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禮樂
大明修道六十年,朕白日飛升 作者:寒廬煮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離開司禮監之後,朱厚熜又去了西苑一趟,視察了天工院,又聽了聽修禮的進度,最後臨近日暮來到了太廟。
“麥大伴,一切材料都準備好了?”
朱厚熜一邊目光朝四周掃視,一邊問道。
“五色土、金絲楠木、黃金、白銀,黃銅都已經按照主上的吩咐運達了側殿。”
朱厚熜微微點頭,繼而問道:“那些古物呢?”
“秦朝的銅權、銅升,也都擺放到了側殿。”
談話間,二人就來到了太廟旁邊浮翠流丹的側殿,朱厚熜走上前去,徑直將門推開。
他一甩龍袍就走了進去,麥褔則站在門口神情肅穆仿若雕像。
剛走進側殿,朱厚熜的目光就被桌案銅權所書的文字牢牢吸引。
他神色一正,輕聲念誦道:
“廿六年,皇帝盡並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法度量”
“法度量”
“法度量!”
他的聲音自然地提高了幾分,語氣中不經意流露出自豪之感。
始皇帝,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
或許是類似的偉業太多,對於度量衡的統一,國人並沒有深切的感受。
以至於大多數人都忘記,統一度量衡並不是封建時代的必然產物。
準確地來說,這樣的東西出現在民主共和時期更為合理。
在幾千年前的秦朝,縱橫千裏的廣大土地上已經擁有了統一的計量方式。
而在歐洲,幾百年後大革命攻占法國巴士底監獄的歐洲,度量衡依舊一片混亂!
路易十六也曾經有遠見地想要下令統一度量衡,卻還沒有看到成果,就被自己設計的斷頭台砍了頭!
可見,並不是所有的君主的命令,都能成為世俗的規範。
朱厚熜的目光看向一旁堆疊著的材料,眼中浮現湛湛精光,他沉聲道:“天下歸於一統,度量亦然。”
隨著他的目光移動,一聲輕叱之後,五色土、黃金、白銀…
各種珍稀的材料,都懸在半空,閃爍著神秘的光芒。
朱厚熜龍袍一揮,“融!”
金口玉言,萬法相隨,天地相應!
各種材料開始緩緩變成流動的狀態,此刻側殿內光影變換,在明暗的交替之間材料的蛻變已經悄然完成。
“咚!”
一聲厚重悠長的聲音,逐漸向遠處傳去。
麥福身子緊繃,但下一秒意識到,這聲音是從自己的後方傳來,戒備的心也就放下了。
沒錯,朱厚熜在鑄鍾。
鑄度量之鍾!
華夏統一度量衡的進程,放在全世界來看,都充滿著一種純粹和高雅!
中國人最早統一的度量—音律!
以音律,來規定體積,長度,質量和曆法,這是何等的浪漫,是何等的智慧。
要統一度量衡,首先要確定一個基準單位。
在如今,我們所選用的是長度單位米。
再通過長度來推算麵積,體積,質量,時間等單位。
1857年,也是在法國。
世界二十多個國家共同規定,米是南極到北極穿過巴黎經線的2000萬分之一。
不同於統治者相關的計量,這是屬於自然地計量,客觀穩定地計量。
朱厚熜一臉欣然地看著眼前一字排開的黃鍾,情不自禁將手向前探去,摸了摸那凹凸的鍾麵。
《漢書》記載“本起於黃鍾之鍾”
黃鍾就是定音的工具
所謂黃鍾就是大且勻稱的竹管,古人在其中裝滿一種叫秬黍的穀粒,而能夠裝滿1200穀粒的空間,就被叫做一合。
一合等於一升,十升等於一鬥,十鬥等於一斛。
而1200顆秬黍,的重量被定為12銖,一兩就是24銖。
“兩”,可以被理解成十二律的2倍。
“一兩二十四銖,一年二十四節氣。”他輕聲讚歎道。
朱厚熜懸浮著的五色流沙,這東西將充當穀粒的作用,裝滿黃鍾的重量就是一兩!
由於天然生長的竹子空間大小不一,穀粒的質量也不一,計量上就會存在誤差。
接下來大明發展的道路,卻需要精確更精確地度量。
眼下確定一個足夠準確的標準,勢在必行!
他抓了一把五色沙,感受沙土從指縫流過的感覺。
還有每一粒沙上大道的痕跡!
肉眼可見,剛剛才迴升了一些的大明氣運海,又迴降大概一個指甲蓋那麽高的水麵。
但朱厚熜卻並不心疼,反而認為花費的氣運很值得。
“如今黃鍾,也算得上天地的標準了!”他喃喃自語道。
黃鍾和五色沙上凝聚了一小部分大道的規則,仿若天生一般。
他信手一招,一尺長的朱紫色鍾杵落入手中。
隨著他心念一動,黃鍾自行懸於一丈長的金銀框中,五色沙也仿若流水一般,落進了一旁的銅盞內。
“咚”
一聲更悠長,更厚重的聲音,在碰撞間激蕩,最終從太廟向四周遠遠傳去。
太廟從百年前就未曾熄滅的燭火,微不可見的顫動了幾分。
大殿前祭祀的煙霧,不斷變化著形狀,最後筆直成一豎的形狀直插天際。
朱厚熜握著鍾杵,一時感慨無限。
於一個國家而言,統一度量衡,是讓四海歸於一統,中央的標準推行全國。
昆侖山的一根竹子,影響了華夏幾千年。
現如今,大明黃鍾也將深刻改變這個世界。
他已經決定,在改元之後,新禮推行之際,使用重新定義的度量!
禮法與度量一起推行。
中華是禮儀之邦,更是禮樂之邦!
但眼下,也隻能讓這東西在太廟陪著祖宗了。
“吱—”
側殿的大門被緩緩關上,太陽的最後一縷餘暉奔向了萬歲山的懷抱。
是夜,張璁挑燈夜讀。
他為下一次廷問而準備的資料,已經在桌子旁壘了厚厚的一層。
張璁下意識地想在左邊抽一張宣紙,卻不小心撲了空,一下子失重壓在了桌上。
燈花隨著桌子的輕顫,飄落在了墨字上。
“唉,從古至今改良者多,而開創者少”他一聲長歎,將身子坐正。
他的眼睛亮得出奇,“我將成為少數幾人之一”
“好哇,實在是好啊,當浮人生一大白!”
他捧起黃酒一飲而盡,幾滴酒液灑落,沾濕了宣紙上的字跡—
改聖號!
“麥大伴,一切材料都準備好了?”
朱厚熜一邊目光朝四周掃視,一邊問道。
“五色土、金絲楠木、黃金、白銀,黃銅都已經按照主上的吩咐運達了側殿。”
朱厚熜微微點頭,繼而問道:“那些古物呢?”
“秦朝的銅權、銅升,也都擺放到了側殿。”
談話間,二人就來到了太廟旁邊浮翠流丹的側殿,朱厚熜走上前去,徑直將門推開。
他一甩龍袍就走了進去,麥褔則站在門口神情肅穆仿若雕像。
剛走進側殿,朱厚熜的目光就被桌案銅權所書的文字牢牢吸引。
他神色一正,輕聲念誦道:
“廿六年,皇帝盡並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法度量”
“法度量”
“法度量!”
他的聲音自然地提高了幾分,語氣中不經意流露出自豪之感。
始皇帝,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
或許是類似的偉業太多,對於度量衡的統一,國人並沒有深切的感受。
以至於大多數人都忘記,統一度量衡並不是封建時代的必然產物。
準確地來說,這樣的東西出現在民主共和時期更為合理。
在幾千年前的秦朝,縱橫千裏的廣大土地上已經擁有了統一的計量方式。
而在歐洲,幾百年後大革命攻占法國巴士底監獄的歐洲,度量衡依舊一片混亂!
路易十六也曾經有遠見地想要下令統一度量衡,卻還沒有看到成果,就被自己設計的斷頭台砍了頭!
可見,並不是所有的君主的命令,都能成為世俗的規範。
朱厚熜的目光看向一旁堆疊著的材料,眼中浮現湛湛精光,他沉聲道:“天下歸於一統,度量亦然。”
隨著他的目光移動,一聲輕叱之後,五色土、黃金、白銀…
各種珍稀的材料,都懸在半空,閃爍著神秘的光芒。
朱厚熜龍袍一揮,“融!”
金口玉言,萬法相隨,天地相應!
各種材料開始緩緩變成流動的狀態,此刻側殿內光影變換,在明暗的交替之間材料的蛻變已經悄然完成。
“咚!”
一聲厚重悠長的聲音,逐漸向遠處傳去。
麥福身子緊繃,但下一秒意識到,這聲音是從自己的後方傳來,戒備的心也就放下了。
沒錯,朱厚熜在鑄鍾。
鑄度量之鍾!
華夏統一度量衡的進程,放在全世界來看,都充滿著一種純粹和高雅!
中國人最早統一的度量—音律!
以音律,來規定體積,長度,質量和曆法,這是何等的浪漫,是何等的智慧。
要統一度量衡,首先要確定一個基準單位。
在如今,我們所選用的是長度單位米。
再通過長度來推算麵積,體積,質量,時間等單位。
1857年,也是在法國。
世界二十多個國家共同規定,米是南極到北極穿過巴黎經線的2000萬分之一。
不同於統治者相關的計量,這是屬於自然地計量,客觀穩定地計量。
朱厚熜一臉欣然地看著眼前一字排開的黃鍾,情不自禁將手向前探去,摸了摸那凹凸的鍾麵。
《漢書》記載“本起於黃鍾之鍾”
黃鍾就是定音的工具
所謂黃鍾就是大且勻稱的竹管,古人在其中裝滿一種叫秬黍的穀粒,而能夠裝滿1200穀粒的空間,就被叫做一合。
一合等於一升,十升等於一鬥,十鬥等於一斛。
而1200顆秬黍,的重量被定為12銖,一兩就是24銖。
“兩”,可以被理解成十二律的2倍。
“一兩二十四銖,一年二十四節氣。”他輕聲讚歎道。
朱厚熜懸浮著的五色流沙,這東西將充當穀粒的作用,裝滿黃鍾的重量就是一兩!
由於天然生長的竹子空間大小不一,穀粒的質量也不一,計量上就會存在誤差。
接下來大明發展的道路,卻需要精確更精確地度量。
眼下確定一個足夠準確的標準,勢在必行!
他抓了一把五色沙,感受沙土從指縫流過的感覺。
還有每一粒沙上大道的痕跡!
肉眼可見,剛剛才迴升了一些的大明氣運海,又迴降大概一個指甲蓋那麽高的水麵。
但朱厚熜卻並不心疼,反而認為花費的氣運很值得。
“如今黃鍾,也算得上天地的標準了!”他喃喃自語道。
黃鍾和五色沙上凝聚了一小部分大道的規則,仿若天生一般。
他信手一招,一尺長的朱紫色鍾杵落入手中。
隨著他心念一動,黃鍾自行懸於一丈長的金銀框中,五色沙也仿若流水一般,落進了一旁的銅盞內。
“咚”
一聲更悠長,更厚重的聲音,在碰撞間激蕩,最終從太廟向四周遠遠傳去。
太廟從百年前就未曾熄滅的燭火,微不可見的顫動了幾分。
大殿前祭祀的煙霧,不斷變化著形狀,最後筆直成一豎的形狀直插天際。
朱厚熜握著鍾杵,一時感慨無限。
於一個國家而言,統一度量衡,是讓四海歸於一統,中央的標準推行全國。
昆侖山的一根竹子,影響了華夏幾千年。
現如今,大明黃鍾也將深刻改變這個世界。
他已經決定,在改元之後,新禮推行之際,使用重新定義的度量!
禮法與度量一起推行。
中華是禮儀之邦,更是禮樂之邦!
但眼下,也隻能讓這東西在太廟陪著祖宗了。
“吱—”
側殿的大門被緩緩關上,太陽的最後一縷餘暉奔向了萬歲山的懷抱。
是夜,張璁挑燈夜讀。
他為下一次廷問而準備的資料,已經在桌子旁壘了厚厚的一層。
張璁下意識地想在左邊抽一張宣紙,卻不小心撲了空,一下子失重壓在了桌上。
燈花隨著桌子的輕顫,飄落在了墨字上。
“唉,從古至今改良者多,而開創者少”他一聲長歎,將身子坐正。
他的眼睛亮得出奇,“我將成為少數幾人之一”
“好哇,實在是好啊,當浮人生一大白!”
他捧起黃酒一飲而盡,幾滴酒液灑落,沾濕了宣紙上的字跡—
改聖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