宗皋目光一疑,他大笑幾聲。
“哈哈哈”
“伯安且慢來,老夫厚顏相求,這開門儀式就讓我來吧!”
也不等王陽明反駁,他幾步走到中央,神情鄭重,對著台階下的眾位考生言道。
“諸君,且正衣冠!”
下方眾人聞言,都肅然起敬,紛紛將腰挺直,整理衣冠。
集賢門下的諸多官員也都神情嚴肅,目光炯炯有神地看向前方。
王陽明輕輕搖了搖頭,有些無奈地看向前方的袁宗皋。
而後者,則如老頑童一般迴以一個得意的笑容。
但王陽明卻知道,自今日一事之後,袁宗皋將陷入無法自拔的口誅筆伐之中。
但官場沉浮多年的袁宗皋又怎麽會不知道呢?
他已經體驗過這種千夫所指的感覺,就像寒冬臘月,淅淅瀝瀝的雨水下到身上,從腳底開始渾身變得僵直。
但此時他卻管不上這些,自己都快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了。
別人罵也就罵了,即使在他的墳頭踩上幾腳又何妨?
袁宗皋繼而轉身朝北長身一揖,眾人也紛紛效仿,一時間整個國子監的氛圍都變得十分莊重。
所謂:“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儀式彰顯的是人們共同的追求。
袁宗皋將腰挺得板直,在一眾不可思議的目光中,從容向前走去。
此時,天空一片澄澈,國子監內的半圓形水池流水潺潺。
周圍一片肅靜,隻聽得到袁宗皋的腳步聲,還有一兩下輕聲地咳嗽。
他來到集賢門前,深深地望了一眼門上的牌匾,神色變得堅定,有些枯瘦的雙手搭在紅色的大門上。
明明隻是一個七十歲的瘦小老頭,這一瞬間卻仿佛擁有了撬動天地力量。
兩側的國子監司業和監承也同時用力一推。
“哢”——緊閉著的朱紅大門緩緩打開。
袁宗皋緩緩轉身,對著眾人大笑道:“今日,吾為諸君啟門。”
他頓了頓,聲音略帶沙啞,額頭上自然生出抬頭紋,他高聲道:“希君生羽翼,一化北溟魚。”
說完他看向王陽明,“同去否?”王陽明含笑點頭。
隨著兩人紅色官服飄飄,身後的眾人也魚貫而入。
齊元排在隊伍的中下方,他此時的心情也激動無比,亦如當初的入學禮。
古代重禮,入學禮被視為人生四大禮之一,與成人禮婚禮葬禮並列。
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對於教育的重視,對於知識的尊重。
他甚至感覺,比那個時候還要振奮。
作為早有準備的考生,他當然認得朝廷的禮部尚書。
但正因為知曉對方的身份,他才為老人為他們推門的舉動感到震驚。
明朝時官員的地位很高,平常百姓若無大事,甚至一輩子都見不到縣令,更何況讓堂堂的二品大員為他們開門。
在跨過集賢門門檻的那一刹那,齊元的心都仿佛停了半拍,右腳傳來踏實的落地感,他才如夢方醒。
十多年前他跨過了泮水,十多年後他走進了國子監。
最後離開大門時,他迴望了一眼門上的鬥拱,喃喃自語道:“啟蒙,啟門!”
朱厚熜從彝倫堂向前望去,見到王陽明和袁宗皋聯袂走出,不由撫掌而笑。
看到他們身後神采洋溢的眾多考生,臉上的笑意更甚。
他指著高高的集賢門笑道:“朕要為天下學子開道門!”
集賢門和太學門之間有一個巨大的院落,禮部的官吏早就在此等候,舉行算學考試的初試。
整整齊齊的柏木桌,井然有序地排列在院落中央,每張桌子前都有一名考官在等候。
齊元按著早就領到的號碼牌,來到最左側背陰的一張方桌。
而考核他的,正是新上任的禮部右侍郎方獻夫。
眾位考官清一色地著一身青色行衣,頭戴方巾,手中拿著一遝藍色的紙簿。
考官們沒有落座,而是和考生一般站立在方桌兩側。
齊元走至近前,雙方互相一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