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何以為人
大明修道六十年,朕白日飛升 作者:寒廬煮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眾人神色各異。
國子監大論,不光有心學和理學大儒講道,還有當朝大員論學。
早晨是心學的專場,下午才到理學開講。
國子監中央早早搭好了廊台,眾人默契地提前到場聽講,楊廷和眼睛微眯,捧起茶盞輕抿了一口。
費宏雖然神情嚴肅,但腳卻擺得極為舒展。
“這個問題不好答”毛紀輕聲歎道:“知行合一難!常人皆以知為知,行為行,王陽明卻說知行一體,其中真意難解!”
蔣冕後背靠在四角官帽椅上,笑了笑,“自陸象山之後,心學雖然式微卻偶有人才,時至今日,也有不少驚才絕豔的人物”
楊廷和抬起頭,“鵝湖之會沒有論出對錯,如今也難分是非,說到底是各家展示實力!”
話音剛落。
人群中一長須的清瘦文士登台,他先是對王陽明拱手一禮,隨即笑道:“這個問題,就由我來替先生迴答吧”
“這人是今年新上任的禦史聶豹吧?”費宏突然開口。
毛紀點點頭,“他是正德十二年的進士,後來到華亭縣擔任知縣,今年年初陛下調任各地官員入京,他因為政績卓著被提拔為禦史。”
“聶豹曾經向心學大儒劉霖求學後來又拜師嚴嵩,此人推崇陽明心學,但今日卻是第一次親眼見王陽明。”
蔣冕故作無意地提起。
楊廷和立刻便問道:“嚴嵩午後會來開講嗎?”
“他妻子舊疾複發,需要他在家照顧,因故不能到場”費宏說著,眼神冷了幾分。
嚴嵩現在風頭正盛,對江南士子的影響力也是與日俱增。
現在不來,顯然是不想節外生枝。
“是真病還是假病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歸屬於理學。”楊廷和淡淡道。
聶豹朗聲道:“先生所言的知,並非口頭承認,理論認同的知,諸位可認同?”
王陽明臉色欣然,微微點頭。
下方眾人有人一頭霧水,有人若有所思,還有人抓耳撓腮。
發問之人,仍然暗自不不屑,又一個故有玄虛的人。
王陽明那話裏的意思不是很明確嗎?
為什麽知行合一?
因為知道了就會去做呀
知而不為,非真知也。
你看是不是在耍流氓,讓人越想越生氣。
如此理論,就仿佛拿一個裝滿銀票的陶罐,來論證陶罐本身就很值錢。
“如好好色,如惡惡臭。”他高吟道。
他的聲音隨著風在國子監內迴蕩,如洪鍾大呂,似當頭棒喝。
“知痛、知饑、知寒、知熱,知是直接體悟上的認知。”
“如在五穀輪迴之所,即使是鼻子生病的人也“知道”“這裏”“應該”很臭,這和直接聞到臭味才“知道”這裏臭不同。”
他揮手一指,“知行合一,吾妄言之。”
“隻有當行動才算知道,也就不存在先知而後行,正是因為你先知道了卻沒有行動,那就等於你不知道。”
王陽明起身大笑,“與吾之意不差矣!”
他環顧四周,冽冽西風鼓蕩袍袖。
日光傾投落在他身上,與紅色的官服產生極大的反差,讓人眼中有隻有此一人的錯覺。
“吾言知行合一,汝等豈知宗旨立意乎!”
他一甩大袖,“若不知,論其有何用?”
“知行一體還是知行分開尚且算是小事,若不知吾之宗旨就隨吾學習,才是真正無用!”
他雙手展開,笑道:“如此,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罷了!”
發問那人臉色陰晴不定,跳出問題本身去迴答問題,好一個王陽明!
但他似乎又不甘心,憋了半天又問道。
“先生,何為生死?”
“晝夜即為生死”
“何謂晝夜?”
“你知晝,自然就懂夜”
那人怪笑道,:“這是什麽聖賢道理?還有人連白天是什麽都不知道。”
他一指頭頂大日,“日光之下即為白晝,我眼中所見即為白晝”
兩人一番問對,引得眾人紛紛側目。
廊台之上,一眾大儒也不由深思。
何謂生死?
邵元節輕聲自語:“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楊廷和出神,“生有所立,死而不朽,身固可貴,義重於生。”
王陽明的迴答,卻再一次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
他信步走下高台,來到眾人之中。
“汝豈知晝唿?”
“日日懵懵而興,蠢蠢而食,做事不知其然,事情做完不知其所以然,終日昏昏,隻有夢晝”
一番言辭,極為辛辣諷刺。
眾人聽得麵紅耳赤。
有人天天不知道為啥起床,為啥吃飯,為啥做事。
身軀離開床板,靈魂卻睡得香甜。
王陽明話裏話外,仿佛都在說大多數人都隻是活著。
問話的人如遭雷劈,一時間呆愣在原地不再動彈。
這句話的殺傷力屬實太大。
在他耳中聽到的,“有些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不知是過於羞恥,還是心裏極度憤恨,他發出了最後一聲。
“何以為人?”
王陽明的迴答異常幹脆,堂堂正正做個人。
他迎風走上高台,立於天地之中。
伴著陣陣鬆濤,和著景陽鍾嗚,高唱道。
“昂首攀南鬥,翻身倚北辰,舉頭天外望,無我這般人!”
擒龍打鳳,直截了當。
如此狂傲,如此奔放,把心學作為人學的根本要義,徹底且毫不掩飾地表達了出來!
楊廷和猛地起身,在座諸人皆神色大變。
詩是陸象山的詩,心是王陽明的心。
怎樣做人,不需要他人來約束,去發揮自己的本心,我就是獨一無二的我。
一詩吟罷,餘韻悠長。
王陽明整肅衣冠,雙手合揖對眾人一禮。
眾人正色,迴以一禮。
人群中有學子仕人,有販夫走卒,有垂垂老朽者,有芳華正茂者。
他們的動作並不一致,有的快有的慢,有的標準有的生疏。
無一例外,他們行——新禮。
楊廷和撫掌而歎,“千載一人,真大氣魄,大氣象也”
朱厚熜站在廊台側後方一個角落裏,也雙手交叉合揖。
皇帝是第三日的大論才會到場,在這裏隻不過是一個好學的“文人”。
他帶了一張特製的麵具,縱使氣度斐然,也隻會讓人以為是某個貴公子,聯想不到高高在上的帝者。
國子監大論,不光有心學和理學大儒講道,還有當朝大員論學。
早晨是心學的專場,下午才到理學開講。
國子監中央早早搭好了廊台,眾人默契地提前到場聽講,楊廷和眼睛微眯,捧起茶盞輕抿了一口。
費宏雖然神情嚴肅,但腳卻擺得極為舒展。
“這個問題不好答”毛紀輕聲歎道:“知行合一難!常人皆以知為知,行為行,王陽明卻說知行一體,其中真意難解!”
蔣冕後背靠在四角官帽椅上,笑了笑,“自陸象山之後,心學雖然式微卻偶有人才,時至今日,也有不少驚才絕豔的人物”
楊廷和抬起頭,“鵝湖之會沒有論出對錯,如今也難分是非,說到底是各家展示實力!”
話音剛落。
人群中一長須的清瘦文士登台,他先是對王陽明拱手一禮,隨即笑道:“這個問題,就由我來替先生迴答吧”
“這人是今年新上任的禦史聶豹吧?”費宏突然開口。
毛紀點點頭,“他是正德十二年的進士,後來到華亭縣擔任知縣,今年年初陛下調任各地官員入京,他因為政績卓著被提拔為禦史。”
“聶豹曾經向心學大儒劉霖求學後來又拜師嚴嵩,此人推崇陽明心學,但今日卻是第一次親眼見王陽明。”
蔣冕故作無意地提起。
楊廷和立刻便問道:“嚴嵩午後會來開講嗎?”
“他妻子舊疾複發,需要他在家照顧,因故不能到場”費宏說著,眼神冷了幾分。
嚴嵩現在風頭正盛,對江南士子的影響力也是與日俱增。
現在不來,顯然是不想節外生枝。
“是真病還是假病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歸屬於理學。”楊廷和淡淡道。
聶豹朗聲道:“先生所言的知,並非口頭承認,理論認同的知,諸位可認同?”
王陽明臉色欣然,微微點頭。
下方眾人有人一頭霧水,有人若有所思,還有人抓耳撓腮。
發問之人,仍然暗自不不屑,又一個故有玄虛的人。
王陽明那話裏的意思不是很明確嗎?
為什麽知行合一?
因為知道了就會去做呀
知而不為,非真知也。
你看是不是在耍流氓,讓人越想越生氣。
如此理論,就仿佛拿一個裝滿銀票的陶罐,來論證陶罐本身就很值錢。
“如好好色,如惡惡臭。”他高吟道。
他的聲音隨著風在國子監內迴蕩,如洪鍾大呂,似當頭棒喝。
“知痛、知饑、知寒、知熱,知是直接體悟上的認知。”
“如在五穀輪迴之所,即使是鼻子生病的人也“知道”“這裏”“應該”很臭,這和直接聞到臭味才“知道”這裏臭不同。”
他揮手一指,“知行合一,吾妄言之。”
“隻有當行動才算知道,也就不存在先知而後行,正是因為你先知道了卻沒有行動,那就等於你不知道。”
王陽明起身大笑,“與吾之意不差矣!”
他環顧四周,冽冽西風鼓蕩袍袖。
日光傾投落在他身上,與紅色的官服產生極大的反差,讓人眼中有隻有此一人的錯覺。
“吾言知行合一,汝等豈知宗旨立意乎!”
他一甩大袖,“若不知,論其有何用?”
“知行一體還是知行分開尚且算是小事,若不知吾之宗旨就隨吾學習,才是真正無用!”
他雙手展開,笑道:“如此,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罷了!”
發問那人臉色陰晴不定,跳出問題本身去迴答問題,好一個王陽明!
但他似乎又不甘心,憋了半天又問道。
“先生,何為生死?”
“晝夜即為生死”
“何謂晝夜?”
“你知晝,自然就懂夜”
那人怪笑道,:“這是什麽聖賢道理?還有人連白天是什麽都不知道。”
他一指頭頂大日,“日光之下即為白晝,我眼中所見即為白晝”
兩人一番問對,引得眾人紛紛側目。
廊台之上,一眾大儒也不由深思。
何謂生死?
邵元節輕聲自語:“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楊廷和出神,“生有所立,死而不朽,身固可貴,義重於生。”
王陽明的迴答,卻再一次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
他信步走下高台,來到眾人之中。
“汝豈知晝唿?”
“日日懵懵而興,蠢蠢而食,做事不知其然,事情做完不知其所以然,終日昏昏,隻有夢晝”
一番言辭,極為辛辣諷刺。
眾人聽得麵紅耳赤。
有人天天不知道為啥起床,為啥吃飯,為啥做事。
身軀離開床板,靈魂卻睡得香甜。
王陽明話裏話外,仿佛都在說大多數人都隻是活著。
問話的人如遭雷劈,一時間呆愣在原地不再動彈。
這句話的殺傷力屬實太大。
在他耳中聽到的,“有些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不知是過於羞恥,還是心裏極度憤恨,他發出了最後一聲。
“何以為人?”
王陽明的迴答異常幹脆,堂堂正正做個人。
他迎風走上高台,立於天地之中。
伴著陣陣鬆濤,和著景陽鍾嗚,高唱道。
“昂首攀南鬥,翻身倚北辰,舉頭天外望,無我這般人!”
擒龍打鳳,直截了當。
如此狂傲,如此奔放,把心學作為人學的根本要義,徹底且毫不掩飾地表達了出來!
楊廷和猛地起身,在座諸人皆神色大變。
詩是陸象山的詩,心是王陽明的心。
怎樣做人,不需要他人來約束,去發揮自己的本心,我就是獨一無二的我。
一詩吟罷,餘韻悠長。
王陽明整肅衣冠,雙手合揖對眾人一禮。
眾人正色,迴以一禮。
人群中有學子仕人,有販夫走卒,有垂垂老朽者,有芳華正茂者。
他們的動作並不一致,有的快有的慢,有的標準有的生疏。
無一例外,他們行——新禮。
楊廷和撫掌而歎,“千載一人,真大氣魄,大氣象也”
朱厚熜站在廊台側後方一個角落裏,也雙手交叉合揖。
皇帝是第三日的大論才會到場,在這裏隻不過是一個好學的“文人”。
他帶了一張特製的麵具,縱使氣度斐然,也隻會讓人以為是某個貴公子,聯想不到高高在上的帝者。