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推書官
大明修道六十年,朕白日飛升 作者:寒廬煮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田鋒踏進東殿就朝著朱厚熜的方向拱手一禮。
“陛下”
他抬頭,下意識愣了一下。
正對著他的牆壁上,掛滿了大大小小的輿圖。
中央的輿圖,所畫的正好是大元的疆域!
朱厚熜穿了一件四團龍袍,負袖立於輿圖之前。
他緩緩轉過身,頭上插著的翠玉簪,迎著光影閃爍了一下。
“田愛卿,推書一事如何了?”朱厚熜問道。
他先前已經去過文淵閣,觀察了一番《永樂大典》上的氣運團。
氣運之色明黃璀璨,且變得更加濃鬱。
朱厚熜粗略估計了一下,比起之前大小應該增長了一半。
這說明,將永樂大典推廣出去的工作已經卓有成效了。
而現在他找來田鋒詢問,是想要知道具體的過程。
在他的印象中田鋒擔任通政史一直是個老好人的性格,在通政使司也一直幹得不溫不火。
而現在短短幾月的工夫,這氣運增長如此迅速,想來他的手段也是不俗。
“陛下傳下旨意之後,臣一刻不敢耽擱,同張尚書一起組織人手花了三天的時間篩選書籍,又尋找各種辦法進行推廣。”
他頓了頓,語氣中多出了一絲不易察覺的自得。
“《邸報》《農書》,甚至是畫本,隻要百姓能看得到字的地方,臣擔保就會有大大典的痕跡。”
他抬手恭維道:“托陛下洪福,新型的印刷技術和造紙技術出現,才能使臣的構想成為現實。”
朱厚熜笑了笑,問道:“恐怕田愛卿的方法不止於此吧。”
田鋒身子稍正,抬手又是一禮,隻是臉上的神情多出了幾許不自然。
他幹笑道“不瞞陛下,臣還命人將農書的內容編成了戲曲和評書到各方進行宣講。”
“哦”朱厚熜臉上多出了幾分意外之色。
能想到通過民間廣為流傳的戲曲評書宣傳農業技術,這田鋒倒也算得上一個人才。
明朝時的小說極為發達,戲曲也處於一個井噴的狀態,民間文人雅客參與創作的不少。
但高居廟堂之上的朝廷大員,卻極少有看得上這東西的人。
想到此處,朱厚熜不由誇讚道:“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田愛卿初心不改啊!”
他幾步來到紫檀桌案前,拿起了一幅小畫。
畫的是一張秋月圖。
秋意正濃,圓月懸翠峰。
清風徐來,碧潭水波不興。
“這畫,朕就贈予田愛卿!”
田鋒雙手將畫接過,臉上難掩喜色,“臣,謝陛下賜畫。”
“好了,這畫你收了,朕還有一事要讓你辦。”
朱厚熜沉聲道:“你借助戲曲書籍傳播農書內容確實功效非凡,但要讓大明百姓知道具體的方法,甚至將之用於耕作就有些難。”
“陛下的意思是……”田鋒試探性地問道。
田鋒在接到推廣永樂大典任務的時候,就經過一番思考。
他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把推書當成一項任務,具體落實到每一個下方的官衙。
可…
可他田鋒辦不到。
通政使司,掌內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訴之件。
俗稱“銀台”,相當於現在國家信訪局的功能。
而從建國之初發展到現在,老百姓能發到通政使司的信件越來越少,百官的奏折卻越來越多。
雖說他身為通政使是正三品的大員,能夠參與國家大政、大獄和推舉文武大臣的機要大事。
但,論實際權力他頂多和六部的一個侍郎齊平。
照田鋒自己的話講,這職位的含權量不高,但要負的責任卻很大。
將某一項任務變成地方官員的政績,田鋒相信隻要自己敢提這樣的建議,官員們的唾沫能把他淹死。
“朕提議在各布政史司設置推書官一職,主管各地推廣永樂大典。”
“嗯”田鋒情不自禁地咽了一口吐沫。
改變地方政府的官職格局,直接增添了一個新的職位,陛下這是要……
“田愛卿,你認為如何?”
朱厚熜想的卻是要提前布局,一為後續的其他東西推廣埋下伏筆,二為將來官製改革進行試驗。
推書官有了,那接下來推禮官,推農官,不都可以有了嗎?
田鋒趕忙應道:“陛下所想,是臣想做卻不敢做的。”
接下來,他發揮了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不著痕跡地對朱厚熜大誇特誇。
後者,神色卻依舊淡漠無比。
田鋒抬眼悄悄看了看這位陛下,天子姿儀不似凡人,舉手投足間更是散發出一種凜然的威勢。
“你的心意,朕已經知道,好好籌備推書官,推書官以後要掛靠在你們通政使司。”
“啊!”
田鋒一時沒有反應過來,疑惑寫滿了一張臉。
朱厚熜緊接著又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田愛卿,你不覺得通政使司有些太小了嗎?”
“太小了?”田鋒喃喃自語。
很快,一點靈感在心中迸發。
他的臉上出現了一股熱切的神情,眉毛向上高高揚起,臉上的褶子也自然地展開了許多。
“臣一定盡心籌辦此事。”
“好,那你就去吧。”
朱厚熜揮手示意,田鋒緩步退出了乾清宮。
望向前方已經批閱完的奏章,朱厚熜想了想便喚來麥福,讓他去宣錦衣衛指揮使劉衛。
他自己則立身於案前,信筆在桌上塗畫。
文官勢力、武將、勳貴、白蓮教、外族…
如今朝廷最大的事就是禮爭,而圍繞這件事,各方勢力都有不同的態度,或支持或反對。
有人想隔岸觀火,有人想漁翁得利,還有人已經下場。
朱厚熜輕語:“武將勳貴對此不置可否,但與文官互相牽連,也會持反對的態度。”
“異族和白蓮教希望見到大明紛爭不斷,會在兩邊互相反跳,但最後也一定會反對朕。”
朱厚熜又在紙上畫了幾個圓圈,眼神中閃爍著光芒。
“文官是既得利益者,大部分人又都是理學擁躉,對新禮極為排斥。”
他沉思片刻,又在文官二字上畫出了幾個分支。
部分並不能代表整體,沉默的依舊是大多數。
而他所需要的,就是喚醒這沉默的人!
楊廷和說得沒有錯,沒有改變世界的力量,就不要妄想推翻現有的格局。
但他似乎看錯了一點,他所要麵對的並不是實力孱弱的少年天子。
而是一個能掀翻棋局的人。
朱厚熜大筆一揮,剛勁有力般在紙上寫道。
“朕即大勢”
筆鋒與宣紙摩擦,所有的名字都被一道血紅的橫線攔腰斬斷。
“陛下”
他抬頭,下意識愣了一下。
正對著他的牆壁上,掛滿了大大小小的輿圖。
中央的輿圖,所畫的正好是大元的疆域!
朱厚熜穿了一件四團龍袍,負袖立於輿圖之前。
他緩緩轉過身,頭上插著的翠玉簪,迎著光影閃爍了一下。
“田愛卿,推書一事如何了?”朱厚熜問道。
他先前已經去過文淵閣,觀察了一番《永樂大典》上的氣運團。
氣運之色明黃璀璨,且變得更加濃鬱。
朱厚熜粗略估計了一下,比起之前大小應該增長了一半。
這說明,將永樂大典推廣出去的工作已經卓有成效了。
而現在他找來田鋒詢問,是想要知道具體的過程。
在他的印象中田鋒擔任通政史一直是個老好人的性格,在通政使司也一直幹得不溫不火。
而現在短短幾月的工夫,這氣運增長如此迅速,想來他的手段也是不俗。
“陛下傳下旨意之後,臣一刻不敢耽擱,同張尚書一起組織人手花了三天的時間篩選書籍,又尋找各種辦法進行推廣。”
他頓了頓,語氣中多出了一絲不易察覺的自得。
“《邸報》《農書》,甚至是畫本,隻要百姓能看得到字的地方,臣擔保就會有大大典的痕跡。”
他抬手恭維道:“托陛下洪福,新型的印刷技術和造紙技術出現,才能使臣的構想成為現實。”
朱厚熜笑了笑,問道:“恐怕田愛卿的方法不止於此吧。”
田鋒身子稍正,抬手又是一禮,隻是臉上的神情多出了幾許不自然。
他幹笑道“不瞞陛下,臣還命人將農書的內容編成了戲曲和評書到各方進行宣講。”
“哦”朱厚熜臉上多出了幾分意外之色。
能想到通過民間廣為流傳的戲曲評書宣傳農業技術,這田鋒倒也算得上一個人才。
明朝時的小說極為發達,戲曲也處於一個井噴的狀態,民間文人雅客參與創作的不少。
但高居廟堂之上的朝廷大員,卻極少有看得上這東西的人。
想到此處,朱厚熜不由誇讚道:“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田愛卿初心不改啊!”
他幾步來到紫檀桌案前,拿起了一幅小畫。
畫的是一張秋月圖。
秋意正濃,圓月懸翠峰。
清風徐來,碧潭水波不興。
“這畫,朕就贈予田愛卿!”
田鋒雙手將畫接過,臉上難掩喜色,“臣,謝陛下賜畫。”
“好了,這畫你收了,朕還有一事要讓你辦。”
朱厚熜沉聲道:“你借助戲曲書籍傳播農書內容確實功效非凡,但要讓大明百姓知道具體的方法,甚至將之用於耕作就有些難。”
“陛下的意思是……”田鋒試探性地問道。
田鋒在接到推廣永樂大典任務的時候,就經過一番思考。
他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把推書當成一項任務,具體落實到每一個下方的官衙。
可…
可他田鋒辦不到。
通政使司,掌內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訴之件。
俗稱“銀台”,相當於現在國家信訪局的功能。
而從建國之初發展到現在,老百姓能發到通政使司的信件越來越少,百官的奏折卻越來越多。
雖說他身為通政使是正三品的大員,能夠參與國家大政、大獄和推舉文武大臣的機要大事。
但,論實際權力他頂多和六部的一個侍郎齊平。
照田鋒自己的話講,這職位的含權量不高,但要負的責任卻很大。
將某一項任務變成地方官員的政績,田鋒相信隻要自己敢提這樣的建議,官員們的唾沫能把他淹死。
“朕提議在各布政史司設置推書官一職,主管各地推廣永樂大典。”
“嗯”田鋒情不自禁地咽了一口吐沫。
改變地方政府的官職格局,直接增添了一個新的職位,陛下這是要……
“田愛卿,你認為如何?”
朱厚熜想的卻是要提前布局,一為後續的其他東西推廣埋下伏筆,二為將來官製改革進行試驗。
推書官有了,那接下來推禮官,推農官,不都可以有了嗎?
田鋒趕忙應道:“陛下所想,是臣想做卻不敢做的。”
接下來,他發揮了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不著痕跡地對朱厚熜大誇特誇。
後者,神色卻依舊淡漠無比。
田鋒抬眼悄悄看了看這位陛下,天子姿儀不似凡人,舉手投足間更是散發出一種凜然的威勢。
“你的心意,朕已經知道,好好籌備推書官,推書官以後要掛靠在你們通政使司。”
“啊!”
田鋒一時沒有反應過來,疑惑寫滿了一張臉。
朱厚熜緊接著又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田愛卿,你不覺得通政使司有些太小了嗎?”
“太小了?”田鋒喃喃自語。
很快,一點靈感在心中迸發。
他的臉上出現了一股熱切的神情,眉毛向上高高揚起,臉上的褶子也自然地展開了許多。
“臣一定盡心籌辦此事。”
“好,那你就去吧。”
朱厚熜揮手示意,田鋒緩步退出了乾清宮。
望向前方已經批閱完的奏章,朱厚熜想了想便喚來麥福,讓他去宣錦衣衛指揮使劉衛。
他自己則立身於案前,信筆在桌上塗畫。
文官勢力、武將、勳貴、白蓮教、外族…
如今朝廷最大的事就是禮爭,而圍繞這件事,各方勢力都有不同的態度,或支持或反對。
有人想隔岸觀火,有人想漁翁得利,還有人已經下場。
朱厚熜輕語:“武將勳貴對此不置可否,但與文官互相牽連,也會持反對的態度。”
“異族和白蓮教希望見到大明紛爭不斷,會在兩邊互相反跳,但最後也一定會反對朕。”
朱厚熜又在紙上畫了幾個圓圈,眼神中閃爍著光芒。
“文官是既得利益者,大部分人又都是理學擁躉,對新禮極為排斥。”
他沉思片刻,又在文官二字上畫出了幾個分支。
部分並不能代表整體,沉默的依舊是大多數。
而他所需要的,就是喚醒這沉默的人!
楊廷和說得沒有錯,沒有改變世界的力量,就不要妄想推翻現有的格局。
但他似乎看錯了一點,他所要麵對的並不是實力孱弱的少年天子。
而是一個能掀翻棋局的人。
朱厚熜大筆一揮,剛勁有力般在紙上寫道。
“朕即大勢”
筆鋒與宣紙摩擦,所有的名字都被一道血紅的橫線攔腰斬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